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探秘东女国之都丹巴

作者:王怀林 来源:吉祥甘孜 时间:2007-11-28 10:46:11 点击数:

                  女国文化带——尘封不住的女国遗风
    东女国的辉煌并未随着历史烟消云散。
    从西王母的远古传说,苏毗、东女等女权国家的兴盛到当今已蜚声中外的从扎坝到泸沽湖的母系文化遗存,其间有无必然的联系呢?
    东女国女性地位较高、女性崇拜、多夫制、无固定性伴的走婚、尚青、居碉楼等文化元素,在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影响至今。联系到当地传说的东女国管辖范围,今天这一带尚存在浓厚女国遗风的“女国文化带”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丹巴、扎坝到泸沽湖(扎坝、九龙、木里、泸沽湖都同属雅砻江流域),通过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及其中间的草原低地,容易沟通。近闻邻近泸沽湖的木里县屋角乡的母系遗存也保存完整,至今尚有人数达30余人的母系大家庭,木里俄亚纳西族的“安达”婚,也是以“走婚”为其主要婚姻形式。可知东女国文化仍如女王谷之河,一直在静静流淌着。
    其特点:
    一是独有的走婚习俗。扎坝人和摩梭人走婚习俗已广为人知,而丹巴的女性文化则由于是东女国中心,其女性文化则更为广泛,兼具泸沽湖走婚和扎巴爬墙走婚的两种特点。只不过由于距汉地较近,加之近世民族交流频繁,使得女国习俗有了更多的变异罢了。
    丹巴的巴底一带,解放后尚有与扎巴相似的“爬墙子”习俗,即是男女相约以后,男子晚上通过爬墙到女方家约会。在中路梭坡广泛流行的“顶毪衫”和“抢头帕”习俗,其实质也是一种走婚习俗。
    顶毪衫,即在月色媚人的夜晚,小伙子们三五成群,每人披上一件毪衫(披风)到心中想念的姑娘家去对歌,姑娘们也相约一群,坐在锅庄边,等待小伙子的到来。小伙们用毪衫遮脸,躲在隐蔽的角落,变换嗓音把一首首情歌唱给姑娘们听,姑娘们也不示弱,将一首首情歌抛过来,直至深夜。在姑娘们围绕锅庄火塘和衣席地而卧后,看上意中人的小伙子就会摸向对方的身边试探,如果女方知道来者是谁,合意者就会为对方让出地方,相挨而卧,如果是陌生人或无意对方,则坚决不让靠近。即使相挨而卧,男方也不得有任何粗暴和卤莽行为,否则会遭到众人的嘲笑和谴责。“顶毪衫”,为以后的幽会和婚姻奠定了基础。
    抢头帕是指在节日庆典或集会上,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跳起欢乐的锅庄时,也是姑娘小伙子选择对象的良机。当青年男子对姑娘产生好感时,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抢走她们的头帕作为初次约会的信物。被抢头帕的姑娘会向小伙讨回她的东西,小伙子则在追逐中将姑娘引至僻静之处,约定再次相会之期。若女子无意,则会坚决要回自己的头帕,男方则不会强求。
    笔者此次考察随行的一位24岁的当地向导,长得一表人才,在途中聊天时,他就坦率地承认,他在结婚前就经常以顶毪衫的方式走婚,印象较深的走婚对象就有30余人。而且中路和梭坡的小伙子常常翻过山口到对方走婚,路边相遇,非常友好,且相互提供帮助。因为,“这是当地的风俗”。英俊的小伙子大大方方地说。
    二是源远流长的石碉传统。而今从丹巴经道孚、康定木雅、扎坝以及九龙的尚四处可见古石碉的踪影,而相邻的新龙雅砻江流域和附近牧区不仅难寻踪迹,民居建筑也多为土墙或以木头为主的“崩科”式建筑。至于泸沽湖地区流行的井干式木楞建筑,或许是该地多森林使然,但其墙基也多为片石筑就。[FS:PAGE]
    联系到中路遗址的古老建筑传统,也许是东女国将其发扬光大了吧。
    三是服饰文化的趋同。在藏族中,穿百褶裙的习俗极为罕见。除在靠近纳西族地区的乡城一带因受摩梭人的影响而有穿百褶裙的习俗外,其它藏区的藏族中,均无穿百褶裙的习俗。所以,穿百褶裙的习俗可能是女王的喜好。以后遂成风尚绵延至今。
    四是宗教信仰的相似。以丹巴墨尔多山为中心的嘉绒地区是本教的大本营,至今本教寺庙仍多于藏传佛教的其他寺庙。女国文化带可以说又是一个本教文化带,虽然名称各异,如丹巴一带叫民间巫师工巴(奥外、哈瓦),泸沽湖叫达巴,相邻的彝族叫毕摩,纳西族叫东巴(达巴与东巴之名是否来源于苯教祖师东巴·辛绕呢?),但其原理和仪轨却大同小异。扎坝现虽流行藏传佛教,但其自称过去信奉本教,佛教当为后世传入。
    五是人生礼俗的共有。从丹巴到泸沽湖,都有十分相似的成年礼习俗。在泸沽湖,男孩女孩到了13岁时,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俗称男孩穿裤,女孩穿裙。仪式由巫师达巴或喇嘛主持,除改装易服外,还要向祖先、经堂和长辈磕头施礼,然后互致礼物,大宴宾客,十分热闹。而丹巴女子17岁时的成年礼则更为隆重,不仅女儿易服盛装,家人欢庆,也是全村欢庆的节日。而男子则在出生时举行诞生礼,同时开始新一座古碉的修建,这或许又是东女国的女性传统使然?
    此外,其二次葬的丧葬习俗、制作猪膘肉的习惯、黑陶文化传统、白石崇拜、音乐舞蹈艺术和美人之乡(也许是走婚习俗的“优胜劣汰”使然?)都是其典型特征。
    几千年来,在父权制文化达到极致的中华大地上,在西部广袤的高原和幽僻的山谷,却有另一种女性文化在默默生长:从作为华夏文明源头之一、以西王母昆仑神话为代表的母系社会,到与之一脉相承的苏毗和东西女国,直到当代还留存在横断山谷间的泸沽湖、扎巴、丹巴女性文化,她们不仅成为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谱系的另类,其女权国家形态更改写了世界人类学史。当今天人们将惊异的目光聚焦于此,横断山谷中一脉相承的女性文化,就不单是一个猎奇的故事和旅游者的目的地之一,更具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广阔意义,或许,对解开人类本底组成和矛盾的两性关系的千年课题,还能提供它独特的文本和独到的见解……
    前有东女国,今有美人谷。今天,丹巴因其山水形胜和独有的女性文化而日渐扬名,其甲居藏寨已吸引了众多游客。据说连接丹巴和梭坡的大渡河大桥即将兴建,笔者相信,一个从中路到梭坡的穿越古碉王国和探秘东女国故都的黄金旅游环线,也即将展现在游客们的面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