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青海——三天过个端阳节
作者:轩锡明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7-11-24 17:21:54
点击数:
8、三天过个端阳节
那是1975年,或者是1976年吧,我说不清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年我已经结了婚,我们这个移民家庭已经娶进了一个青海媳妇,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直接有了一个青海人参加进来。
我能够清清楚楚写出的,是那一年家里过端阳节的情形。
那一年妻子还在离家七十多里的尕让中学教学,隔山隔水,车辆稀少,回家很不容易。我想端阳节她不回来吧?没想到农历五月初三下午她回来了,并且吭吭哧哧提着大包小包的过节用品。
过年过节讲究家人团聚,但是学校工作不比其它,妻子提前回家叫我有点不解。她说:
“过端阳呢,我借口请了几天假!”
那就过端阳吧,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四,遵妻子吩咐,我也在上班时间上街割肉,买苇叶,买黑糖、白糖,买红枣、葡萄干,并且在中午就赶死赶活送回家里。
我这样做,也因为母亲暗地叮咛:
“咋着也不要违了你媳妇的意!在这儿,只要是过节都恁要紧……”
我嗯嗯着连连点头。
母亲没有说错,无论闹市僻壤,无论家境贫富,青海人过节都不马虎。这首先表现在节日准备,采办原料,制做熟食,都舍得费功夫,花气力。二是全家都参与,做大家都做,吃大家都吃,注重一派愉悦和谐的气氛。三是要走亲戚,拜朋友,联络邻里故旧。总之,过节要有过节的样子,家里不能“哑谧静悄”,“冰灰冷灶”。在这里节过得好坏主要就是看过程,看大家的兴致。
我有一比:我们读文学作品,读的不仅是作品的思想筋骨,读得更多的是作品的意趣,那是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是文字的从头至尾,这即享受美。过节呢,吃喝和走亲戚是主旨,但叫人更为受益的却也是过程。
初四中午回到家里,我邀功妻子,把买回的东西一一摆开,说多丰富啊,都办齐了。不料她一一拨拉,发现少了蕨麻,要求我立即再上街去。
麻是要往粽子里包的,少了它还有红枣呀,葡萄干呀,不碍事的。我说咱也不能把什么都包进粽子,多一样少一样的事,算了吧。她不同意,说好也是做,差也是做,要做就要做好点的,又不是做不起。这明摆着她态度比我积极,我再说也是理亏,只好又去来回跑20多里路。
这一天,母亲和妻子自然要干很多活。青海老传统,端阳节是吃包子,吃凉粉。吃粽子的风俗传过来,特别是传到乡下,时间还很短。母亲的意思是咱们包粽子,包包子,就不馇凉粉了吧?她是嫌馇凉粉先得用豆面洗粉子,太费时间。妻子却主张几样都做。她夸母亲会馇凉粉,馇的凉粉好吃,母亲便笑吟吟的马上动手,是初三晚上就把粉子洗好了。初四这一天她们又是煮肉,又是拣菜洗菜,又是馇凉粉,又是蒸包子,直忙到夜深人静。
傍晚蒸包子,母亲和妻子包,我打下手,主动请命烧锅。
这下可主动坏了,出了一笼劣质品,这一偏差叫妻子大为生气,也叫母亲和她联合起来,猛烈讨伐我,说我想要省柴,弄巧成拙。
蒸馍馍也好,蒸包子也好,火很重要,一定要强,最省不得柴了。这一天我也很注意了,不但往灶伙眼里死填柴火,还不停地拉风箱,拉得扑沓沓直响,没想到头一锅包子出笼还是颜色发青,并且明光光的。这就是所谓“馏”了火——火力不足的缘故。
“叫你烧大火,烧大火……”妻子有点怒目瞪眼的。
我说:“我是想烧大火呀……”
她说:“光是想行吗……”
她看着笼里的包子,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好一会,只差没哭出来。
我安慰她,不就是一笼包子吗,也不是吃不成了,自己吃呗。
她说自己吃也要吃好的。
母亲站在她一边,嚷我:
“你还不认错,看你这包子咋处理!”
第二笼由母亲烧锅,包子蒸好了,妻子的脸色才又好看起来。
天南海北,在青海的外地人很多,南甜北咸,四川麻辣,各方的饮食都在这里有表现的机会。在生活中我有一个感触,也是一种比较,青海人于炊事确实是属于很用心的,做出的什么都要有心目中的质量,甚至要精制。平时如此,对于节日待客的饭菜更是细心又细心,总害怕别人笑话。这种用心还包含着恪守规矩,遵照章法,不随意从事。青海有一句土话叫“和二搅三”,用在饮食上,批评的就是乱配料,乱操作。不过,这也多少表现出了青海饮食中稍有保守的一面,一种吃法多少年传下来,很难变变。这和地域较为封闭有关。尤其在从前,在漫长的岁月里很难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
在青海过节,一般都是在节前把能做的都做好,节日当天只须享受,只须招待客人和走转亲戚。这是为时间和事情安排考虑,也是为了自己也有一份从从容容的享受,不忙得不记滋味。那一个端阳节,初四我们把该做的都做好了,初五早晨我们炒了菜,热了粽子,馏了包子,先自己美味一顿,然后是妻子和我走亲戚,母亲在家接待客人,弟弟送些节日食品去给相好的邻居和村里老人。
我们是移民,除了已打发的妹妹和一些河南老乡,原本没啥亲戚。但是妻子是当地人,并且是原来的大户人家,所以亲戚就很多。照当地习惯,不论远近,她的娘家亲戚也就都是我们的亲戚,我们又结婚时间不长,所以又都属于新亲戚,都得走走,任务不轻。
我说三天过了个端阳节,是因为初五亲戚没走完,初六我们又用了一天,去看望了妻子一个住在很远山沟里的舅舅。我先是有这回就免了吧的意思,因为春节去过了,但是看她早有礼品准备,“义不容辞”,也就不再自讨没趣。路上很累,回来后我却有如释重负的愉快。
的确,在青海是很注重走转亲戚的,并且很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样就往往造成了过节“马拉松”。比如一个春节,初三、初五不算过完,十五该过完了吧?不呢,有话说一直到二月二还算在春节。这都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走没走完的亲戚,亲戚也乐以接受。
在青海,亲戚不但走得勤,还走得宽。在内地亲戚的亲戚一般都不算亲戚了,但在这里算,只是在走动的范围和频率上多少区别于直系亲属。所以一些内地人说,在这里八杆子打不着了,还是亲戚。当地人也有话说是狗扯皮条——拉扯得远。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这同样是因为青海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历史上社交活动不多,而生活中又不能没有一些人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互相安慰。我看这话说得有理,并认为越边远僻背,越能很好地保留传统,因为传统即是一种需要。
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维持亲情是人类的美好品行,所以对青海人的亲戚观似乎无可非议。但是,过分的来往也真会产生累人的一面,甚至会成为经济负担。我曾经有一位当地同事,因为亲戚太多而手头拮据,走亲戚走怕了,他说自己恨不得逃得远远的,逃到深山沟里去。在青海,男女青年定亲,往往会有一方大人对另一方说,我们家可是亲戚多呀,将来你不怕吗?这既是考问,是“勿谓言之不预也”,打预防针,同样也是承认亲戚多了的麻烦。
也许将来青海会精减亲戚,但是我还是喜欢在青海今天般地过节。
那是1975年,或者是1976年吧,我说不清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年我已经结了婚,我们这个移民家庭已经娶进了一个青海媳妇,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直接有了一个青海人参加进来。
我能够清清楚楚写出的,是那一年家里过端阳节的情形。
那一年妻子还在离家七十多里的尕让中学教学,隔山隔水,车辆稀少,回家很不容易。我想端阳节她不回来吧?没想到农历五月初三下午她回来了,并且吭吭哧哧提着大包小包的过节用品。
过年过节讲究家人团聚,但是学校工作不比其它,妻子提前回家叫我有点不解。她说:
“过端阳呢,我借口请了几天假!”
那就过端阳吧,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四,遵妻子吩咐,我也在上班时间上街割肉,买苇叶,买黑糖、白糖,买红枣、葡萄干,并且在中午就赶死赶活送回家里。
我这样做,也因为母亲暗地叮咛:
“咋着也不要违了你媳妇的意!在这儿,只要是过节都恁要紧……”
我嗯嗯着连连点头。
母亲没有说错,无论闹市僻壤,无论家境贫富,青海人过节都不马虎。这首先表现在节日准备,采办原料,制做熟食,都舍得费功夫,花气力。二是全家都参与,做大家都做,吃大家都吃,注重一派愉悦和谐的气氛。三是要走亲戚,拜朋友,联络邻里故旧。总之,过节要有过节的样子,家里不能“哑谧静悄”,“冰灰冷灶”。在这里节过得好坏主要就是看过程,看大家的兴致。
我有一比:我们读文学作品,读的不仅是作品的思想筋骨,读得更多的是作品的意趣,那是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是文字的从头至尾,这即享受美。过节呢,吃喝和走亲戚是主旨,但叫人更为受益的却也是过程。
初四中午回到家里,我邀功妻子,把买回的东西一一摆开,说多丰富啊,都办齐了。不料她一一拨拉,发现少了蕨麻,要求我立即再上街去。
麻是要往粽子里包的,少了它还有红枣呀,葡萄干呀,不碍事的。我说咱也不能把什么都包进粽子,多一样少一样的事,算了吧。她不同意,说好也是做,差也是做,要做就要做好点的,又不是做不起。这明摆着她态度比我积极,我再说也是理亏,只好又去来回跑20多里路。
这一天,母亲和妻子自然要干很多活。青海老传统,端阳节是吃包子,吃凉粉。吃粽子的风俗传过来,特别是传到乡下,时间还很短。母亲的意思是咱们包粽子,包包子,就不馇凉粉了吧?她是嫌馇凉粉先得用豆面洗粉子,太费时间。妻子却主张几样都做。她夸母亲会馇凉粉,馇的凉粉好吃,母亲便笑吟吟的马上动手,是初三晚上就把粉子洗好了。初四这一天她们又是煮肉,又是拣菜洗菜,又是馇凉粉,又是蒸包子,直忙到夜深人静。
傍晚蒸包子,母亲和妻子包,我打下手,主动请命烧锅。
这下可主动坏了,出了一笼劣质品,这一偏差叫妻子大为生气,也叫母亲和她联合起来,猛烈讨伐我,说我想要省柴,弄巧成拙。
蒸馍馍也好,蒸包子也好,火很重要,一定要强,最省不得柴了。这一天我也很注意了,不但往灶伙眼里死填柴火,还不停地拉风箱,拉得扑沓沓直响,没想到头一锅包子出笼还是颜色发青,并且明光光的。这就是所谓“馏”了火——火力不足的缘故。
“叫你烧大火,烧大火……”妻子有点怒目瞪眼的。
我说:“我是想烧大火呀……”
她说:“光是想行吗……”
她看着笼里的包子,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好一会,只差没哭出来。
我安慰她,不就是一笼包子吗,也不是吃不成了,自己吃呗。
她说自己吃也要吃好的。
母亲站在她一边,嚷我:
“你还不认错,看你这包子咋处理!”
第二笼由母亲烧锅,包子蒸好了,妻子的脸色才又好看起来。
天南海北,在青海的外地人很多,南甜北咸,四川麻辣,各方的饮食都在这里有表现的机会。在生活中我有一个感触,也是一种比较,青海人于炊事确实是属于很用心的,做出的什么都要有心目中的质量,甚至要精制。平时如此,对于节日待客的饭菜更是细心又细心,总害怕别人笑话。这种用心还包含着恪守规矩,遵照章法,不随意从事。青海有一句土话叫“和二搅三”,用在饮食上,批评的就是乱配料,乱操作。不过,这也多少表现出了青海饮食中稍有保守的一面,一种吃法多少年传下来,很难变变。这和地域较为封闭有关。尤其在从前,在漫长的岁月里很难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
在青海过节,一般都是在节前把能做的都做好,节日当天只须享受,只须招待客人和走转亲戚。这是为时间和事情安排考虑,也是为了自己也有一份从从容容的享受,不忙得不记滋味。那一个端阳节,初四我们把该做的都做好了,初五早晨我们炒了菜,热了粽子,馏了包子,先自己美味一顿,然后是妻子和我走亲戚,母亲在家接待客人,弟弟送些节日食品去给相好的邻居和村里老人。
我们是移民,除了已打发的妹妹和一些河南老乡,原本没啥亲戚。但是妻子是当地人,并且是原来的大户人家,所以亲戚就很多。照当地习惯,不论远近,她的娘家亲戚也就都是我们的亲戚,我们又结婚时间不长,所以又都属于新亲戚,都得走走,任务不轻。
我说三天过了个端阳节,是因为初五亲戚没走完,初六我们又用了一天,去看望了妻子一个住在很远山沟里的舅舅。我先是有这回就免了吧的意思,因为春节去过了,但是看她早有礼品准备,“义不容辞”,也就不再自讨没趣。路上很累,回来后我却有如释重负的愉快。
的确,在青海是很注重走转亲戚的,并且很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样就往往造成了过节“马拉松”。比如一个春节,初三、初五不算过完,十五该过完了吧?不呢,有话说一直到二月二还算在春节。这都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走没走完的亲戚,亲戚也乐以接受。
在青海,亲戚不但走得勤,还走得宽。在内地亲戚的亲戚一般都不算亲戚了,但在这里算,只是在走动的范围和频率上多少区别于直系亲属。所以一些内地人说,在这里八杆子打不着了,还是亲戚。当地人也有话说是狗扯皮条——拉扯得远。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这同样是因为青海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历史上社交活动不多,而生活中又不能没有一些人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互相安慰。我看这话说得有理,并认为越边远僻背,越能很好地保留传统,因为传统即是一种需要。
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维持亲情是人类的美好品行,所以对青海人的亲戚观似乎无可非议。但是,过分的来往也真会产生累人的一面,甚至会成为经济负担。我曾经有一位当地同事,因为亲戚太多而手头拮据,走亲戚走怕了,他说自己恨不得逃得远远的,逃到深山沟里去。在青海,男女青年定亲,往往会有一方大人对另一方说,我们家可是亲戚多呀,将来你不怕吗?这既是考问,是“勿谓言之不预也”,打预防针,同样也是承认亲戚多了的麻烦。
也许将来青海会精减亲戚,但是我还是喜欢在青海今天般地过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