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与省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工作初显成效
为依托和充分发挥青海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及技术优势,促进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今年2月,海南州分别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签订了海南州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协议,分别就对海南州进行科技支撑、技术服务、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各协议单位对海南州科技合作工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力量积极落实,围绕海南州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与海南州进行了广泛的科技合作。截止目前,海南州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等单位选派了14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学习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制定了学习目标;各科研院所也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基础在海南州分别开展实施了相关科研生产项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在海南州开展实施了“早熟优质蚕豆新品种‘青海13号’试验与示范”、“超大粒蚕豆新品种‘青海12号’试验与示范”、“贵德县冬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海南优质青稞品种推广示范”等5项科研项目,通过推广优质农作物良种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在共和县实施的“青海12号蚕豆品种配套技术试验与示范”项目,目前示范辐射推广面积8000亩,平均产量362公斤/亩,平均增产31.2公斤/亩,累计增产青海12号蚕豆总量9.36万公斤,增收26.21万元。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开展实施了“引进优良牧草发展草产业”、“黑土滩退化草地综合治理”、“优良畜种引进及健康养殖技术”等10余项科研生产项目,其中在海南州贵南县实施的“青藏高原牦牛皮蝇蛆病控制方法的示范”项目,针对牦牛皮蝇病危害导致90%以上的牦牛皮带有“虻斑”,20~30%成废皮,患病牦牛产奶、肉产量减少,犊牛死亡率增加等造成每年经济损失近1091万元的现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牦牛皮蝇生物学特性、病原确定、最佳防治时间和投药方法等的研究,有效缓解了牦牛皮蝇病的危害,每年可增加产奶量产值101.64万元,提高产肉量产值693.00万元,减少犊牛死亡率及减少废皮产值达296.7万元,4年累计防治牦牛8.8万头,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科研院所和海南州科技合作工作的开展,为海南州特色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海南州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