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青海——拜 年
作者:轩锡明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24 17:10:39
点击数:
9、拜 年
“文化”对人的熏陶是深刻的,所以我认为某些民族或某些地方的传统是骨子里就带着的。而对于我们河南移民来说,青海民间习俗却很快在我们身上打上了烙印,并且越来越重。
这也正是“文化”把河南人改造成青海人。
母亲我们回到河南老家,住在大姐家过年,大年初一我们起来得并不比往日早。吃过初一饺子,姐夫找人喝酒、打牌去了,姐姐站在大街上与一些女人说话。我站在门口,看着姐姐她们女人们,也想着姐夫他们男人们,很纳闷,他们怎么不去给村里人拜年呢?
我后面就会写出来,我这里说的拜年是一种仪式性的活动,而非过年时的提着烟酒糕点走亲戚、访朋友。因为几乎没有人行这种“拜年”,所以在老家过年是非常安静的,人都很闲适自在,没啥干扰,没啥慌忙。我扳着指头数了数,这一天到姐姐家坐坐的邻里没有几个,来了也都和平时串门一样,没啥特别。
问题是,这种情形叫在老家生活过40多年的母亲都不适应起来,叫着姐姐的名字问:
“萍,咱这儿人不出去拜年?”
姐姐审视母亲,然后回答:
“你咋忘了?咱这儿往前几辈子都没有那习惯……”
她到青海看望我们,曾在贵德住过两年,所以对青海人如何过年知道一些。
农历旧年,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过年什么重要?是吃?是穿?是玩?是走亲访友?在我看来,上面说的都是,又都不是,过年最重要的应该是拜年。
这起码是在青海的贵德。
在青海也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拜过了神,祭过了祖,一家老小坐于炕上,一边吃些年夜饭,喝些年夜酒,一边说说笑笑,或讲讲故事,或打打扑克牌什么的,大多人都能支撑到天亮。
但是青海人守岁还与拜年有关。
因为在青海拜年宜早不宜迟,早是对人的更多尊重。
早,一是体现在拜年当天的时间安排上,所以大多数人是在三十的后半夜,也就是初一凌晨就开始。人们把守岁和拜年连接了起来,认为索兴不睡的好,不怕睡过头了。
二是体现在日子的安排上。初一,初二,初三,一般说年是三天,在这三天里拜年,还应尽量往前安排,对越是要紧的人越要去得早。区别是初一早晨讲究个天不亮,从初二开始也可以是在早饭后了。初三又有讲究,下午是大年末尾,一般不宜去拜年,不然人家认为你轻慢。这里有句话说,你初三的后晌里再如何如何,就是这意思。有趣的是,避开了初三的后晌,你初四五又可以去拜年。
这叫移民们曾经好笑:
“初三后晌晚了,初四五就早了?”
可事情就是这样,移民们说归说,到时候还得遵守。
在这里,三十晚上是不兴紧闭门户的,还得把大门口的看家狗拉掉,意在等待和迎接拜年的人。
初一凌晨,突然有一两声爆竹领头打破了夜晚的静谧,骤然间村子里便是一片劈哩啪啦声,声响大得似乎要把村子抬起来。除了花炮在半虚空爆出一簇簇火花,天底还是黑黢黢的,但是,坚守了大半夜的人们还是有点急不可待,都匆匆地洗了脸面,换好新衣服,走出家去。顷刻间,满村巷脚步声杂沓,说话声不绝,时不时还晃动出几盏桔黄的灯笼,这便是拜年开始了。
“年过得好吧?”
“好!好!你也好吧?”
“好!好!”
去人家拜年,除了向家里人一个个问好,大多是朝着祖宗牌位,或朝着长者行磕头礼。主人家会在上房正中铺一条毛毡,或者铺一条布单子什么的,以避免脏了跪拜者的衣裤。
跑着拜年的人一般不留下吃饭,至多点一支烟,喝一碗茶,寒暄两句,是小孩的得几颗糖果之类。人们跑饿了,才会选择在谁家——大多是亲戚家简单吃两口,接着再往下跑。
在拜年的人群中最多的是孩子,他们既是受大人指派,也是自我积极性高。他们会在事前约定,然后结伴而行。一天下来,他们会非常兴奋地清点收获,比比谁得的压岁钱多,谁得的小礼品多,然后再算一算还有哪些人家没有跑到,决定决定什么时候去。
孩子们的兴高采烈使我在长大以后非常脸红:我们弟兄们小时候为什么就那么不入俗呢?去拜年,去拜拜年,三十晚上母亲总是像说人命钱一样,说一遍,说一遍,简直是做什么战前动员,但是初一我们还是不情愿出门。尤其是二弟,“一脖子犟筋”(母亲语),逢年母亲就骂他,甚至是求他:“你看看人家都来给我磕头,你不挨着门去,你也不去去有老汉的人家吗……”他说不去还是不去,有时候去了也是别别扭扭,完任务。长大以后我不止一次地很想过,我们这难道是老家生活的遗存吗?是胎里带?真是不好的为人!是死巴。说不准就是因为缺乏拜年的锻炼,叫我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都感觉到一种性格障碍。
除了孩子和年轻人,拜年的也有较为年长者,他们一般是去向更为年长的人问问好。年长者出来拜年,就更成为母亲的教材,她骂我们:“你看人家老了都出来走走,你们就恁大人吗?”意思是我们架子大了,不懂得尊重人。
从看重拜年这一点,你能不认为母亲早成了一个青海人吗?以她朴素的理解力,她说过这样一席话:人在拜年的时候其实是最心思简单的,拜年就是拜年,祝祝人家好,造些喜气和高兴。人心思简单了,没啥顾虑了,人心也才最真。你没看见平时村里有人吵了架,红了脸,有人胳膊肘碰了胳膊肘,过年了,互相上门走走,叫喜气一冲,冤家就又变成了朋友了,多好……
母亲年事日高之后,我们常接她到城里住,到单位住,意思是吃喝比乡下好些,要看的新鲜比乡下多些,叫她也享享城里人的福。她平时就住不惯不说,到了年根,那才是百寻借口,闹着要回去。等我们揣摸透她的心思,也就不强留。她回去过年是好叫弟弟去拜年,也是要去领受村里人的磕拜和问候,同时给拜年的孩子们发发压岁钱。我们尽量安排她回去,是考虑到那对她的精神生活大有益处……
在贵德拜年一事如上所示,这其中也有一些故事令人不忘。
有人麻三绪去一家拜年,这家有油饼、麻花和馓子,有羊肉、牛肉和猪肉,有互助牌青稞酒。麻三绪初一早晨去了,不客气地上炕就座,接受了款待,中午又伙同其他人去,初二上午又踅来踅去地去了,事后令人哂笑,“麻三绪拜年”也成为当地典故。
这是真人真事,我听了却笑不起来,因为这事发生在还不算富裕的年头,发生在一个衣食堪忧的光棍汉身上。我想的是,那人家一定笑脸接待了麻三绪吧?因为他是拜年。
如今拜年之风已经日见衰落,正像初一凌晨的爆竹声不如从前气势磅礴。世界的开放使生活变化加快,人们好像趋于闭起门自己过自己的,去寻找其它寄托和欢乐。为了省时省力,连乡下也开始时兴邻里间团拜,就是大家凑凑份子,约定哪一天热闹热闹。这时髦在本家、亲戚间更为流行。至于麻三绪们,那肯定是因为生活的改善而不愿再去重复自己的故事。
不过,仍有很多人坚持拜年。
我感念拜年。
拜年,这是人之间多么好的祝福!
“文化”对人的熏陶是深刻的,所以我认为某些民族或某些地方的传统是骨子里就带着的。而对于我们河南移民来说,青海民间习俗却很快在我们身上打上了烙印,并且越来越重。
这也正是“文化”把河南人改造成青海人。
母亲我们回到河南老家,住在大姐家过年,大年初一我们起来得并不比往日早。吃过初一饺子,姐夫找人喝酒、打牌去了,姐姐站在大街上与一些女人说话。我站在门口,看着姐姐她们女人们,也想着姐夫他们男人们,很纳闷,他们怎么不去给村里人拜年呢?
我后面就会写出来,我这里说的拜年是一种仪式性的活动,而非过年时的提着烟酒糕点走亲戚、访朋友。因为几乎没有人行这种“拜年”,所以在老家过年是非常安静的,人都很闲适自在,没啥干扰,没啥慌忙。我扳着指头数了数,这一天到姐姐家坐坐的邻里没有几个,来了也都和平时串门一样,没啥特别。
问题是,这种情形叫在老家生活过40多年的母亲都不适应起来,叫着姐姐的名字问:
“萍,咱这儿人不出去拜年?”
姐姐审视母亲,然后回答:
“你咋忘了?咱这儿往前几辈子都没有那习惯……”
她到青海看望我们,曾在贵德住过两年,所以对青海人如何过年知道一些。
农历旧年,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过年什么重要?是吃?是穿?是玩?是走亲访友?在我看来,上面说的都是,又都不是,过年最重要的应该是拜年。
这起码是在青海的贵德。
在青海也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拜过了神,祭过了祖,一家老小坐于炕上,一边吃些年夜饭,喝些年夜酒,一边说说笑笑,或讲讲故事,或打打扑克牌什么的,大多人都能支撑到天亮。
但是青海人守岁还与拜年有关。
因为在青海拜年宜早不宜迟,早是对人的更多尊重。
早,一是体现在拜年当天的时间安排上,所以大多数人是在三十的后半夜,也就是初一凌晨就开始。人们把守岁和拜年连接了起来,认为索兴不睡的好,不怕睡过头了。
二是体现在日子的安排上。初一,初二,初三,一般说年是三天,在这三天里拜年,还应尽量往前安排,对越是要紧的人越要去得早。区别是初一早晨讲究个天不亮,从初二开始也可以是在早饭后了。初三又有讲究,下午是大年末尾,一般不宜去拜年,不然人家认为你轻慢。这里有句话说,你初三的后晌里再如何如何,就是这意思。有趣的是,避开了初三的后晌,你初四五又可以去拜年。
这叫移民们曾经好笑:
“初三后晌晚了,初四五就早了?”
可事情就是这样,移民们说归说,到时候还得遵守。
在这里,三十晚上是不兴紧闭门户的,还得把大门口的看家狗拉掉,意在等待和迎接拜年的人。
初一凌晨,突然有一两声爆竹领头打破了夜晚的静谧,骤然间村子里便是一片劈哩啪啦声,声响大得似乎要把村子抬起来。除了花炮在半虚空爆出一簇簇火花,天底还是黑黢黢的,但是,坚守了大半夜的人们还是有点急不可待,都匆匆地洗了脸面,换好新衣服,走出家去。顷刻间,满村巷脚步声杂沓,说话声不绝,时不时还晃动出几盏桔黄的灯笼,这便是拜年开始了。
“年过得好吧?”
“好!好!你也好吧?”
“好!好!”
去人家拜年,除了向家里人一个个问好,大多是朝着祖宗牌位,或朝着长者行磕头礼。主人家会在上房正中铺一条毛毡,或者铺一条布单子什么的,以避免脏了跪拜者的衣裤。
跑着拜年的人一般不留下吃饭,至多点一支烟,喝一碗茶,寒暄两句,是小孩的得几颗糖果之类。人们跑饿了,才会选择在谁家——大多是亲戚家简单吃两口,接着再往下跑。
在拜年的人群中最多的是孩子,他们既是受大人指派,也是自我积极性高。他们会在事前约定,然后结伴而行。一天下来,他们会非常兴奋地清点收获,比比谁得的压岁钱多,谁得的小礼品多,然后再算一算还有哪些人家没有跑到,决定决定什么时候去。
孩子们的兴高采烈使我在长大以后非常脸红:我们弟兄们小时候为什么就那么不入俗呢?去拜年,去拜拜年,三十晚上母亲总是像说人命钱一样,说一遍,说一遍,简直是做什么战前动员,但是初一我们还是不情愿出门。尤其是二弟,“一脖子犟筋”(母亲语),逢年母亲就骂他,甚至是求他:“你看看人家都来给我磕头,你不挨着门去,你也不去去有老汉的人家吗……”他说不去还是不去,有时候去了也是别别扭扭,完任务。长大以后我不止一次地很想过,我们这难道是老家生活的遗存吗?是胎里带?真是不好的为人!是死巴。说不准就是因为缺乏拜年的锻炼,叫我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都感觉到一种性格障碍。
除了孩子和年轻人,拜年的也有较为年长者,他们一般是去向更为年长的人问问好。年长者出来拜年,就更成为母亲的教材,她骂我们:“你看人家老了都出来走走,你们就恁大人吗?”意思是我们架子大了,不懂得尊重人。
从看重拜年这一点,你能不认为母亲早成了一个青海人吗?以她朴素的理解力,她说过这样一席话:人在拜年的时候其实是最心思简单的,拜年就是拜年,祝祝人家好,造些喜气和高兴。人心思简单了,没啥顾虑了,人心也才最真。你没看见平时村里有人吵了架,红了脸,有人胳膊肘碰了胳膊肘,过年了,互相上门走走,叫喜气一冲,冤家就又变成了朋友了,多好……
母亲年事日高之后,我们常接她到城里住,到单位住,意思是吃喝比乡下好些,要看的新鲜比乡下多些,叫她也享享城里人的福。她平时就住不惯不说,到了年根,那才是百寻借口,闹着要回去。等我们揣摸透她的心思,也就不强留。她回去过年是好叫弟弟去拜年,也是要去领受村里人的磕拜和问候,同时给拜年的孩子们发发压岁钱。我们尽量安排她回去,是考虑到那对她的精神生活大有益处……
在贵德拜年一事如上所示,这其中也有一些故事令人不忘。
有人麻三绪去一家拜年,这家有油饼、麻花和馓子,有羊肉、牛肉和猪肉,有互助牌青稞酒。麻三绪初一早晨去了,不客气地上炕就座,接受了款待,中午又伙同其他人去,初二上午又踅来踅去地去了,事后令人哂笑,“麻三绪拜年”也成为当地典故。
这是真人真事,我听了却笑不起来,因为这事发生在还不算富裕的年头,发生在一个衣食堪忧的光棍汉身上。我想的是,那人家一定笑脸接待了麻三绪吧?因为他是拜年。
如今拜年之风已经日见衰落,正像初一凌晨的爆竹声不如从前气势磅礴。世界的开放使生活变化加快,人们好像趋于闭起门自己过自己的,去寻找其它寄托和欢乐。为了省时省力,连乡下也开始时兴邻里间团拜,就是大家凑凑份子,约定哪一天热闹热闹。这时髦在本家、亲戚间更为流行。至于麻三绪们,那肯定是因为生活的改善而不愿再去重复自己的故事。
不过,仍有很多人坚持拜年。
我感念拜年。
拜年,这是人之间多么好的祝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