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的托钵僧(更敦群培)》评介
作者:杜永彬
来源:黑蓝论坛
时间:2007-12-04 13:51:42
点击数:
一、《安多的托钵僧(更敦群培)》作者简介
海德·斯多达(HeatherStoddard,藏名德钦桑姆),是法国女藏学家,她曾就读于巴黎东方文明与语言国家研究院。为了学习藏文、了解藏族和研究藏学,她曾嫁给其伦敦大学同学、著名藏族藏学家桑丹·噶尔梅(SamtenG。Karmay,伦敦大学博士,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国际藏学学会会主席)为妻。后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东方学和藏学,并获得汉语文硕士学位,具有汉藏两种文化的双重修养。现为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和藏语教学的负责人。早在1975年,海德就出版了英文专著《早期汉藏艺术》(EarlySino-TibetanArt,沃明斯特版,128页,该书的汉译本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1977年,发表《7-9世纪吐蕃的服饰》,载《西藏艺术论集》(麦松奈夫出版社,第65-81页)。1978年,为戴晋·桑莫所写的藏文《更敦群培上师》作校订(第21-24页)。1980年,发表《作为艺术家(画家)的更敦群培》(载《纪念黎吉生藏学研究文集》,沃明斯特版,第145-149页)。1985年,发表《更敦群培--由格德活佛和霍康·索朗边巴所写的三种最新传记版本》(载《西藏学报》,第10卷第1期,第44-48页,斯普林版)。1985年,发表《被断代为1292年的俄尔寺的大神王石刻》(载《东方艺术》,秋季号,第278-282页)。1986年,发表《18世纪雪地金刚舞的构思小考》(载西藏研究所编《比较艺术研究成就》,第125-131页)。1986年,为《人宅、神宅、西藏建筑史的起源和影响》展览解说目录(由罗马大学和吉美博物馆主持)撰写两篇文章:《史前时代的西藏》(第69-73页);《西藏东部--康区和安多》(第408-429页)。1986年,海德出版专著《安多的托钵僧(更敦群培)》(Lemendiantdel'Amdo),由楠特尔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研究会出版(395页,内附地图、照片和绘画等44幅,笔者已完成该书的汉译,即将出版)1988年,为1985年慕尼黑第4届国际藏学讨论会提交《格西喜饶嘉措(1884-1968)的长寿秘诀》一文(发表于该会论文集《西藏研究》,第465-472页)。1988年,为《五世达赖喇嘛的神秘化现》撰写《金书的风格和艺术内容》一章(伦敦版,第19-26页)。1989年,发表《法师、艺术家和上师疯子--西藏的“无我”人物》(载纪念达姆皮埃文集《趣闻》,译注本,巴黎,普伦书店版,第263-273页)。1992年,出版《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圆寂》(于贡书店版)。1992年,发表《传记著作的困难性》(载《西藏的神秘文学传记》,华盛顿大学版,23页)。1992年,《明鉴--古典藏语语法教材》成书(约250页,即将出版)。
目前,海德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主要有3项:1、卫藏口语教材;2、11-14世纪的壁画和唐卡;3、古代吐蕃的绘画--11-14世纪后弘期佛教中的唐卡。海德的藏学兴趣广泛,20世纪之前的藏族文学、西藏宗教艺术及其历史和社会功能,以及20世纪的西藏等,都是她的特长。(1)
《早期汉藏艺术》和《安多的托钵僧》两书是海德的藏学代表作。这两部作品既充分显示了海德深厚的藏学工力,也是外国学者与藏族学者密切合作的范例,这两部作品都是在海德的“丈夫、朋友和老师”(海德语)桑丹·噶尔梅的热情鼓励和大力帮助下完成,与美国著名藏学家戈尔斯坦在格勒活佛和索康等藏族学者的协助下完成的藏学代表作--《西藏现代史--喇嘛王国的覆灭》如出一撤。这种成功合作的范例,值得国内藏学专家借鉴。在《早期汉藏艺术》中,海德利用7-15世纪的大量藏汉文文献和艺术品实物,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藏汉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用史实否定了盛行于西方学术界所谓藏族艺术源于印度艺术、藏族艺术是在印度文化圈艺术影响下产生的成见。本书的价值,正如藏学家王尧先生所指出的:“第一、作者不同于西方某些作者,她明确认识到并且主张,藏族原来固存本土艺术。……第二、强调了汉藏艺术上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藏族艺术”。(2)
二、《安多的托钵僧》简介
法文版《安多的托钵僧》,全书共10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西藏的地理环境、中原汉族文化的特点和西藏与其他藏区近现代的社会历史大事,为主题铺垫背景,可称之为副篇;下篇才是正篇,详细考证和分析了更敦群培的生平和学术。第一章《十三世达赖喇嘛政治活动的背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简述了藏族社会历史文化和宗教的载体--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染指中国西藏和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作了分析,并简要地勾勒了西藏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第二章《历史事件的追溯》,对20世纪初期西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阐述,重点论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当政初年所经历的几件大事,其中包括因英军入侵拉萨而迫使达赖喇嘛于1904年逃离西藏,出走蒙古库伦;清朝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康区“改土归流”,并欲将这一措施推行到西藏而对西藏产生的影响;英、俄等国为插手中国西藏事务所进行的几项交易(签定的条约和协定);190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奉旨赴京的情况和1910年因川军入藏而迫使达赖喇嘛第二次逃离西藏、流亡印度的历史;第三章《新的紧张和新的冲突》,剖析了20世纪上半叶西藏发生的几件与吐蕃王朝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政教合一的格局格格不入、具有变革和现代色彩的大事:即藏军总司令察绒·达桑占堆所提出的扩大藏军数量、更新装备、提高军事素质的建议;孜本龙厦·多吉次杰提出的改革方案;西藏进步人士被流放的情况;“西藏革命党”的活动。第四章《一部可能的传记》,分析了藏族传统的“传记”(rnam-thar)的类型和写作风格;叙述了作者为更敦群培作传的缘起;回顾了作者为收集口碑资料而到印度等国考察和采访历史见证人的过程。第五章《一个雄辩论者的教育》,对更敦群培在其家乡热贡度过的青少年时代,被认定为转世活佛,出家为僧,赴拉卜楞寺学经,入哲蚌寺修习和对西藏古代史产生兴趣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第六章《友人和影响》,展示了3名外国学者,即印度的罗侯罗·珊克日迪雅衍(RahulSankrityayan),印籍藏族、基督教信徒、第一张藏文报纸《明镜》(Me-long)的创办人库鲁塔钦(Khu-numthar-phyin)和俄国藏学家、与更敦群培合作英译《青史》的乔治·罗列赫(GeorgeRoerich)的主要经历,并揭示了他们对更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第七章《在印度流亡的岁月》,论述了更敦群培旅居南亚(印度、锡兰等国)12年(1934-1945年)的生活、游历、考察、翻译和研究生涯,包括在印度和锡兰的生活与交游;到佛教圣地朝圣和考察;学习英文、梵文等外语;翻译藏文古籍和印度古籍;随罗侯罗回到西藏南部考察;在《明镜》和《摩诃菩提》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撰写《欲经》等。第八章《回归西藏》,内容包括更敦群培于1945年离开印度返回阔别12年的故土、刚一进藏就被噶厦逮捕下狱的详情,更敦群培被捕的原因,噶伦噶雪·曲吉尼玛在更敦群培被捕入狱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更敦群培获释出狱。第九章《更敦群培去世之谜》,叙述了《白史》的写作过程;对更敦群培的三重身份--疯圣人、天生的幻想家和革命者进行了剖析。第十章《评析》,内容包括: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异性的意识和批判情感的唤醒;更敦群培的多变形象;机械玩具;同一性,历史和民族主义;在佛教传统中自杀;更敦群培其人。(3)
通读《安多的托钵僧》,可以看出,该书有以下特点:第一、大量利用历史见证人所提供的口碑资料。正如关于该书的书评所说:“作者利用了各种迥然不同的材料:保存在伦敦的英国外交档案,旅行者和官员的游记,英国和印度的记者的报道,在亚洲对认识作品的主人公更敦群培的历史见证人的交谈采访。”第二、西藏和中国的社会背景占了一半的篇幅。这对外国读者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将更敦群培置于中国和西藏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的意图,可是也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主题。第三、勾勒了更敦群培传奇而坎坷的一生。海德对更敦群培在南亚12年的旅居生活的考证与阐述,填补了更敦群培研究的空白。第四、由于该书出版较早,当时更敦群培的作品尚未被完全整理出版,致使作者没有能够全面引用更敦群培的作品;第五、对更敦群培的学术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更敦群培的思想只是点到为止。此外,书名《安多的托钵僧》主题不鲜明,也没有副标题,若读者只看书名不看内容,对作者的意图和主题就不可能一目了然。海德在该书的法文版出版之后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西藏杂志》(TheTibetJournal)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待此书的英文版出版时她将变更书名(该书的已翻译成英文,尚未出版)。
总之,《安多的托钵僧》一书是更敦群培去世以来所出版的一部关于其生平和学术的上乘之作,是了解和研究更敦群培的必读之书。原著书评写道:“这部作品构成和定位于一名藏族在其所处的激烈争论的文化和地理政治背景中。更敦群培一方面是一位杰出的宗教徒、杰出的学者和改革的历史学家;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名破戒的僧人、政治鼓动家和国际共产主义的代表。他的身份和个性充满着矛盾,他的离经叛道的思想与同时代的藏族高僧和学者形成鲜明对照,他对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态度与闭塞、落后、禁欲的西藏封建农奴上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本书几乎是全新的,它不但关注好奇的社会学和西藏的爱情,而且也关注大众。”作为典型的西方学者,海德是西方的价值观念来看待西藏历史、藏汉关系、西藏在中国的地位和更敦群培的,对此,我们当然不能苟同,希望读者明察。 (1)参见〈法〉戴仁主编、耿升翻译:《法国当代中国学》,第482-483页,《法国的藏学研究》,耿升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早期汉藏艺术》汉译本《序言》,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3)HeatherStoddard,Lemendiantdel'Amdo(《安多的托钵僧》),巴黎,1985年版。《安多的托钵僧》一书已由笔者译竣杀青,并获得作者赠与的版权,即将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海德·斯多达(HeatherStoddard,藏名德钦桑姆),是法国女藏学家,她曾就读于巴黎东方文明与语言国家研究院。为了学习藏文、了解藏族和研究藏学,她曾嫁给其伦敦大学同学、著名藏族藏学家桑丹·噶尔梅(SamtenG。Karmay,伦敦大学博士,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国际藏学学会会主席)为妻。后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东方学和藏学,并获得汉语文硕士学位,具有汉藏两种文化的双重修养。现为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和藏语教学的负责人。早在1975年,海德就出版了英文专著《早期汉藏艺术》(EarlySino-TibetanArt,沃明斯特版,128页,该书的汉译本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1977年,发表《7-9世纪吐蕃的服饰》,载《西藏艺术论集》(麦松奈夫出版社,第65-81页)。1978年,为戴晋·桑莫所写的藏文《更敦群培上师》作校订(第21-24页)。1980年,发表《作为艺术家(画家)的更敦群培》(载《纪念黎吉生藏学研究文集》,沃明斯特版,第145-149页)。1985年,发表《更敦群培--由格德活佛和霍康·索朗边巴所写的三种最新传记版本》(载《西藏学报》,第10卷第1期,第44-48页,斯普林版)。1985年,发表《被断代为1292年的俄尔寺的大神王石刻》(载《东方艺术》,秋季号,第278-282页)。1986年,发表《18世纪雪地金刚舞的构思小考》(载西藏研究所编《比较艺术研究成就》,第125-131页)。1986年,为《人宅、神宅、西藏建筑史的起源和影响》展览解说目录(由罗马大学和吉美博物馆主持)撰写两篇文章:《史前时代的西藏》(第69-73页);《西藏东部--康区和安多》(第408-429页)。1986年,海德出版专著《安多的托钵僧(更敦群培)》(Lemendiantdel'Amdo),由楠特尔巴黎第十大学人类学研究会出版(395页,内附地图、照片和绘画等44幅,笔者已完成该书的汉译,即将出版)1988年,为1985年慕尼黑第4届国际藏学讨论会提交《格西喜饶嘉措(1884-1968)的长寿秘诀》一文(发表于该会论文集《西藏研究》,第465-472页)。1988年,为《五世达赖喇嘛的神秘化现》撰写《金书的风格和艺术内容》一章(伦敦版,第19-26页)。1989年,发表《法师、艺术家和上师疯子--西藏的“无我”人物》(载纪念达姆皮埃文集《趣闻》,译注本,巴黎,普伦书店版,第263-273页)。1992年,出版《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圆寂》(于贡书店版)。1992年,发表《传记著作的困难性》(载《西藏的神秘文学传记》,华盛顿大学版,23页)。1992年,《明鉴--古典藏语语法教材》成书(约250页,即将出版)。
目前,海德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主要有3项:1、卫藏口语教材;2、11-14世纪的壁画和唐卡;3、古代吐蕃的绘画--11-14世纪后弘期佛教中的唐卡。海德的藏学兴趣广泛,20世纪之前的藏族文学、西藏宗教艺术及其历史和社会功能,以及20世纪的西藏等,都是她的特长。(1)
《早期汉藏艺术》和《安多的托钵僧》两书是海德的藏学代表作。这两部作品既充分显示了海德深厚的藏学工力,也是外国学者与藏族学者密切合作的范例,这两部作品都是在海德的“丈夫、朋友和老师”(海德语)桑丹·噶尔梅的热情鼓励和大力帮助下完成,与美国著名藏学家戈尔斯坦在格勒活佛和索康等藏族学者的协助下完成的藏学代表作--《西藏现代史--喇嘛王国的覆灭》如出一撤。这种成功合作的范例,值得国内藏学专家借鉴。在《早期汉藏艺术》中,海德利用7-15世纪的大量藏汉文文献和艺术品实物,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藏汉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用史实否定了盛行于西方学术界所谓藏族艺术源于印度艺术、藏族艺术是在印度文化圈艺术影响下产生的成见。本书的价值,正如藏学家王尧先生所指出的:“第一、作者不同于西方某些作者,她明确认识到并且主张,藏族原来固存本土艺术。……第二、强调了汉藏艺术上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藏族艺术”。(2)
二、《安多的托钵僧》简介
法文版《安多的托钵僧》,全书共10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西藏的地理环境、中原汉族文化的特点和西藏与其他藏区近现代的社会历史大事,为主题铺垫背景,可称之为副篇;下篇才是正篇,详细考证和分析了更敦群培的生平和学术。第一章《十三世达赖喇嘛政治活动的背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简述了藏族社会历史文化和宗教的载体--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染指中国西藏和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作了分析,并简要地勾勒了西藏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第二章《历史事件的追溯》,对20世纪初期西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阐述,重点论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当政初年所经历的几件大事,其中包括因英军入侵拉萨而迫使达赖喇嘛于1904年逃离西藏,出走蒙古库伦;清朝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康区“改土归流”,并欲将这一措施推行到西藏而对西藏产生的影响;英、俄等国为插手中国西藏事务所进行的几项交易(签定的条约和协定);190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奉旨赴京的情况和1910年因川军入藏而迫使达赖喇嘛第二次逃离西藏、流亡印度的历史;第三章《新的紧张和新的冲突》,剖析了20世纪上半叶西藏发生的几件与吐蕃王朝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政教合一的格局格格不入、具有变革和现代色彩的大事:即藏军总司令察绒·达桑占堆所提出的扩大藏军数量、更新装备、提高军事素质的建议;孜本龙厦·多吉次杰提出的改革方案;西藏进步人士被流放的情况;“西藏革命党”的活动。第四章《一部可能的传记》,分析了藏族传统的“传记”(rnam-thar)的类型和写作风格;叙述了作者为更敦群培作传的缘起;回顾了作者为收集口碑资料而到印度等国考察和采访历史见证人的过程。第五章《一个雄辩论者的教育》,对更敦群培在其家乡热贡度过的青少年时代,被认定为转世活佛,出家为僧,赴拉卜楞寺学经,入哲蚌寺修习和对西藏古代史产生兴趣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第六章《友人和影响》,展示了3名外国学者,即印度的罗侯罗·珊克日迪雅衍(RahulSankrityayan),印籍藏族、基督教信徒、第一张藏文报纸《明镜》(Me-long)的创办人库鲁塔钦(Khu-numthar-phyin)和俄国藏学家、与更敦群培合作英译《青史》的乔治·罗列赫(GeorgeRoerich)的主要经历,并揭示了他们对更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第七章《在印度流亡的岁月》,论述了更敦群培旅居南亚(印度、锡兰等国)12年(1934-1945年)的生活、游历、考察、翻译和研究生涯,包括在印度和锡兰的生活与交游;到佛教圣地朝圣和考察;学习英文、梵文等外语;翻译藏文古籍和印度古籍;随罗侯罗回到西藏南部考察;在《明镜》和《摩诃菩提》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撰写《欲经》等。第八章《回归西藏》,内容包括更敦群培于1945年离开印度返回阔别12年的故土、刚一进藏就被噶厦逮捕下狱的详情,更敦群培被捕的原因,噶伦噶雪·曲吉尼玛在更敦群培被捕入狱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更敦群培获释出狱。第九章《更敦群培去世之谜》,叙述了《白史》的写作过程;对更敦群培的三重身份--疯圣人、天生的幻想家和革命者进行了剖析。第十章《评析》,内容包括: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异性的意识和批判情感的唤醒;更敦群培的多变形象;机械玩具;同一性,历史和民族主义;在佛教传统中自杀;更敦群培其人。(3)
通读《安多的托钵僧》,可以看出,该书有以下特点:第一、大量利用历史见证人所提供的口碑资料。正如关于该书的书评所说:“作者利用了各种迥然不同的材料:保存在伦敦的英国外交档案,旅行者和官员的游记,英国和印度的记者的报道,在亚洲对认识作品的主人公更敦群培的历史见证人的交谈采访。”第二、西藏和中国的社会背景占了一半的篇幅。这对外国读者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将更敦群培置于中国和西藏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的意图,可是也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主题。第三、勾勒了更敦群培传奇而坎坷的一生。海德对更敦群培在南亚12年的旅居生活的考证与阐述,填补了更敦群培研究的空白。第四、由于该书出版较早,当时更敦群培的作品尚未被完全整理出版,致使作者没有能够全面引用更敦群培的作品;第五、对更敦群培的学术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更敦群培的思想只是点到为止。此外,书名《安多的托钵僧》主题不鲜明,也没有副标题,若读者只看书名不看内容,对作者的意图和主题就不可能一目了然。海德在该书的法文版出版之后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西藏杂志》(TheTibetJournal)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待此书的英文版出版时她将变更书名(该书的已翻译成英文,尚未出版)。
总之,《安多的托钵僧》一书是更敦群培去世以来所出版的一部关于其生平和学术的上乘之作,是了解和研究更敦群培的必读之书。原著书评写道:“这部作品构成和定位于一名藏族在其所处的激烈争论的文化和地理政治背景中。更敦群培一方面是一位杰出的宗教徒、杰出的学者和改革的历史学家;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名破戒的僧人、政治鼓动家和国际共产主义的代表。他的身份和个性充满着矛盾,他的离经叛道的思想与同时代的藏族高僧和学者形成鲜明对照,他对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态度与闭塞、落后、禁欲的西藏封建农奴上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本书几乎是全新的,它不但关注好奇的社会学和西藏的爱情,而且也关注大众。”作为典型的西方学者,海德是西方的价值观念来看待西藏历史、藏汉关系、西藏在中国的地位和更敦群培的,对此,我们当然不能苟同,希望读者明察。 (1)参见〈法〉戴仁主编、耿升翻译:《法国当代中国学》,第482-483页,《法国的藏学研究》,耿升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早期汉藏艺术》汉译本《序言》,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3)HeatherStoddard,Lemendiantdel'Amdo(《安多的托钵僧》),巴黎,1985年版。《安多的托钵僧》一书已由笔者译竣杀青,并获得作者赠与的版权,即将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