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惊现远古大象头骨化石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惊现远古大象头骨化石
近日,共和县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的一个村民,在放牧的时候,挖出一些动物骨骼化石。10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宁采访了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国道。根据记者提供的资料查看图片后初步推断,可以得知这是一具大象头骨化石,具体的属种还待进一步研究。门齿粗大,平行排列,弯曲度小,头骨方形,额面平缓,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状韧带窝,这一类象生活的年代大概在第四纪更新世,距今约260万年。这一时期,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共和盆地曾出土过众多古生物化石,如此完整的大象头骨化石实属罕见,呼吁政府加大保护。
?最先发现并挖出“宝贝”的,是共和县沙珠玉村上卡力岗村的牧民鲍占平,他在放牧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当地很常见的“龙骨”,因为当地经常会有一些药材商来收购“龙骨”,所以鲍占平觉得先挖回家,等着药材商来收购,他也能赚点额外的收入。正当他俯下身子在沙漠里用手刨“龙骨”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硕大的“头骨”逐渐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根本用手无法全部挖出来。于是,他又重新掩埋好了沙土。紧接着他给在内地上学的儿子打了电话,在儿子的建议之下他又拨通了省、州一级博物馆的电话号码,及时与省上的文物管理局部门联系。接下来的几天,村里人都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保护好大象头骨化石,鲍占平和家人陆续在沙窝子里看守了十几天。最后,由于白天要放牧,晚上还要看守头骨,加上天气逐渐变冷,他们只好赶着驴车将头骨挖掘出来后运送到了家中。
?10月25日,记者驱车来到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见到了村民挖掘出来的古生物大象化石。硕大的头颅化石放置在村民鲍占平家的院子里,经过简单的拼凑后,一具完整的大象头骨出现在众人面前,眼眶、前额、牙齿清晰可辨。在村民的帮助下,我们根据测量初步得到了一些数据。此具大象的头骨长约180厘米,前宽63厘米,后宽52厘米。散落的牙齿长19厘米,象牙长达120厘米,折断处的象牙直径达13厘米。与此具头骨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肋骨,最长的竟达110厘米。?
“当时,我们4个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头骨挖出来。大象的头是平卧在沙堆里,保存的非常完整。它的下面还有一些骨头,估计是身体部位,我们再没有继续往下挖,天快黑了就急忙赶回了家。”鲍占平说,“虽然把‘龙骨’搬回了家,但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新闻链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共和县沙珠玉乡陆续发现了包括剑齿象、三门马、中华鼢鼠、羚羊、鹿科、牛科等动物种属的古生物化石。从古生物学和地质学角度分析,这些化石距今有二三十万年至一百万年历史。而当时黄河尚未在这一盆地发育。专家认为这对研究黄河上游古地理环境及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青海湖网特邀记者 肖玉珍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