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统筹城乡教育推进均衡发展

作者:杜金萍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9-24 09:47:43 点击数:
将原有的372所中小学调整为66所,校均学生规模扩大到1200人左右,初步形成资源优化、配备标准、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质量优良的城乡教育发展格局,这是我州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目前,随着海南州中学、共和县第二小学等一批改扩建中小学相继落成开学,农牧区的孩子均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得以实现,同时也标志着全州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已进入稳步实施阶段,我州已探索出一条优化民族地区教育布局“规模化办学+寄宿制管理”的发展新路子。
记者近日走访了共和县第二小学,来探悉农牧区孩子来到新学校,对待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态度。共和县第二小学是今年新建的全宿制学校。学校总共有四栋教学楼,两栋住宿楼,还有一栋二层的食堂。学校由原来的1814名学生增加到现在的2571名学生,教学班由原来的30个增加到现在的52个,教师队伍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另外学校还设有医务室、澡堂等设施,政府给学校配备了一只50个人的后勤团队,专门负责给孩子打饭、洗衣服、整理宿舍等。
校长操心更多了9月9日,新学期开学已十多天了,记者在新扩建后的共和县第二小学看到,以前低矮破旧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幢错落有致的教学楼,新盖的公寓楼前晾晒着一绳绳清洗干净的床单,综合教学楼设备功能齐全,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在楼道里回荡……2571名学生快乐地开始了他们新的学习。
谈及布局调整后的变化,学校马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学校分散在各乡村,点多线长面广,完全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有的村小学只有几个孩子上课。近几年,大批农牧区生源流失让基层老师也失去了工作积极性,教学质量跟不上。尽管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却跟不上办学规模的发展,根本没必要村村都建小学。调整后兼并一些小学,可以集中财力建设和改造一批示范校。二小的生源主要来自周围11个乡镇,近的走读,远道的寄宿,不仅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而且对农牧区基础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记者问:“这么多学生,管理上一定很困难吧?”马校长笑了:“学生多了,老师增加了,我们校领导整天有操不完的心呐,假期加班不说,开学到现在我们没有完整的休息过一天。小学生年龄小,吃、喝、拉、撒都是大问题。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一切工作都已步入正轨,问题我们也在一个个地解决,我们坚信共和二小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老师的担子重了李老师是五年级的数字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在调整前是龙羊峡镇完全小学的老师,至今已有25年的教龄了,谈到调整前后的变化,他深有体会:“集中办学是全州一盘棋,在经费投入、教师力量、教学管理上可以形成规模优势,怎么走好很关键。我州的教育布局调整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家长的认知度也很高。调整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的成绩提高很快,以前学生分布在各点、各片,接触面窄,现在来到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眼界都开阔了,学生的思想活跃了,老师也实现了为教而学,为学而教的转变。”坐在一旁的何老师也连忙补充:“基层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都比不上这里,到了新学校,学习条件更好了,学习时间更充足了,饮食水平也上了新台阶。学生多了,老师的担子更重了,现在的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几倍,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呢!”据宿舍管理员达老师介绍,目前住校的学生共有1032名,还有陆续报名的。“孩子们小,管理起来确实难度大,从上下楼梯的安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老师们往往都要耐心叮嘱好半天。孩子们第一次远离家门,晚上睡不好,我们都要挨个仔细检查为他们盖好被子,经常工作到半夜。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应当负起责任,让他们放心,自己辛苦点都没啥。”达老师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真诚,“不过,这些孩子变化真挺大的,才来了十几天,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的自觉性都提高不少呢!”孩子们乐了家住共和县石乃亥乡向共村的马生海原来在石乃亥乡中心小学读书,教育布局调整后,他也转移到了共和县第二小学,可以到条件优越的县城小学读书,马生海乐得合不上嘴。上五年级的马生海是个活泼爱笑的小男孩,他告诉记者:“新学校设备全,有高大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明亮的教室,我都非常喜欢。以前在家里总是玩到很晚才睡,现在统一起床睡觉,学习生活更有规律了。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求教,相互帮助,老师照顾得很细心,吃饭也由老师带着去呢,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当记者问他会不会想家时,他大声地说:“不想”,惊讶之余记者了解到,他以前上学的学校离家非常远,他只能租住在别人家,放假了才能回家,这种与家人长期分离的生活已将他磨砺成一个坚强的小小“男子汉”。
相比之下同样读五年级的李永辉有些腼腆,他以前在铁盖乡中心学校读书。他说,我们以前的学校很美,可是和现在的学校一比就发现还是这个学校更美。问他美在哪里呢?他告诉记者,以由于老师紧缺,有的科目的开设得不到保证,现在新学校都开了,老师讲课更仔细,他能听得很清楚。他说:“宿舍里一共有10个小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而且这里的饭菜要比家里好,我最喜欢吃米饭炒菜了。在家里,放学了我要帮着妈妈扫地、放牛,因为没有自来水,假期里我还要帮忙拉水,现在学习的时间更多了,我的学习也有进步了。还有,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刷牙,我比在家的时候更干净卫生了……”说着,他害羞地笑了。
家长们笑了记者电话采访了马生海的妈妈。她说,她们村是在与海北州交界的地方,比较偏远,以前孩子上学都是租住在别人家,孩子们经常吃不好、睡不好,两个孩子一年的开销就得一大笔,自己一个月只能抽时间去看望一两次,每次去都不能空着手还得给房东带礼品,长期寄居其他人家,孩子心里也有一种自卑感。后来听说,学校要调整了,娃娃要到县上上学还可以寄宿,享受国家补贴,我和他的爸爸都高兴极了。现在,我们总算能安下心工作了,这学期由于是新开学需要购置生活用品,学校收取了445元生活费,下学期开始每学期只要250元钱就行了,我们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了啊!这是我州教育布局调整后,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
还有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偏远牧区,吃的、穿的、玩的都不如县城的孩子,现在通过集中办学,自己的孩子能到县城不用交借读费,“名正言顺”地上学,既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胆量,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和县城的孩子一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
吃饭还要“四定位”在餐厅,记者看到排列整齐的桌子都标着号,桌面上摆放着统一制作的桌牌,每个牌子上都标明着在该桌就餐学生的姓名,位置号,就餐批次。整洁干净的操作间里工作人员正忙碌着,现代化的灶台前热气腾腾,学生们的午餐时间就要到了。整个餐厅分为工作区和就餐区,工作区有4个操作间,就餐区共上下两层,可容纳600至700个学生同时就餐,全部寄宿生要错开时间分成两批就餐。为了维护就餐秩序和保证学生健康,学校实行就餐时“四定位”即定桌、定位、定碗、定勺,同时餐厅还制定了详细的卫生管理制度。饭菜由生活老师打好并摆放到每个学生面前,就餐完毕后再由生活老师收拾桌碗。
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需要,餐厅加工制作的也全部是清真食品。孩子们的三餐也争取每天换花样,早饭是鸡蛋汤、粉汤等,中午一般是米饭炒菜,晚餐是面条,保证孩子们吃饱、吃好。
逐渐适应新生活陈万婷和李明星是从两所不同学校转移过来的大眼睛女孩,她们说,刚开学的那几天,简直兴奋极了,有了新朋友,换了新环境,总有说不完的话,看不完的景,晚上睡不着,早上早早就醒了。短短的十几天过去了,比起一年级的小同学,她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提高了许多,自己梳头发,自己叠被子。虽然想家的时候她们也会哭鼻子,不过有小姐妹的安慰和陪伴,她们一点也不孤单,在新学校里她们正一天天长大。
学校的一位生活老师讲,有些孩子晚上睡觉时不脱衣裤甚至穿着鞋子就钻被窝了,这样很容易感冒,老师发现后给脱了,可第二晚你去看会发现他照旧穿着衣服睡,在家里长期养成的习惯来到学校要好几天才能改过来。还有的学生洗完脚了又光着脚丫在地上跑,跑完不擦干净就睡觉,害得生活老师天天都得洗床单,只要不是下雨天,公寓楼前的那片空地上,总有满绳的床单旗帜般地飘扬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