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有个红河谷

作者:唐明 来源:西海都市报 时间:2024-12-03 09:32:33 点击数:
  很多人对柴达木盆地并不陌生,知道它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盆地最低点的海拔都有2600多米,周边被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包围。这里气候极端干旱,盐湖众多,似乎是一个远离尘世的不毛之地。
  最初,我对柴达木盆地的印象也就这些。直到我离开这里多年后再回来,才对这个盆地有了更多认识。在这里,我体会最深的是,在祖国中东部被人无视的水,却成了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资源——有水,才有生命,一切存在才有了可能和意义。
  我所在的格尔木市,有两条河流——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若论长度和年径流量,它们在柴达木盆地可以排前两名。但是,要论哪条河对盆地历史产生的影响最大,它们并不能位列其中。
  相比“柴达木盆地”的名声在外,“柴达木”作为一条河的名字——“柴达木河”,却很少有人知晓。我想说的,正是柴达木河。
  在我眼里,柴达木河虽然默默无闻,却是柴达木盆地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条河流,也是当地人的“母亲河”——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它浇灌出盆地最肥沃的绿洲——香日德绿洲,培育出一个罕见的大粮仓,也使得香日德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补给站。更为奇特的是,柴达木河还是一条极具观赏性的“红水河”。
  柴达木河位于盆地最东部,流域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干流全长231公里,不同河段有着不同的名称。其上游分两支:西支发源于昆仑山东段的布尔汗布达山,入阿兰克湖,流出后称乌兰乌苏河。东支为正源,发源于阿尼玛卿山,入冬格措纳湖,流出后称托索河。乌兰乌苏河与托索河汇合后为中游河段,称香日德河。香日德河流经香日德镇后潜入地下,后在小柴旦附近重新溢出地表,以下河段为下游,称柴达木河,最后向西汇入霍鲁逊湖。
柴达木河在柴达木盆地的“湿舌”中逶迤流淌
  想理解柴达木河之于柴达木盆地的意义,需要以地理视角,观察柴达木盆地的特点:气候干旱、寒冷,光热资源好。而水和光热,是一个区域的人生存的基础条件。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它的西北、东北和南面分别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盆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90%以上面积为荒漠和盐泽。这里气候严寒,年均温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达60℃以上;总体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最高250多毫米,最少不足20毫米;蒸发量巨大,多年平均蒸发量达两三千毫米;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在柴达木盆地内部,光热资源的区域差异并不大,但降水差异却很大。总体而言,降水量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盆地最东部与最西部的年降水量相差10倍以上。
  了解了这些略显枯燥的地理背景之后,我们再看柴达木盆地的年均降水分布图和年均相对湿度图,就更容易了解柴达木盆地的气候特征了:在这两张地图上,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都以椭圆形闭合线表示,最外一圈的数值比里面的大,一圈圈地向东部“凸出”,犹如伸出的舌头。柴达木河流经地区,是整个盆地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最大的区域,可以说是盆地的“雨舌”和“湿舌”。柴达木河,是一条在柴达木盆地“雨舌”和“湿舌”上流淌的河流。
  我们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200毫米—4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柴达木盆地的大部分属干旱区,而东部的柴达木河流域却是另类,可划到半干旱区。在柴达木盆地分区水资源量比较中,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内的水资源总量,柴达木河流域都是最大的。
  说到这儿,不难理解,柴达木河流域是盆地极为重要的“水库”。在光热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水越多,自然条件就越好。历史上,柴达木河干流流经的香日德镇地区,曾是古丝绸之路分支——青海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的王城所在地。柴达木河的一条支流——诺木洪河,曾诞生了新石器时代的诺木洪文化;另一条支流——察汗乌苏河两岸,则密集分布着两千多座千年古墓葬。
  因篇幅所限,我对柴达木河的讲述,是沿干流从源头到终点来进行的,并不包括支流。
源头吞吐湖
终点闭流湖
  假如把柴达木河比喻成一个人的话,他的发源即是他的出生,那么,柴达木河就有着高贵的血统和传奇的诞生,因为它是神山圣湖的孩子。
  从阿尼玛卿山发源的东曲,流入了冬格措纳湖。冬格措纳湖,意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面积450平方公里,柴达木河上游的东支——托索河,就是从冬格措纳湖流出的。
  湖泊有不同的分类法,按照有无排水,可分为闭流湖和吞吐湖两种。其中闭流湖是只进不出、无水流从湖中流出的湖泊,内流区的湖泊大都属于这一类,比如说青海湖;而吞吐湖是有进又有出、有河流汇入也有河流流出的湖泊,外流区的湖泊大多属于这类。柴达木河东、西源头的两个湖泊,都是吞吐湖。有意思的是,柴达木河最终注入柴达木盆地,是典型的内河流。就像前面说的,一般而言,内流区的湖泊大都是闭流湖,而冬格措纳湖和阿拉克湖却是吞吐湖。别小看这两个吞吐湖,如果放在外流区,可能很不起眼,但搁在内流区的柴达木盆地,其意义还是很大的:吞吐湖因为有进有出,所以湖水都是淡水。在遍地都是盐湖的柴达木盆地,这两个湖可提供珍贵的淡水资源。
  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头:从山区奔涌而下、一头扎入盆地怀抱的柴达木河,最后的归宿竟然也是两个湖——南、北霍鲁逊湖(因湖水干涸,霍鲁逊湖分为两个湖)。只不过,这两个湖泊是闭流湖——人们更习惯称它们为盐湖。
  柴达木河的西源是赫赫有名的昆仑山。昆仑山东段布尔汗布达山的雪山融水汇聚的水流,经乌苏屋矮河等几条小河,再汇入阿拉克湖。从阿拉克湖流出的水,因夹带沿河附近的大量红色泥沙,使得河水变成了混浊的红色,当地蒙古族同胞给它起名叫“乌兰乌苏”,即“红色的水”之意。
 
 
 
能染红
整条柴达木河的“红水川”
  托索河从清澈美丽的冬格措纳湖出发,一路清澈灵动。
  乌兰乌苏河从远离凡尘的阿拉克湖出发,一路激情澎湃。
  托索河和乌兰乌苏在布青山下那一片平坦的、有着美丽传说的三角形绿洲“凯敖洼”遇到了,在它们的交汇点,可以明显地看到两股水流界线分明进入一个河道里,然后慢慢融合,融合的结果是,往下继续流淌的河水仍是红色。这股“红流”顺山而下,一直流到了山下的香日德镇,最后消失在荒漠里。
  “凯敖洼”是蒙古语音译,翻译成汉语就是“美丽的敖包”的意思。这片呈漏斗形的河谷,因为有两条河的滋养,水草丰美,是放牧的好地方,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便慢慢形成一个牧业村。这个村就是陶生湖村。托索河从东而来,乌兰乌苏河从西而来,千百年不停地流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香日德河:
一条河丰满了一段历史
  托索河和乌兰乌苏河汇流在一起。从汇流的那一刻起,下面的河流就有了新的名字——香日德河。香日德河这一段,河水平常是淡红色,但一到雨季,整个河流就会变成鲜红色。
  如果托索河和乌兰乌苏河是鲜衣怒马的少年,那香日德河段就是丰神俊秀的壮年。
  过了香日德大桥,就是香日德镇。“香日德”是藏语,意为“树木繁多的村庄”,是柴达木河孕育的富饶绿洲。这是香日德河携带大量物质冲出山口后,在山前堆积而成、由巨大洪积扇构成的倾斜平原。这个倾斜平原下面分布有巨厚的第四系松散物质,孔隙率大,由于出山河流大量的渗漏补给,因此储存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香日德镇享誉“柴达木第一镇”称号,不仅是因为它面积大、人口多、物产丰富,还因为香日德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小镇。
  早在秦汉以及之前的时期,羌、氐等少数民族就追逐着这条美丽的河流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不畏苦寒,以游牧为生。
  两晋时期,香日德是白兰羌的驻牧地。公元452年,吐谷浑在这里建立王朝,逐渐巩固政权,在此建立王城。
  唐朝时期,吐蕃占领柴达木盆地大部,土谷浑被灭。
  元朝时期,随着蒙古族政权的建立和扩张,蒙古人占领了这片土地。
  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积累和叠加,使得香日德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更加厚重。贯穿整个人类在柴达木盆地的活动史,不难看出,历朝历代的人,都把这里定义为风水宝地,建都、造田、耕作、放牧、繁衍生息,渊源流长。尤其是在近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在香日德河两岸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积极创造,使香日德河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