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卓尼文艺》创刊
卓尼,藏语“觉乃”之音变,意为两棵马尾松。760年来更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卓尼,因大寺而得名,因禅定寺而闻名。卓尼,洮砚之乡,藏王故里。卓尼,地处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卓尼,是美籍奥裔植物学家洛克《生活在卓尼喇嘛寺》的诞生地。卓尼,随着《大藏经》的刻版印行而名闻欧亚。卓尼有一段红色的记忆,杨积庆土司在腊子口战役为红军将士开仓放粮,使红军顺利北上抗日。卓尼是青藏高原的衣襟,源远流长的洮河环绕着,绵延苍茫的森林簇拥着,辽阔丰美的草原怀抱着。在这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十余万藏、汉、土、回、蒙等多民族的人民。
这里得天独厚,人杰地灵。这里有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这里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这里有古老的洮河文化,有丰厚的游牧文化,有淳朴的农耕文化,有神秘的佛教文化,有悠久的土司文化,有璀璨的洮砚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卓尼各族人民承前启后、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开拓进取的智慧,离不开国内外专家学者不辞艰辛的探究和真实客观的发掘。因此,这些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民族文化,而且是博大精深的华夏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画卷里光彩夺目的一页。
《卓尼文艺》杂志的创刊,是卓尼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载体和平台,是继卓尼县50年代的《砂砾》社和80年代的《柳林》文学社之后出现的由县委宣传部主管、县文联主办的正式机关刊物。这一刊物的创办,为卓尼的文艺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为卓尼的文学队伍创造了一个有所作为的环境,从而将会使卓尼文学创作走上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
盛世写华章,圣朝作赋颂。故汉因“文景之治”而赋兴,唐因“贞观之治”而诗盛,清因“康乾之世”而文昌。如今之世,金龙腾跃,海晏河清,天鹏举翼,风清气正。卓尼各族人民和谐共处,艰苦创业,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振兴,科教发达,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为此,正需诗者,歌以咏之;舞者,足以蹈之。为探究人文之大道,抒写卓尼之古今,彰显今昔之巨变,憧憬祖国之未来,直抒胸臆,纵情放歌。使卓尼的山水充满诗情画意,使卓尼的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愿《卓尼》这枝文学之花常开不败,芬芳艳丽;愿卓尼的文化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