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说甘南州首届民间艺人绝活展示大赛花絮
甘南州首届民间艺人绝活展示大赛暨“南木特”藏戏调演活动在合作举行
为提高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促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搜集和挖掘优秀民间艺人,推动“南木特”藏戏的传承发展,日前,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的甘南州首届民间艺人绝活展示大赛暨首届“南木特”藏戏调演启动仪式在合作拉开帷幕。
甘南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长扎西草致辞。甘南州政协副主席王亚南、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苟晓飞,以及甘南州政府、甘南州委宣传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南州文广新局班子成员、合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甘南州市文广新系统工作人员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扎西草指出,甘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甘南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甘南州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精准聚焦“五大生态”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光辉灿烂的人文生态,继续实施甘南州“文化撑州”战略,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甘南州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甘南州传统民间艺术繁荣发展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此次活动将全方位展示传统民间艺人的风采,促进甘南“南木特”藏戏发展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跃农牧村文化生活,推进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甘南州突出“精神纽带”,切实强化文化引领,进一步打好“民族文化牌”,加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积极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经典、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亮点呈现给世人、传承给子孙后代。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实现新突破。2015年8月甘南州人大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上《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顺利通过,初步建立了符合甘南州情的非遗保护法律制度。在甘南州范围内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申报工作,使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稳步、健康、有序开展。在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的长河中,甘南州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首屈一指,藏族民间故事、桑钦木(法舞)等518项列入县级非遗名录项目,其中舟曲土酒酿制技艺、拉依(山歌)等192项列入州级非遗名录项目,玛曲民间弹唱、东山转灯、迭部踏板房制作技艺等38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项目,甘南藏族唐卡、甘南藏医药、甘南藏族民歌、舟曲多地舞、卓尼洮砚制作技艺、卓尼巴郎鼓舞、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甘南“南木特”藏戏8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同时培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8人,州级非遗传承人77人。甘南州、县市政府相继出版发行了《甘南州历史文化丛书》(共23册)、《甘南藏族民歌》(共4册)、《甘南州藏戏剧本集》、《夏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舟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迭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梦幻香巴拉》、《卓尼影像》等多部饱含浓郁民族特色的宣教片,向国内外游客全方位展示了甘南州异彩纷呈、独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次,《唐东杰布》创演突出特色美仑美奂。大型安多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2014年完成剧本创作,2015年10月下旬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并喜获国家“优秀剧目”集体奖。2016年进行了精排提升,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同年获得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特别奖”。
启动仪式结束后,来自甘南州七县一市的民间艺人表演了藏族民歌《世界的太阳》、龙头琴弹唱《赞美草原》、土族民歌《香哈尼道》等14个绝活项目,展示了传统绘画唐卡、民间技艺木雕、传统书法藏文书画等21个绝活项目。来自合作、夏河、卓尼、玛曲、碌曲等县市14个行政村的“南木特”藏戏演出队从7月7日--10日将演出《松赞干布》、《智美更登》、《降魔记》等藏戏剧目。
举办甘南州首届民间艺人绝活展示大赛暨首届甘南“南木特”藏戏调演活动是对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成果的一次大展演、大展示,增强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