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河湟火种

作者:高万鸿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5-02-12 09:36:41 点击数:
冻土
  腊月十八的日头刚偏西,杨青林拖着拉杆箱拐进杏花沟口,箱轮在冻硬的土路上磕出沉闷的响。手机地图显示这里距省城184公里,迎面扑来的羊粪味瞬间把他扯回二十年前——那时他总蹲在这道山梁上,等爷爷的社火队披着晚霞归来。
  老柳树上的高音喇叭突然炸响:“后山台的都听着,今晚七点火神庙里排社火!”青林被惊得踉跄半步,箱子里给工友带的青稞酒叮当乱撞。他抬头望见崖畔残雪里半截褪色的红绸,突然想起这是去年舞龙挂破的龙头布。
  火神庙廊下,73岁的杨三爷正在修整高跷。老人膝头摊着块用硝处理过的山羊皮,用牙齿咬着皮带将松动的木楔重新扎紧。青林注意到他右腿绑着竹夹板,羊皮袄下隐约透出跌打药膏的辛辣。
  “三爷爷。”青林把两包烟放在条凳上,“阿妈非让我来……”
  “知道。”老人头也不抬,“春官跑了三个,耍公子的崽子说要搞直播。”他忽然举起高跷对着日头比量,桦木纹理里渗出的松香滴在青林运动鞋上,“穿43码?”
  青林缩回脚:“我在城里送快递…… ”
  “你爷扮春官那年,雪埋到马肚子。”三爷用锉刀打磨着跷板底部的冰钉,“知道为啥要在跷底镶铁?”不等回答,他自顾自哼起《放风筝》的调子,荒腔走板的声浪惊飞了檐下麻雀。
  夜色漫上来时,青林被推进庙里的耳房。樟木箱里腾起的霉味里,他触到那件石青缎面春官袍——二十年前爷爷临终前握着的就是这截水袖,如今金线绣的云纹早已发黑,袖口还留着火烧的窟窿。
  “那年你六岁,非抢你爷的朱砂笔。”三爷突然出现在门框里,逆光的身影佝偻如老树,“把春牛眼睛点成了斗鸡眼。”老人喉间滚出闷雷般的笑,震得梁上陈年香灰簌簌落下。
  青林攥着袍角的手微微发抖。手机在裤兜震动,工头发来夜班分拣表,他仿佛看见传送带在黑暗里永无止境地转动,快递单上的地址连起来能绕河湟谷地三圈。
  后半夜雪粒子砸在窗棂上,青林翻看三爷的记事本。褪色的钢笔字记录着历年社火:1998年正月十五,冰雹砸坏龙灯;2020年,最后一个会唱《赐福赞》的田把式去世……本子最后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是当年三爷扎着红腰带,在西宁街头舞流星锤。
鼓面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青林在戏台后撞见周家婶子往旱船里铺艾草。船头褪色的“风调雨顺”底下,有刀刻的“正”字叠成小山。
  “驱邪。”周婶把晒干的羌活塞进船舷缝隙,“你叔在的时候……”她突然噤声,青林看见船底躺着一只磨光的铜铃铛,铃舌上系着褪色的红头绳——周叔当年就是挂着这铃铛跌进冰河的。
  马家阿爷的骂声从台前传来:“兔崽子会不会擂鼓!”青林转过身时,正看见老人夺过鼓槌。狮头斜挂在供桌上,玻璃眼珠映出三爷颤抖的身影——咚!咚!咚!牛皮鼓炸开惊雷,积雪从老柏树上轰然坠落。
  青林忽然想起什么,他冲上戏台摩挲鼓面。那些蛛网般的裂纹在阴影里拼出模糊的阴阳鱼,当他的冷汗滴在鱼眼位置时,三爷的榆木拐杖重重戳在他后腰:“鼓槌要抓活鱼势!”
  后半夜青林在庙里梁柱间摸索,那截松动的斗拱终于被撬开。明代嘉靖年的《西宁卫社火谱》躺在积灰里,泛黄的扉页上写着:“社火者,聚火德以燎疫,纳百戏以娱神。”
  正月里最冷的黎明,青林和三爷守着煤油灯翻看《西宁卫社火谱》。老人开裂的指尖抚过“火流星”图谱:“当年,这可是用狼血调的朱砂……”他突然剧烈咳嗽,血沫子溅在“凤凰三点头”的招式图上。青林这才发现三爷总揣着的药瓶,标签早在二十年前就磨没了。
  除夕夜的雪照亮山峦时,青林正在书房的电脑上回放这两天的素材:马家阿爷的狮头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周婶的旱船轨迹连成莲花,而三爷拖着伤腿画出的火流星路线,竟与山崖古羌祭祀岩画有几分神似。
  “这是祖宗在跳舞,我们需要传承。”不知何时出现的三爷喘着粗气,药味混着铁锈气喷在青林后颈。老人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二十四种矿物调成的社火彩粉:“你爷发明的,能烧出青金石颜色的火。”
  新年初三,青林在卫生所撞见周婶小女儿在手机上偷看旱船录像。十八岁的姑娘哭着说:“阿妈每年给我爸缝制新衣……”输液架上的葡萄糖瓶子晃动着,手机上现出父女三人当年的合影——穿船公服的男人正在冰面旋转,旱船头的小女孩笑得像颗山杏。
  正月里彩排,青林给狮头装上微型投影仪。当马家阿爷甩头时,纷纷扬扬的雪花突然落在现代戏台上。
  深夜的青石巷里,青林扶着醉醺醺的三爷回家。老人突然挣脱他,踩着残雪,唱着河湟小调起舞。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长,那分明是社火谱里的“庆丰步”。青林打开手机录像,镜头里三爷的羊皮袄落满新雪,仿佛与天地共舞。
融雪

  上元节的月亮卡在山坳时,青林在三爷指导下调配彩纷。无人机携着火种升空,在青海社火小调《浪花灯》的唱腔里点燃沿河布置的硝石。冰封的湟水河霎时绽开金色纹路,河湟社火图谱的投影在雪幕流转,古老舞姿与现实的社火队交织出时空漩涡。
  周家母女的双人旱船缓缓转向,沿着冰面划出一道弧线——那是她们特意设计的纪念路线,重现当年周叔起舞的轨迹。船底铜铃在风中轻颤,与岸边乡亲们敲响的节拍遥相呼应。青林遥控无人机俯冲拍摄,镜头里竟有星星点灯的莲花从河床浮现——原是村民们用太阳能灯串编织的水下艺术,二十盏灯随暗流摇曳,连成一条蜿蜒的光带,倒映着两岸积雪,恍若银河落进人间。
  三爷在欢呼声中缓缓坐下。老人用最后的力气将火流星铁链塞给青林,铁环上新鲜的刻痕还带着体温——那是用放大镜聚焦阳光刻出的《河湟社火图谱》页码。急救车鸣笛划过夜空时,青林在老人内袋摸到未完成的火流星教案,每一页都画着穿快递工服的耍公子。
  守灵夜,青林发现三爷的枕头底下有一本泛黄的相册。他拿出来轻轻翻看,年轻的爷爷正在黄河边主持“冰祭”。破晓时分,山崖岩画突然剥落一角,露出明代画师题写的“薪火相传”四个朱砂大字。
惊蛰

  二月二,龙抬头。当日,青林带着改造后的社火队走进省博物馆。当无人机群托起十米长的河湟社火图谱时,明代火流星与光电特效在穹顶碰撞。马家阿爷的狮头喷出藏香,烟雾中浮现当年的老照片;周家女儿的旱船装载全息投影,冰河往事在纱幕上循环往复。
  展厅最深处,三爷的榆木拐杖被铸进玻璃柱。年轮中心嵌着的存储卡循环播放两种影像:当年杨氏先祖的社火实录照片,与2023年村社火队在西宁街头表演的盛况。穿着春官袍的青林站在光影交界处,石青缎面的火烧洞用金线绣成了“传承”两个字。
  暮色降临时,青林独自走向黄河码头。他怀中《西宁卫社火谱》的夹页里,三爷用茶水写的字正在显现:朱砂二两,晨曦三钱,配黄河水研墨,可绘文化千秋卷。河风裹着春汛的气息掠过,他仿佛听见爷爷的声音混在涛声里:
  “青林,看灯!”
  对岸的丹霞崖壁上,光伏板组成的巨龙正逐日转动。夕照通过智能棱镜折射,在黄河上空烧出青金石色的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