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玛沁县雪山乡阿尼玛卿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兔狲

作者:倪晓颖 来源:西海都市报 时间:2014-03-17 09:52:00 点击数:
  3月13日,才旦加带着跟同事不久前在保护区发现的“不明”动物照片来到西海都市报社,他打算在省城找相关专家看看,照片中的动物究竟是什么。
  “我们设置的红外线摄像机陆续拍下这些珍稀野生动物,不能不让我们兴奋,起码说明我们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群量在逐步增多,生态环境在逐渐变好。”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阿尼玛卿自然保护站站长才旦加说。
  提起保护区的动物,才旦加脸上就会露出掩饰不住的笑容。他一边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一边利索地打开随身携带的电脑,让记者看不久前发现的“神秘”动物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只外形似猫的动物,有着长尾巴,三角耳朵,不过体积比普通家猫大三四倍。动物的毛皮是灰白色的,脸上比家猫多了很多“胡须”。这只动物嘴里还叼着食物,在石山中间行走着。“它嘴里叼的应该是高原鼠。”才旦加凭着自己的经验说。
  “前段时间,我们巡山时在雪山乡一大队收集到这些照片,这只动物所在的位置是阿尼玛卿雪山对面的山上。看到这些照片,有的同事认为是猞猁,也有的认为是兔狲。我观察了一下,它的外形确实跟这两种动物都比较像,但是尾巴要比猞猁的长,跟兔狲似乎也有区别。讨论了很久也没有统一的答案,所以我抽空到省城来找专家确定一下。”才旦加说。

[FS:PAGE]

  这个动物原来是兔狲
  3月14日,大清早才旦加就将照片拿到省林业厅请相关专家鉴定。专家们根据才旦加提供的照片,以及他对拍摄视频的描述,最终确定该动物为兔狲。
  “有结论了,这个动物确实是兔狲。”在得到确定答案后,才旦加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记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只动物与家猫类似,较粗而肥,尾粗而浑圆。耳朵短而宽,呈钝圆形,两耳间距离较远,体色背面青灰色,背毛基部浅灰色,毛尖黑褐。被毛长而密,绒毛丰厚,体后部有较多暗黑色细横纹,头部灰色,带有一些黑斑,眼内角白色,颊部有两道细黑纹,体腹面是乳白色,颈下方和前肢之间浅褐色,四肢颜色较背部稍淡,还有几条短而模糊的黑色横纹,尾部也有黑色斑纹。经过认真比对后,专家们确定这是兔狲。
  “又发现了一种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它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才旦加兴奋地说,兔狲是猫科,它是比较典型的漠原动物,常单独栖居,筑巢在岩石裂缝和石块下面,也利用旱獭的旧洞等,巢穴通路弯曲,深两三米。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冬季食物缺乏时白天也出来觅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到危险时迅速逃窜或隐藏在临时的土洞中,叫声似家猫,但性情较粗野,是高原草地上的捕鼠能手。兔狲是比较珍贵的猫科毛皮兽,对消灭鼠类,防止传染病,减低鼠害影响均有重要作用。
  “有了新设备经常有惊喜”
  “我在保护区已经工作十几年了,总共发现过二十多种野生动物,不过从前也就是经常发现岩羊、白唇鹿、棕熊、狼、狐狸等这些常见野生动物。自从有了红外线摄像机后,发现了不少珍稀野生动物。确实是有了新设备经常有惊喜。”才旦加说。
  回想起以前,他和保护区的队员们每次巡山都会背上老式照相机,一边巡查安全,一边不停地搜索野生动物。一旦碰上了就赶紧拿出相机拍摄,幸运的时候能拍到,很多时候刚刚举起相机,敏锐的动物就逃走了。于是他们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根据发现的动物粪便辨别动物以及它们的习性,凭借自己的经验蹲点拍摄,这种“守株待兔”的办法虽然笨了些,也比较辛苦,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收获。
  2012年年底,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得知他们的状况后,赠送了5台红外线摄像机。几个月后,才旦加就发现了雪豹。
  “当时,我和同事在阿尼玛卿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食肉动物资源调查。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阿尼玛卿保护区有雪豹粪便、刨坑及出没的痕迹。于是,我们在雪豹出没地点设置红外摄像机,两个多月内多次记录下雪豹活动视频。视频显示,有两只成年雪豹和一只约两岁的小雪豹,在阿尼玛卿保护区活动得非常频繁。”才旦加回忆说,不久后又是红外摄像机拍下了猞猁的身影,近期又发现了兔狲。这说明阿尼玛卿保护区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种群数量比往年有增多现象。
  背景资料 兔狲 体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千克~3千克,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等。分布于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