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青海——梦寻瓜地
作者:轩锡明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7-11-24 12:01:43
点击数:
14、梦寻瓜地
等到海南岛的西瓜春三月就摆在街头的时候,贵德当地就彻底不种瓜了。
如今的人越来越有口福,高原青海的三九天都可以吃到西瓜。至盛夏,西瓜在大街小巷堆成山,这里“大荔”,那里“北京”,又生出些黄皮瓜、微型瓜,令人眼花缭乱。这时节的瓜便宜到三四毛钱一斤,人们今天吃水多的,明天吃瓤沙的,吃那些别致的瓜更是想图个心情。
我们家老母没了牙齿,吃不动硬果子,就爱吃个西瓜。一夏吃过来,看看又要切瓜的时候她会喊:“我可不吃啊!”她是吃伤了。我真正是吃瓜好手,食量大,三四斤呼嚓呼嚓即吞下肚去,并且百吃不厌。有一两年,因为胃烧我天天不能少瓜,家里人都屡屡制止,说那会适得其反。
瓜是有得我随心所欲,拥起嘴吃,但是,吃着吃着,我察觉到这好像只剩下吃了,没有了吃以外的曾有过的东西。这种察觉强烈的时候,竟叫我吃得那么索然无味。
这叫我想起以前瓜少,瓜贵,并且一年只有那么短暂的一段时间供应。那时候难得一年有一两回吃一块、两块西瓜,可那瓜吃得叫人甜半年啊!
这更叫我想起从前在瓜地学大人干活,想起垂涎三尺的瓜地逗留和留下守夜。瓜地曾是我们馋嘴猫娃娃们最向往的地方,赶都赶不走的。
贵德是不种瓜了(青海原来主要的西瓜产地民和,也不听说再种),我只有在梦中才能再回到昔日的瓜地,才能再重温那份独特的种植和瓜熟后的享受。
贵德属群山环抱、大河横切、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地型,地势海拔差别大,气温差别也大,你从高处往下走,可能不长时间要换两三次衣服,如经历了不同季节。农作物种植优势在黄河两岸和“三河”地区,这里可产小麦、蚕豆、豌豆、洋芋、油菜、甜菜、烟叶等等。这一地区盛产水果,但可以种西瓜的区域并不大,主要是黄河边上。笔者居住多年的贡拜村也在这可种西瓜的区域内,但已经是在黄河往南八九里的边缘上了。
1960那一年,队里要种瓜,分派父亲去瓜地。
父亲去瓜地干活头一天,像发现了啥大秘密,中午回家,急匆匆、笑嘻嘻说:
“没见过!没见过!种瓜哩,这儿的人往地里拉沙子……”
“你瞎说……”
母亲不相信,但午饭后还是跟着父亲去看稀罕,我也跟着去。
父亲没有瞎说,我们看到正有下午出工的4辆拉沙马车往大河滩赶,而选定的瓜地里已经有好几堆沙子。几堆沙子分两种,细的很面,很干净,粗的是石子,里面还搀杂着许多拳大的石头。
其实,从前在青海不但种瓜铺沙,种辣子、茄子等一些细菜也铺沙。据说在民和县一些地方的麦田也铺沙呢,可惜我没有去看过。
我们看到的粗沙——也称大沙——就是种西瓜、甜瓜用的,因为瓜种大,瓜窝子稀,只要窝子上面没有大块石头,瓜苗就能破沙而出。而辣子啊,茄子啊,种子细小,又种得稠,就得用细沙了。细沙子铺地,用过后当年又得铲起来,运出去,不然会沙化了土壤。粗沙与细沙不同,好处是不容易和泥土混合,铺一次可连续使用两年。
当代农业广用塑料薄膜,号称白色革命。塑料薄膜的作用是保温,保墒,促使农作物发芽快,成长快,结果早。而当地一百个农民会有一百个人知道,铺沙的作用实际上和铺薄膜一样,只是现在的薄膜更优越些。铺沙,这在高寒地带,这在沙子资源丰富得不能再丰富的地方,在还不知塑料薄膜为何物的漫长年代,实在是体现了青海人的聪明和智慧,是他们的创造。
父亲他们就那样开始种瓜了,他们先把瓜窝子挖出来,一窝一窝埋进粪,然后把整块土地铲刮得平平的、光光的,就把沙子铺到上面。点种的时候,他们按着标记把窝子上的沙子刨开,把瓜种按每窝几粒插进土里,然后再把沙子敷上去,抚平。种瓜可以在铺沙前浇地,也可以在铺沙后浇地。
父亲也是有心人,在瓜地下种有半个月之后吧,有一天他简直是激动不已地回到家里,进门就兴冲冲地说:
“嘿,这铺了沙子就中,瓜都出苗了!我专作比较的两窝没铺沙,我刨开土看了看,瓜种才冒出一点根尖。”
他还说,铺了沙的地就是墒气大,比起来湿漉漉的,还不板结。
贵德种瓜,是农历四月初下种,六月瓜开始扯蔓。这以后的主要活儿是除草、打杈、压条和追肥。因为沙石吸热,日头红的时候在地里干活是很蒸人的。追肥也苦大:几口大锅或大缸里尽是发酵着的人粪尿,种瓜人得把它们一勺一勺舀出来,灌进瓜窝子近前用木楔戮出的孔洞。讲究是大粪追出来的瓜瓤口好,甜。如今的瓜不如从前好吃,大家都说是尽施化肥的缘故。
父亲他们经营的生产队瓜地,瓜把式是秦家阿爷,父亲一切都听他的。父亲感慨道:“唉,在老家也种过不少年西瓜,来青海就不会种了,像从头学。”
父亲学青海人种瓜,自觉新鲜,回到家里老有话题,牵动母亲和我、妹妹、弟弟喜欢往瓜地跑。我到了地里爱学大人干活,爱夜里睡在瓜房里,这很博秦家阿爷赞赏,翘起大姆指说我会成为他的好徒弟,将来会种出好瓜。
多少年之后想起来,这还真叫他言中了呢:我一辈子爱好种植,长大后虽然离开了农村,不当农民,没有土地,但在单位小院子里桌面大的一块地上我曾种出过西瓜。瓜秧拖出四五尺长,结出拳头大的两个瓜蛋子,但也成熟了,有我们几口吃。我深信,在贵德是我头一个试种成功了丝瓜和苦瓜,并且大获丰收。那些个挨个的墨绿的丝瓜像一根根真的棒槌,手牵手的奶白的苦瓜像玩具的狼牙棒,它们缀满支架,加上继续开放着的金灿灿的花朵,曾是我屋门前延续过好几年的一道吸引人的风景……
我的少年时代是有梦遗落在父亲他们的瓜地。
那瓜地最漂亮的时期是六七月:花花的、翠绿的瓜叶子遮蔽了所有的地皮,同样是绿色的、但带着白色纹路的西瓜蛋子在叶片间探头探脑,若隐若现,偌大瓜地一派生机勃勃!还有那一畦畦齐刷刷的辣子树和茄子树呢,还有那地边上已经结了盘的高高的向日葵和长出了棒子的苞谷……在父亲他们的瓜房房门前,则有种瓜人随手侍弄的大丽花和一串红耀人眼目地开着。
瓜地最诱人的是七月至八月十五前的一段时间,这是西瓜,还有甜瓜的成熟期,也是有苞谷棒子可煮着吃的时候。辛苦了几个月的种瓜人望着遍地的劳动成果眉开眼笑,在正午的酷热里杀颗瓜爽心,在落日后的黄昏里嗑着刚从盘子上揉下来的葵花子乘凉,是神仙般惬意。这时节总有一些大田里劳动的人和村里的闲人转到瓜地,其用意不言而喻。但是,有时候他们能得到一人一块瓜的馈赠,有时候也只能得到种瓜人的歉意。他们酌量酌量也会有人掏钱抱回去一个,别的人说不准只是来饱饱眼福的呢。
我算一个年少的编外种瓜人和守瓜人,这时节叫我感觉最好的是现摘现吃,并且是亲自去摘。瓜摘来了,按在案子上,刀刚落下去,咔嚓嚓瓜就似自己裂开了。捧起一块,美美咬一口吧,呀!那新新鲜鲜的甘甜啊……瓜地吃瓜和市场上买瓜吃就是不同,那不是吃就是吃,有许多吃以外的享受。
青海毕竟高寒,贵德黄河谷地的气温就种植西瓜而言当然远赶不上内地。现在想想,用得来的知识比比,父亲瓜地上的西瓜还是长得慢,长得弱,一棵树上只结一个瓜,有的还长不熟。那瓜个头倒不小,大的也有一二十斤,可瓜皮厚啊!有的瓜几乎让瓜皮占了一半去。但是,即使这样,西瓜在那时还是不错的经济作物,是生产队赖以变钱的东西。收获季节,每隔一天就会有一马车瓜被送到城里的蔬菜门市部去。种瓜人,守着瓜也不敢多吃呢……
在我梦寻的瓜地里,另有一件事值得一记:有一天我替父亲守夜,睡在瓜地一端的露天,我逮住一个小偷,其时这小偷已紧紧地把一个西瓜抱在怀里。小偷偷瓜是不足为奇的常事,本来处理的办法是夺下瓜,放人走即是。问题是今天这小偷是个河南小移民,是我的同学,他不跑,倒缠住我,央及我:“锡明哥,我爹买不起瓜,又想吃瓜……”那是大家都饿肚子的年头,他爹浮肿,躺在炕上多少天了。放学路上他就对我说过羡慕的话:“我爹说,你爹种瓜是好差事……”我心有侧隐,但好不为难,因为已经赶过来站在我们面前的秦家阿爷是个不讲情面的人,他亲手抓住过自己的侄子。况且,眼下这事也已经由不得我处理。我想不到的是,秦家阿爷叫偷瓜人抱着西瓜走了,还给他掰两个苞谷棒子。事后秦家阿爷对我说:“咱们下不为例,好吗?今天是想到你们移民的日子比我们当地人更难过。”那夜里我睡不着,老望着深邃的夜空。
昔日瓜事,还有一个情况有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贵德曾种过一种新品种西瓜,其优点是瓤熟得透,皮比较薄,明显比当地的老品种强。当时我已经挣工资了,很吃过这种瓜,至今都留恋。我去了大史家村的瓜地,种瓜人说这瓜叫“反修瓜”,我问其原故,种瓜人说这瓜是从苏联引进的。当时我听了只能哈哈一笑,此种事在那年代不少,讨了便宜还要损损人家,以示自己正确和高尚,臭美。
等到海南岛的西瓜春三月就摆在街头的时候,贵德当地就彻底不种瓜了。
如今的人越来越有口福,高原青海的三九天都可以吃到西瓜。至盛夏,西瓜在大街小巷堆成山,这里“大荔”,那里“北京”,又生出些黄皮瓜、微型瓜,令人眼花缭乱。这时节的瓜便宜到三四毛钱一斤,人们今天吃水多的,明天吃瓤沙的,吃那些别致的瓜更是想图个心情。
我们家老母没了牙齿,吃不动硬果子,就爱吃个西瓜。一夏吃过来,看看又要切瓜的时候她会喊:“我可不吃啊!”她是吃伤了。我真正是吃瓜好手,食量大,三四斤呼嚓呼嚓即吞下肚去,并且百吃不厌。有一两年,因为胃烧我天天不能少瓜,家里人都屡屡制止,说那会适得其反。
瓜是有得我随心所欲,拥起嘴吃,但是,吃着吃着,我察觉到这好像只剩下吃了,没有了吃以外的曾有过的东西。这种察觉强烈的时候,竟叫我吃得那么索然无味。
这叫我想起以前瓜少,瓜贵,并且一年只有那么短暂的一段时间供应。那时候难得一年有一两回吃一块、两块西瓜,可那瓜吃得叫人甜半年啊!
这更叫我想起从前在瓜地学大人干活,想起垂涎三尺的瓜地逗留和留下守夜。瓜地曾是我们馋嘴猫娃娃们最向往的地方,赶都赶不走的。
贵德是不种瓜了(青海原来主要的西瓜产地民和,也不听说再种),我只有在梦中才能再回到昔日的瓜地,才能再重温那份独特的种植和瓜熟后的享受。
贵德属群山环抱、大河横切、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地型,地势海拔差别大,气温差别也大,你从高处往下走,可能不长时间要换两三次衣服,如经历了不同季节。农作物种植优势在黄河两岸和“三河”地区,这里可产小麦、蚕豆、豌豆、洋芋、油菜、甜菜、烟叶等等。这一地区盛产水果,但可以种西瓜的区域并不大,主要是黄河边上。笔者居住多年的贡拜村也在这可种西瓜的区域内,但已经是在黄河往南八九里的边缘上了。
1960那一年,队里要种瓜,分派父亲去瓜地。
父亲去瓜地干活头一天,像发现了啥大秘密,中午回家,急匆匆、笑嘻嘻说:
“没见过!没见过!种瓜哩,这儿的人往地里拉沙子……”
“你瞎说……”
母亲不相信,但午饭后还是跟着父亲去看稀罕,我也跟着去。
父亲没有瞎说,我们看到正有下午出工的4辆拉沙马车往大河滩赶,而选定的瓜地里已经有好几堆沙子。几堆沙子分两种,细的很面,很干净,粗的是石子,里面还搀杂着许多拳大的石头。
其实,从前在青海不但种瓜铺沙,种辣子、茄子等一些细菜也铺沙。据说在民和县一些地方的麦田也铺沙呢,可惜我没有去看过。
我们看到的粗沙——也称大沙——就是种西瓜、甜瓜用的,因为瓜种大,瓜窝子稀,只要窝子上面没有大块石头,瓜苗就能破沙而出。而辣子啊,茄子啊,种子细小,又种得稠,就得用细沙了。细沙子铺地,用过后当年又得铲起来,运出去,不然会沙化了土壤。粗沙与细沙不同,好处是不容易和泥土混合,铺一次可连续使用两年。
当代农业广用塑料薄膜,号称白色革命。塑料薄膜的作用是保温,保墒,促使农作物发芽快,成长快,结果早。而当地一百个农民会有一百个人知道,铺沙的作用实际上和铺薄膜一样,只是现在的薄膜更优越些。铺沙,这在高寒地带,这在沙子资源丰富得不能再丰富的地方,在还不知塑料薄膜为何物的漫长年代,实在是体现了青海人的聪明和智慧,是他们的创造。
父亲他们就那样开始种瓜了,他们先把瓜窝子挖出来,一窝一窝埋进粪,然后把整块土地铲刮得平平的、光光的,就把沙子铺到上面。点种的时候,他们按着标记把窝子上的沙子刨开,把瓜种按每窝几粒插进土里,然后再把沙子敷上去,抚平。种瓜可以在铺沙前浇地,也可以在铺沙后浇地。
父亲也是有心人,在瓜地下种有半个月之后吧,有一天他简直是激动不已地回到家里,进门就兴冲冲地说:
“嘿,这铺了沙子就中,瓜都出苗了!我专作比较的两窝没铺沙,我刨开土看了看,瓜种才冒出一点根尖。”
他还说,铺了沙的地就是墒气大,比起来湿漉漉的,还不板结。
贵德种瓜,是农历四月初下种,六月瓜开始扯蔓。这以后的主要活儿是除草、打杈、压条和追肥。因为沙石吸热,日头红的时候在地里干活是很蒸人的。追肥也苦大:几口大锅或大缸里尽是发酵着的人粪尿,种瓜人得把它们一勺一勺舀出来,灌进瓜窝子近前用木楔戮出的孔洞。讲究是大粪追出来的瓜瓤口好,甜。如今的瓜不如从前好吃,大家都说是尽施化肥的缘故。
父亲他们经营的生产队瓜地,瓜把式是秦家阿爷,父亲一切都听他的。父亲感慨道:“唉,在老家也种过不少年西瓜,来青海就不会种了,像从头学。”
父亲学青海人种瓜,自觉新鲜,回到家里老有话题,牵动母亲和我、妹妹、弟弟喜欢往瓜地跑。我到了地里爱学大人干活,爱夜里睡在瓜房里,这很博秦家阿爷赞赏,翘起大姆指说我会成为他的好徒弟,将来会种出好瓜。
多少年之后想起来,这还真叫他言中了呢:我一辈子爱好种植,长大后虽然离开了农村,不当农民,没有土地,但在单位小院子里桌面大的一块地上我曾种出过西瓜。瓜秧拖出四五尺长,结出拳头大的两个瓜蛋子,但也成熟了,有我们几口吃。我深信,在贵德是我头一个试种成功了丝瓜和苦瓜,并且大获丰收。那些个挨个的墨绿的丝瓜像一根根真的棒槌,手牵手的奶白的苦瓜像玩具的狼牙棒,它们缀满支架,加上继续开放着的金灿灿的花朵,曾是我屋门前延续过好几年的一道吸引人的风景……
我的少年时代是有梦遗落在父亲他们的瓜地。
那瓜地最漂亮的时期是六七月:花花的、翠绿的瓜叶子遮蔽了所有的地皮,同样是绿色的、但带着白色纹路的西瓜蛋子在叶片间探头探脑,若隐若现,偌大瓜地一派生机勃勃!还有那一畦畦齐刷刷的辣子树和茄子树呢,还有那地边上已经结了盘的高高的向日葵和长出了棒子的苞谷……在父亲他们的瓜房房门前,则有种瓜人随手侍弄的大丽花和一串红耀人眼目地开着。
瓜地最诱人的是七月至八月十五前的一段时间,这是西瓜,还有甜瓜的成熟期,也是有苞谷棒子可煮着吃的时候。辛苦了几个月的种瓜人望着遍地的劳动成果眉开眼笑,在正午的酷热里杀颗瓜爽心,在落日后的黄昏里嗑着刚从盘子上揉下来的葵花子乘凉,是神仙般惬意。这时节总有一些大田里劳动的人和村里的闲人转到瓜地,其用意不言而喻。但是,有时候他们能得到一人一块瓜的馈赠,有时候也只能得到种瓜人的歉意。他们酌量酌量也会有人掏钱抱回去一个,别的人说不准只是来饱饱眼福的呢。
我算一个年少的编外种瓜人和守瓜人,这时节叫我感觉最好的是现摘现吃,并且是亲自去摘。瓜摘来了,按在案子上,刀刚落下去,咔嚓嚓瓜就似自己裂开了。捧起一块,美美咬一口吧,呀!那新新鲜鲜的甘甜啊……瓜地吃瓜和市场上买瓜吃就是不同,那不是吃就是吃,有许多吃以外的享受。
青海毕竟高寒,贵德黄河谷地的气温就种植西瓜而言当然远赶不上内地。现在想想,用得来的知识比比,父亲瓜地上的西瓜还是长得慢,长得弱,一棵树上只结一个瓜,有的还长不熟。那瓜个头倒不小,大的也有一二十斤,可瓜皮厚啊!有的瓜几乎让瓜皮占了一半去。但是,即使这样,西瓜在那时还是不错的经济作物,是生产队赖以变钱的东西。收获季节,每隔一天就会有一马车瓜被送到城里的蔬菜门市部去。种瓜人,守着瓜也不敢多吃呢……
在我梦寻的瓜地里,另有一件事值得一记:有一天我替父亲守夜,睡在瓜地一端的露天,我逮住一个小偷,其时这小偷已紧紧地把一个西瓜抱在怀里。小偷偷瓜是不足为奇的常事,本来处理的办法是夺下瓜,放人走即是。问题是今天这小偷是个河南小移民,是我的同学,他不跑,倒缠住我,央及我:“锡明哥,我爹买不起瓜,又想吃瓜……”那是大家都饿肚子的年头,他爹浮肿,躺在炕上多少天了。放学路上他就对我说过羡慕的话:“我爹说,你爹种瓜是好差事……”我心有侧隐,但好不为难,因为已经赶过来站在我们面前的秦家阿爷是个不讲情面的人,他亲手抓住过自己的侄子。况且,眼下这事也已经由不得我处理。我想不到的是,秦家阿爷叫偷瓜人抱着西瓜走了,还给他掰两个苞谷棒子。事后秦家阿爷对我说:“咱们下不为例,好吗?今天是想到你们移民的日子比我们当地人更难过。”那夜里我睡不着,老望着深邃的夜空。
昔日瓜事,还有一个情况有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贵德曾种过一种新品种西瓜,其优点是瓤熟得透,皮比较薄,明显比当地的老品种强。当时我已经挣工资了,很吃过这种瓜,至今都留恋。我去了大史家村的瓜地,种瓜人说这瓜叫“反修瓜”,我问其原故,种瓜人说这瓜是从苏联引进的。当时我听了只能哈哈一笑,此种事在那年代不少,讨了便宜还要损损人家,以示自己正确和高尚,臭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