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果洛藏族自治州基本概况

作者: 来源:果洛藏族自治州政府门户网站 时间:2007-11-20 11:17:18 点击数: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总面积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2%。州内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均气温-4℃,一年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
    果洛州现辖玛沁、甘德、达日、久治、班玛和玛多6县,总人口12.8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是一个纯牧业区。州内群山起伏,雪峰耸立,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绵亘南部,成为长江、黄河的分分水岭,境内的阿尼玛卿山和年宝叶什则山久负盛名,山高峰险,神奇壮观,常年积雪,银光闪闪,是登山探险、旅游、观光的理想去处;山川谷地野生动植物繁多;地下埋藏着金、银、铜、钴、煤等10余种矿藏;境内河流纵横,湖泊遍布,有大小河流36条,水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
    一、历史沿革
  果洛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源头的河谷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为西羌牧地。南北朝时,为党项羌牧地中心地带。唐、宋时期,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属“朵甘思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明末清初果洛黄河以北牧地被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所居,果洛隶青海办事大臣。公元1721年后,当今的班玛、久治、达日隶属于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漳腊营。由于果洛地处偏远,环境闭塞,历代封建王朝都没有在这里真正建立过政权实行过直接统治,长期游离在各大政治集团之外。大小部落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头人主宰果洛一切、牧主占有绝大多数牲畜,寺院活佛统治精神领域,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952年8月4日果洛宣告解放。1954年1月1日,果洛藏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次年易名为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古老的果洛草原真正得到了新生。果洛人民开始走上了进步、繁荣、幸福之路。四十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团结,艰苦奋斗,使果洛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高。自治州下辖玛沁、班玛、甘德、达日、久治、玛多六县。有藏、汉、回、蒙古、土、保安、撒拉族等民族,藏族为自治州主要民族,约占本地区总人口的89.95%。首府大武镇,是全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距省会西宁市440公里。
    二、自然地理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东南部,处于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东经96。54′~101。51′,北纬32。31′~35。37′。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毗连,北与本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依。东西长448公里,南北宽334公里,辖区总面积76442平方公里,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居第8位,占全省总面积的10.6%。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海拔4000~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左右,西北部海拔多在4000~50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高差多在500~10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东南部海拔在3500~4000之间,但地形起伏大,高差一般在1000~2100米之间,坡度45°~50°,最大80°以上。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多丘陵,地形平缓;东南低,多高山,坡徒谷深。巴颜喀拉山自西而东绵亘全州,为州内主体山脉,以主脊为界构成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山势巍巍,雄伟状观,山顶白雪皑皑,远远望去银光闪耀。阿尼玛卿雪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青南地区最高的山峰,有现代冰川发育。逶迤境北,山高峰险,终年积雪,气势磅礴。年宝叶什则山海拔5369米,屹立于东南,重峦叠障,谷深涧险,群峰之中常常是朝云暮绕,尤其七、八月间天气变幼莫测,时而黑云密布,雷鸣电闪,时而云消雾散,皓日当空。
    自治州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气候特征。气候具有显著的高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一年中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冷季从十月份开始长达八、九个月,气候干燥寒冷,多风雪,最低月份历年平均气温为-12.1℃,低限气温达到-48.1℃;暖季从六月份开始,只有三、四个月,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最热月份历年平均气温为9℃度,极限高温为28.1℃。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易发生雪灾,旱灾、雹灾、风灾、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常有发生。雪灾是本地区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灾害。
    自治州年降水量在400—760mm之间,主要集中于暖季。降水年变化的特点是降水时间集中、干湿季分明。雨季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其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9%以上。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多和多阵性降水是本地区降水的主要特点。东南部的久治地处高原边缘,受地形和西南气流影响,水汽充沛,是州内降水量最多的区域,也是全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而地处西北部的玛多,由于受巴颜喀拉山脉影响,西南气流无法影响到该地区,水汽相对缺少,降水日数和降水量明显减少。形成了东南部偏多,西北部偏少格局。
    三、风土人情
    居住
    碉楼,是果洛州玛柯河河谷流域藏族人民居住的楼房,有二层或三层,一楼圈牲畜或储备草料,二楼以上居住人,不少人家在碉房周围设栅栏,建筑技艺有了改进,居住宽畅了,安全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历史上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受到限制,玛柯河谷流域藏族人民住房,始终保留着古代碉房建筑模式。玛柯河谷地采石极为方便,加之森林资源丰富,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建筑风格变化不大。
    帐房,其他地方的牧民居住牛毛帐房和棉布帐房。牛毛帐房是古代游牧羌人流传下来的适应游牧生活的活动住房。历史上游牧在这里的宕昌羌“织牛尾及羊毛覆之”,党项人亦“织牛尾及山羊毛为屋”。由于游牧生活环境的需要,居住牛毛帐房的习俗,持续了千百年,沿用至今,形状仍保留着古代风貌。牛毛帐房由牧民自己捻线、织褐子和缝制,工序简单,制作时间长,劳动量大。藏语称为“纳合仓”或“瓦纳合”,意为黑帐房或牛毛帐房。棉布帐房种类较多,请有技艺的裁缝制作。
    帐房按使用的不同可分为“纳合仓”、“革日”、“查角”、“多什达”等。
    “纳合仓”是古老的帐幕,用纯牛毛褐子缝制而成,帐房底大顶小,呈四方形,用一横杆当梁,两竖杆作柱,从内撑起,四角和门两旁用牛皮绳拉紧固定,用帐房杆子把绳顶起,四面亦用绳拉紧钉在地上,再用草皮从帐内四财砌起短墙挡风。帐顶中央开有天窗,阳光从天窗照射下来,帐内从早到晚保持着充足的光线,天窗还起到流通空气和排除烟雾的作用。“纳合仓”是牧民固定住所,亦称“家”,四季搬迁草场时才搬动。
    “革日”,即白布帐房,。用单层或双层的白布缝制,屋脊形,用两杆撑起,大可容纳八至十人,小的只供两三人过夜。还有一种大型白布加兰黑边的帐房,扎帐方法与“纳合仓”相同。据说这种花布帐房是仿清军和蒙古军帐幕缝制的,一般可供十多人居住,大的可容几十人。过去只有头人牧主和寺院活佛才用,一般牧民家无力缝制。头人和寺院活佛在部落举行集会或大型法会时用,有时牧主头人夏季乘凉或外出经商时也使用这种帐房。
    “查角”即花帐,牧民外出驮运或受灾走牧时使用。中间用褐子帐片,两头用白布缝制的屋脊形帐房,中间留有天窗,可在帐内生火做饭,大的可容纳十数人,小的可供五、六人居住,搬迁时分为两半,一头驮牛可驮运,扎帐或搬迁都很方便。
    “多什达”意即单身汉或流浪人之帐。全用牛毛帐片缝制,四方形,用四横和四竖杆从帐内撑起,四角用绳子拉紧固定于地,底边四周用小木橛钉住即可。这种小型牛毛帐房,在过去是四处流浪的贫苦游民居住和僧人静坐时用,后来有条件人家都备有这样的小帐,供家中老人或过往僧侣住宿。
    定居房屋,现随着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牧民在自己的草场修建土木、石木、砖木结构的定居房屋,过定居生活。
    果洛藏族牧民以帐房规模大小和新旧程度以及帐房内陈设显示其财富和实力。但现在也有部分牧民以修建的定居房屋的面积、结构等来显示其财富和实力的,或是房屋、帐房二者并重。
    帐内陈设
    牧民的所有财物,都陈设在“纳合仓”中,面对帐房的一面为上方,陈列着装有青稞、茶叶、酥油、曲拉和米面等食物的牛皮袋子,盛有衣物和珍贵物品的包、有牛皮的木箱垒在上面,富有人家的东西直垒到帐顶。镶有红、绿牛皮花饰皮袋底部朝向帐内露出,垒的十分整齐,上面用牛羊毛褐单盖罩防尘,物品其前供奉佛像,点有长明灯,与帐外经布经幡相映衬,显示出牧民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和藏族牧区的特色。有枪的人家把枪竖靠在物品上,显示出游牧民族尚武精神。有定居房屋的牧民,陈设与“纳合仓”相差不多,多了家具用品。
    帐中央两竖杆之间,与天窗垂直处砌有炉灶,形状两头上翘,放壶和小锅,中间下凹,放大锅。炉灶把帐分为左右两边,左边为妇女烧茶做饭打酥油的地方,左帐边靠门处帐角放储牛粪燃料,帐边处放置锅盆桶等灶具,左上方放置平时食用的酥油、糌粑、茶叶和米面等。右边靠帐角放置名贵鞍具,右下角靠门处放卧具。
    起居习惯
    客人来家,男客坐右边,女客与家庭主妇坐左边,男主人在右下方陪坐。晚上睡觉的地方也有严格区分,在两口人的家庭,无客人来家时,夫妻两人睡右下角靠门处,家有老人时,老人睡右下角,夫妻两人睡左上角,形成对角。来了客人,客人睡右上方,夫妻两人睡左下方,如果有女客来家,亦睡左边。
    女主人给客人倒茶,要绕过炉灶从右下方倒茶 或把茶壶转交给男主人倒茶,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如果是喇嘛或尊贵的客人到来,主人要拿出最好的毡垫或毯子铺地给客人坐。
    饮食
    果洛 除玛柯河下游和拉加河谷有少量 耕地外,大部分地区为纯牧业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各地区基本相同,糌粑和肉类是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即青稞炒面),是把青稞拣净炒熟,用小手磨磨成粉即成糌粑。吃法是先往碗里放一块酥油,加少许热茶溶化,上面放上糌粑,再加一撮曲拉,用手拌匀吃。酥油和曲拉(奶渣)是吃糌粑必不可少的辅助食品。肉食是游牧民族主要食物之一,牧民们每次宰杀牛羊必先灌肠,血肠又是其中佳肴,煮血肠和手抓时,开锅稍煮即吃,肠 和肉中带血,吃起来又鲜又嫩,一般不喜欢把肉煮老或煮烂吃。牧民有吃生肉的习惯,一般是冬季吃冻肉,或风干后吃。认为,这样即鲜美又能开胃活血,能增加身体热量,抵御寒冷。米和面粉也是现在牧民不可缺少食物,米,多以碎肉煮成肉稀饭 ,或煮熟浇上溶化的酥油,有条件的人家再加上白糖吃;面粉多以酥油炸饼,还有的人家把面和好做成小饼,放入开水中煮熟,捞在碗里浇上酥油撒上白糖吃,叫做水煮饼,还做肉包子和面片吃。蕨麻,有“人参果”之称,果洛各地都有生长,蕨麻的吃法,一般煮烂捣碎,与糌粑、酥油、曲拉和红、白糖混合,盛于盘中,等酥油凝固后取出用刀切削吃,十分甜美,藏族谓“信木”(即点心或香甜之意,俗称藏民点心),是过年过节必备食物,赠送亲朋的佳品。平时牧民们把蕨麻煮烂,浇上酥油吃或与酸奶拌在一起吃。或蕨麻米饭混合起来吃。茯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饮料,日常烧成清茶或奶茶喝。果洛牧民常用的调味品有盐、花椒、干姜、草果和野葱花,煮稀饭、煮肉,烧“甲汤”必放这些调料。碗儿糖,俗称藏糖,藏语谓“吾仁木”,形似小碗,土黄色圆糖块,吃起来酥软,甜而不腻。牧民喜饮“阿热”即青稞酒。
    服饰和穿戴
    果洛藏族的服装,主要有羊皮和羊羔皮藏袍为主。藏袍上身宽大,圆领,下身一尺五左右,袖根宽,袖口窄,领子用红条绒、氆氇、羔皮做面,有的领背面镶豹皮和水獭皮。衬衫,男以 白、黄棉布或绸缎,女以紫红、白、绿平布或绸缎缝制,衬衣式样,男女都喜欢穿大襟的,袖长过手,身腰短宽,女衬衫身腰长短一般到肚脐。富有人家一般做绸缎衬衫,还镶上彩色衣边。果洛藏靴不分男女,以红牛皮做靴筒,黑牛皮做脚面,红牛皮里面填毡做成“鼻梁”,尖部翘起,紫红氆氇或石羊皮做靴统,薄毡做里,生揉牛皮做底缝制。皮帽有狐皮帽和羔皮帽两种,用红、绿、黄、兰彩缎或锦缎做面,帽顶用红、黄、绿、兰各色麦尔登尼做成层次分明的圆顶,叫做“特木克”,成为果洛地方特有的帽顶,从戴这种式样皮帽的人,可以看出他是果洛藏族。夏季戴藏语谓“甲夏”的藏礼帽。这种礼帽边宽大,既可遮日晒,又可防风雨,美观大方,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氆氇褐衫和毡衣是牧民们人人必备的防雨御寒服装。氆氇是民间用羊毛绒土法纺织的细褐子,染成紫红色,缝成宽大藏服,可以罩皮袄穿,雨天穿此衣可将人马和所携带物品全部盖住不被淋湿,氆氇因与袈裟色同,僧人也都穿;毡衣是毛毡缝成抖蓬,防雨御寒。
    果洛地区藏族穿衣时男人们把皮袄高绉到膝盖以上,背后形成一个大囊,可以揣进不少随身携带的小物品。妇女皮袄长穿盖过脚面,并将头发梳成细发辫,用辫套套住系在背后腰带上,辫套上系有琥珀之类的首饰或银碗、银元、珊瑚等。
    四、物产资源
    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自治州的资源优势。天然牧场广袤千里,草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75%,多为山地草场和草甸植被,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水力资源得天独厚,淡水储量177.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储量44.6亿立方米,地表水储量133.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65万千瓦,仅在黄河流经本州的河段上,就可建5.2万至105万千瓦的发电站7座。现在,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等县都建有水力发电站。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煤、金、铁、铜、铬、钴、锌等10多种。仅煤的矿点就有6个,已建成开采的煤矿4个。班玛县的多卡金矿,玛多县的布青山金矿,玛沁县的玛积雪山金矿,都在全省负有盛名。地处大武镇南35公里处的德尔尼铁冒金铜锌矿以其储量大、品位高、共生矿较多、开采前景广阔而被自治州列入近期开采计划。分布在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的汞矿,探明储量4206吨,列全国第6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而且多为珍禽异兽,在莽莽草原上和深山密林中,生活着水鹿、白唇鹿、毛冠鹿、狍鹿、野驴、盘羊、鬣羚、石羊、獐子、弥猴、雪豹、小熊猫以及雪鸡、褐马鸡、白马鸡等。其中麝、金钱豹、丹顶鹤等19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治州盛产中药材冬虫夏草,个大、肉肥、色泽金黄,享誉中外,年产量达3吨左右,产值上千万元。在河流湖泊之中有大量鱼类生存,青海湟鱼、四川哲罗鲑、开口弓鱼、无鳞花斑裸鲤鱼、重唇鱼等相当丰富,仅扎陵湖、鄂陵湖储量就有60万吨。自治州林业用地面积5324.6平方公里,其中有原始森林面积208.5平方公里,疏林地90.7平方公里,灌木林地5004平方公里,无林地21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579.2万立方米。主要木本树种有四科十余种;灌木树种十六科八十余种。 [FS:PAGE]五、名胜景观
    果洛州不仅以神奇的山光水色令人心弛神往,而且以悠久的历史,神秘的传说更使人流连忘返。海拔4800米的黄河正源卡日曲,就是大旱之年也是流水哗哗,清澈见底;无数海子泊构成的星宿海,总是海子和水泊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好似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宝石镶嵌在翡翠般的玉盘上;神奇美丽的姐妹湖,是珍禽异鸟栖息繁衍之地,每年四、五月间,数以千计的天鹅、斑头雁、黑颈鹤、棕头鸥、赤马鸭等到这里产卵育雏,形成水美鸟飞的秀丽景色;雄伟多姿的阿尼玛卿雪峰,海拔6282米,山势巍巍磅礴,冰峰雄峙,植物分布带十分明显,山底平谷地带可以种植青稞等农作物,海拔3600~3800米处是针叶林,海拔3800~4000米处是高山灌丛,雪线附近是高山草甸草场,自然风光奇异夺目;神秘瑰丽的年保叶什则,谷深沟险、嶙峋怪石鬼斧神工,山脚下西姆措圣湖的湖水碧波荡漾,湖畔绿草如茵,湖映水色树影,随天气变化,时而美如仙境,时而恐怖阴森,如梦如幻,神秘莫测。班玛县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林边的藏家石制碉楼点缀期间,焕发藏域风格自然景观;达日县的格萨尔狮龙宫殿为你展现出绚丽多采、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格萨尔雕塑;建筑风格各异的61座藏传佛教寺院;另外红军遗址3处,古城4处,化石点2处,石刻1处。如班玛县的蜀文化石棺葬和魏、晋、唐、宋时期遗址,玛多县的唐代吐蕃时期遗址和墓葬及莫格德娃遗址,玛沁县的新石器齐家文化遗址和青铜器,班玛县亚日堂乡扎洛村的红军哨所,达木沟红军标语等等。
    红军遗址
    果洛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青海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1936年7月,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二军团、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约15000多人长征到达班玛的绒玉(今班玛县仁玉)、王楼(今称王柔,即亚尔堂乡)哑公寺(今江日堂乡亚尔堂村)和久治的康干一带。7月中旬,红六军团一部进至尕昂沟(今江日堂乡尕日玛牧委会)后,在阿什羌河南岸与马步芳青南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一旅喇平福团一部遭遇,歼敌一个排,击溃一个排,突破了马步芳在青南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占领了白玉寺。红军部队在这里停留半个多月,讲解政策,宣传群众,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快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地群众主动为红军筹备粮草,救治伤员,抬担架,当向导。红军的到来,点燃了果洛草原的革命火炬,使长期处在黑暗中的果洛人民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红军在班玛驻扎期间,曾在唐摇沟口山林和吉德寺、班前寺、灯塔寺、扎洛村、纳达村、子木达村等地驻防休整并筹粮草,为防止意外和驻守白玉寺的喇平福部的偷袭,在班前寺周围的子合山和扎洛村后的所洛山上修筑临时哨所和掩体工事,至今遗迹尚存。红军走后,在当地藏族群众中流传着“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的充满依依惜别之情的歌谣。为了表示对红军的怀念,群众把红军经过的子木达沟称为“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一座独木桥叫作“红军桥”。红军当年在子木达沟口南侧石崖上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至今字迹清晰,历历在目。1985年,班玛县政府在此建立了一座“红军亭”,供人们游览瞻仰。
    黄河源纪念碑
    黄河在果洛大地上蜿延760公里,流经五个县,逐步汇成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然后,越出州界,奔流而去。在扎陵、鄂陵两湖之间的措哇尕则山上建有“华夏之魂黄河源纪念碑”。竖有青铜铸牛头碑,碑文“黄河源头”四个大字是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班禅大师分别用汉藏两种文字亲笔题写的。现已成为一大人文景观。凡是到黄河源头观光的人们,无不居高眺望,在河源碑前摄影留念。
    六、民族宗教
    果洛州藏族群众几乎普遍信奉藏传佛教,有大小寺院61座,分布全州各地,是宁玛派寺院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很多牧民群众虽然不识字,但都能口涌《如意经》、《度母经》等佛经,在藏族传统社会中,一方面藏传佛教寺院遍布各地,社会上的信教群众,除参加本地区举行的大型宗教活动外,平时家中供奉佛像,点酥油灯、献净水、念嘛尼、朝拜寺院、请僧念经等。另一方面,渗透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民间宗教,仍在很在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需求、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民间普遍存在对神灵的崇拜。祭拜场所到处都有,如“敖包”、“煨桑台”、“嘛呢堆”、“佛塔”等。龙神、年神、山神、水神都崇拜,特别是对山神格外崇拜,每逢藏历年,便有许多藏族群众,怀着无限虔诚之心,络绎不绝的从四面八方赶来,顶风雪、冒严寒,叩着长头绕山瞻拜一周,祈求消灾免祸。另外对神湖神石都崇拜,到规定时间,大家聚集在崇拜地,举行各种宗教活动,进行煨桑、念经,还伴有赛马、射箭、打靶、竟技等多种活动以娱诸神,特别是老人们经常手持念珠或小嘛呢轮,口诵“奄嘛呢叭咪哞”的六字真言,绕佛塔,转神山或嘛呢堆(用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块垒成堆,供过往行人巡礼的宗教点)、祭“敖包”等。
    寺院是广大僧众供佛、诵经和聚众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果洛的历史上,寺院既是藏族文化的中心,又是贸易交换的集散地,也是历史文物较集中的存放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重建、维修,寺院面貌为之一新。全州共有大小寺院61座,占全省藏传佛教寺院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宁玛派寺院占近三分之一;为了弘扬藏民族文化,各个寺院把“羌姆”(藏戏)引进寺院,潜心挖掘、搜集、整理、说唱《格萨尔》的传说。
    果洛地区的宗教活动名目繁多。由于传承系统不一,各有各的佛事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住寺僧侣以寺为家,除按各自教义、仪轨主修经文、参加本寺佛事活动外,还外出募化布施、诵“平安经”(祈愿人畜平安)、超度亡灵和应邀评事说理、调解纠纷等。社会上的流散僧侣,有的专以宗教为职业,常年串帐走户,获得生活来源;有的在家诵经,参加生产劳动,定期参加本派寺院的佛事活动。规模较大的寺院,每年举行数次或十数次不等的大型法会。主要有藏历正月举行的纪念释迦牟尼的“毛兰”即祈愿法会;白玉寺在正月初八至二月八日举行的“如来三身”修持会;拉加寺在农历三月三日至十五日举行的供养法会;在七、八月间大多数寺院举行“亚尼”活动;农历十月举行的为纪念宗喀巴圆寂的“安木乔”,即五供节等。每一大型宗教活动都是盛况空前,教徒云集,少至数百多至成千上万。
    七、社会经济
    自治州以牧为主,全州可利用草场58467.74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的16.79%,牲畜有牦牛、藏系羊、马和少量的山羊。几十年来,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以草原、畜牧、兽医为主的县、乡、村三级畜牧业服务体系完善,历史上一些经常流行的严重危害牲畜的烈性传染病,有的已经被消灭,有的得到控制,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也能得到及时治疗。通过草原灭鼠、人工种草和修棚打圈以及“四配套”(即定居住房、牲畜棚圈、网围栏草场和道路相配套)建设,使草场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了载畜能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牲畜分户经营,草场进行了承包,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自主经营和建设、保护、利用草场的积极性,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使畜牧业逐步实现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在班玛、玛沁两县的小块农业区,有耕地2.55万余亩,适宜生长小麦、青稞、洋芋、油菜籽等农作物。过去,耕作粗放,长期处于二牛抬杠、牦牛踩场的状态,土地利用率不高,生产水平很低,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平均单产不足50公斤。现在,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果洛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奶肉制品加工、制革、采矿、电力等工业建设,是本着“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原则,逐步发展起来的。用牦牛奶生产的“雪山牌”奶粉、牦牛肉生产的雪山牌牛肉干、牛肉脯,是州乳品厂开发生产的雪山牌系列产品的几个主要品种,以味道纯正,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食品闻名遐迩,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在巴颜喀拉山南麓、班玛县境内的多卡金矿,是全国地处海拔最高的矿区,青海省第一、第二号采金船就在这里进行机械采金。此外,水电、原煤、建材等也都在全州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果洛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历史上的果洛交通闭塞,境内没有一条由人工修筑的道路,牧民群众世世代代靠双脚或畜力穿行在草原荒漠之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中央西部大开战略的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道路四通八达,部分县城已通油路,县乡公路全部建成开通。
    果洛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民族教育成绩显著。建政前,国民党政府虽在康干、康赛两地办过两所初级小学,但在校学生共计不足百名。加之资金、师资短缺,终未能坚持下来。建政后,自治州十分重视民族教育,重视本民族人才的培养和牧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1954年建立了第一所民族小学,以后各级各类学校象雨后春笋一样先后建立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民族教育为重点,普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扫盲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
    果洛文化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果洛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艺术。舞蹈、民歌、谚语、说唱、壁画、雕塑、藏戏等多种文艺形式丰富多彩,尤以民间谚语颇为盛兴,舞蹈、民歌最为流行。男女老少能歌善舞。舞蹈节奏明快,舞姿奔放,令人振奋;民歌高亢激昂,悠扬动听,使人陶醉。充分表达了果洛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对幸福的追求。建政以后,果洛人民又通过这些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歌颂共产党,赞美新生活,憧景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