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族传统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效能发挥

作者:旦正项欠 拉吉卓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2-04-24 14:45:42 点击数:
摘要:藏族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大量环境保护思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并内化和形塑着藏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的脆弱生态,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随着青海藏区社会变迁,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和利用藏族传统文化环境保护思想,对于加快青海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藏族  传统文化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随着青海藏区社会的快速变迁,社会转型加快,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藏区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威胁和挑战。如何加强青海藏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是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当地人民面临的重要议题。在藏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构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 
环境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和心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藏民族是生活在青海藏区的主体民族,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和生态特征,塑造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藏族传统文化。在对青海藏区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与利用过程中,藏民族调整着自身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追求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藏族传统环境保护思想,在藏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保护了脆弱的高原环境,维持了高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塑造了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一)苯教中的环境保护思想
       苯教崇尚“万物有灵”,自然现象被赋予生命和超人的魔力,以鬼神崇拜为主要特色,用物质性的贡品的献祭换取神灵的保佑和恩赐。对自然的畏惧和崇拜,形塑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至今,苯教的思想仍然在藏民族内盛行,比较典型的是神山、圣湖崇拜和各种祭祀活动,自藏民族形成意识即流传至今。藏民族将山和湖视为自己的主宰、父母和伙伴,受到族群的尊崇,也成为藏民族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神山圣湖受到藏民族崇拜和保护,不轻易捕杀神山上的动物,不砍伐神山上的植物,不捕捞圣湖里的鱼类,不乱仍杂物和废弃物。从某种角度看,藏民族将神山和圣湖建成一个个自然保护区,保护了高原的自然环境,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神山、圣湖不仅是藏民族祭祀和膜拜的对象,而且成为宗教信徒朝拜的圣地。藏民族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对神山圣湖的虔诚和呵护,对于高原生态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无处不在的神灵,使藏民族不得不保护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珍爱自然界的森林绿地、鲜花草木,甚至是草木的种子。植树造林、养花种草成为宗教寺院、僧侣和藏族群众的优良传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行为体现和优良传统。正是在苯教“万物有灵”论的思想的长期教化下,藏民族养成了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藏传佛教中的环境保护思想
       藏传佛教是适应藏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调适和发展而成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佛教传入藏区后对自身教义和仪轨做了调整,贯穿其中的环境保护的思想,对于藏民族认识自然、与自然相处提供了规制与指引。 “六道轮回”是藏传佛教普及最广、最深入人心的佛学义理和佛学知识, 使藏民族接受了苦难、悲惨的现世人生境界,追求往生天堂成为藏民族的终极心理。他们珍惜现世生活,热爱自然,关怀环境,试图建立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雪域”即是人们对山青、水秀、雪山洁白的藏区的美称,蕴含了对此地的赞美与热爱。这种热爱和赞美化成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呵护。藏民族不惜词句修饰和赞美藏区的雪山、湖泊,高山、大河,正是基于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解读,并将藏区视作供养、佛、法、僧三宝的圣地。正因如此,藏族人深深眷恋这片土地,并将大自然放在无比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即身成佛”是藏传佛教信徒的顿悟法门,认为只有通过依法修炼,才能成佛。在这一佛教教义的指导下,藏传佛教僧侣投入自然怀抱,专心修炼。在修炼过程中,人与自然界实现了和谐统一,也在藏民族中形成了重视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观,体现了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的文化创造力。 普渡众生是藏传佛教继承大乘佛教的教义,倡导利他精神,为众生服务,塑造了藏民族善良、友好、怜悯、平等的品德,对于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人与动物的相处,也采取了友好、怜悯、平等的态度,在人与动物之间建立了一种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和亲密关系。在藏区人与动物平等相处、相互依赖,使藏区成为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
       (三)禁忌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 
       禁忌,常称为“塔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现象,是在民族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现象,是民族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恶劣的高原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始终影响着藏民族的生产和实践,由于缺乏对自然界的科学认知,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出现了繁多的禁忌,如宗教、生产、饮食、语言、婚姻等方面都有繁多的禁忌。禁忌渗透到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中一些禁忌,对于保护藏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一面。 藏民族的禁忌文化,大多是与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相关。受原始信仰和苯教“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崇拜自然界各种圣灵,由此产生了许多的自然崇拜禁忌。如,禁忌砍伐神山上的花草树木,禁忌在神山上打猎、嬉闹,禁忌在神山上挖掘,禁忌在圣湖中捕捞。遵循这些禁忌,人们会得到幸福和吉祥,否则会触怒神灵,招来冰雹、虫灾等灾难和不幸。藏传佛教形成后,这种宗教禁忌内容更加精细和清晰,形成了更具条理、更加严密的禁忌文化。如禁忌杀生,禁忌出卖、宰杀和触犯祭祀用的“神畜”,禁忌捕杀飞禽、野兽及蛇、青蛙、鱼等,禁忌砍伐森林,禁忌向水中倾倒污秽物,禁忌在河流、湖泊、水源内大小便等等。这些禁忌在藏民族中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并成为全民族共同的行为准则,客观上保护了森林、水源和野生动植物,保证了藏区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二、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族行为的影响 
       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塑造和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塑造着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贯穿其中的环境保护思想,使藏民族在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适应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一是形形色色的禁忌文化,塑造了最朴素和最具实效的“环境意识”。藏民族的禁忌文化与藏民族的生存环境直接相关,为如何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提供了行为规范。藏民族不但尊重一切动物的生命,给予关怀与爱惜,而且给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赋予生命和灵性,加倍的保护和珍惜,这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珍爱生命、关爱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环境成为藏民族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藏族传统文化关于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环境保护思想,在藏民族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内化为他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人们将不杀生、放生、不滥砍滥伐、不随意狩猎捕捞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甚至是最基本的道德,不轻易去触犯。自身触犯是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影响自己修习来生,受到围的人的谴责和指摘。这对于维护海南州生态平衡、生态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是藏传传统文化内化出乐天知足、简朴节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全民信教的宗教社会,藏民族不仅重视现世,更加重要是关注来世,现实的修行为了修得更好的来世。因此,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非常低,只要能维持生存就知足。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日常生活极为简单和朴素,没有过分的物质财富需求,将自己对自然的索取降到最低程度。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深内化进藏民族心理和行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化,藏民族本着一颗慈悲、仁爱之心,将自己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与自然万物同生共存,善待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呵护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去刻意的开发和改造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而是小心加以利用、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藏民族的重要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
       三、藏族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脆弱的高原环境在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面临日益严峻的状况。近年来,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森林面积减少,珍惜动植物明显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并持续加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青海藏区各级政府在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下做出的必然的、理性的选择。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守住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已经成为青海藏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的重要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双重因素,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的积极因素,对于加强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藏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众多的对自然价值的认知,将自然环境视为人类自身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相生相伴,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要给予更多的呵护和建设,不能过分的索取和破坏,这对于推进青海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我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首要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清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藏族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藏族的传统文化给青海藏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群众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在全社会形成整体共识十分必要。藏族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个藏族群众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我们建设大美青海生态文明提供了群众基础。同时,建设生态藏区,是每个藏族群众和其他各界群众的共同心愿。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传统文化中沉淀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找那个要价值。充分发觉藏区传统文化中的地方智慧与民族经验,对于保护藏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建设三江源生态圈,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通过综合治理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高寒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中华水塔”提供强有力地生态保障。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圈,以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通过环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措施,恢复环湖流域林草植被,治理风沙,防止荒漠化,稳定并逐步增加环湖河流入湖流量。建设贵德景区生态圈,以城乡绿化造林、农田绿网覆盖、黄河沿岸湿地公园建设、黄河支流河道园林建设、街道庭园绿化美化建设为重点,打造别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型文旅名城。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确保地质稳定、人居安全,为高原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建设青海生态文明过程中,坚持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需出台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积极构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农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发展物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既能提高青海地区的现代经济竞争力,又避免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老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在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下做出的必然的、理性的选择。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守住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已经成为青海藏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的重要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双重因素,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的积极因素,对于加强青海藏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藏族的传统文化给青海藏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群众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因此,在全社会形成整体共识十分必要。藏族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个藏族群众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我省藏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群众基础。同时,是每个藏族群众和其他各界群众的共同心愿,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现行区为引领,来从事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青海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这种紧迫感、危机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对解决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透支未来”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传统文化中沉淀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充分发觉青海藏区传统理念中的地方智慧与民族经验,对于保护青海藏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青海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发展道路,强化全民生态自觉,加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步伐,努力建设大美青海。
 参考文献 :
[1] 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 尕藏加.藏区宗教文化生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 2010. 
[4] 张翠叶.藏民族传统文化生态观的形成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3.
 作者简介:
  旦正项欠、男、藏族、中共海南州委党校讲师,1986年9月10日出生于青海省贵德县,2012年7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研究方向为藏族古典文学,其中包括:古藏文、藏语法、翻译学、宗教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2012年10月参加工作,2013年6月获得海南州党校系统教学观摩比赛藏语组一等奖。
  科研成果:编著《海南州干部学说藏语口语400句》;主持的《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研究--以海南州为例》、《海南州云藏藏文搜索引擎系统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收录于2014 - 2016年校级课题;“论藏族远古时期的文学创作”“环湖地区宗教旅游文化研究”等4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发表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民族研究》、《西宁社会科学》、《党的生活》、《德宏论坛》、《民族干部》、《青海日报》、《海南报》、《海北论坛》《海南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等刊物。
  研发专题:加强民族团结依法维护祖国统一和藏区安定和谐、勿将圣者作情痴—有关仓央嘉措和他的诗歌赏析、《海南州干部学说藏语口语400句》情景模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藏语文基础语法讲座、汉藏新词术语的翻译技巧、寺院管理与服务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相适应、关于藏族古代文学中的俞法研究、中央一号文件藏汉翻译解读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