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使同德城乡社会发展发生重大转型
同德县自启动实施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以来,严格按照省、州委有关领导重要批示精神和总体部署,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以美丽建设为主线,以实施水电路“三通”工程、扶贫攻坚示范村建设、民生改善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等工作为重点,举全县之力狠抓扶贫攻坚工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德城乡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型。
一是扶贫攻坚助推经济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同德县委、县政府积极把握政策机遇,着力加快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努力增强项目投资拉动和特色产业培育,保持了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8.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78亿元,年均递增8.6%;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由7.1亿元增加到12.87亿元,年均递增34%;全县农牧业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4.7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94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480元。当前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盼致富、求稳定、促团结的思想前所未有。实践表明,只有进一步加快农牧区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地区的和谐稳定,只有下功夫努力缩小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为群众带来更多实惠,才能凝聚民心,全县稳定和谐的根基才能牢固。
二是扶贫攻坚助推三基建设,基层组织不断夯实。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全县把推动扶贫攻坚作为连接民心党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统筹实施了一系列基层设施改善工程,为26个村社区新建了党员活动室,告别了基层党组织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穷”时代。调整提高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和村社区“两委”成员报酬标准,村社区干部月报酬由1385元提高到3096元,村级运转经费由2万元提高到3.5万元,达到了全省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推进基层党组织管理方法,县、乡镇选配102名干部入乡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整动转化软弱涣散村8个,整顿转化率达100%,在39个先进党支部中,培育党建示范点15个、占38%,集中解决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等突出问题,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营造了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实践表明,只有着眼服务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基层建设,着眼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工作,着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本能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干部作风得到根本转变,才能形成加快发展、实现脱贫的强大合力。
三是扶贫攻坚提升党政威信,干群关系密切融洽。扶贫攻坚项目实施前,同德公路等级不高,通达能力受限;电网设施落后,辐射范围狭窄;城镇化率低,城乡统筹发展缓慢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同德县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实施以来,同德县以完善县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投入资金7.6亿元,实施水电路房等工程102项,通路539公里,通电2169户,解决8000余人、1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5575户农牧民群众住进了新房。通过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项目区交通、水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极大地鼓舞和凝聚了民心,全县干部群众发展信心不断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显著改善。实践表明,扶贫就是贫困地区最重要、最迫切的群众工作,只要找准路子,对准焦点,把扶贫当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大舞台”,心系民生,真抓实干,下功夫努力缩小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就能改变面貌,就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是扶贫攻坚助推民生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直以来,同德县社会建设、民生保障面临诸多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牧经济工业化程度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先后投资2.1亿元在农牧区实施了教育基础设施、卫生医疗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项目。全县幼儿园由2011年的32所增加到40所,幼儿入园人数由1796名增加到2217名,入园率由61%增加到7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农牧区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100%和99.9%,4242名城镇居民、8100名农牧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随着城乡低保提标扩面、教育设施改善、城乡社会救助等一系列民生政策的落实,仅仅一年多时间,使项目区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广大群众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贫困农牧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心系群众、关怀民生充满感恩,自我发展奔小康的信心不断增强。实践表明,只有把扶贫攻坚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真真切切的生活改善上,体现在贫困地区旧貌换新上,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五是扶贫攻坚助推民族团结,社会风气明显好转。长期以来,同德县是一个诸多社会矛盾和纠纷日益突出及发展长期滞后的特殊县情,特别是贫困问题突出,对地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2011年发生草山纠纷6起、盗窃案件26起、涉诉涉访问题29件,发了2012年同德县“3.15”僧侣闹事等不稳定事件。2012年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全县未发生1例上访,未发生1例群体事件,未发生1例不安全因素,未发生1件草山纠纷引起的斗殴事件,各族干部群众思和谐、谋发展、盼富裕的热情空前高涨,民风得到了极大转变,2013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地区、2014年连续3个季度无信访突出问题。实践表明,只有把维护民族团结当作扶贫攻坚的“根基”,对贫困区域和弱势群体存在的紧迫问题优先解决,对不均等、不到位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主动解决,才能实现宗教有序和睦、民族团结融洽,才能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