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

作者: 来源: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网 时间:2007-11-28 09:55:20 点击数: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幅员面积4.5万平方公里,现辖合作市和碌曲、码曲、夏河、舟曲、迭部、卓尼、临潭七县,总人口66万,其中藏族占48%。全州平均海拔3000米,平均气温1.7度,年降雨量400-800毫米,是甘肃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甘南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远在新石器时代,在甘南的洮河、白龙江和大夏河流域就有人定居,是古羌民族的发祥地。境内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拉卜楞寺,建于清康熙49年,寺内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籍,是国家一级保护单位。还有建于1205年的卓尼禅定寺和被成为“虎穴仙女”的郎木赛赤寺等100多处佛教寺庙,有八角城、明洮州卫城、明代边墙等历史古迹,有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经过的腊子口战役、俄界会议、临潭苏维埃旧址等多处革命历史遗址。
    甘南州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物华天宝,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宝地。畜牧、水力、矿产、旅游、藏医药是甘南的主要资源,而且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畜牧业资源。拥有天然草场4084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61.9%,可利用草场面积3843万亩。现有各类牲畜300万头(只),年产牛羊肉34612吨,牛奶61229吨,羊毛1421吨,畜产品加工原料丰富,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二是水能资源。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纵贯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361万千瓦,占全省蕴藏量的21.2%,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开发条件较好。三是矿产资源。初步探明各类矿产地270处,其中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床33处,发现各类矿产45种,以贵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为主。金、铜、铅、锑、锌、铁、白云岩、水泥灰岩等14个矿种储量居全省前五位,铀、泥碳、砷、汞矿产储量名列全省第一,特别是金矿分布广,储量大,黄金产量居全省第二。四是旅游资源。境内草原辽阔,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风情民俗相映生辉。这里有久负盛名的黄河首曲,有“小桂林”之称的则岔石林,有令人心旷神怡的尕海湖和奇峰俊秀的莲花山,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独具特色。这里有神奇的宗教节日和民间歌会、香浪节、草原赛马会等传统的民间活动,有脍炙人口的藏族民歌,源远流长的藏族舞蹈,别具特色的藏戏艺术,构成了神秘独特、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逐步成为甘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藏医药资源。现拥有850多种中药和藏药材,隶属132个科目,大多采用“雪线”上下纯天然野生药物为原料,无污染、无变种、无成瘾性、无毒副作用。已开发研制出70余种名贵藏药和300余种优质、高效的藏药。此外,甘南拥有林地面积1382万亩,蕨菜、菌类蘑菇、沙棘等土特产品和山珍野菜等资源也十分丰富。这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经过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使甘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99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12。46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116元,财政收入完成12383万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州电话实现了自动化、程控化,建成州到县中继传输光缆通讯和电视电话会议网,本地电话网和无线寻呼与全国联网,县以上的城镇全部开通数字移动电话,一半以上的农村电话交换实现了自动化。能源建设步伐加快,兰州大电网覆盖全州五县一市,州内建有小水电站96座,总装机容量4万千瓦,电力供应充足。全州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下世纪初,是甘南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综合实力,蓄积发展后劲,力争后来居上的关键时刻。为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甘南州委、州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完善发展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启动内力,借助外力,敞开州门,在资源、市场、地区、企业和各种经济成分等方面,实行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接收毗邻地区和内地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下世纪初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切实增强机遇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紧紧抓住全州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环节和薄弱环节,加强重点项目论证,有重点、有步骤地争取省上和国家的支持,确保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基本思路是:按照“解放思想促开放,扩大开放促开发,加快开发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努力实施紧扣一个主题(加快发展),突出三个方面重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狠抓建设),着力五项开发(畜产、矿产、水电、旅游、藏药及山珍野菜),实现两大目标(群众增收、财政增收)的“13542”发展战略,坚持强化提高第一产业,突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以提高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资源开发步伐;以实施“三精”工程为重点,带动旅游业上规模、上水平;以退耕还林还草和“三化”草场为重点,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大开放开发的力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