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朱永园和他的三百亩地

作者:傅玉莲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8-04-13 10:28:00 点击数:

  4月的常牧镇拉德村六社春的气息渐进。但绿意仍然没有光临这个贫瘠的村庄。

  45岁的朱永园,在贫困中成长,在双亲早逝的苦涩童年中与哥哥相依为命,与贫寒相伴、与寂寞和孤独一起成长。他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他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一双勤劳的双手,还有他的300亩地……

  故事还是从他不当贫困户说起。2015 年,党中央决定实施精准扶贫,没过过几天好日子的朱永园再次被评定为拉德村贫困户,刚开始,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哥哥78岁了,常年的劳作,得了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疾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药罐子。贫寒的家、年幼的孩子、常年生病吃药的哥哥,看不到希望的妻子离开了这个贫困的家,家庭的破碎更使这个风雨缥缈的家庭雪上加霜。忍着痛苦和别离,他肩负起了养育年幼的儿子,照顾年老的哥哥,还要操持家务的责任,在地里他是耕作者,在家里他既是父亲,又是母亲,更是遮风挡雨的全部。这个残缺的家庭,因朱永园去年主动去村里申请取消他的贫困户资格而被关注和不解。朱永园说,他不当贫困户的许多事只能埋藏在心底,但最简单和根本的,还是村里有比他更困难的人需要帮扶和支持。贫困的老人、得了重大疾病和残疾的人,他们失去了劳动的基本能力,他们的生活最需要帮助和支持。我现在虽然困难,但我肢体健全,还能干活,能养活自己、儿子和哥哥,不希望再给国家增加负担。当村民听到朱永园主动放弃贫困户指标时,大多数人觉得他人傻,脑子出问题了,但朱永园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真正站起来了,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没有了,多年承重的包袱彻底卸了,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平淡的故事,平淡的诉说,但都是心里话。他家堂屋的中堂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他说,党的好政策让党员干部来看他,还给他帮助和支持。每每说到父亲、母亲、哥哥和党的政策时,朱永园几次哽咽地说不出话。母亲在他15岁时去世,18岁时父亲又撒手人寰,苦涩的童年,他只能与哥哥耕种自家的7亩薄田后出外打工,因他没有一技之长、也不识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贫困线上徘徊,靠着国家的补贴维持生活,他说人应该学会感恩,也应该爱戴我们国家的领袖,父母恩和党恩不能忘啊!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他也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社会发展动向、其他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农产品市场行情。根据农村人进城越来越多,种地者越来越少的情况,2016年,借款4000元,拿出多年的积蓄6000元在尕让乡承包100亩地,独自一人吃住在地头,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着他的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精心照料的土地给了他不错的回报。看着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成果,朱永园有了信心,2017年3月份,他从本村村民那里流转250多亩耕地,收集进城村民的80余亩耕地,在乡镇、村委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贷款7.5万元,借款3万元,申请成立了贵德县恒欣家庭农场。自此,他在拉德村33道弯的道路上奔走,他播下一粒粒种子,把希望埋进土地,用粗糙的大手,简单的饭食,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伴着星星和月亮在田间地头劳作,换取那一份沉甸甸的等待和收获。在365个劳作的日日夜夜里,他将改变生活面貌的美好远景寄托在忙碌辛苦中,300多亩土地,是他的事业,也是他不当贫困户、改变生活面貌的全部精气神和唯一希望,是他耕耘不辍的源泉。

  为了减少开支,300多亩地内的农活由他一人劳作,只有在农忙收割时节,才去雇佣一些农机,加快收割速度,减少损失。目前,他非常需要一些大型农机,提升播种和收割等的效率。

  300多亩地种下去了,对于如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不认字的朱永园有自己的诀窍,看电视了解国家农牧业发展政策。地里种什么去周边村庄看其他群众种什么,如果周边群众种的油菜多了,他就多重一些青稞、豌豆和青饲料,少种油菜。他种地,反市场行情而行之,他种出的农产品没有受到市场行情涨跌的冲击。2017年他种的青稞、油菜被互助酒厂全部收购,青饲料被本村养殖专业合作社收购,对于今年的收成,朱永园信心满满。

  站起来的朱永园第一个在异地搬迁合同书上签了字,他希望儿子接受好的教育。现有的庄廓改建为厂房,加工农产品;效益好一点后,再建一个养猪场,带动村里的村民一起走出贫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