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构筑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屏障
作者:志远 忠良 志庆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07-11-19 11:43:51
点击数:
在浩瀚的青海湖北岸,有一片流动的沙丘,它就是海晏县境内的青海湖沙岛。二十余年来,海晏人民防沙治沙与风沙较量,使昔日黄沙滚滚、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今一道道沙丘逐渐披上了绿装,筑起了绿色屏障,实现了人进沙退,有效阻止了沙漠的东移。
海晏地处青海湖北岸和湟水河源头,生态位置十分重要。昔日,风沙肆虐的克土沙漠,像一只饥饿的困兽每年以几十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被吞噬,造成沙进人退,土地沙化,原生植被逐年减少,湖泊周围河流出现季节性断流,湿地缩小,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资源急剧减少,致使树木、牧草枯死。面临这种严峻的形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为此,把防沙治沙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1980年成立了克土防沙治沙工作站,从此与沙的较量正式拉开了序幕。
为控制沙漠化面积的继续扩大,逐年恢复沙区植被,对克土斜玛、大水塘一带6万亩的沙丘实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围栏总长30公里),并指派专人守护。经过26年的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及固沙方式,在丘间洼地利用客土、有机肥、水配制成营养器深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尤其是近些年试搞的草格沙障网防沙治沙效果较为明显,为防沙治沙工作探索出较为典型的应用经验和林业科技推广新领域。已累计人工造林3.68万亩,成活率85%,封沙山育林草12万亩。如今,克土一带沙区边缘和沙丘间洼地,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30%—40%,部分地区最高可达60%—80%,人工栽植沙棘生长良好,并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沙区中心递进,彻底锁住了风沙蔓延和沙丘的前移,筑起了一道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公里不等的绿色屏障,草场、青海湖、湟水河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确保了青藏铁路、315国道畅通运行。
海晏地处青海湖北岸和湟水河源头,生态位置十分重要。昔日,风沙肆虐的克土沙漠,像一只饥饿的困兽每年以几十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被吞噬,造成沙进人退,土地沙化,原生植被逐年减少,湖泊周围河流出现季节性断流,湿地缩小,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资源急剧减少,致使树木、牧草枯死。面临这种严峻的形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为此,把防沙治沙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1980年成立了克土防沙治沙工作站,从此与沙的较量正式拉开了序幕。
为控制沙漠化面积的继续扩大,逐年恢复沙区植被,对克土斜玛、大水塘一带6万亩的沙丘实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围栏总长30公里),并指派专人守护。经过26年的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及固沙方式,在丘间洼地利用客土、有机肥、水配制成营养器深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尤其是近些年试搞的草格沙障网防沙治沙效果较为明显,为防沙治沙工作探索出较为典型的应用经验和林业科技推广新领域。已累计人工造林3.68万亩,成活率85%,封沙山育林草12万亩。如今,克土一带沙区边缘和沙丘间洼地,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30%—40%,部分地区最高可达60%—80%,人工栽植沙棘生长良好,并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沙区中心递进,彻底锁住了风沙蔓延和沙丘的前移,筑起了一道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公里不等的绿色屏障,草场、青海湖、湟水河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确保了青藏铁路、315国道畅通运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