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河西文昌庙 展现多元文化和谐相处
7月25日,贵德县文昌庙内信徒游客众多。(摄影:青海湖网记者 拉吉卓玛)
贵德县河西文昌庙位于贵德县城西郊6公里的河西镇下排村西侧山坪台东坡上。藏语称“尤拉拉康”,“尤拉”指“文昌帝君”;“拉康”意即“神庙”。汉语称“贵德文昌宫”。文昌宫东临龙乾河滩之东,南邻下周屯村,西靠山坪,北邻黄河。温泉河流经文昌宫前蜿蜒汇入北面的黄河。
据贵德文昌宫本生传记载:今贵德县河西文昌庙始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末期,清同治六年(1867年)毁于火灾,同治十三年(1874年)筹资重建,光绪二年(1876年)完工。1958年再度被毁,1982年,在旧址上按原样重建。
7月25日,贵德县文昌庙内信徒游客众多。(摄影:青海湖网记者 拉吉卓玛)
据传,文昌帝君为古时四川省梓潼地方“梓潼神”的化身,而梓潼神的前一世转生为人时名叫张亚子。张亚子出生在东晋(公元317年—420年)时期,传说他是个孝子,对母亲极为孝顺,且乐于行善,精于医道。在晋朝为官时,为百姓解除疾病,因他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后不久张亚子不幸阵亡,人们为纪念他,在四川梓潼地方建祠,并将其尊奉为梓潼地方的重要神明,被称之为“梓潼神”。今四川梓潼文昌宫传称是文昌帝君的祖庙。相传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因梓潼神张亚子曾保佑唐军平息过叛乱,故唐玄宗将其封为左丞相。从此,梓潼神张亚子因唐朝帝王的极力推崇和传扬,其声名远播,逐渐由地方神成为神州天下通祀之大神。此外,汉族民间传称梓潼神张亚子为文昌星的化身。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光宗绍熙年间,梓潼神和文昌星被合二为一,敕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至于敕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之事,另有说法,此处未予赘述。
7月25日,贵德县河西文昌庙。(摄影:青海湖网记者 拉吉卓玛)
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梓潼神转生为当朝帝王的人臣之时,却蒙受不白之冤而命丧黄泉,后转生为一个威力无穷的非人,文昌帝君受生非人的那一世曾有幸为当时的几位藏族高僧所欣然摄受。传说此神灵每时每刻护佑着时任清庭帝师的甘丹赛赤(西藏甘丹寺法台)香则•嘉那巴洛哲嘉措或嘉央丹贝尼玛(1686—1738年)大师,与其形影不离。一次当帝师在宫廷中不幸面临政治险情时,都被它及时化险为夷,使彼师渡过了险关。后来,赤嘉那巴某一次莅临安多地区时,依本人先前的承诺,将文昌帝君封为贵德地区的方神,并为之撰写了迄今凡供祀文昌帝君的《文昌帝君煨桑祭祀诵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