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东《格萨尔》文化考察调研随笔

作者:久美多杰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01-08 09:57:10 点击数:
冰川、草地和森林不会让一条长河断流
                       ——海东《格萨尔》文化考察调研随笔

  海东曾经是格萨尔文化的富矿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格萨尔》史诗进行普查时发现的《格萨尔王传》分章本(注:《格萨尔王传》文本有分章本和分部本两种。分章本是史诗最初阶段的文本,全本分为若干章,每章为一个故事,以六至七章讲述了格萨尔一生的事迹)有贵德分章本、化隆分章本、民和分章本、玉树分章本、道孚分章本等古籍,其中在化隆、民和发现的分章本是海东的珍贵文化遗产,可见《格萨尔》史诗在海东流传很广而且深受大众推崇。
  2024年10月底至11月初,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考察调研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情况,顺便对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牧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互助县丹麻(འདན་མའམ་ལྡན་མ།)镇东家村、景州村和松多(སུམ་མདོ།)藏族乡松多村,民和县杏儿(ཚེ་ཏན་ལུང་པ།)藏族乡大庄(རྒའམ་སྒ་མར་ག)村、胜利(རྒའམ་སྒ་གོང་མ།)村,循化(ཡ་རྫི།)县街子镇和文都(བིས་མདོ།)藏族乡日忙(རུ་མང་།)村,化隆县塔加(ཐ་ཀྱྰ)།藏族乡塔加一村、尕洞(ཀ་ཐུང་།)村,金源(གསེ་གཞུང་།)藏族乡支哈加(བྲག་དཀར་བུ་རྒྱུད།)村、科巴(འཁོར་པ།)村,尖扎县尖扎滩(གཅན་ཚའི་ཐང་།)乡洛哇(ལོ་བ །)村,我们打听了解藏族、土族、撒拉族《格萨尔》民间艺人,寻访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研究者,了解掌握与《格萨尔》史诗相关的风物遗迹、传说故事以及散轶在民间的史诗版本的保存现状,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采访和保存搜集第一手资料,对这些地区格萨尔文化现状和今后的保护、研究、传播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互助县调研考察时,土族学者祁文汝先生带我们去丹麻镇以土族为主体的东家村和以藏族为主体的景州村了解《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和格萨尔风物遗迹的保护情况,之后又到松多乡松多村顺着清澈的溪流进入山沟实地察看了格萨尔传说遗迹,两边的石山上全是原始森林,空气里弥漫着柏香味。丹麻在互助县是一个地名,在其它涉藏其它地区既是地名也是部落名称和部族姓氏,巨型史诗《格萨尔王传》里的一位骁勇善战的岭国大臣名叫擦稥·丹玛(注:在藏文里丹麻和丹玛都是同一个字)。另外,松多这个地名在《格萨尔王传》里出现的频率确实不少,比如,玛麦玉隆松多等等。这次调研考察中最大的遗憾是互助县一位会讲《格萨尔》故事的土族老人在两个月前去世了,我们没能赶上去拜访他。
  在民和县调研考察时,我在微信上与民和籍著名作家、学者古月(胡永科)先生进行联系,探讨了当地格萨尔文化传承弘扬方面的话题。在化隆县调研考察时,联系化隆籍唐卡画家、学者赛志·东智才旦先生,获得了不少信息。在循化县调研考察时,循化籍文史专家嘎玛·侃本先生在电话里介绍了当地的格萨尔文化。在尖扎县调研考察时,有幸与藏医师、民间文化研究者拉青才让先生在尖扎滩面对面交流,他把我们领到当地 (ཤམ་ཐ་ལུང་བའི་གེ་སར་ངག་རྒྱུན་རྗེས་ཤུལ་སོགས།)好几处格萨尔风物遗迹点察看,讲述了相关的传说故事。
  通过对每个村里老中青三代人的采访,与上述几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围绕《格萨尔》史诗的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以《格萨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话题进行探讨交流,以及我在沿途的所见所闻,有些感受深藏在心里比较合适,但也有必要写在纸上,让愿意了解情况的人耐心地看几页,然后彻底忘掉或者记在心里:一是我们去过的这些地方,现在都没有专门说唱《格萨尔》史诗的艺人,史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个别民间歌手颂唱《格萨尔》中的一些片段。他们说没有专门的说唱艺人是因为现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和各种自媒体欣赏《格萨尔王传》的演播和戏剧表演等节目,已经不需要请专门的说唱艺人来讲述故事了。化隆县金源乡的农民说:以前村里有说唱艺人,每到新年和农闲时节就邀请村里的艺人到每家每户轮流说唱,村民们都喜欢听。但是,这都成为了曾经的历史和过去的记忆。循化县的撒拉族非遗传承人当中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说唱《格萨尔》史诗,大概只有一两个老人可以简单地讲述相关故事。二是格萨尔风物遗迹得到了保护(最起码没有遭到破坏),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也还有人能讲述。像互助县已经把它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进行保护和利用,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对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项目中没有《格萨尔》传承人。应该发现和培养当地的研究者和传承人,收集整理并深入挖掘格萨尔风物遗迹传说资料,组织力量撰写比较规范而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介绍文章和文化旅游解说词,客观地反映民间格萨尔故事与当地历史文化。四是应该鼓励和扶持县乡村各类艺术团体和民间歌手说唱《格萨尔》史诗,运用舞蹈、歌曲、小品、相声、故事、赞颂词等不同形式保护传承和弘扬格萨尔文化,展现本地绚丽多姿的优秀传统文化。五是《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机构和其它相关机构应该加强与当地文化研究传播单位及各界人士的交流联系,不断扩大“朋友圈”,在推进史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起到激励和带动作用,邀请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力量薄弱地区的格萨尔文化保护者、研究者、爱好者等参加相关研讨会等活动,分享经验、交流互鉴、拓宽思路,并协助挖掘、整理格萨尔文化资源,“解锁尘封的记忆”,让风物遗迹讲故事、活起来,扩大转化利用途径。六是《格萨尔》史诗作为文学经典,应当与当代传媒、自媒体和舞台艺术及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探索和创新不同的表达形式。周所周知,《格萨尔王传》是唐卡、藏戏、雕塑、石刻、歌曲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文学、影视、舞蹈、音乐、美术等现代艺术的源头活水,对各类文学体裁、不同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因此,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作家、艺术家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在格萨尔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体现自我价值。
  古岳老师说:我小时候在民和很少有机会听到《格萨尔王传》的说唱,现在最好的传播方式可能就是手机终端,以短视频、抖音、短剧等,能在手机页面即可快速观看、收听、浏览的方式。今天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变化更是无法想象。
  赛志·东智才旦老师说:有关格萨尔的传说故事在化隆不胜枚举,以支哈加村为例,那里有绘制格萨尔唐卡和制作面具的艺人,有民间祈福仪式和格萨尔射箭运动。射箭是传承格萨尔文化的重要载体,村民们热衷于射箭赛事,插箭仪式也极为庄重。格萨尔文化已融入到农村文化生活当中,化隆其它地方也类似。
  他建议:一是要重视“天界格萨尔文化”研究。在化隆民间格萨尔文化中天空有着特殊的意义,应该深入研究格萨尔王与天界的传说,如英雄诞生和征战妖魔时获得天界助力等,构建起相关文化体系;二是要重视“山水间的格萨尔文化”。化隆的山水文化中有许多格萨尔传说,应搜集整理,将地理景观与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山水文化系列;三是要重视“信仰里的格萨尔文化”。化隆许多民众把格萨尔作为一种信仰,体现在宗教仪式、节日、家庭祭祀等方面。应该对其内涵、形式等进行全程记录,传承保护并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四是要重视“民俗中的格萨尔文化”。格萨尔文化渗透到了化隆的民俗中,除了射箭外,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当中也有体现,应该全面挖掘整理,通过民俗展览等活动进行保护传承弘扬;五是要重视“氏系中的格萨尔文化”。化隆部分家族氏系可能与《格萨尔》史诗中的人物氏系有关(有相关的传说或传承脉络),对此进行深入调查梳理有助于研究格萨尔文化的传承演变。
  再大的江河也需要沿途各地许多大小支流的补充而增加流量。雨雪不会让一条小溪停滞,冰川、草地和森林不会让一条长河断流。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出现漫无边际的沙漠和没有四季更替的荒原,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世界上每一部伟大的史诗都不应该在从她原来流淌的河床上消失。这不是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在延续自己文明的进程中希望看到的景象,她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以新的姿态和方式被接下来、传下去。
  海东是青海省会城市西宁以东地区,这里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个民族杂居,千年《格萨尔》在这片热土上流传到了今天。读过这部史诗的人都知道,和平与友谊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格萨尔王不仅征战四方妖魔,而且与各民族兄弟姐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格萨尔王和他麾下的勇士们与周边邦国、部落友好交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珍视友谊的优良传统。这种美好愿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这部史诗在国内外多个民族中流传,也足以说明它是各族人民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思想情感的集中表达,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传承弘扬《格萨尔》史诗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看重《格萨尔》史诗的保护和传承,就是珍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