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基地效益逐渐凸显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0-01-28 09:05:02
点击数:
根据各乡镇、各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群众自愿,2007年海南州同德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三个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十一个专业村发展思路,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和养殖方式,将巴沟乡新村确定为千头生猪养殖专业村。
当年投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109.5万元,给41户贫困户购进互助土种母猪24头,四川昌荣仔猪435头,共修建40平方米暖棚猪舍38座,新建自来水入户管道5.17公里,修改“一池三改” 48户。采取农科部门包村、专业人员包点的办法,兽医技术人员蹲点跟踪开展生猪疫病检测、防治疫苗注射等医疗服务,县农科及扶贫部门组织项目区群众种植饲用甜菜、早熟玉米等优质饲料41亩,保证了养猪饲料自给,确保了养殖业的正常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7年底,全村仅养猪一项纯收入增加13.05万元,项目户户均增收2718.8元,人均增收537元,解决了215名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2008年县政府统筹解决扶持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38万元,从重庆再次引进荣昌良种母猪500头、种猪30头、仔猪600头,发放到周边13个村进行规模养殖。2009年又从当地向其余周边6村串换良种仔猪600头,从单纯的育肥方式向繁育并举的模式转变,在黄河谷地和巴曲河流域形成了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基地。
截止目前,共建成暖棚猪舍763座,发展养殖户800余户,建立饲用甜菜、早熟玉米等饲料种植基地500亩。三年来共育肥出栏生猪1635头,实现纯收入65万元,户均增收817元,人均增收163元;共繁育仔猪8384头,成活7126头,实现销售纯收入213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2672元,人均达530元左右。
当年投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109.5万元,给41户贫困户购进互助土种母猪24头,四川昌荣仔猪435头,共修建40平方米暖棚猪舍38座,新建自来水入户管道5.17公里,修改“一池三改” 48户。采取农科部门包村、专业人员包点的办法,兽医技术人员蹲点跟踪开展生猪疫病检测、防治疫苗注射等医疗服务,县农科及扶贫部门组织项目区群众种植饲用甜菜、早熟玉米等优质饲料41亩,保证了养猪饲料自给,确保了养殖业的正常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7年底,全村仅养猪一项纯收入增加13.05万元,项目户户均增收2718.8元,人均增收537元,解决了215名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2008年县政府统筹解决扶持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38万元,从重庆再次引进荣昌良种母猪500头、种猪30头、仔猪600头,发放到周边13个村进行规模养殖。2009年又从当地向其余周边6村串换良种仔猪600头,从单纯的育肥方式向繁育并举的模式转变,在黄河谷地和巴曲河流域形成了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基地。
截止目前,共建成暖棚猪舍763座,发展养殖户800余户,建立饲用甜菜、早熟玉米等饲料种植基地500亩。三年来共育肥出栏生猪1635头,实现纯收入65万元,户均增收817元,人均增收163元;共繁育仔猪8384头,成活7126头,实现销售纯收入213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2672元,人均达530元左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