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南州教育改革为民族教育事业带来新希望

作者:陈国洲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09-17 09:05:27 点击数:

走出草原深处的小村镇,跑在州立中学新建的塑胶操场上,13岁的藏族少年尖措的心情就像自己家的牧场一样辽阔。
“我很喜欢这里!”尖措抚摸着操场上的人工草皮,显然对这种草很感兴趣,“不让牛羊吃,只让人来踩,这种草真有意思。”
尖措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一户牧民家的孩子。2009年,随着海南州教育资源整合改革的实施,他所在的村镇中学被撤掉了。尖措第一次离开家,来到200多公里外的州立中学读书。
“这样的学校,在我们那儿没有见过。”尖措的父亲关却多杰说,尖措以前的学校只有50多名学生,孩子们15人住一间宿舍。宿舍没有顶棚,冬天非常冷,而且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好,一个教室里通常是几个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老师教完了一年级,再教二年级。
关却多杰说:“这个学校的学生有2000多名,老师有100多位。听说还有好几位老师是研究生毕业,真是不敢想象!”他还说,这几年国家不但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费用,还给寄宿制学校里的学生发放生活补贴,他所在牧区的孩子们基本都上学了。
海南州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张延说,海南州教育资源整合改革的核心是,3年内基本构建“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新格局,将全州现有的372所中小学调整为66所,并投资4.45亿元重点建设这66所学校,形成布局合理、资源优化、条件良好的发展局面,最终实现统筹城乡教育、推进均衡发展的目标。
尖措所在州立中学的班主任王家宾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1年,他亲身经历了海南州教育事业的变革,见证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刚工作的时候,班上只有20多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只有2名。”王家宾说,那时候,学校一个大办公室里挤了20多位老师。由于地方偏僻,教育经费很少,老师除了一本教科书,什么辅助教材都没有。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就连老师们自己也弄不明白。
“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头看时,真有点沧海桑田的感觉。”王家宾说,现在他的班上有60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有一半左右,老师们的参考资料应有尽有。“想查什么资料,只要一上网,很快就能查到。许多新教法也在学校里得到了试验和推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他说。
据记者了解,2007年开始教育布局调整后,海南州更加关注学校老师的培训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工作。除了一年两次的学期培训,每年还要选派优秀教师前往辽宁等地参加对口培训。由于重视师资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海南州取得了多项针对牧区特殊文化条件下教学方式革新的新成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把传唱于青海牧区的民歌‘花儿’与诗经里的‘国风’结合起来,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张延说,“这一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因为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诗经可能很艰涩难懂,但是‘花儿’却是他们祖祖辈辈都在传唱的东西。”
“在民族地区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认为这次改革真正给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希望”王家宾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