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致力湿地保护见成效保护开发齐头并进
贵德县始终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了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自2006年委托国家林业局规划设计院编制《青海贵德黄河清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至2016年8月由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2016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结果的通知》,历经十年,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国家批准的湿地公园。在此基础上,认真开展湿地资源监测、科学研究等工作,采取实地勘查、查阅资料、拍照建档等方式,对全县湿地内的林地、水域及建筑设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绘制完成了黄河清湿地公园核心区域基本地形及建筑物分布草图,为湿地资源保护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健全机制强化管护。建立健全湿地管理保护工作机制,由环境保护、国土、水利等部门牵头成立湿地资源管理中心,加强湿地日常管护,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保障了湿地生态环境安全。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湿地保护管理相关办法,对湿地区域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明确规定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在湿地范围内私自开发建设,提高了湿地保护开发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按照属地保护原则,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将湿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和村社,形成了湿地保护整体合力。加强与省州相关部门的衔接汇报,及时停建与湿地保护规划不一致的山坪梯级电站建设项目,依法关停搬迁碳化硅厂等环境污染企业,避免了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同时,投资4580万元建成了县污水处理厂,对全县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有效解决了生活污水污染湿地生态环境的问题。
三是科学修复合理开发。加强湿地修复保护,认真开展增殖放流、植被恢复等活动,近年来累计放流各类鱼苗600余万尾,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200多亩,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湿地生物种类不断丰富,鸟类由2005年的25科87种增加到目前的30科100余种,植物种类增加到35科136种。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实施了集湿地保护、水土涵养、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投资1.8亿元,完成了泥石流灾害防治、农业观光和园区水系、道路、绿化等建设项目。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也催生了贵德旅游业的发展,通过鼓励湿地周边村社群众积极从事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农家乐等经营活动,到贵德生态旅游的省内外游客每年以15%的速度逐增,湿地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四是强化宣教提高认识。在黄河清湿地公园阿什贡入口、水车广场、黄河大堤、游客服务中心等群众集中区域设立宣传牌、指示牌、大型界碑等各类宣传设施及张贴湿地管理公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短信等现代传媒,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以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音乐会、黄河文化旅游节、环湖赛等重大文体活动为载体,通过海报展示、发放宣传册、环保知识咨询等形式,深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