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循化藏文中学 侃本
作者:侃本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07-10 09:16:43
点击数:
我眼中的循化藏文中学
——纪念循化藏文中学建校四十周年
侃本
循化藏文中学是1985年9月创办的,它坐落在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循化县文都藏族乡,这里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的诞生地。藏文中学的创办是党和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政策的体现。它的创办旨在传承和发展藏语言文字,培养具有深厚藏文化底蕴和现代知识的人才,以满足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纪念循化藏文中学建校四十周年
侃本
我是1987年9月从循化县道帏中学调入藏文中学当老师,1990年初从该校调往西宁,在这所学校前后累计待了两年半时间,主要从事历史和地理教学。那时候学校正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各方面条件都有限,但师生们铆足了劲,克服了种种困难。因前期的各项工作得以扎实开展、妥善完成,为后续的办学奠定了良好基础,真正起到了为后面更好地办学起好头的作用。
1988年6月份,循化藏文中学第一届初中生毕业,其中8位同学考入黄南州民族师范学校,7位女同学考入黄南州卫生学校,10位同学保送至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就读,10位同学保送至西藏日喀则中学继续读高中,总共35位同学离开藏文中学,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学习旅程。9月份,第一届高中班开课,我继续从事历史和地理教学,原来初中期间的两个班级,通过中专考试和报送外地就读,剩下的合为一个班。这个班升到高二上学期结束我就调走了,没有等到他们高考那一天。
1990年6月份,循化藏文中学第一届高中生毕业,其中3人考入西北民族学院,5人考入青海民族学院,20人考入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还有几位同学通过其他渠道进入了体制内。
当时学校设施非常简陋,老师们大部分两人一间宿舍,学生们则住在大教室里,虽然是上下铺,但非常拥挤。每天早晨老师们跟班上早操,晚上自习课也有一位老师在班上辅导或监督学生们学习。晚自习下课后学生们仍然趴在桌子上久久不愿离去,值班老师把教室的灯统一关掉后,学生们才三三两两的进入宿舍,当宿舍的灯关掉后,有些学生点上蜡烛看书,有些学生到大街上的路灯下看书。当时在文都乡上只有与藏文中学较近的管理站有一处路灯,每天晚上学生宿舍关灯后部分学生在这个路灯下看书,也有部分学生在老师们的宿舍窗户外面借着室内的灯光看书,学生们发奋努力、如饥似渴地学习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藏文中学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学生有很多特点,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差异较大,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但是大家都能勤奋好学,和睦相处。另外,班里男同学多而女同学少,女同学清一色的穿着家乡的藏服,不论上课还是上体育课都穿着藏服。记得有一次在循化中学举行“循化县中学生运动会”,循化中学的女生都是短衣短裤,赛前赛后有说有笑,落落大方;女子中学的学生撒拉族和回族同学居多,与循化中学的女生相比,还是有点保守,长衣长裤,不苟言笑;藏文中学的女生们则直接穿着藏服参加比赛,其表情显得局促不安。在统一的起跑线上三个中学的女学生排成一队,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发现班里的同学们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些同学言行举止优雅得体、行为落落大方,而有些同学说话吞吞吐吐、沾泥带水,稚气未脱。为什么一个班里的同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心生好奇,于是从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如藏文中学第一届和第二届学生来说,都是农村出来的,大部分上学较晚,他们在上学阶段读汉语文,后来家乡的学校陆续开设藏语文课了,他们当中的一大批学生从汉语文班级退学后改学藏语文。其中汉语文小学毕业后从初一年级改学藏语文的有三、四位同学,从汉语文小学五年级改学藏语文的有五、六位同学,从汉语文四年级改学藏语文的约八位同学,从汉语文三年级改学藏语文的大概十几位同学,也就是说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从其他汉语文班级里转学过来后,又是从藏语文小学一年级开始一步一步上来的,年龄差距就是如此出现的。这批学生学习成绩普遍都比较好,而且又都比较勤奋努力,给他们上课省时省力。
因当时的特殊情况,学校实行的是弹性放假制,一般一个月放假一次,一次休息五天,这样既照顾了路途遥远同学的探家问题,又解决了学校准备下一个月生活起居的时间。虽然这种弹性放假制的利弊有一定的争议,但对藏文中学而言这是无奈的选择。一个月之内没有休息日,师生们没有任何怨言,都在各自的岗位勤勤恳恳,干好自己的事。
藏文中学的业余活动非常单调,电视、电影偶尔看一两次,报刊、课外读物少得可怜。文体活动以打篮球为主,大部分学生喜欢打篮球,而且有一定的球技和观赏性,课余时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进行篮球比赛,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正规比赛。有时候老师们也出来打篮球,时不时的和学生们一起比赛,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藏文中学的男生们体格健硕,篮球比赛和投掷等是他们的强项,这方面他们有不俗的成绩。女同学则人数较少,比赛中又放不开手脚,因而也没有值得炫耀的成绩。
在藏文中学的众多老师中和我交际最深的是仁增老师,他是藏文中学第一任教导主任,后来荣升校长,他性格温顺、做事稳当,深得同事们的信任。我上小学时候就认识他,后来先后去外地学习藏语文,我俩胶漆相投,无话不说。我到藏文中学报道的第一天他接待了我,因新的教师宿舍还没有交工,我暂时和他住在一起,半年后教师宿舍虽然交付使用,但我仍然和他同吃同住了约一年时间。我俩一起探讨教学、探讨人生,周末喝点小酒吆喝几声,虽然五音不全,但都是青春的记忆。说起藏文中学的老师不能不提到公保吉校长,她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活脱脱的“女强人”。是她把我从道帏中学强行拉到藏文中学,担心道帏中学不放人,还巧妙地与教育局局长结伴来道帏中学协商我的调动一事,此时,道帏中学纵有千般不愿,无奈教育局长压阵不得不放人。
在藏文中学的两年半时间,是非常快乐而有趣的,结识了很多新同事,见证了很多同学努力拼搏的过程。其中老教师关切、加样、果巴、交巴、完玛多吉等的敬业精神,会计赵建民的乐观态度,青年教师索南东智、南加、仁青等的严谨务实,英俊潇洒的万玛加、黄智等的篮球技艺,以及后勤处的小王小黛等的青春舞姿,还有很多师生们的精神气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90年元月份,随着寒假的到来,我开始移交工作,准备调往西宁,我是藏文中学创办以来第一位调往西宁的老师。无独有偶,此时公保吉校长也准备调离藏文中学,我俩应该是前后一个月离开藏文中学的。在藏文中学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循化本地教师,另外,还有来自陕西的宋老师、浙江的杨老师,民和的张老师、同仁的侃本太和李本太老师、尖扎的益西老师等等,都是非常有个性、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其中宋老师的敬业精神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从藏文中学离别后再也没有听到他的任何消息。
在藏文中学我带的课是历史和地理,初中六个班,高中两个班,每周32节课。课虽然多了点,但当时年轻气盛,没有感觉特别累,而是每天怀着喜悦的心情去上课。在初中阶段历史和地理是副课,学校没有太多的要求,学生们也不太重视。针对这些情况我特别指定了一些教学计划,上课时尽量讲的轻松一些,充分利用各种表格、地图、时间线、思维导图等来加深记忆,并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每节课的内容根据章节的安排,将要点、关键词、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讲给学生们听。每节课要记住的问题直接从书本上划线,关键词用括弧括起来,就说这些是这节课要记住的关键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习惯了我的教学思路,对历史和地理课的看法大为改观。高中阶段历史和地理成了主课,文科生开始死记硬背,期待高考当中有理想的结果。除了历史和地理教学外,我有时候代替其他临时有事无法到校的老师上一两节课,在初中阶段除了音乐课外我什么课都能应付一下。每当去晚自习课时,学生们开始发问各种问题,我首先不急于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是分析问题的要点和维度,然后尝试更多的解题法,主要是想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此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藏文中学期间除了正常的上课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书籍,提升自我素养是我一贯奉行的原则。在这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十册)、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六册)、《世界通史》(四册)等不仅是我心仪已久的历史巨著,而且是我专业相关的必读书目,以前因条件所限,只是断断续续地翻阅了几本,在藏文中学的两年半时间里有幸完整地、系统地阅读了一遍。在藏文中学的资料室里库存书不多,仅有的大部分是零散的读物,其中文学类居多。我每周从这里借几本书看,大部分书名已记不清了,唯有《郭沫若全集》(38卷本)、《鲁迅全集》(16卷本)、《矛盾全集》(43卷本)等是我读过的书当中最完整的丛书之一,还有《喜饶嘉措大师文集》《才旦夏茸大师文集》等本地学者的藏文专著。另外,那时候三毛的游记散文、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等港台作家的作品曾风靡全国,成为一个个无法绕过的文化符号。这几个作家的作品当中最吸引我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些书当时在循化一带还买不到,只有在新出现的租书摊可以租着看,先交齐规定的押金后每本一天两角钱的租金,一周租四至五本书,看完后把先前租的书还回去,又借回接着看的新书,周而复始,大概三个月内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全部看完,接着读了古龙、梁羽生等的部分武侠小说。这些都是我在藏文中学期间读过的主要书单,我每看完一本书喜欢和同学们分享从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这样做目的是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990年元月份放寒假之前,我已经办完了离职前的交接手续,但是正赶上老校长离职,新校长还没有入职,有份材料上没有盖上章子。2月28日,新学期开学典礼前我再次到学校办完了最后一道手续,等开学典礼结束后,全校师生到统一到校门口来欢送我,场面十分震撼,我依依不舍地和所有人挥手告别,这个场景至今为止让我难以忘怀。
从此以后,我在省城某杂志社里从事编辑工作,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制定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及其学习的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期间时不时地给藏文中学的老同事们打电话问候一下,顺便打听准备高考的同学们的学习情况。9月份,循化藏文中学第一批考入大学的同学们到了入学报到的时间,当年考入青海民族学院的新生报到当天我也去学校看望了他们。一个月的军训结束后他们结伴来我家看望我,晚上住到我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这后面一旦有空我随时随地去学校看望他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共享时光。还有每次去兰州出差,总要去西北民族学院看望从藏文中学考进来的学生们,到海南州恰卜恰出差要到青海民族师专去看望从藏文中学考进来的学生们,和他们促膝长谈,分享知识与经验。我每到一所大学,不仅要看望从家乡考进来的同学们,而且和所在学校的老师们询问家乡学生的在校表现,我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赞誉之词。其中在与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的学院领导的聊天中对来自循化的学生有很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循化是安多地区藏族传统文化的富矿区,是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才旦夏茸大师等名贯一世的大学者们的诞生地,来自循化的学生们带着大师们的福气,学习勤奋努力,为人处事则通达谙练,而且大部分学生还有文艺特长,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每当听到这样的评语,令人欣慰,真替家乡的学子们高兴。后来我几次出国,在美国和欧洲的几个国家也曾经偶遇几位从藏文中学出来的同学,他们当中有些是从国内某大学派来访学的,有些是从国内报送来学习的。在和他们的交谈中家国情怀始终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责任,从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生动体现,也是推动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1991年元月份,随着寒假的到来,从藏文中学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们迎来了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大学假期,他们约定放假后在西宁长途汽车站附近会合。我也接到通知后到了指定的地点,从青海民院和青海民族师专,还有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放假过来的同学近20人到达汇合地点。另外在北京、成都和兰州的几位学生因放假时间不一致,没有赶上这次聚会。大家见了面后互相问候一阵,然后在一起边吃边聊,晚上统一住到附近的客栈里,第二天继续聚会。我从同学们的聊天中感受到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青春的魅力和燃烧的激情。同学们利用短暂的邂逅,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悟体会。同学们在聚会期间的主要聊天及其达成的共识,我总结了三点:一是寒假期间回到自己的村落里将小学生和中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统一辅导,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力所能及地传授一些经验;二是动员村民和学生们编排文艺节目,春节期间为大家演出,活跃节日气氛,这既是民间文化的传承,又是凝心聚力的一种尝试;三是青海民院和西北民院,青海民族师专三个院校的同学们轮流办一期刊物,取名“东日仙湖”,内容以推介循化藏族文化为主,原则上一年一期。头两年一直延续下来了,因当时的条件所限,只能办成油印本。第一年是西北民院牵头,第二年是青海民院办刊,第三年停办了。我作为这本油印刊物的学术顾问,深谙同学们的所思所虑,以及对家乡文化的炽热之情。后来种种原因难以为继,这本油印刊物就这样夭折了,但是这个举措我们不应忘却。今天趁此机会交代一下这本油印刊物的前因后果,让人们记住曾经有这么一回事。如果说循化藏族村落延绵不断的“村晚”和大学生利用假期辅导中小学生的举措源自这次聚会,那么,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改变循化藏族村落风俗的同学聚会,其意义自不待言。
从此以后,我对藏文中学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每年的高考入学率、毕业以后的就业情况、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录取情况等,虽然对这些环节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但作为家乡人和曾经的藏文中学老师,关注这些是常年养成的习惯。对我而言,唯一能做的事是利用业务之便鼓励同学们进行文字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并推荐到适合的期刊上发表,对此我乐见其成、不止于远。据我初步统计,我在三十五年的编辑生涯内,为藏文中学出来的同学们刊发或推荐了上百篇文章,其中我们《青海群众艺术》(现更名为《藏族民俗文化》)期刊及其《藏族民间文学丛书》等上发表了近百篇各类文章,其他征稿文章主要用在《道帏藏族社区志》《青藏高原山水文化循化卷》《循化文史丛书》等上,还有给省内外其他刊物及丛书上推荐的文章若干篇。
在藏文中学的众多学生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一届和第二届的同学们,虽然大部分同学随着我调离藏文中学后再也没有联系过,但是最后走上学术之路的几位同学直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交际不断。如第一届的青海民族大学的才让东智教授、青海师范大学的多杰仁青教授、青海藏文报社的蔡江译审、西北民族大学的多杰东智教授、甘肃省甘南州文化局的李加东知译审、道帏中学的卓玛本高级教师等,第二届的如兰州大学的多吉宁佳教授、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敖见译审、西藏档案馆的才让加研究馆员、西藏博物馆的娘吉加研究馆员、西藏社科院的格藏才让编审、海西州民族语文工作中心的李本加编审、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的华多太译审等,他们当中既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也有博导和硕导,职务上有正处和副处,学术成果也是比较突出的,是循化藏文中学出来的成功人士之典范。另外,还有在基层中学当老师和从事行政工作的几位优秀同学,在此不一一列举。
2005年初春,藏文中学的青年教师李加才让和拉浪才让两位来西宁找我,说藏文中学建校二十周年在即,拟出一本纪念文集,邀请我担任主编并作序。我欣然应允,并根据他们提供的文章内容进行审稿排版,然后校对,最后联系出版社和印刷厂,并在当年得以出版发行。2012年,青年教师李加才让负责创办循化县藏文中学学生习作报《足迹》(已发行18期)过程中,多次与我沟通,听取我的见意,我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必要回复。2015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藏文中学30周年纪念大会。2019年,李加才让主持出版《藏族幼儿绘本》(5本)时,又邀请我当学术顾问。2021年,李加才让等负责设计循化藏文中学校史馆展陈大纲时,我参与了审核工作。总之,像李加才让这样处处为藏文中学着想,经常为循化县双语教学的发展出谋划策的青年教师在循化当地还有几位,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大家奋勇前行。
2022年11月,我第六次应邀到藏文中学讲座。讲座结束后在几位年轻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藏文中学的软硬件设施,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学校建设令人刮目相看。据介绍,学校占地一百多亩,设施完整齐全、结构合理。有综合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现代化公寓楼、学生餐厅;还有图书阅览室、信息教学室、钢琴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使用标准化田径场、绿茵足球场,绿化点缀其间,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优越、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我们当初在校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参观过程中我一直寻找当年的教室和宿舍等的痕迹,但是转了几圈也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在与才让多杰校长的交谈时他谈到,自1988年第一届初中毕业生,1990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至目前为止,粗略统计已累计培养7000名高中毕业生,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了6000多名合格学生,生源就业范围遍布国内多个省区,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青海省双语教学的后起之秀,循化藏文中学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成绩不仅仅是过去的荣耀,更是未来的发展动力。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循化藏文中学以其卓越的教育理念和不懈的努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些是值得肯定的。
循化藏文中学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变革与创新的历史。看到藏文中学四十年的变化,深感当地政府对民族教育如此厚重的扶持力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学生层面来讲,保障了当地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教师层面来讲,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教师,从而提升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从社会层面来讲,促进了教育公平,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为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我在循化藏文中学只待了两年半时间,时光虽短,却沉淀了学习、成长、友谊和感悟。这短暂的两年半时间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记忆深处留下了很多痕迹。我在藏文中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对它的持续关注却有四十年时间,这就是我眼中的循化藏文中学。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转身如过眼烟云。愿藏文中学的明天繁花似锦,愿藏文中学的明天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简介:
侃本,原青海《群文天地》(汉文版)执行主编、《藏族民俗文化》(藏文版) 副主编,职称编审。2023年6月份退休后被返聘到青海省图书馆《青图文献研究》编辑部继续从事期刊编辑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