海南州:闯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作者:陈国洲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09-11 11:40:26
点击数:
2009年的秋季新学年,对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各所学校来说,的确是一个崭新的学年。
这一年,许多学校的学生将搬进刚刚新建或翻修的教学楼、用上先进的“班班通”、跑上刚刚建好的塑胶操场、住进崭新的宿舍楼……学生们还发现,他们身边多了许多新同学。而来自边远农牧区的这些新同学们将自此在县、州所在地学校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切都得益于规划了两年多的海南州教育布局调整改革。
“可以说这次教育布局调整改革是为了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创举。”海南州州委书记旦科说:“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农牧区最基层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从2007年起,海南州迈出了教育布局调整改革的步伐。”
“这次布局调整,是为了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期盼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和全州经济社会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海南州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张延说,改革的核心是,三年内基本构建“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新格局,将全州现有的372所中小学调整为66所,并投资4.45亿元重点建设这66所学校,形成布局合理、资源优化、条件良好的发展局面,最终实现统筹城乡教育,推进均衡发展的目标。
在海南州中学的大门口,记者遇到了来自海南州兴海县河卡镇的牧民关却多杰。他刚刚看完儿子的学习生活后步出校门。
“这里的条件真好!”关却多杰说:“这么大,这么漂亮的学校在我们那里根本没见过。”他说,兴海县绝大多数地方是牧区,那里地广人稀,他儿子以前的学校只有50多个学生,孩子们15个人住一间宿舍。“宿舍没有顶棚,冬天非常冷,而且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好,一个教室里通常是几个班的学生一起上课,老师教完了一年级,再教二年级。”关却多杰说。
张延说,教育改革前海南州学校布局、资源配置都不合理。“以前,海南州100人以下的学校共有205所,占中小学总数的55.1%,这些学校基本集中在较偏远的乡村,甚至有5所小学的在校生不足10人,最少的只有4名学生。”
乡村学校因为数量多,学生人数少,所以分散了民族地区原本就不充裕的教育资源。“此次改革,将村级小学、乡级中学、县级高中一并裁撤,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收到了良好效果。”张延说。
根据布局调整方案,共和县第一民族完全小学在2009年新学期,合并了龙羊峡镇中心寄宿学校、倒淌河镇尕海寄宿学校等21所学校,改建为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
学校校长旦正太说,布局调整后,学校新建校舍面积达7250.3平方米,相当于原有校舍面积的1.5倍。学生人数也从原来的1449人增加到现在的2716人,教职工人数由以前的62名增加到现在的203人。
改革措施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支持。来自海南州兴海县温泉乡的多杰说:“整合起来好,以前学校里只有几十个学生、两三个老师,娃娃们之间、老师们之间都没有竞争。这个学校有50多个班,几千学生,竞争一定激烈,我就不担心学生不好好学,老师不好好教了。”
在海南州中学工作了21年的语文教师王家宾说,教育资源整合后,不但学校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教学上也得到了许多支持。
“以前我们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就是课本上写什么,我们教什么。2007年开始教育布局调整以后,州上更加关注学校老师的培训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每年都要进行教师培训,有的还能到辽宁等地参加对口培训。”王家宾说,学校还针对牧区条件下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形成了利用青海民歌花儿培养学生国学兴趣的一系列教学成果。
“在民族地区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认为这次改革真正闯出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王家宾说。
这一年,许多学校的学生将搬进刚刚新建或翻修的教学楼、用上先进的“班班通”、跑上刚刚建好的塑胶操场、住进崭新的宿舍楼……学生们还发现,他们身边多了许多新同学。而来自边远农牧区的这些新同学们将自此在县、州所在地学校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切都得益于规划了两年多的海南州教育布局调整改革。
“可以说这次教育布局调整改革是为了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创举。”海南州州委书记旦科说:“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农牧区最基层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从2007年起,海南州迈出了教育布局调整改革的步伐。”
“这次布局调整,是为了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期盼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和全州经济社会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海南州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张延说,改革的核心是,三年内基本构建“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新格局,将全州现有的372所中小学调整为66所,并投资4.45亿元重点建设这66所学校,形成布局合理、资源优化、条件良好的发展局面,最终实现统筹城乡教育,推进均衡发展的目标。
在海南州中学的大门口,记者遇到了来自海南州兴海县河卡镇的牧民关却多杰。他刚刚看完儿子的学习生活后步出校门。
“这里的条件真好!”关却多杰说:“这么大,这么漂亮的学校在我们那里根本没见过。”他说,兴海县绝大多数地方是牧区,那里地广人稀,他儿子以前的学校只有50多个学生,孩子们15个人住一间宿舍。“宿舍没有顶棚,冬天非常冷,而且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好,一个教室里通常是几个班的学生一起上课,老师教完了一年级,再教二年级。”关却多杰说。
张延说,教育改革前海南州学校布局、资源配置都不合理。“以前,海南州100人以下的学校共有205所,占中小学总数的55.1%,这些学校基本集中在较偏远的乡村,甚至有5所小学的在校生不足10人,最少的只有4名学生。”
乡村学校因为数量多,学生人数少,所以分散了民族地区原本就不充裕的教育资源。“此次改革,将村级小学、乡级中学、县级高中一并裁撤,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收到了良好效果。”张延说。
根据布局调整方案,共和县第一民族完全小学在2009年新学期,合并了龙羊峡镇中心寄宿学校、倒淌河镇尕海寄宿学校等21所学校,改建为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
学校校长旦正太说,布局调整后,学校新建校舍面积达7250.3平方米,相当于原有校舍面积的1.5倍。学生人数也从原来的1449人增加到现在的2716人,教职工人数由以前的62名增加到现在的203人。
改革措施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支持。来自海南州兴海县温泉乡的多杰说:“整合起来好,以前学校里只有几十个学生、两三个老师,娃娃们之间、老师们之间都没有竞争。这个学校有50多个班,几千学生,竞争一定激烈,我就不担心学生不好好学,老师不好好教了。”
在海南州中学工作了21年的语文教师王家宾说,教育资源整合后,不但学校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教学上也得到了许多支持。
“以前我们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就是课本上写什么,我们教什么。2007年开始教育布局调整以后,州上更加关注学校老师的培训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每年都要进行教师培训,有的还能到辽宁等地参加对口培训。”王家宾说,学校还针对牧区条件下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形成了利用青海民歌花儿培养学生国学兴趣的一系列教学成果。
“在民族地区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认为这次改革真正闯出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王家宾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