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推动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自2012年11月启动实施以来,全县上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实施了“六抓六定”工作法,成效显著。
一是抓领导,定机制。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领导负责、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机制,制定下发了《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和《同德县三年扶贫攻坚干部下派方案》,探索建立了“领导包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抽调29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个项目建设村,专门指导监督项目建设,指定29名机关干部、29名乡镇班子成员分别联系1个村,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29名乡镇包村干部脱岗驻村、驻社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构建了四级联动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抓统筹,定规划。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领18名县直部门负责人深入73个村,研究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村项目建设实施原则、村庄规划、建设内容。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农区和牧区、分散和集聚的不同特点,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制定了农牧区突出村落化建设,纯牧业区宜聚则聚,纯农业区以改扩建和风貌改造为主的村庄建设规划。特别是针对群众自筹难等问题,提出实施“统规统建”的办法,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建设,有效整合了建设资源、降低了建设成本、减轻了群众负担。
三是抓落实,定责任。把项目资金争取工作作为启动实施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规划》既定目标任务,狠抓项目争取和落实。将三年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对乡镇、县直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扶贫考核奖惩办法,严格标准、定期考评,激励各级干部更好地做好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已争取落实扶贫攻坚项目370项,总投资28.7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8.3%。已实施完成183项,投资10.6亿元;续建37项,投资5.1亿元;其中2014年计划投资12.7亿元,已争取落实扶贫攻坚项目169项、10.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2%。
四是抓督查,定奖惩。制定出台了《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项目纪检监察监督实施办法》,实行建设项目纪检监察人员派驻联系制度和建设项目纪检监察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专项督查组,对项目工程质量及进度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通过落实联点包干和考核激励办法,有效保障了省委省政府既定目标任务按时、高质完成。同时,积极发挥村“两委”班子职能作用,成立了村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组,每日分组进行质量巡查,每月中旬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全力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委托中介机构对资金进行专项检查审计,杜绝了挤占挪用截留扶贫资金等问题的发生。
五是抓示范,定标杆。以整村推进项目村为扶贫攻坚着力点,有效整合、规范使用各类项目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2013年投资2.83亿元,在省州下达7个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的基础上,增加了20个扶贫攻坚示范村的自建任务。今年,投资2.8亿元,在省定的7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22个扶贫攻坚村自建任务。两年项目共涉及5乡镇53个村,占全县行政村的72.6%,惠及6336户、20486人。在改善贫困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现状的同时,针对农牧区村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制,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美好家园创建活动,做到了庭院错落有致、道路整洁卫生,实现了扶贫攻坚村和高原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示范化、村庄管理规范化。
六是抓产业,定目标。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原则,积极引导项目村制定了苗圃种植、珍珠鸡养殖、绵羊育肥、蔬菜种植、藏服加工、矿泉水产销等9个本土特色产业发展计划。大力扶持扶贫攻坚示范村和高原美丽乡村培育特色种养、畜产品加工、集体经济等主导产业,在养殖、劳务、经商、餐饮、工艺、建筑等方面,全面引入竞争机制,陆续实施了种植箭舌豌豆、露天蔬菜种植、引进野血牦牛、高标准养殖小区等兴业富农产业项目,探索建立了一套以生态适应和产业区划一致的连片产业开发新模式和发展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