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奇人 书苑奇葩 ——端智嘉
作者:杜永彬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时间:2007-12-01 11:23:26
点击数:
摘要:端智嘉是藏族文坛上的一位奇才,他那短暂的经历、卓著的文学成就和精湛的学术造诣充满着神奇的魅力。本文主要以获得国家图书奖的《端智嘉全集》为据,勾勒出其短暂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揭示其文学成就和学术造诣,旨在让世人了解和认识藏族文坛奇人端智嘉和书苑奇葩《端智嘉全集》。
一、端智嘉其人——端智嘉生平与学术
端智嘉(Don-grub-rgyal)是当代藏族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充满传奇色彩,他为人处世特立独行,文学作品新颖独特,学术成果特色鲜明。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藏族学者和作家中的佼佼者,端智嘉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诗词、小说、散文、论文译作,在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文坛曾风靡一时,藏族文坛和藏学界有口皆碑,对藏族当代文学和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几位青年藏族学者和同好共襄善举,西南民族学院现教授万果将端智嘉的学术遗产汇集起来,进行整理、汇编,普日科、达尔基、贡布达吉等将其编辑成《端智嘉全集》(6 卷),1997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全集于1999年荣获中国图书最高奖——第四届 “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端智嘉的文学和学术成就获得了文坛和学术界的认同,九泉之下有知,他一定会含笑的。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端智嘉成了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好似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流星”,其人生旅程、创作历程和学术生命十分短暂;加之他一直是以母语藏文进行创作和研究的,因而人们对他的家世、身世、作品和学术贡献并不十分了解,不识藏文的人,对他的生平和学术几乎一无所知。这种局面是与他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极不相称的。笔者对藏族文学没有研究,对端智嘉的生平、文学创作和学术也知之不多,是研究藏族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的“余兴”促使笔者去了解和认识这位英年早逝的非凡的藏族作家和学者。通过他的师友和他的作品,对他有了一知半解,现诉诸笔端,意在抛砖引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就端智嘉的生平和作品作一介绍,至于他的文学成就和学术造诣,留待学界同仁去评说。
(一)传奇的家世和身世
端智嘉,1953年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古绒村(Dgu-rong)。他的父亲曾是小学教师,后来成为当地的著名学者,母亲是本地农民。他年幼时父母离异,失去父母之爱的端智嘉,跟着出家为僧的叔叔长大。1961年,年满8岁的端智嘉进入家乡的小学读书。1964年他考入位于同仁县的黄南师范学校学习,经过5年的学习,于196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1 年,端智嘉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进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汉文翻译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后回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8年,端智嘉从青海的工作单位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攻读藏族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藏族学者东嘎·洛桑赤列等教授攻读藏学,当时的同学有陈庆英、格桑益西等,经过3年的学习,1981年他以《藏族道歌源流》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因成绩优异,受到东嘎·洛桑赤列教授等老师的器重,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因家庭不和等原因,于1983年离开北京,回家乡青海,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任教。是年,与藏族妻子离婚。后来,他又同一位蒙古族女子结婚,但是,由于感情基础十分脆弱,又到了离婚的边缘。端智嘉在青年时代所承受的压力大大重于常人——家庭的双重不幸(缺少父母之爱和夫妻恩爱);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与家庭发生尖锐冲突,难以调和;而离经叛道的思想和放荡不羁的个性,写《活佛的故事》等,又承受着传统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家世的悲凉、家庭的纠葛、先驱者的孤独寂寞、社会的压力所构成的合力,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得他透不过气来。1985年11月29日,正处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黄金时代的端智嘉,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海南州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住所内因煤气中毒不幸去世,年仅32岁。
(二)非凡的才气和个性
端智嘉是当代少有的有天分的藏族作家和学者,藏族学者公认,至今,用藏文写作的藏族文人仍无出其右者。他思维敏捷,激情洋溢,灵感迭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可以说,端智嘉写作既是“快枪手”(量多),又是“神枪手”(质优)。例如,传唱于整个藏区的《青海湖》的歌词,就是他即兴写成的,从构思到成文不到一个小时。端智嘉28岁就在藏族文坛崭露头角。1981年,其诗歌和小说集《晨曦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在《贡嘎山》(藏文)杂志发表《诗的十七生命举例》。1983年,在《章恰尔》第2期与才让东珠合作发表短篇小说《没有良心的儿媳妇》。 1984年,在《章恰尔》第2期发表《〈现代藏族修辞学浅谈〉读后感——与桑杰同志商榷》。同年,硕士论文《藏族道歌源流》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在追念端智嘉的一首诗中写道:“一出门,就懂得了/电那样打闪,雷那样鸣唳,一抬脚,就领悟/海怎样漫步,山怎样突兀!……捷足先登的你,从不肯一分一秒盲目,像一条夺路的飞瀑,急流直下大海时,测度给思想万千的同龄人/一条泻彩流歌的大路!”(伊丹才让:《路的信念,在于超越自身慨叹的警语》)端智嘉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学术造诣,受到本民族学者的高度评价: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列称其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家、藏学家”,并从小说、诗歌和藏学三方面评价端智嘉所取得的成就,说他生命短暂,成就伟大。东嘎·洛桑赤列教授在为端智嘉的《晨曦集》(1981年出版)所写的序言中写道:“端智嘉的这 13篇诗文,不是抄袭别人,而是开动脑筋进行创作的结晶,语言优美流畅,具有独特风格。在短短的两年学习之余有这样的成果,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有一些作品,反映了大多数革命青年的愿望,能公开出版,作为老一辈人,我们感到十分高兴。相信这对藏族青年人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甘肃的多识教授回忆了自己与端智嘉的交往,并对他的学术和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藏学家、康区的年叙·钦绕维色教授认为,端智嘉的作品受到更敦群培的影响,并称赞他为学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反对守旧,大胆创新。洛珠坚赞(达瓦)称端智嘉为“妙音天女的使者”,是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并从艺术成就和思想性方面,对其诗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伟大的诗人,所受到的热爱在安多、卫藏和康区从未见过。藏族文学专家耿予方教授在评论端智嘉的文学作品时说:“在同龄人中,他是八十年代藏文创作的佼佼者。”青年诗人伍金多吉称端智嘉为“雪域的一个宝贝”(《我责问你》)。端智嘉的诗歌代表作《一个奇幻的梦》,荣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诗歌奖。
端智嘉于1985年去世以后,藏族文坛对他的生平和学术的反映一直较为平淡,迄今为止,只见到两篇关于端智嘉的藏文文章:扎西班丹《论端智嘉的作品及其对新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卓玛嘉《已故藏族青年作家端智嘉的思想及其作品》。汉文作品只有著名诗人伊丹才让的诗歌《路的信念,在于超越自身慨叹的警语》,青年诗人的怀念诗《我责问你》,耿予方教授《当代藏族文学》一书中的《端智嘉及其(晨曦集)》。相反,端智嘉的学术和思想,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印度出版有一部评论其文学作品的藏文专著,还有一些研究端智嘉的外文作品发表。1986年11月,在端智嘉去世一周年时,其生前好友多识、陈庆英、桑德、万果、达瓦等,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在青海召开了纪念会,但是与会者的文章几乎都没有发表。至今,中国学术文化界也还没有发表较为全面地介绍端智嘉和《端智嘉全集》的汉文作品。有鉴于此,笔者写下了此文,谨表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坛奇才的怀念,并纪念端智嘉诞生50周年。
[FS:PAGE]二、端智嘉其文——《端智嘉全集》评介
《端智嘉全集》共6卷,分为诗歌(20篇)、小说(15篇)、论文(15篇)、译作(12篇)、名著诠释(7篇)和散文、信札等(散文6篇;其他4篇;信札9封)6类。每一卷分别附有一位藏族学者撰写前言,其中有东嘎·洛桑赤列教授、钦饶维色教授和多识教授以及吉美当曲、万果、达瓦等,这些来自安多、卫藏、康巴的学者都一致称赞一位青年藏族学者的学术造诣、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由此可见端智嘉在当代藏族学术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通读《端智嘉全集》可以看出,端智嘉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浓郁的民族性。端智嘉批判地继承藏族传统文化,并以藏族和藏区为主要描写和研究的对象,将自己的情感倾诉于青藏高原辽阔的草原、雄壮的雪山和清澈的江河。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藏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反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独特的行为方式,揭示藏族的现实生活。端智嘉在短暂的一生中一直用母语进行写作,他在文学上的活动,一是用藏文翻译汉文名著,二是对藏文原著进行注释和评介,三是用藏文进行文学创作。因而端智嘉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
(二)鲜明的思想性。端智嘉的作品中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思想,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成果带有启蒙与觉醒的色彩,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抨击保守思想,呼吁对民族的旧习惯、旧观念和旧思想进行改革。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和新思想,大胆地提出新见解。他说:“守旧、保守、迷信、懒惰……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依赖的环境,落后、野蛮、黑暗、反动…… 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存在的场所。”(《青春的浪花》)他热情讴歌民族的新文化和祖国的新时代,赞美祖国现代化的新成就,写下了《一个奇幻的梦》,并将《大庆工人的战斗歌声》和玛拉沁夫的《歌声》等翻译成藏文。端智嘉20世纪80年代在藏族文坛上巍然独步,他说:“我所喜爱的地方是羊肠小道,我不喜欢的地方也是羊肠小道。”诗人伊丹才让在追忆端智嘉时问道:“反思过昨天的/千千万万个你和我,难道,就不该在/超越自身的囹圄中,去甩脱怅惘给民族的重负?”
(三)高超的艺术性。端智嘉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思想个性,还具有高超的艺术风格。他的文风新颖独特,他在当代藏族文学史上开风气之先,运用全新的方法进行创作。他的诗歌、小说和散文都十分讲求写作技巧,作品意义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翻译作品通俗流畅。他的小说和诗歌的体裁和写作技巧是藏族新文学的滥觞,对当代藏族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独到的学术性。端智嘉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力,他对藏族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无论是研究藏族古代历史、文学,还是诠释、翻译藏族和印度的古典名著,端智嘉都坚持严谨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他对藏族道歌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他对印度和藏族古典名著如《罗摩衍那》、《西藏王臣记》、《米拉日巴传》等的阐释,辨伪发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对新旧唐书《吐蕃传》的翻译,不是一般作家所能承担或愿意从事的,只有对吐蕃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才能胜任。
(五)有根敦群培的遗风。笔者在对现代藏族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端智嘉与根敦群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端智嘉的为人处世以及文风和学风,都带有根敦群培的遗风,他的言行也表现出对根敦群培的崇拜,因而一些藏族文人称他为“根敦群培的转世”。笔者曾经指出:根更敦群培所开创的‘轨则’或‘范式’,对20世纪的藏族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所确立的人文史观、科学研究方法和通俗化的文风与学风,为后世藏族学者所遵循和效仿。其弟子、私淑弟子,或与之心灵相通的‘神交’学者,沿着他开辟的学术道路向前迈进,取得丰硕的成果,产生‘群体’效应,形成了‘更敦群培学派’”。端智嘉与根敦群培虽然不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从端智嘉的为人处世、文风和学风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与根敦群培心灵相通的“神交”同道,是“根敦群培学派”的重要传人。
根敦群培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1903-1951),端智嘉生活在20世纪下半叶(1953-1985),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虽然不同,但是彼此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他们是同乡,都是黄南热贡人;他们是同道,端智嘉为学有明显的继承根敦群培的色彩;他们的为人和个性相似,反对因循守旧和迷信,大胆创新,离经叛道,放荡不羁。端智嘉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鲜明的根敦群培的“遗风”:这从其文学作品、学术论著、翻译作品和藏印古典名著注疏等方面表现出来——根敦群培写嵌字诗讽刺和抨击活佛喇嘛“吃佛教”,端智嘉写下了讽刺僧侣虚伪堕落的《活佛的故事》;根敦群培曾将闻名世界的印度古典戏剧作品《沙恭达罗》翻译成藏文,端智嘉也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藏文;根敦群培曾将世界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翻译成藏文(节译),端智嘉也将这部史诗翻译成藏文。端智嘉和根敦群培的个性基本相同:直率坦诚,讲义气,玩世不恭。玩就玩个痛快尽兴,做学问就要潜心专注。根敦群培喝酒作画,端智嘉喝酒写作。在藏族学术文化和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中,从米拉日巴——夏嘎巴——根敦群培——端智嘉,可谓一脉相承,他们在为人处世、价值观念和对待传统文化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离经叛道,放荡不羁。
当然,端智嘉与根敦群培也有鲜明的个性,排除时代背景的因素,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端智嘉是诗人、作家、学者、教师、翻译家。根敦群培是僧人、学者、诗人、画家、佛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端智嘉不是僧人;他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因明学和佛学基础薄弱;根敦群培是画家,端智嘉不作画;根敦群培不写小说,端智嘉写小说;根敦群培在印度住了12年,端智嘉没有到过印度;根敦群培精通印藏多种语言,端智嘉只通藏文和汉文;根敦群培是博学的学术大师,在许多领域都有高深的造诣,端智嘉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根敦群培做出了划时代的两大贡献——冲破支配藏族学术文化数百年的神学史观,确立人文史观;以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文风和严谨的学风,开创藏族的现代藏学,而端智嘉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藏族的新文学,他在当代藏族学术和思想方面的贡献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端智嘉集诗人、作家、学者和翻译家于一身,他的诗歌、小说、散文、论文和译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术性,并带有根敦群培的遗风。端智嘉是当代的藏族文化精英,《端智嘉全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藏族当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上,应当记下端智嘉的功绩。成文之时,适逢端智嘉诞生50周年,谨以小文表示纪念。
一、端智嘉其人——端智嘉生平与学术
端智嘉(Don-grub-rgyal)是当代藏族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充满传奇色彩,他为人处世特立独行,文学作品新颖独特,学术成果特色鲜明。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藏族学者和作家中的佼佼者,端智嘉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诗词、小说、散文、论文译作,在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文坛曾风靡一时,藏族文坛和藏学界有口皆碑,对藏族当代文学和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几位青年藏族学者和同好共襄善举,西南民族学院现教授万果将端智嘉的学术遗产汇集起来,进行整理、汇编,普日科、达尔基、贡布达吉等将其编辑成《端智嘉全集》(6 卷),1997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全集于1999年荣获中国图书最高奖——第四届 “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端智嘉的文学和学术成就获得了文坛和学术界的认同,九泉之下有知,他一定会含笑的。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端智嘉成了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好似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流星”,其人生旅程、创作历程和学术生命十分短暂;加之他一直是以母语藏文进行创作和研究的,因而人们对他的家世、身世、作品和学术贡献并不十分了解,不识藏文的人,对他的生平和学术几乎一无所知。这种局面是与他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极不相称的。笔者对藏族文学没有研究,对端智嘉的生平、文学创作和学术也知之不多,是研究藏族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的“余兴”促使笔者去了解和认识这位英年早逝的非凡的藏族作家和学者。通过他的师友和他的作品,对他有了一知半解,现诉诸笔端,意在抛砖引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就端智嘉的生平和作品作一介绍,至于他的文学成就和学术造诣,留待学界同仁去评说。
(一)传奇的家世和身世
端智嘉,1953年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古绒村(Dgu-rong)。他的父亲曾是小学教师,后来成为当地的著名学者,母亲是本地农民。他年幼时父母离异,失去父母之爱的端智嘉,跟着出家为僧的叔叔长大。1961年,年满8岁的端智嘉进入家乡的小学读书。1964年他考入位于同仁县的黄南师范学校学习,经过5年的学习,于196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1 年,端智嘉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进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汉文翻译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后回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8年,端智嘉从青海的工作单位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攻读藏族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藏族学者东嘎·洛桑赤列等教授攻读藏学,当时的同学有陈庆英、格桑益西等,经过3年的学习,1981年他以《藏族道歌源流》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因成绩优异,受到东嘎·洛桑赤列教授等老师的器重,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因家庭不和等原因,于1983年离开北京,回家乡青海,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任教。是年,与藏族妻子离婚。后来,他又同一位蒙古族女子结婚,但是,由于感情基础十分脆弱,又到了离婚的边缘。端智嘉在青年时代所承受的压力大大重于常人——家庭的双重不幸(缺少父母之爱和夫妻恩爱);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与家庭发生尖锐冲突,难以调和;而离经叛道的思想和放荡不羁的个性,写《活佛的故事》等,又承受着传统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家世的悲凉、家庭的纠葛、先驱者的孤独寂寞、社会的压力所构成的合力,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得他透不过气来。1985年11月29日,正处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黄金时代的端智嘉,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海南州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住所内因煤气中毒不幸去世,年仅32岁。
(二)非凡的才气和个性
端智嘉是当代少有的有天分的藏族作家和学者,藏族学者公认,至今,用藏文写作的藏族文人仍无出其右者。他思维敏捷,激情洋溢,灵感迭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可以说,端智嘉写作既是“快枪手”(量多),又是“神枪手”(质优)。例如,传唱于整个藏区的《青海湖》的歌词,就是他即兴写成的,从构思到成文不到一个小时。端智嘉28岁就在藏族文坛崭露头角。1981年,其诗歌和小说集《晨曦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在《贡嘎山》(藏文)杂志发表《诗的十七生命举例》。1983年,在《章恰尔》第2期与才让东珠合作发表短篇小说《没有良心的儿媳妇》。 1984年,在《章恰尔》第2期发表《〈现代藏族修辞学浅谈〉读后感——与桑杰同志商榷》。同年,硕士论文《藏族道歌源流》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在追念端智嘉的一首诗中写道:“一出门,就懂得了/电那样打闪,雷那样鸣唳,一抬脚,就领悟/海怎样漫步,山怎样突兀!……捷足先登的你,从不肯一分一秒盲目,像一条夺路的飞瀑,急流直下大海时,测度给思想万千的同龄人/一条泻彩流歌的大路!”(伊丹才让:《路的信念,在于超越自身慨叹的警语》)端智嘉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学术造诣,受到本民族学者的高度评价: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列称其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家、藏学家”,并从小说、诗歌和藏学三方面评价端智嘉所取得的成就,说他生命短暂,成就伟大。东嘎·洛桑赤列教授在为端智嘉的《晨曦集》(1981年出版)所写的序言中写道:“端智嘉的这 13篇诗文,不是抄袭别人,而是开动脑筋进行创作的结晶,语言优美流畅,具有独特风格。在短短的两年学习之余有这样的成果,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有一些作品,反映了大多数革命青年的愿望,能公开出版,作为老一辈人,我们感到十分高兴。相信这对藏族青年人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甘肃的多识教授回忆了自己与端智嘉的交往,并对他的学术和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藏学家、康区的年叙·钦绕维色教授认为,端智嘉的作品受到更敦群培的影响,并称赞他为学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反对守旧,大胆创新。洛珠坚赞(达瓦)称端智嘉为“妙音天女的使者”,是文学家、思想家、诗人,并从艺术成就和思想性方面,对其诗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伟大的诗人,所受到的热爱在安多、卫藏和康区从未见过。藏族文学专家耿予方教授在评论端智嘉的文学作品时说:“在同龄人中,他是八十年代藏文创作的佼佼者。”青年诗人伍金多吉称端智嘉为“雪域的一个宝贝”(《我责问你》)。端智嘉的诗歌代表作《一个奇幻的梦》,荣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诗歌奖。
端智嘉于1985年去世以后,藏族文坛对他的生平和学术的反映一直较为平淡,迄今为止,只见到两篇关于端智嘉的藏文文章:扎西班丹《论端智嘉的作品及其对新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卓玛嘉《已故藏族青年作家端智嘉的思想及其作品》。汉文作品只有著名诗人伊丹才让的诗歌《路的信念,在于超越自身慨叹的警语》,青年诗人的怀念诗《我责问你》,耿予方教授《当代藏族文学》一书中的《端智嘉及其(晨曦集)》。相反,端智嘉的学术和思想,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印度出版有一部评论其文学作品的藏文专著,还有一些研究端智嘉的外文作品发表。1986年11月,在端智嘉去世一周年时,其生前好友多识、陈庆英、桑德、万果、达瓦等,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在青海召开了纪念会,但是与会者的文章几乎都没有发表。至今,中国学术文化界也还没有发表较为全面地介绍端智嘉和《端智嘉全集》的汉文作品。有鉴于此,笔者写下了此文,谨表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坛奇才的怀念,并纪念端智嘉诞生50周年。
[FS:PAGE]二、端智嘉其文——《端智嘉全集》评介
《端智嘉全集》共6卷,分为诗歌(20篇)、小说(15篇)、论文(15篇)、译作(12篇)、名著诠释(7篇)和散文、信札等(散文6篇;其他4篇;信札9封)6类。每一卷分别附有一位藏族学者撰写前言,其中有东嘎·洛桑赤列教授、钦饶维色教授和多识教授以及吉美当曲、万果、达瓦等,这些来自安多、卫藏、康巴的学者都一致称赞一位青年藏族学者的学术造诣、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由此可见端智嘉在当代藏族学术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通读《端智嘉全集》可以看出,端智嘉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浓郁的民族性。端智嘉批判地继承藏族传统文化,并以藏族和藏区为主要描写和研究的对象,将自己的情感倾诉于青藏高原辽阔的草原、雄壮的雪山和清澈的江河。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藏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反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独特的行为方式,揭示藏族的现实生活。端智嘉在短暂的一生中一直用母语进行写作,他在文学上的活动,一是用藏文翻译汉文名著,二是对藏文原著进行注释和评介,三是用藏文进行文学创作。因而端智嘉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
(二)鲜明的思想性。端智嘉的作品中贯串着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思想,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成果带有启蒙与觉醒的色彩,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抨击保守思想,呼吁对民族的旧习惯、旧观念和旧思想进行改革。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和新思想,大胆地提出新见解。他说:“守旧、保守、迷信、懒惰……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依赖的环境,落后、野蛮、黑暗、反动…… 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存在的场所。”(《青春的浪花》)他热情讴歌民族的新文化和祖国的新时代,赞美祖国现代化的新成就,写下了《一个奇幻的梦》,并将《大庆工人的战斗歌声》和玛拉沁夫的《歌声》等翻译成藏文。端智嘉20世纪80年代在藏族文坛上巍然独步,他说:“我所喜爱的地方是羊肠小道,我不喜欢的地方也是羊肠小道。”诗人伊丹才让在追忆端智嘉时问道:“反思过昨天的/千千万万个你和我,难道,就不该在/超越自身的囹圄中,去甩脱怅惘给民族的重负?”
(三)高超的艺术性。端智嘉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思想个性,还具有高超的艺术风格。他的文风新颖独特,他在当代藏族文学史上开风气之先,运用全新的方法进行创作。他的诗歌、小说和散文都十分讲求写作技巧,作品意义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翻译作品通俗流畅。他的小说和诗歌的体裁和写作技巧是藏族新文学的滥觞,对当代藏族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独到的学术性。端智嘉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力,他对藏族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无论是研究藏族古代历史、文学,还是诠释、翻译藏族和印度的古典名著,端智嘉都坚持严谨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他对藏族道歌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他对印度和藏族古典名著如《罗摩衍那》、《西藏王臣记》、《米拉日巴传》等的阐释,辨伪发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对新旧唐书《吐蕃传》的翻译,不是一般作家所能承担或愿意从事的,只有对吐蕃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才能胜任。
(五)有根敦群培的遗风。笔者在对现代藏族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端智嘉与根敦群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端智嘉的为人处世以及文风和学风,都带有根敦群培的遗风,他的言行也表现出对根敦群培的崇拜,因而一些藏族文人称他为“根敦群培的转世”。笔者曾经指出:根更敦群培所开创的‘轨则’或‘范式’,对20世纪的藏族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所确立的人文史观、科学研究方法和通俗化的文风与学风,为后世藏族学者所遵循和效仿。其弟子、私淑弟子,或与之心灵相通的‘神交’学者,沿着他开辟的学术道路向前迈进,取得丰硕的成果,产生‘群体’效应,形成了‘更敦群培学派’”。端智嘉与根敦群培虽然不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从端智嘉的为人处世、文风和学风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与根敦群培心灵相通的“神交”同道,是“根敦群培学派”的重要传人。
根敦群培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1903-1951),端智嘉生活在20世纪下半叶(1953-1985),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虽然不同,但是彼此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他们是同乡,都是黄南热贡人;他们是同道,端智嘉为学有明显的继承根敦群培的色彩;他们的为人和个性相似,反对因循守旧和迷信,大胆创新,离经叛道,放荡不羁。端智嘉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鲜明的根敦群培的“遗风”:这从其文学作品、学术论著、翻译作品和藏印古典名著注疏等方面表现出来——根敦群培写嵌字诗讽刺和抨击活佛喇嘛“吃佛教”,端智嘉写下了讽刺僧侣虚伪堕落的《活佛的故事》;根敦群培曾将闻名世界的印度古典戏剧作品《沙恭达罗》翻译成藏文,端智嘉也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藏文;根敦群培曾将世界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翻译成藏文(节译),端智嘉也将这部史诗翻译成藏文。端智嘉和根敦群培的个性基本相同:直率坦诚,讲义气,玩世不恭。玩就玩个痛快尽兴,做学问就要潜心专注。根敦群培喝酒作画,端智嘉喝酒写作。在藏族学术文化和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中,从米拉日巴——夏嘎巴——根敦群培——端智嘉,可谓一脉相承,他们在为人处世、价值观念和对待传统文化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离经叛道,放荡不羁。
当然,端智嘉与根敦群培也有鲜明的个性,排除时代背景的因素,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端智嘉是诗人、作家、学者、教师、翻译家。根敦群培是僧人、学者、诗人、画家、佛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端智嘉不是僧人;他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因明学和佛学基础薄弱;根敦群培是画家,端智嘉不作画;根敦群培不写小说,端智嘉写小说;根敦群培在印度住了12年,端智嘉没有到过印度;根敦群培精通印藏多种语言,端智嘉只通藏文和汉文;根敦群培是博学的学术大师,在许多领域都有高深的造诣,端智嘉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根敦群培做出了划时代的两大贡献——冲破支配藏族学术文化数百年的神学史观,确立人文史观;以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文风和严谨的学风,开创藏族的现代藏学,而端智嘉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藏族的新文学,他在当代藏族学术和思想方面的贡献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端智嘉集诗人、作家、学者和翻译家于一身,他的诗歌、小说、散文、论文和译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术性,并带有根敦群培的遗风。端智嘉是当代的藏族文化精英,《端智嘉全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藏族当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上,应当记下端智嘉的功绩。成文之时,适逢端智嘉诞生50周年,谨以小文表示纪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