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者:杜永彬
来源:中国藏学
时间:2009-06-15 17:07:59
点击数:
近年来,根敦群培作品的出版、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国内外藏学界、根敦群培的同好和藏族文化界对此给予了热情的关注。2003年是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这年的10月和11月,中外藏学界分别在北京和纽约举办了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人们不禁要问:中外藏学界为什么如此关注根敦群培?为什么要隆重纪念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现代藏族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笔者曾以自己的研究提供了答案,这是一家之言。尽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根敦群培,但是仍然存在基本的共识。现以根敦群培涎生100周年为契机,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笔者的新思考,进一步阐述根敦群培在藏族学术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勾勒国内外对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研究的新进展,评述纪念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揭示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当代价值。其目的既是为上述问题提供新的答案,也是对藏族学术大师、人文主义先驱和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的纪念.
一、 根敦群培对藏族学术和思想的重要贡献
根敦群培是现代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启蒙思想家,是西藏人文主义先驱和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先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那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独具性格魅力,其处处闪烁着智慧的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精湛的学术成果独树一帜,惠及后世,他的闪光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开一代新风,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藏族现代藏学的一代宗师;其从佛教神学史观转向人文史观,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和唯物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振聋发聩,根敦群培能在封闭、禁欲、保守、迷信、落后、思想禁锢的政教合一社会里惟我独醒,显示了其非凡的胆识和超人的气魄。他的出现是20世纪藏族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敦群培对藏族学术的重要贡献
藏族传统藏学之变革,现代藏学之滥觞 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藏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藏学(远古至18世纪)--藏学的萌芽时期;近代藏学(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藏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现代戴学(20世纪50年代至今)--藏学的兴盛时期。古代的藏族藏学以神学史观为主要特点;近代藏学本质上可以称为人文主义藏学;现代藏学则以马克思主义为特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传统藏学的局限性表现在:第一、佛教神学史观指导传统藏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不能揭示藏族社会的发展规律,难以认识藏族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本质。第二、方法论陈旧,传统的阐释和注疏等方法难以解释藏族历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把握藏族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特点。第三、传统的文风难以适应藏族学术文化发展的形势。藏族学术大师根敦群培在短暂的一生中撰写和翻译了大量作品,这些著译作品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他运用实证、语言学和田野等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藏区和藏族,确立了科学的方法论,藏族的藏学研究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变革传统的学风和文风,其著译作品突出通俗性和人民性,体现时代感和历史感,使藏族的学术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他对西藏和印度社会历史文化进行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将藏印研究推进了-大步,冲破了佛教神学笼罩的传统藏学格局,基本否定了传统藏学的指导思想和认识论,开创了具有理性和科学色彩的藏族现代藏学。根敦群培对现代藏学的贡献体现在人文史观的确立、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文风的变革,他是藏族现代藏学的开创者,是藏族传统藏学与现代藏学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藏族传统藏学的终结和现代藏学的开端,是以根敦群培为标志的。欧洲近代历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观念的更新,研究材料的挖掘和研究方法的扩充。根敦群培所开创的藏族现代藏学即是以这三方面为主要特征的,这也是藏族现代藏学区别于藏族传统藏学的标志。一般认为,现代科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记述阶段、分类阶段和说明阶段。可以说,现代藏学已经从记述、分类的学科,走向说明的学科,这实际上是传统藏族学术的一场革命。
将根敦群培和与他同时代的藏族学者进行比较,更能看清他在现代藏学史上的地位。与根敦群培同时代的藏族学者主要有:钦饶诺布(1883-1962)、喜饶嘉措(1884-1968)、谢国安(多吉卓巴,1887一1966)、桑热嘉措(1896-1982)、才旦夏茸(1910-1985)、毛尔盖·桑木旦(1913-1993)、多吉杰博(1913一1992)等,他们都是通晓"五明"之学的大师,他们的著作基本上都属于传统藏学的范畴。而根敦群培的作品,无论在风格和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与他们迥然不同。根敦群培之所以能在同时代的高僧和学者中卓尔不群,是由其自身所具备的才学和非凡的人生经历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在20世纪上半叶,根敦群培出生于具有深厚藏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安多热贡地区,在亚玛扎西齐寺、底察寺和安多著名大寺拉卜楞寺学经10余年,又前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府西藏的哲蚌寺学经7年,奠定了深厚的藏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学基础。随后他又赴佛教文明的发源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游历考察学习研究12年,贯通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脉络,受到古老的印度文明和佛教文明的强烈熏陶,并通过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掌握了现代科学方法。他的足迹和经历,在同时代的藏族高僧大德和学者中可谓凤毛麟角。
建立新的"范式",形成"根敦群培学派" 根敦群培所处的时代,正是藏族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藏族思想文化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变化的转型时期。他的学术成就和启蒙思想上承传统.下启近代,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根敦群培所确立的人文史观和科学方法以及严谨、朴实的学风与文风,为后世藏学研究者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立了新的榜样。进入20世纪,传统藏学巳不能适应科学文化的发展形势,走向衰落。在传统藏学出现危机的时刻,根敦群培应运而尘,他对传统藏学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像王国维-样"做学问实事求是,丝毫不为成见所囿,并且异常大胆,能发前人所未发,言腐儒所不敢言",拯救了"将坠"的藏族传统藏学。陈寅恪在评价王国维的学术贡献时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根敦群培就是这样-位当之无愧的藏族现代藏学的鼻祖和宗师.
国学大师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史学转型时期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以"科学方法"推动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对中国史学界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现代学术结构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起到了新的"范式"作用。根敦群培所开创的''轨则"或"范式",与胡适可谓异曲同工,对20世纪的藏族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所确立的人文史观、科学研究方法和通俗化的文风与学风及其精湛的学术造诣,为后世藏族学者所认同、推崇和效仿。根敦群培的施主霍康·索朗边巴与然扎·土登曲达和贡觉·阿波喇琼等弟子-道,传承根敦群培的学术衣钵;东噶·洛桑赤列教授、钦饶维色教授、夏日东教授等都是与根敦群培有"神交"的藏学家;著名蔽学家恰白·次旦平措继承和发展了根敦群培的学术,可谓根敦群培的"私淑"弟子;热贡的年轻学者端智嘉、夏吾才让和多杰加等,深受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的影响,他们甚至模仿他的学风和文风。以上这些学者,沿着他开辟的学术道路向前迈进,取得丰硕的成果,产生"群体"效应,形成了"根敦群培学派"。恰白·次旦平措是弘扬根敦群培学术的旗手,他不但继承了根敦群培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学风和文风,在西藏历史研究中,综合利用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汉文史籍和考古资料,贯穿着人文思想和理性主义精神;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西藏历史,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果,其代表作《西藏通史》荣获"国家图书奖"。藏学家拉巴平措在评价《西藏通史》时指出:这部著作"(1)对于有些非常重要而难懂的史料,在直接引用的同时,译成现代书面语;(2)对于一般史料在用现代语加以叙述的同时,注明了这一史料的来源;(3)对于有些文字过繁的史料,在扼要叙述内容的同时,注明了具体的参阅史料;(4)对于各个时期历史的叙述都注明了史料来源及其出处"。拉巴平措还说:"如果说根敦群培的《白史》把藏族史的研究从神学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带入了人文科学的轨道,那么,《西藏通史》则把藏族史的研究在广阔的领域内从人文科学进-步引向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藏族史研究的重大进步。"
留下珍贵遗产,充实藏族学术文化宝库 根敦群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和思想遗产。藏族史学家恰白·次旦平措说:"根敦群培像蜜蜂一样,飞遍各个山谷原野,从各地芳香的鲜花那里采取花粉,酿成甜美的蜂蜜储存起来,为我们藏族汲取世界上宗教和世俗的各种新旧文化精华,用藏文的形式集中和储存起来,成为上面提到的那个大铁皮箱子里价值无法估量的珍贵的著作和资料,他的这些崇高的行为,无论从政教新旧的哪-方面来说,都是-个伟人的无比的杰出事迹,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不要说根敦群培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就是他的-两首偈颂,对于我们都有开启智慧的特殊作用"。他还说,根敦群培在其论著中"所表达的思想,对于我们研究西藏社会和历史的人来说,犹如在黑暗中亮起一盏明灯,使人心智豁然开朗……他的这些学术成就.应当使20世纪的藏人们感到自豪。"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遗产的"亮点",是学术观念、治学方法和人文思想,这是他对藏族学术文化史和思想史作出的划时代的贡献。根敦群培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二)根敦群培对藏族思想的重要贡献
动摇神学史观,确立人文史观 国内外所出版的有关根敦群培的论著,很少论及其思想,没有把根敦群培作为思想家来看待。笔者通过阅读和研究根敦群培的作品,感受到了其智慧的思想、非凡的人生历程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认识到根敦群培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奇僧和学术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先驱和启蒙思想家。人文史观是贯穿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的主题。人文史观的确立,是他对藏族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尼采认为,"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1920年以前,根敦群培同家乡的其他僧人一样,崇敬、顺从和效仿高僧和活佛,可称之为"合群时期"。1920年,根敦群培入拉卜楞寺学经,他对该寺的不可动摇的权威"教材",即历世嘉木样活佛对"五部大论"的注疏发起挑战,并通过结识传教士格雷贝娄和制作机械船,初步接触到现代文明,对神圣的佛法提出疑问。1927年到拉萨入哲蚌寺后,他继续对嘉木样的佛学著作质疑,对佛学大师格西喜饶嘉措的佛法教学方式和内容也不以为然。根敦群培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所采取的这种离经叛道之举,表明他在安多时期所形成的佛教神学史观已经动摇,开始向人文史观转变,"崇敬之心开始破碎,自由的精神茁壮成长",但是一时还找不到佛教神学史观的替代物。这是他通向人文史观之路的"沙漠时期"。1934年到印度后,根敦群培掌握了现代语言工具,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受到唯物主义学者罗候罗和罗列赫等友人的影响,运用人文史观考察和研究藏印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通过对藏印历史文化和各种宗教的比较,开阔了视野,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彻底放弃了原来崇拜的偶像。1945年回到西藏后,他撰写了《中观甚深精要嘉言·龙树意趣庄严论》(简称《龙树(中论)奥义疏》,下同),在这部作品中,根敦群培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佛教观,认为一切"是"、"非"、"有"、"无"的最终决定根源不是佛,而是自己的心,把对佛的崇拜,变成了对自我的崇拜,从理论上动摇了佛陀与佛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来又写下了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史学著作《白史》。这两部作品是他运用人文史观指导学术和思想实践的结晶。这是根敦群培的"创造时期"。从根敦群培在南亚12年的著述和翻译等学术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观念已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形成了人文史观。藏族学术史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佛教神学史观--人文史观--唯物史观。根敦群培运用人文史观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和宗教,以人文主义的态度看待藏传佛教,动摇了统治藏族学术文化近1000年的佛教神学史观,确立了人文史观,成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思想启蒙,振聋发聩 根敦群培的宗教哲学思想、人文启蒙思想、唯物思想以及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如宗教宽容思想、政教分离思想、人文史观、唯物思想、社会变革思想、爱国主义,在20世纪藏族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20世纪下半叶的藏族学术界、知识界和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人文史观的确立,开藏族近代启蒙运动之先河,冲击了旧西藏全民信教的社会格局,惊醒了被封建农奴制和政教合一制压抑的部分藏族民众,对藏族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藏族的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在藏族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对藏族思想启蒙的贡献有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汉族的思想家鲁迅。
根敦群培人文思想的渊源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根敦群培之所以能成为人文主义先驱,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造就的。客观因素是:藏族的思想文化传统的熏陶。20世纪上半叶西藏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如十三世达赖喇嘛推行的"新政"和西藏的近代化,南亚的民族解放运动等以及家乡的环境与独特的家世的铸造。主观因索是:根敦群培独特的个性和广阔的人际世界。他短暂的一生人际世界广阔,其中容纳了藏族高僧、学者和名流,如喜饶嘉措、噶雪巴等;外国学者,如印度学者和国大党党员罗侯罗,俄国东方学家和藏学家、布尔什维克罗列赫,法国敦煌学家和藏学家巴考,英国在西藏的代理人,藏学家黎吉生,日本特务木村肥佐生,以及弟子达瓦桑布;女性,如康区的玉珍,印度的甘嘎和阿萨妮等。这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对根敦群培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他能够在学术和思想方面卓尔不群、巍然独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敦群培所结交的外国朋友,几乎都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藏学家,并且通晓几种语言,他们在语言工具、研究方法、文献材料的运用和学术论著的撰写发表等方面对根敦群培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主客观因素,把根敦群培造就成为西藏的人文主义先驱和藏族的启蒙思想家。
(三)根敦群培的局限和命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根敦群培自然也有他的弱点和局限: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偏激;二是对藏传佛教认识的偏差;三是民族主义思想较浓;四是学术和思想的局限;五是放荡不羁。受时代的局限,根敦群培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综观根敦群培的-生.他既热爱藏民族,也热爱祖国,在他的思想中,民族主义是支流,爱国主义才是主流。早在1983年著名藏学家李有义就指出:"根敦群培是我国藏族中的一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处在帝国主义分子妄图分裂我国的活动中,他在封建领主的残酷统治下,在宗教气氛弥漫的环境里,不同流合污,茕茕孑立,难能可贵"。他说,外国学者把他描绘成一位民族主义者是错误的。
可悲的是,根敦群培生不逢时。他生逢乱世,在封建农奴社会中孤军奋战。他愤世疾俗、离经叛道,对传统文化和佛教进行反思与批判,试图"重估一切价值",可谓"西藏的尼采",与被称为"中国的尼采"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具有相同个性。但是,鲁迅的思想具有社会土壤和民众基础,他所受到的孤立和压制,主要来自统治集团,而广人民众则成为其反封建、反传统、反迷信,鞭挞黑暗统治政府、揭示国民劣根性的坚强后盾。根敦群培的处境却与鲁迅不同,由于佛教主宰着西藏社会,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因而根敦群培离经叛道的言行实际上是在与整个封建农奴社会和政教合一体制作对,不仅得不到社会和藏族僧俗民众的响应和支持,而且西藏政教统治集团在对他进行迫害时,可以肆无忌惮。作为现代藏族学术和思想的先驱,根敦群培在当时西藏社会中的思想显然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然而,由于缺乏社会土壤和民众基础,最终像尼采一样,成为"新世纪的早产儿"(尼采语)和"精神早产儿"。根敦群培宣扬理性,冲破思想禁锢,力图使藏族民众摆脱精神压迫和阶级压迫,而政教合一制度却违反理性,政教统治集团联合起来对他进行夹击。根敦群培虽然具有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胆识和智慧,却缺乏他那样的斗争艺术,因而他在"打倒卑鄙"的同时,自己也被卑鄙者打倒了,最终被封建农奴制度扼杀,年仅48岁就夭折了。根敦群培为藏族的思想启蒙献出了生命,后人尤其是藏族同胞不应忘记这一历史悲剧。
二、国内外学术界对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研究
(一)国内外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研究
国内根敦群培研究 1972年,喜饶嘉措撰写的《根敦群培传略》一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学术成就和影响,这是研究根敦群培生平的文章中较为重要的一篇;1983年,曾为根敦群培的弟子兼施主的霍康·索朗边巴发表《藏族学者根敦群培生平简述》,回忆了根敦群培传奇、坎坷的一生,并对其学术成就给于高度的评价。同年,民国时期曾在西藏工作并曾随根敦群培学习藏文、在拉萨与其相处近一年的李有义先生发表《藏族历史学家根敦琼佩传略》一文,简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和学术成就,并着重揭示了其离经叛道的言行和进步思想及无神论主张。作者认为,根敦群培"对藏族历史、佛教哲学、美术、逻辑学、语言学、地理学,均有造诣,堪称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在国内外享有 盛名。"对根敦群培一生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文末还附有他的著译作品目录。
1985年,霍康·索朗边巴所撰《藏族学者根敦群培生平简述》一文被译成汉文发表。该文从生平、治学态度、《白史》的写作经过、著译作品和爱国、进步五个方面研究根敦群培,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总结出根敦群培论著的三个特点:"其一,寓意深刻,内容广泛,无论哪一方面的论述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二,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词汇丰富,恰到好处;其三,史学笔法精炼,言简意赅,考据确凿,深人浅出。"作者还认为根敦群培具有反帝、爱国、进步的思想,与李有义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1988年,四川民族出版杜出版《根敦群培文选》,这是根敦群培的藏文作品首次在国内公开出版。《文选》正文共辑录根敦群培的论著5部,即《白史》、《龙树(中论)奥义疏》、《法句经》、《喜马拉雅山论》和《智游佛国漫记》,还收录了他的诗词作品共22组。书后附有根敦群培的著译作品目录。该《文选》的出版,对国内外根敦群培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1990年,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由霍康·索朗边巴等编辑的《根敦群培著作》共3册。第1-2册收录《故事集萃》,共17篇,还收录了《法句经》、《龙树(中沦)奥义疏》和《喜马拉雅山论》3篇著泽,并辑录诗词20组以及译著《薄伽梵歌(第1 2章)》和戏剧作品《沙恭达罗》;第3册包括《汉文史籍中的吐蕃王统史料》(3篇)、《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解读》(3篇)、《白史》、《(白史)所收与末收的诗词及相关问题辨析》、《智游佛国漫记》和《梵文宝库》。书后附有根敦群培著译目录。这三卷本文集是迄今为止出版的根敦群培作品中最完整的一部。由于早年噶厦查抄根敦群培的物品时毁损了他的部分手稿和资料,霍康·索朗边巴保存的手稿在"文革"中又被销毁了一部分,加上一生不懈地收集和保存、整理根敦群培作品的霍康·索朗边巴于1995年不幸病逝,因而收集和出版失散于各地、流落在民间的零散的根敦群培的作品更加困难。故《根敦群培著作》便成为目前研究根敦群培最主要的原始文献。民间尚有《欲经》的木刻本和油印本流传。该书是根敦群培根据印度的古籍《欲经》(Kama Smra of Vatsyayana),并参考康区大学者米旁·朗杰嘉措撰写的《欲经》编撰而成的。
1991年,恰白·次旦平措撰写的《西藏简明通史》出版,该书的第3册第7章列有《近代著名学术大师更登群培传略》,论述了根敦群培传奇、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文末开列了根敦群培的著译作品详目。同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唐景福编著),列有根敦群培专条,主要依据李有义《藏族历史学家根敦琼培传略》辑录。1 992年,青海人民出版杜出版《藏传佛教高僧传》(杨明贵、马吉祥编译),以《根敦群佩--近代史学家》为题,简述了他的生平和著述。是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安多藏族史略》(黎宗华、李延恺著)简略地介绍了安多大学者根敦群培。同年,陈金钟在《西藏研究》上发表《缅怀根敦群培先生》,该文以根敦群培发表的《藏文草书源于楷书体》和《藏文的由来与演变》为主要材料,阐述了根敦群培对藏文研究的贡献,文末附有《根敦群培年谱》。
1995年朗措发表文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根敦群培从出生、出家人寺、学习佛法、辩经、考察、游历、著述到去世的一生。文中所述人名、地名、书名等都附有藏文,以避免产生歧义。作者认为,"更登群培是二十世纪初期藏族学者中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史学评论家、哲学家。他的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优秀之作大都讲究布局,富于变化,气势宏伟奔放,语言丰富而富有创造性。同时,他又是著名译师,精通藏、梵、英、巴利文、汉文等,译有大量的作品,在藏族近代史上堪称楷模。他的部分作品言简意赅,虽渲染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整体逻辑严密,思想深刻,含义深远,……他的许多进步思想被当时的封建势力视作异端邪说而使他身心屡遭严重的摧残打击,以致晚年忧郁成疾,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为唤醒被宗教禁锢了头脑的民族,为继承和发展藏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始终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不顾个人的得失,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他的大部分作品也巳泽成英、日、俄等语言,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对根敦群培的评价较为客观,但是,认为他精通汉文值得商榷。文末附有根敦群培的著译作品汉藏对照目录。
1997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热贡学者多杰加所著《根敦群培》,是国内藏族学者所撰写的第一部较为详尽地论述根敦群培生平的藏文专著。该书主要以藏文材料和实地调查的口碑资料为依据,勾画了他非凡而传奇的一生,展示了他的学术成就。材料翔实,观点平实,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局限是,作者用近-半的篇幅(153-296页)注释《白史》,因而该著作不是纯粹的根敦群培传记。
1997年7-10月,为了撰写博士论文,笔者赴根敦群培生活过的甘、青、藏区进行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最重要的收获,是找到了沉寂于西藏近半个世纪的根敦群培的妻子和女儿,首次对她们进行了采访,并及时将考察予以发表。是年,朗措在《安多研究》第1 -2期发表《拉卜楞寺近代著名学者根敦群培与五世嘉木样嘉央益希丹贝坚参生平简述》,对根敦群培和五世嘉木样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两人革新目标和遭遇方面的相同特点,揭示了他们在社会地位和功绩方面的不同点。同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西藏历史文化辞典》,刊载了笔者撰写的《根敦群培》,对根敦群培的非凡生平和精湛的学术造诣进行了简要的评介,这是第一次在辞典中为这位藏族学术大师列传。
霍康在为《根敦群培著作》撰写的《出版前言》和《作者简介》中,着重阐述了他本人收集、整理、编辑、出版根敦群培作品的始末,同时还对根敦群堵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评介。
著名高僧和翻译家法尊法师曾用文言文将《白史》译成汉文。1981年,西北民族学院的王沂暖先生对法尊的汉译本进行校注后出版了内部铅印本,为汉藏文合壁,便于参考。1989年,陈金钟将《藏文的由来与演变》译成汉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其所译《印度圣地游记》发表于《西藏民俗》。1996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由四川藏学研究所组织翻译、格桑曲培等译的《根敦群培文集精要》,基本反映了根敦群培的论著概貌。该书内容包括《智游列国漫记》、《自拉萨启程》(节译)、《印度北部的雪山及相关问题》、《关于男女饮食及器物》(节译)、《各地的古今文字》、《关于藏文的结构》和《笈多王朝世系》(节译)6章,还选译了《喜马拉雅山论》和《印度诸圣地旅游纪实》,并将法尊所译《白史》的文言文改译为白话文。这是迄今为止对根敦群培论著的最大规模的翻译,为不懂藏文者了解和研究根敦群培提供了方便。
对根敦群培作品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喜饶嘉措大师在50年代撰写的《龙树中论奥义·狮子吼》,作者在这篇长文(藏文共246页)中阐述了佛教中观学说,并驳斥了根敦群培在《龙树(中观)奥义疏》中所阐述的佛教观及其哲学思想。这是到目前为止研究根敦群培的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论著中最有参考价值的作品。
1992年热贡学者夏吾才让的《根敦群培的诗学研究》出版,该文论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并从根敦群培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根敦群培的诗词作品,阐明了根敦群培的诗学成就和造诣,是研究根敦群培的上乘之作,对研究作为诗人的根敦群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95年,普希·桑巴顿珠发表《根敦群培与西藏历史研究简论》,从"人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和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了根敦群培的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对人们了解这位现代藏族史学家具有参考价值。1997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曲杰桑丹编的《肃清邪说流毒的教理·金刚火焰》,该书由荣增喇嘛·根敦丹增、曲杰·根敦桑丹、琼珠·洛桑达杰、瓜什则·丹增所写的4篇论文和多识所写的1篇序言构成。在这部火药味很浓的论战性文集中,作者以"维护格鲁派的正统、清除根敦群培中观学说的流毒"为目的,对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阐述了自己对中观学说的见解。
国外根敦群培研究 根敦群培曾到印度、锡兰等南亚国家考察,游学近12年,精通梵文、巴利文和英文等外文,并与俄国学者罗列赫(G.Roerich)合作,将藏文典籍《青史》和《入菩萨行论》等译成英文出版,加之其学术成就和思想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外国学者也开展了对根敦群培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的根敦群培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和法国。印度是佛教圣地,根敦群培曾在这里度过他一生的黄金时代(29-40岁,即1934-1945年),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1959年到印度的藏族高憎、学者中有根敦群培的亲属、朋友和门徒,他们具有研究根敦群培的独特条件;加上根敦群培游学印度时,曾在当地的报刊(如《明镜》、《摩诃菩提》等)和出版机构发表过一些著译,印度的藏人和印度文化部门保存有部分他的著译作品。上述因素使印度成为国外根敦群培研究的中心。法国有伯希和、石泰安、巴考和拉露等学者开创的良好的藏学基础,尤其在法国藏学家海德·斯多达女士(Heather Stoddard)的推动下,使法国成为国外较为活跃的根敦群培研究之地,并成立了"根敦群培研究会"(Dgednn Chospe1 Associ-anon)。
1957年,根敦群培的合作者和至交、印度学者罗侯罗(Rahul Sankrityayan)写下了《我该感谢的人》,其中第KLIII章有(Gcshe Dharmavardhana,即格西根敦群培)一节,简要地追忆了他的这位交往10余年的藏族学者和朋友。1 958年,木村肥佐生(别名达瓦桑布)在东京出版《西藏的日本间谍--隐秘旅藏十年》(1990年伦敦再版)。作者于1948年曾与在监狱中的根敦群培会面,根敦群培获释出狱后,他们再度面谈。作者与当时拉萨的进步人士关系密切,书中叙述了根敦群培在狱中及获释后的情况。1967年,印度德里出版了《罗侯罗自传》,书中记载了罗侯罗与根敦群培两位学者交往10余年的往事,为研究根敦群培提供了珍贵的史料。1969年,达拉(T.N.Takla)发表《论西藏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文中论及根敦群培参与组建"西藏革命党"等进步活动。1970年,法国学者麦克唐纳(Ariane Macdonld)在《法兰西学院远东研究通报》上发表《曼龙上师的驮那羯砾迦城》一文,作者以土登嘉措的信函为据,叙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麦克唐纳的这篇文章参考了根敦群培的《印度诸圣地朝圣指南》,这是以西方语言发表的文章中第一次引用根敦群培的作品。后来,麦克唐纳还曾将《白史》翻译成法文。1972年,日卡·洛桑丹增在《政教常识汇编》一书中发表《安多学者根敦群培》,对根敦群培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1973年,贡觉·阿波喇琼为《西藏和西藏佛教传记辞典》(德里出版,第5卷)所写的有关格鲁派高僧的词条,简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阿波喇琼还编著有《根敦群培生平述略》一书。1977年,桑丹诺布在《西藏评论》上发表《根敦群培的生平与著作》。同年.云丹嘉措在巴黎发表《答东妥的问难》-文,文中揭示了根教群培与他的老师格西喜饶嘉措对龙树《中论》的研究及师徒二人在中观学说上的分歧和争论。1978年,桑丹诺布将《白史》翻译成英文出版。是年,顿珠在《西藏评沦》上发表《根敦群培--传说后面的人》,文中附录了根敦群培的著译作品目录。他还将根敦群培的《藏文从楷书到行书的演变》-文译成英文,发表于《西藏杂志》第8卷第1期。是年,英国干涉中国西藏事务的代理人、藏学家黎吉生发表《根敦群培"未完成的"(白史)》。德钦桑姆(即梅德女士)发表《再淡根敦群培》,同年,她为戴晋·桑莫所写的藏文《根敦群培上师》作校订。1979年,然扎活佛土登曲达出版《根敦群培的生平和著述》,论述了根教群培对藏族文化的页献。同年,海德向第二届国际藏学研究会暨纪念黎吉生藏学讨论会提交《作为艺术家的根敦群培》一文,并收入《第二届国际藏学研究会文集》。1980年,然扎活佛哲通·土登曲达在印度出版《根敦群培传略》,内容涉及根敦群培一生的活动,并阐述了他在佛教、政治、历史、语言、诗词、妇女和西藏人的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见解。1 983年,格德活佛在印度编辑出版《回忆根敦群培》,内容包括9篇与根敦群培同时代的人的访谈录;其与他人争论的来龙去脉;根敦群培年谱及其著译作品目录。这些是研究根敦群培的重要口碑资料。1985年,在《西藏学报》第10卷第1期上,海德发表《根敦群培--由格德活佛和霍康·索朗边巴所写的两种最新传记版本》。是年,克瓦尔内发表《来自安多的乞丐》-文,评介海德的《安多的托钵僧》一书。
1985年,法国学者海德在巴黎出版其博士学位论文《安多的托钵僧(根敦群培)》一书。全书共10章,前3章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即十三世达赖喇嘛当政以来的西藏社会政治背景和重大历史事件,第4-9章阐述了根敦群培在青海、甘南、西藏和南亚的学习、考察、游历、辩经、著述等活动,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根敦群培短暂的一生。第10章探讨了根敦群培的思想个性和命运。书后附有他的著译日录,并开列了参考文献目录。海德在撰写该书时.参考了有关根敦群培和西藏近代史的大量藏文、外文文献和论著,并查阅了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等地保存的有关档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采访了西藏各界人士中的历史见证人,因此材料较翔实,论述较客观,是迄今出版的研究根敦群培的论著中最有份量的一部。书中附有根敦群培的两张照片和一幅图像(1938年绘),弥足珍贵。1987年,多波活佛将根敦群培的《藏文的起源若干分析》一文译成英文。1989年,海德发表《法师、艺术家和上师疯子--西藏的"无我"人物》。
1989年,美国人类学家、藏学家梅·戈尔斯坦(M.C.Goldstein)出版其藏学代表作《西藏现代史(1913-1 951)--喇嘛王国的覆灭》,该书第13章中"西藏革命党"一节,在论述"西藏革命党"的组建、活动情况及该组织的成员时,揭示了根敦群培与邦达饶嘎、江乐金·索朗杰布、土登贡培等人的关系和根敦群培参与旨在"使四藏从现存的专制政府中解放出来",并对西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和重建的"西藏革命党"的活动。作者称根敦群培是才华横溢而放荡不羁的喇嘛、学者和反叛者";并转引格德活佛所编的著作称,根敦群培在印度等地考察、游学时,"醉心于马列主义的政治哲学和反对殖民主义者的思想,从而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在西藏进行重大改革乃至发动一场革命。他赞成给喇嘛僧侣发放薪俸而不赐予庄园份地,要求喇嘛专心修习佛法而不要去经商。据说他还赞成进行土地和法律改革,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书中还记载了噶厦派官员逮捕根敦群培、搜查其住所,查抄其物品和关押根敦群培的情况。其中附有根敦群培在印度的照片一张,并附载"西藏革命党"的党徽图案、入党申请表、党员登记卡和《噶伦堡西藏革命党简要协定》的详细内容。为研究根敦群培与"西藏革命党"的关系提供了珍贵史料。是年,鲁埃格(D.Seyfort Ruegg)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第2卷上发表《西藏的(奥德赛)》。
1992年,著名藏传佛学专家、弗吉尼亚大学教授霍普金斯(Jeffry Hopkins)与宇妥·多吉玉珍合作,将《欲经》翻译成英文在纽约雪狮出版社出版,英文书名为Tibetan Arts。Love,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by Jeffry Hopkins with Dorje Yuthok(《西藏的情爱艺术》)。该书的《导论》,对《欲经》进行了较为探入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对《欲经》这部奇书进行研究的上乘之作。是年,美国藏学家、密歇根大学教授唐纳德·洛佩兹(Donald S. Lopez)向第六届国际藏学研讨会提交了《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初步研究》的论文,对该作品的前三分之一部分进行了探讨,初步断定《龙树(中论)奥义疏》是根敦群培的作品。
1995午1月,旅印藏族学者顿珠发表了《藏文献中的性》一文,论述了藏族古代的性观念和性伦理,指出,关于性的藏文作品多数都是由佛教学者和高僧撰写的,对此大多数世俗读者都不了解;评论了根敦群培所著《欲经》的英文版,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1)导论的误导--以佛教的观点和密宗的思想来解读《欲经》;(2)译文增强了学术性,削弱了趣味性、通俗性和实用性;(3)译者对原作的误解导致误译;(4)书名的误译和误用。认为译者在该书的《导论》中,没有正确地阐明《欲经》的主题思想,译文也较晦涩,一般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还阐述了根敦群培对藏族性伦理和性科学的贡献,赞扬了书中洋溢的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思想。
1995年,唐纳德·洛佩兹在《三乘:佛教评论》春季号发表《中观遭遇现代性:根敦群培的生平与著述》。1998年,唐纳德·洛佩兹向第八届国际藏学研讨会提交了《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最终研究》,对《龙树(中论)奥义疏》的其余三分之二部分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龙树(中论)奥义疏》的内证暗示,该文献的后一部分也是根敦群培的作品,但是可能源于他向达瓦桑波的口授。"
(二)国内外根敦群培研究的新进展
国内根敦群培研究新进展 1999年笔者出版的《西藏人文主义先驱根敦群培大师评传》导论,评述了国内外的根敦群培研究。论著方面:2001年,多杰加向北京藏学讨论会提交《根敦群培及其人生价值》论文;2002年,作家马丽华发表《被称作"二十世纪西藏奇僧"的根敦群培》一文;2003年,杜永彬发表根敦群培--西藏的人文主义先驱》。译著方面:台湾学者翻译出版了《欲经》;2000年,《安多的托钵僧》法文版由杜永彬翻译成汉文,西藏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龙树(中论)奥义疏》,国内有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班班多杰的译注本和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院长万果的汉译本。编著方面:2003年,杨仲嘉和多杰加编辑的《根敦群培文选续集》藏文版,由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学术活动方面:2003年10月24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纪念藏族学术大师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学术座谈会";2003年12月20日,在台湾召开的"当代藏学--21世纪的西藏"研讨会上,会议的议题之-是"根敦群培与21世纪之西藏宗教"。
国外根敦群培研究的新进展 论著方面:1999年,印度出版了霍藏晋美撰写的《正直真诚受人欺骗的乞丐:安多根敦群培生平考辨》,该书共25个论题:一、最初听说"底察瘦子"及其对他的印象;二、根敦群培的出生地辨析;三、根敦群培的父母考辨;四、根敦群培名称的由来辨析;五、依止上师与接受教育辨析;六、根敦群培旅居印度的年代考辨;七、根敦群培的生卒年考辨;八、根敦群培被监禁的原因辨析;九、根敦群培被监禁的结局;十、在狱中撰写的道歌(诗词);十-、身材面貌和服饰辨析;十二、著作成就分析;十三、根敦群培的作品在安多地区流传情况考辨;十四、处女作辨析;十五、《龙树(中论)奥义疏》的质疑;十六、《西藏政治史》作者质疑;十七、关于(格西曲札)《藏文辞典》编纂者质疑;十八、根敦群培与罗列赫;十九、根敦群培的情人考辨;二十、根敦群培的政治经历;十一、寄给拉卜楞寺的信函(噶松)考辨;二十二、根敦群培的佛学思想分析;二十三、根敦群培与哲麦活佛;二十四、根敦群培个性中的弱点;二十五、有关根敦群培的文献资料介绍;书后附有写给根敦群培的诗。2003年9月,唐纳德·洛佩兹向牛津第十届国际藏学讨论会提交《根敦群培的(殖民主义史)》论文,阐述了根敦群培在《智游列国漫记》等作品中反对英国和印度殖民主义的思想。海德·斯多达向第十届国际藏学讨论会提交的论文题目为:《"吃掉它或是扔给狗吃",根敦群培、帕丹巴桑杰和玛吉拉仲:西藏近900年来对遗体舍利的处置》。2003年10月,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旅居美国旧金山的藏族学者白玛旺杰汉译的《龙树(中论)奥义琉》。洛佩兹告知笔者,他已将该书翻译成英文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将于2004年由哥伦比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海德告知笔者,《安多的托钵僧》英文版将于2004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杜出版。学术活动:2003年,瑞士导演斯且德勒(Luc Svhaedler)拍摄了一部关于根敦群培的文献记录片。2003年11月7-9日,美国纽约"拉孜当代西藏文化图书馆"主办纪念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Gedun Choephel Centennial Conference),在会上展出了根敦群培的手稿、文献、绘画作品、文物和国际根敦群培研究论著,全方位、多媒体展示根敦群培,并对其生平、学术和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纪念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这次会议与会人员来自世界各地。正式代表,中国:根敦群培的女儿格吉央宗,施主霍康·索朗边巴之子霍康·强巴丹达,青海黄南民族师专教师多杰加,根敦群培朋友之妻白玛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博士杜永彬,中央统战部二局处长徐志涛。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教授戈尔斯坦,弗吉尼亚大学教授霍普金斯,密歇根大学教授洛佩兹,拉孜当代西藏文化图书馆馆长白玛本,国外藏族学者降央诺布,洛杉矶西来大学教授白玛旺杰。印度:格德活佛、洛桑·丹增晋美、台康·土登泽培、纳吉·阿旺顿珠、霍藏晋美、"阿尼玛卿研究所"所长扎西次仁、"西藏文献档案图书馆"馆员洛桑夏孜。欧洲: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海德·斯多达,伦敦大学教授次仁夏嘉,牛津大学人类学讲师克莱尔·哈利斯,德国汉堡大学女博士候选人蒙格勒,瑞士制片人斯且德勒。缺席的然扎活佛哲通·土登曲达发来了书面贺信,根敦群培的侄子杨仲嘉,由"根敦群培教育基金会"发来贺信。列席学者:印地安那大学教授史伯林(Elliot Sperling),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巴勒特(Robert Barnett),哈佛大学博士、伍斯特理工专科学院人文系助理教授滕华瑞(Gray'I'uttee),法国人德蒙德勒(Raphaele Demandre),哈佛大学博土生金红梅等。主办人员为拉孜当代西藏文化图书馆馆长白玛本,学术秘书克利斯丁娜博士(Kristina)等。
会议的开幕式首先是由3名来自纽约州伊萨卡朗杰寺的喇嘛念诵根敦群培所熟知的两部经;然后由根敦群培的女儿格吉央宗点燃供灯并献哈达。研讨会的内容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根敦群培撰写的作品 格德活佛召集,讲述人为:多杰加、纳吉·阿旺顿珠、扎西次仁和霍藏晋美。格德活佛为高僧和知名藏族学者,现旅居印度。多杰加为根敦群培家乡人,黄南州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教师,著有《根敦群培传略》一书,与杨仲加合作编辑《根敦群培文选续集》藏文版。纳吉·阿旺顿珠讲述了其师从根敦群培学习的情况。扎西次仁研究根敦群培的作品多年,目前正在编辑他收藏的作品4卷本,他讲述了根敦群培早年的经历及其人际关系,阐述了根敦群培的佛教思想,并指出研究根敦群培具有重要的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化。霍藏晋美1999年在印度出版了《耿直真诚受人欺骗的乞丐:安多根敦群培生平考辨》,他认为第一次召开纪念根敦群培的学术会议很有意义,根敦群培上承传统,下启现代,连接旧时代和新时代,是藏族的一位领袖人物。端智嘉与根敦群培在文学方面有区别,但是在领袖角色方面是相同的,他们都是现代文学的象征和领袖;关于根敦群培的故事真伪交织,许多人并不了解和理解根敦群培,根敦群培究竟是格鲁派还是宁玛派也存在分歧,有些人将根敦群培与拉卜楞寺的关系及与嘉木样的关系复杂化;还需要对根敦群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作出公正的评价。
该论坛讲述结束后,播放了根敦群培出生地和根敦群培中学的录像,由法国人德蒙德勒拍摄,她曾分别在印度、西藏和尼泊尔居住近20年,负责双棚西根敦群培中学项目的实施,拍摄了该学校的记录片,并将根敦群培的家乡拍摄制作为光盘和影片。
翻译根敦群培的作品 召集人唐纳德·洛佩兹,成员为:杰夫瑞·霍普金斯、蒙格勒和白玛旺杰。洛佩兹,美国藏学家,密四根大学亚洲语言和文化系主任,佛学教授,其藏学代表作为《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1992年向第六届国际藏学研讨会提交了《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初步研究》的论文;1998年向第八届国际藏学研讨会提交了《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最终研究》。霍普金斯,国际知名的藏传佛学家,1992年与宇妥·多吉玉珍合作,将根敦群培的《欲经》英译出版;霍普金斯讲述了他翻译《欲经》的缘起及其与宇妥玉珍合作翻泽的过程。蒙格勒,德国汉堡大学的博士候选人,曾译注喜饶嘉措撰写的《根敦群培传》。l 999年出版《根敦群培--20世纪藏族学者传》。白玛旺杰,现在洛杉矶西来大学宗教系任教,汉译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他讲述了翻译《龙树(中论)奥义疏》的缘起和经过。
个人回忆与传记陈述 讲述人为:次旦玉珍(播放录像带)、格吉央宗、多杰加、洛珠拉旺和降央诺布。首先,播放次仁曲珍采访根敦群培的妻子次旦玉珍的录像,她讲述了与根敦群培相识的情节。随后,由格吉央宗讲述她所知道的其父根敦群培的情况。然后,多杰加游述了根敦群培的家世和荣增活佛与根敦群培的关系。最后,降央诺布讲述了其母洛底阿旺之兄索朗顿珠与根敦群培交往的情节。霍康·强巴旦达讲述了根敦群培与他家的密切交往。台康·土登泽培讲述了关于根敦群培的见闻。纳吉·阿旺顿珠讲述了他师从根敦群培学习的往事。随后播放了瑞士人斯且德勒拍摄的文献记录片《根敦群培》的片断。
手稿、绘画与素描和个人藏品 扎西次仁召集,成员为:白玛嘉、洛桑夏孜、斯且德勒和克莱尔·哈利斯。白玛嘉,居住甘南合作,其丈夫桑丹嘉措曾在拉卜楞寺堆桑林与根敦群培一道学经,并收集了根敦群培的绘画、素描和水彩画作品,他去世后其妻白玛嘉一直珍藏着这些作品,其收藏品数十年来一直不为人知,白玛嘉此次带着其藏品专程前往纽约展出。她讲述了丈夫与根敦群培的交往和根敦群培绘画作品的收藏经历。多杰加讲述了根敦群培的侄子杨仲嘉所收藏的手稿、文物等,由于杨仲嘉没能到会,由多杰加代为讲述,并散发了相关的照片。洛桑夏孜将几部根敦群培的重要手稿和其他作品带到会上展示,并讲述了设在印度的"西藏文献档案图书馆"收藏的根敦群培信函和手稿以及发表在《明镜》报上的文章。斯且德勒,是来自瑞士的文献记录片制片人,曾拍摄过几部有关西藏节日的影片。2003年开始拍摄关于根敦群培的文献记录片(direclor。f docmnenlary Gendun Choephel),该片将于2004年完成。他结合拍摄的有关根敦群培的老照片,讲述了根敦群培的作品及与格雷贝娄、罗侯罗、穆克吉、邦达饶噶等人的交往。克莱尔·哈利斯博士是牛津大学人类学讲师,英国皮特利维斯博物馆(Pitt Rivers Museum)保管员,她与次仁夏嘉合作编撰了《观看拉萨--1936-1947年英国人对西藏首府的描述》,其中包括根敦群培的朋友堪瓦尔·克里希那(Kanwal Krishna)的水彩画。她的演讲题目是:《作为艺术家的根敦群培:是第一位西藏的现代主义者吗?》,阐述了根敦群培的艺术造诣和艺术思想。
根敦群培在现代西藏 召集人海德,成员为:杜永彬、戈尔斯坦、降央诺布和次仁夏嘉。海德·斯多达,法国女藏学家,1979年向第二届国际藏学研究会提交《作为艺术家的根敦群培》一文;1985年在巴黎出版《安多的托钵僧(根敦群培)》-书等。她讲述了其从事根敦群培研究的经历,提出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根敦群培研究的构想。杜永彬,著有《二十世纪西藏奇僧--人文主义先驱根敦群培大师评传》等,在会上发表演讲:《根敦群培在现代西藏的地位和作用》(Gedun Choephel's Role and Placein Modern'lhbelan Times)。戈尔斯坦,美国人类学家、国际知名藏学家,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教授。戈尔斯坦的演讲结合十三世达赖的"新政"近代化尝试,讲述了根敦群培对西藏近代化的贡献。降央诺布讲述了其对根敦群培作品的收藏和研究情况。次仁夏嘉,现为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教授,他在演讲中高度评价了根敦群培的学术贡献,并希望藏族学者为根敦群培的《印度诸圣地游历纪实》撰写续篇。
这是一次直观、全面地了解根敦群培的大会。与会学者多视角观察根敦群培,立体感受根敦群培。在会上本人倡议:第一,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将目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根敦群培的手稿、文献、文物、书籍等,与此次会议的研讨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将推动根敦群培研究的深入;第二、尽力搜集根敦群培的手稿和文献,尽早出版图文并茂的《根敦群培全集》和《根敦群培论丛》,以保存藏族文化的这笔珍贵遗产。
三、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根敦群培学术的当代价值
根敦群培为学的本质特点是"求真"。他撰写藏族和印度的历史,是非分明,旨在求真。从根敦群培的论著和学术历程可以看出,他在学术实践中不但要"求其可爱",首先是"求其可信"与"求真";离经叛道和蔑视权威,使他在治学和思维时,不惟传统,不惟佛经,不惟权威,不囿成说,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博爱与利他,使根敦群培不仅淡泊名利,率真地对待朋友和同胞,而且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既是僧人又是学者,既是"圣人"又是"乞丐"的双重性格,使根敦群培在研究藏区和印度时,能够把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边缘人",根敦群培不但可以充当印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旁观者",看清其本来面目,而且能够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和佛教,对藏族文化和印度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打通古今和中外,取得同时代的僧人和学者难以望其项背的学术和思想成果,成为时代的先驱者。
根敦群培为学的另一特点是时代感和历史感。阅读根敦群培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是带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研究藏印历史的,他的学术研究不仅打上了个人的烙印,而且反映了时代精神。他既对 藏族历史、文化和宗教进行反思,又对现实社会中的弊端进行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这是对历史上的藏族高僧米拉日巴和仓央嘉措等人的学术和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根敦群培无论在《白史》、《智游佛国漫记》和龙树<中论>奥义疏》等论著中,还是在诗词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他说:"我摈弃了主观臆断;摈弃了为哗众取宠,随意杜撰一些毫无根据的离奇古怪故事的行为;摈弃了为讨好他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的行为;摈弃了为保住自己的糌粑口袋,置一切是非界限于不顾以图个人好名声 的行为,……使愚人惊愕的浮夸之词,向显贵献媚的奴颜媚骨,让信徒呻吟的神话故事,统统远抛,走我正直的路"。根敦群培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对藏民族的真切感情。他对藏族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怒其不争",根本目的是希望藏族文化昌盛、藏传佛教发展和藏民族强大。正是由于具备了上述品格和素质,根敦群培才能从同时代的学者和高僧中脱颖而出,站在藏族学术的潮头,承担起开创藏族现代藏学的重任。
根敦群培的学风对于藏学研究人员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第一、发扬"求真"的精神,从藏区和藏族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了解藏区的实情和藏族的真情;潜心学术研究,将创新视为学术的生命。第二、发扬中国藏学的优良传统,以严谨的学风从事藏学研究,消除浮躁心理,摈弃急功近利和学术关系学,以出精品和成大家为学术抱负,提升中国藏学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第三、学术研究要体现时代感和历史感,鉴古知今,"经世致用",为藏族人民的福利和藏区的现代化贡献才智。
根敦群培文风的根本特点是"传神"。中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论著不仅讲求专精,还要讲究文采;译著不仅要信和达,还应做到雅。汉文史籍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藏文史籍如《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等,既是史学名著,又被视为文学名著;西方的学术著作也强调文采;港台学者的论著也重视学术作品的文风和文采。根敦群培的学术著作可谓文采飞扬,翻译作品信达雅,不仅把握了藏族历史文化与印度历史文化的本质,而且抓住了其灵魂。
根敦群培文风的另一特点是通俗化与人民性。藏族文学史上有通俗化的传统,《米拉日巴道歌》、《米拉日巴传》、《仓央嘉措情歌》、《猴鸟故事》,以及史诗《格萨尔王传》和著名的"八大藏戏"等,都是世俗、民间文化的杰作。根敦群培继承藏族文学的通俗化风格,重视世俗一民间文化,吸收和借鉴现代学者的学风和文风,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作为僧人,根敦群培著书立说的一个鲜明风格是走下神坛,回归大地,贴近社会和民众。根敦群培对故弄玄虚的学风十分反感,他说:"出于本性的原因,倘若你用浅显的道理讲清了难题,那些愚昧之人不但不会感到高兴,还会反过来责怪你;若把浅显的道理讲得深奥难懂,他们便会感到畏惧,夸赞你具有学者风度"。"大多数人都对以浅显的道理讲清了难题者,持不信任或藐视的态度;相反,对那些故弄玄虚将简单的道理讲得深奥难懂者,则尊为学者而加以信任"。朴实无华的学风和文风,使根敦群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可谓文情并茂,情智交融,形神兼备。其思辩和洞察力所显示的智慧,对达官显贵和僧人的讥讽和嘲笑,以文人史的文字和语言风格,将词章、义理、考据熔于一炉,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根敦群培文风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学术论著"传神",要求藏学研究者在从事学术实践时,关键是要认清研究对象的本质,把握藏族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藏族社会演变的真谛,揭示藏族文化的精髓,深入藏学研究的殿堂,撰写出体现藏民族精神的学术文化精品;第二、著译作品"通俗化",要求藏学研究人员在追求论著的学术性的同时,应当重视藏学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向广大民众普及藏族历史文化知识,撰写出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作品,为提高藏族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第三、论著作品的"人民性",要求藏学研究者以为藏族人民服务为学术宗旨,进入藏区,深入基层,贴近人民,贴近生活,为藏区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根敦群培的治学方法在今天仍需要继承和发扬。第一、根敦群培在从事学术实践时,运用实证方法、语言历史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田野方法、反思与批判的方法,这是藏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这些治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第二、藏学研究的两大基本技能,一是掌握语言工具,二是熟悉乃至精通藏传佛教,根敦群培不仅精通藏传佛教,而且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藏文、英文、梵文、印地文、汉文等语言工具,这也是他能以开阔的视野治学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优势。2l世纪的治学条件和环境与根敦群培时代已不能同日而语,藏学研究者没有任何理由不具备这两大基本技能;第三、根敦群培既是博学的大师,又是专精的专家,他谙熟大小"五明",了解藏族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渊源关系,并从个案研究人手,因而取得了同时代的学者难以企及的学术和思想成果。今天的藏学研
究者应以根敦群培为榜样,通古博今,将博与专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专家和通才,才有可能成为名家和大师。
(二) 根敦群培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为藏族的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他对待藏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封建特权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对藏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知。首先,无论是个人、民族和国家,都要清醒地认识自我,真正做到"知己",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勇于面对现实,能够看到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危机点;其次,要"知彼",重视了解他人、其他民族和国家,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为我所用;第三,要有开放的胸襟,不仅要跳出藏区和藏族的圈子,而且要睁开眼睛看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勇敢地走向世界。
对藏传佛教的态度--自觉。根敦群培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以人为本,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并希望用人为本位的文化代替以佛为本位的文化。对待传统和宗教,他主张用理智的分析来代替盲目信仰,善于"怀疑",通过怀疑,破除陈腐的观念。并以这种精神治学,用批判的眼光研究印度和西藏,敢于否定成说,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他以发展和批判的眼光审视佛教,并揭露佛教中所存在的弊端,动摇了佛法至上、主宰藏族社会一切领域的地位,从而确立了人文史观,唤起了人们对理性、科学、正义和良知的尊重,对藏族传统的认识论、伦理观和价值观发出了挑战,成为藏族启蒙运动的先驱,对藏族的思想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重要启示在于:第一、理性地信仰和研究藏传佛教,不要盲从和迷信;第二、兼容不同的教派,宽容不同的宗教,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第三、弘扬藏传佛教历史上的人文主义传统,正视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人间佛教",走向"道德宗教"。
对封建权贵的态度--自傲。一是有志气,根敦群培从安多来到封建农奴社会的中心--拉萨,被卫藏三大领主称为乞丐、托钵僧、疯子,穷困潦倒,但是他具有"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傲骨。二是有骨气,根敦群培蔑视封建权贵,像李白那样,"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根敦群培和中华民族的其他优秀人物,就是鲁迅先生所称赞的"中国的脊梁"。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自尊。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不崇洋媚外,不言必称印度。印度是佛祖的诞生地,是佛教徒向往的圣地,藏传佛教直接来源于印度佛教,因而,就像研究西方古代者"言必称希腊"一样,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言必称印度"的传统,惟印度马首是瞻者,只看到佛教文明的共性,忽视了藏传佛教和藏族文明的个性,实际上是一种崇印媚外的思想。对此,根敦群培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他说:"我们的许多学者,无论从思维方式、创作方法、装束打扮、礼节仪轨等,凡身语意三门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宛若芝麻含有芝麻油一般都深受印度的影响,甚至在偈颂诗词里,皆以引用印度的山脉、河流、地域、花卉等名称为荣。如'身若巍峨宾陀山,语似洁净恒河水',这样的修饰形式被誉为好诗;而'身若巍峨的玛积雪山,语似滔滔的玛曲河流水',这样的修饰方式,虽然用了句首叠音修辞格,并无任何不当之处,却会被当作嘲笑的话柄。"今天,强调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邓小平提出的西藏要走进中国现代化的前列的号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敦群培生活在新旧交替、社会历史文化转型的时代,他以卓越的胆识和超人的气魄,跳出寺庙、藏区和藏族的圈子,睁开眼睛看世界,在藏族学术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奠定了藏族学术大师、人文主义先驱和启蒙思想家的地位,向20世纪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根敦群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祖国。进入2l世纪,藏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以及藏族的学术和思想都面临全球化、信息化和外来文化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对待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和外来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藏族的学术文化和思想?中国藏学研究和中华学术怎样迎接新的挑战? 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是摆在每一位藏族同胞、每一位藏学研究者和关心藏族命运的人以及每一位中华儿女面前的问题。抓住机遇,寻求藏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出路,为中华学术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聪明才智,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在这样的形势下,根敦群培对待传统文化、藏传佛教、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态度,其学术和思想对我们进行藏传佛教改革、正确处理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繁荣祖国的藏学事业、促进中华学术的昌盛,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这就是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根敦群培对藏族学术和思想的重要贡献
根敦群培是现代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启蒙思想家,是西藏人文主义先驱和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先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那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独具性格魅力,其处处闪烁着智慧的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精湛的学术成果独树一帜,惠及后世,他的闪光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开一代新风,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藏族现代藏学的一代宗师;其从佛教神学史观转向人文史观,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和唯物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振聋发聩,根敦群培能在封闭、禁欲、保守、迷信、落后、思想禁锢的政教合一社会里惟我独醒,显示了其非凡的胆识和超人的气魄。他的出现是20世纪藏族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敦群培对藏族学术的重要贡献
藏族传统藏学之变革,现代藏学之滥觞 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藏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藏学(远古至18世纪)--藏学的萌芽时期;近代藏学(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藏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现代戴学(20世纪50年代至今)--藏学的兴盛时期。古代的藏族藏学以神学史观为主要特点;近代藏学本质上可以称为人文主义藏学;现代藏学则以马克思主义为特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传统藏学的局限性表现在:第一、佛教神学史观指导传统藏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不能揭示藏族社会的发展规律,难以认识藏族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本质。第二、方法论陈旧,传统的阐释和注疏等方法难以解释藏族历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把握藏族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特点。第三、传统的文风难以适应藏族学术文化发展的形势。藏族学术大师根敦群培在短暂的一生中撰写和翻译了大量作品,这些著译作品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他运用实证、语言学和田野等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藏区和藏族,确立了科学的方法论,藏族的藏学研究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变革传统的学风和文风,其著译作品突出通俗性和人民性,体现时代感和历史感,使藏族的学术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他对西藏和印度社会历史文化进行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将藏印研究推进了-大步,冲破了佛教神学笼罩的传统藏学格局,基本否定了传统藏学的指导思想和认识论,开创了具有理性和科学色彩的藏族现代藏学。根敦群培对现代藏学的贡献体现在人文史观的确立、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文风的变革,他是藏族现代藏学的开创者,是藏族传统藏学与现代藏学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藏族传统藏学的终结和现代藏学的开端,是以根敦群培为标志的。欧洲近代历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观念的更新,研究材料的挖掘和研究方法的扩充。根敦群培所开创的藏族现代藏学即是以这三方面为主要特征的,这也是藏族现代藏学区别于藏族传统藏学的标志。一般认为,现代科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记述阶段、分类阶段和说明阶段。可以说,现代藏学已经从记述、分类的学科,走向说明的学科,这实际上是传统藏族学术的一场革命。
将根敦群培和与他同时代的藏族学者进行比较,更能看清他在现代藏学史上的地位。与根敦群培同时代的藏族学者主要有:钦饶诺布(1883-1962)、喜饶嘉措(1884-1968)、谢国安(多吉卓巴,1887一1966)、桑热嘉措(1896-1982)、才旦夏茸(1910-1985)、毛尔盖·桑木旦(1913-1993)、多吉杰博(1913一1992)等,他们都是通晓"五明"之学的大师,他们的著作基本上都属于传统藏学的范畴。而根敦群培的作品,无论在风格和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与他们迥然不同。根敦群培之所以能在同时代的高僧和学者中卓尔不群,是由其自身所具备的才学和非凡的人生经历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在20世纪上半叶,根敦群培出生于具有深厚藏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安多热贡地区,在亚玛扎西齐寺、底察寺和安多著名大寺拉卜楞寺学经10余年,又前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府西藏的哲蚌寺学经7年,奠定了深厚的藏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学基础。随后他又赴佛教文明的发源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游历考察学习研究12年,贯通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脉络,受到古老的印度文明和佛教文明的强烈熏陶,并通过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掌握了现代科学方法。他的足迹和经历,在同时代的藏族高僧大德和学者中可谓凤毛麟角。
建立新的"范式",形成"根敦群培学派" 根敦群培所处的时代,正是藏族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藏族思想文化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变化的转型时期。他的学术成就和启蒙思想上承传统.下启近代,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根敦群培所确立的人文史观和科学方法以及严谨、朴实的学风与文风,为后世藏学研究者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立了新的榜样。进入20世纪,传统藏学巳不能适应科学文化的发展形势,走向衰落。在传统藏学出现危机的时刻,根敦群培应运而尘,他对传统藏学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像王国维-样"做学问实事求是,丝毫不为成见所囿,并且异常大胆,能发前人所未发,言腐儒所不敢言",拯救了"将坠"的藏族传统藏学。陈寅恪在评价王国维的学术贡献时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根敦群培就是这样-位当之无愧的藏族现代藏学的鼻祖和宗师.
国学大师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史学转型时期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以"科学方法"推动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对中国史学界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现代学术结构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起到了新的"范式"作用。根敦群培所开创的''轨则"或"范式",与胡适可谓异曲同工,对20世纪的藏族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所确立的人文史观、科学研究方法和通俗化的文风与学风及其精湛的学术造诣,为后世藏族学者所认同、推崇和效仿。根敦群培的施主霍康·索朗边巴与然扎·土登曲达和贡觉·阿波喇琼等弟子-道,传承根敦群培的学术衣钵;东噶·洛桑赤列教授、钦饶维色教授、夏日东教授等都是与根敦群培有"神交"的藏学家;著名蔽学家恰白·次旦平措继承和发展了根敦群培的学术,可谓根敦群培的"私淑"弟子;热贡的年轻学者端智嘉、夏吾才让和多杰加等,深受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的影响,他们甚至模仿他的学风和文风。以上这些学者,沿着他开辟的学术道路向前迈进,取得丰硕的成果,产生"群体"效应,形成了"根敦群培学派"。恰白·次旦平措是弘扬根敦群培学术的旗手,他不但继承了根敦群培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学风和文风,在西藏历史研究中,综合利用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汉文史籍和考古资料,贯穿着人文思想和理性主义精神;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西藏历史,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果,其代表作《西藏通史》荣获"国家图书奖"。藏学家拉巴平措在评价《西藏通史》时指出:这部著作"(1)对于有些非常重要而难懂的史料,在直接引用的同时,译成现代书面语;(2)对于一般史料在用现代语加以叙述的同时,注明了这一史料的来源;(3)对于有些文字过繁的史料,在扼要叙述内容的同时,注明了具体的参阅史料;(4)对于各个时期历史的叙述都注明了史料来源及其出处"。拉巴平措还说:"如果说根敦群培的《白史》把藏族史的研究从神学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带入了人文科学的轨道,那么,《西藏通史》则把藏族史的研究在广阔的领域内从人文科学进-步引向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藏族史研究的重大进步。"
留下珍贵遗产,充实藏族学术文化宝库 根敦群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和思想遗产。藏族史学家恰白·次旦平措说:"根敦群培像蜜蜂一样,飞遍各个山谷原野,从各地芳香的鲜花那里采取花粉,酿成甜美的蜂蜜储存起来,为我们藏族汲取世界上宗教和世俗的各种新旧文化精华,用藏文的形式集中和储存起来,成为上面提到的那个大铁皮箱子里价值无法估量的珍贵的著作和资料,他的这些崇高的行为,无论从政教新旧的哪-方面来说,都是-个伟人的无比的杰出事迹,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不要说根敦群培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就是他的-两首偈颂,对于我们都有开启智慧的特殊作用"。他还说,根敦群培在其论著中"所表达的思想,对于我们研究西藏社会和历史的人来说,犹如在黑暗中亮起一盏明灯,使人心智豁然开朗……他的这些学术成就.应当使20世纪的藏人们感到自豪。"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遗产的"亮点",是学术观念、治学方法和人文思想,这是他对藏族学术文化史和思想史作出的划时代的贡献。根敦群培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二)根敦群培对藏族思想的重要贡献
动摇神学史观,确立人文史观 国内外所出版的有关根敦群培的论著,很少论及其思想,没有把根敦群培作为思想家来看待。笔者通过阅读和研究根敦群培的作品,感受到了其智慧的思想、非凡的人生历程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认识到根敦群培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奇僧和学术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先驱和启蒙思想家。人文史观是贯穿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的主题。人文史观的确立,是他对藏族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尼采认为,"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1920年以前,根敦群培同家乡的其他僧人一样,崇敬、顺从和效仿高僧和活佛,可称之为"合群时期"。1920年,根敦群培入拉卜楞寺学经,他对该寺的不可动摇的权威"教材",即历世嘉木样活佛对"五部大论"的注疏发起挑战,并通过结识传教士格雷贝娄和制作机械船,初步接触到现代文明,对神圣的佛法提出疑问。1927年到拉萨入哲蚌寺后,他继续对嘉木样的佛学著作质疑,对佛学大师格西喜饶嘉措的佛法教学方式和内容也不以为然。根敦群培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所采取的这种离经叛道之举,表明他在安多时期所形成的佛教神学史观已经动摇,开始向人文史观转变,"崇敬之心开始破碎,自由的精神茁壮成长",但是一时还找不到佛教神学史观的替代物。这是他通向人文史观之路的"沙漠时期"。1934年到印度后,根敦群培掌握了现代语言工具,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受到唯物主义学者罗候罗和罗列赫等友人的影响,运用人文史观考察和研究藏印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通过对藏印历史文化和各种宗教的比较,开阔了视野,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彻底放弃了原来崇拜的偶像。1945年回到西藏后,他撰写了《中观甚深精要嘉言·龙树意趣庄严论》(简称《龙树(中论)奥义疏》,下同),在这部作品中,根敦群培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佛教观,认为一切"是"、"非"、"有"、"无"的最终决定根源不是佛,而是自己的心,把对佛的崇拜,变成了对自我的崇拜,从理论上动摇了佛陀与佛法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来又写下了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史学著作《白史》。这两部作品是他运用人文史观指导学术和思想实践的结晶。这是根敦群培的"创造时期"。从根敦群培在南亚12年的著述和翻译等学术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观念已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形成了人文史观。藏族学术史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佛教神学史观--人文史观--唯物史观。根敦群培运用人文史观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和宗教,以人文主义的态度看待藏传佛教,动摇了统治藏族学术文化近1000年的佛教神学史观,确立了人文史观,成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思想启蒙,振聋发聩 根敦群培的宗教哲学思想、人文启蒙思想、唯物思想以及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如宗教宽容思想、政教分离思想、人文史观、唯物思想、社会变革思想、爱国主义,在20世纪藏族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20世纪下半叶的藏族学术界、知识界和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人文史观的确立,开藏族近代启蒙运动之先河,冲击了旧西藏全民信教的社会格局,惊醒了被封建农奴制和政教合一制压抑的部分藏族民众,对藏族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藏族的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在藏族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对藏族思想启蒙的贡献有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汉族的思想家鲁迅。
根敦群培人文思想的渊源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根敦群培之所以能成为人文主义先驱,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造就的。客观因素是:藏族的思想文化传统的熏陶。20世纪上半叶西藏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如十三世达赖喇嘛推行的"新政"和西藏的近代化,南亚的民族解放运动等以及家乡的环境与独特的家世的铸造。主观因索是:根敦群培独特的个性和广阔的人际世界。他短暂的一生人际世界广阔,其中容纳了藏族高僧、学者和名流,如喜饶嘉措、噶雪巴等;外国学者,如印度学者和国大党党员罗侯罗,俄国东方学家和藏学家、布尔什维克罗列赫,法国敦煌学家和藏学家巴考,英国在西藏的代理人,藏学家黎吉生,日本特务木村肥佐生,以及弟子达瓦桑布;女性,如康区的玉珍,印度的甘嘎和阿萨妮等。这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对根敦群培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他能够在学术和思想方面卓尔不群、巍然独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敦群培所结交的外国朋友,几乎都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藏学家,并且通晓几种语言,他们在语言工具、研究方法、文献材料的运用和学术论著的撰写发表等方面对根敦群培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主客观因素,把根敦群培造就成为西藏的人文主义先驱和藏族的启蒙思想家。
(三)根敦群培的局限和命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根敦群培自然也有他的弱点和局限: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偏激;二是对藏传佛教认识的偏差;三是民族主义思想较浓;四是学术和思想的局限;五是放荡不羁。受时代的局限,根敦群培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综观根敦群培的-生.他既热爱藏民族,也热爱祖国,在他的思想中,民族主义是支流,爱国主义才是主流。早在1983年著名藏学家李有义就指出:"根敦群培是我国藏族中的一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处在帝国主义分子妄图分裂我国的活动中,他在封建领主的残酷统治下,在宗教气氛弥漫的环境里,不同流合污,茕茕孑立,难能可贵"。他说,外国学者把他描绘成一位民族主义者是错误的。
可悲的是,根敦群培生不逢时。他生逢乱世,在封建农奴社会中孤军奋战。他愤世疾俗、离经叛道,对传统文化和佛教进行反思与批判,试图"重估一切价值",可谓"西藏的尼采",与被称为"中国的尼采"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具有相同个性。但是,鲁迅的思想具有社会土壤和民众基础,他所受到的孤立和压制,主要来自统治集团,而广人民众则成为其反封建、反传统、反迷信,鞭挞黑暗统治政府、揭示国民劣根性的坚强后盾。根敦群培的处境却与鲁迅不同,由于佛教主宰着西藏社会,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因而根敦群培离经叛道的言行实际上是在与整个封建农奴社会和政教合一体制作对,不仅得不到社会和藏族僧俗民众的响应和支持,而且西藏政教统治集团在对他进行迫害时,可以肆无忌惮。作为现代藏族学术和思想的先驱,根敦群培在当时西藏社会中的思想显然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然而,由于缺乏社会土壤和民众基础,最终像尼采一样,成为"新世纪的早产儿"(尼采语)和"精神早产儿"。根敦群培宣扬理性,冲破思想禁锢,力图使藏族民众摆脱精神压迫和阶级压迫,而政教合一制度却违反理性,政教统治集团联合起来对他进行夹击。根敦群培虽然具有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胆识和智慧,却缺乏他那样的斗争艺术,因而他在"打倒卑鄙"的同时,自己也被卑鄙者打倒了,最终被封建农奴制度扼杀,年仅48岁就夭折了。根敦群培为藏族的思想启蒙献出了生命,后人尤其是藏族同胞不应忘记这一历史悲剧。
二、国内外学术界对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研究
(一)国内外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研究
国内根敦群培研究 1972年,喜饶嘉措撰写的《根敦群培传略》一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学术成就和影响,这是研究根敦群培生平的文章中较为重要的一篇;1983年,曾为根敦群培的弟子兼施主的霍康·索朗边巴发表《藏族学者根敦群培生平简述》,回忆了根敦群培传奇、坎坷的一生,并对其学术成就给于高度的评价。同年,民国时期曾在西藏工作并曾随根敦群培学习藏文、在拉萨与其相处近一年的李有义先生发表《藏族历史学家根敦琼佩传略》一文,简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和学术成就,并着重揭示了其离经叛道的言行和进步思想及无神论主张。作者认为,根敦群培"对藏族历史、佛教哲学、美术、逻辑学、语言学、地理学,均有造诣,堪称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在国内外享有 盛名。"对根敦群培一生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文末还附有他的著译作品目录。
1985年,霍康·索朗边巴所撰《藏族学者根敦群培生平简述》一文被译成汉文发表。该文从生平、治学态度、《白史》的写作经过、著译作品和爱国、进步五个方面研究根敦群培,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总结出根敦群培论著的三个特点:"其一,寓意深刻,内容广泛,无论哪一方面的论述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二,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词汇丰富,恰到好处;其三,史学笔法精炼,言简意赅,考据确凿,深人浅出。"作者还认为根敦群培具有反帝、爱国、进步的思想,与李有义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1988年,四川民族出版杜出版《根敦群培文选》,这是根敦群培的藏文作品首次在国内公开出版。《文选》正文共辑录根敦群培的论著5部,即《白史》、《龙树(中论)奥义疏》、《法句经》、《喜马拉雅山论》和《智游佛国漫记》,还收录了他的诗词作品共22组。书后附有根敦群培的著译作品目录。该《文选》的出版,对国内外根敦群培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1990年,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由霍康·索朗边巴等编辑的《根敦群培著作》共3册。第1-2册收录《故事集萃》,共17篇,还收录了《法句经》、《龙树(中沦)奥义疏》和《喜马拉雅山论》3篇著泽,并辑录诗词20组以及译著《薄伽梵歌(第1 2章)》和戏剧作品《沙恭达罗》;第3册包括《汉文史籍中的吐蕃王统史料》(3篇)、《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解读》(3篇)、《白史》、《(白史)所收与末收的诗词及相关问题辨析》、《智游佛国漫记》和《梵文宝库》。书后附有根敦群培著译目录。这三卷本文集是迄今为止出版的根敦群培作品中最完整的一部。由于早年噶厦查抄根敦群培的物品时毁损了他的部分手稿和资料,霍康·索朗边巴保存的手稿在"文革"中又被销毁了一部分,加上一生不懈地收集和保存、整理根敦群培作品的霍康·索朗边巴于1995年不幸病逝,因而收集和出版失散于各地、流落在民间的零散的根敦群培的作品更加困难。故《根敦群培著作》便成为目前研究根敦群培最主要的原始文献。民间尚有《欲经》的木刻本和油印本流传。该书是根敦群培根据印度的古籍《欲经》(Kama Smra of Vatsyayana),并参考康区大学者米旁·朗杰嘉措撰写的《欲经》编撰而成的。
1991年,恰白·次旦平措撰写的《西藏简明通史》出版,该书的第3册第7章列有《近代著名学术大师更登群培传略》,论述了根敦群培传奇、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文末开列了根敦群培的著译作品详目。同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唐景福编著),列有根敦群培专条,主要依据李有义《藏族历史学家根敦琼培传略》辑录。1 992年,青海人民出版杜出版《藏传佛教高僧传》(杨明贵、马吉祥编译),以《根敦群佩--近代史学家》为题,简述了他的生平和著述。是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安多藏族史略》(黎宗华、李延恺著)简略地介绍了安多大学者根敦群培。同年,陈金钟在《西藏研究》上发表《缅怀根敦群培先生》,该文以根敦群培发表的《藏文草书源于楷书体》和《藏文的由来与演变》为主要材料,阐述了根敦群培对藏文研究的贡献,文末附有《根敦群培年谱》。
1995年朗措发表文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根敦群培从出生、出家人寺、学习佛法、辩经、考察、游历、著述到去世的一生。文中所述人名、地名、书名等都附有藏文,以避免产生歧义。作者认为,"更登群培是二十世纪初期藏族学者中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史学评论家、哲学家。他的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优秀之作大都讲究布局,富于变化,气势宏伟奔放,语言丰富而富有创造性。同时,他又是著名译师,精通藏、梵、英、巴利文、汉文等,译有大量的作品,在藏族近代史上堪称楷模。他的部分作品言简意赅,虽渲染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整体逻辑严密,思想深刻,含义深远,……他的许多进步思想被当时的封建势力视作异端邪说而使他身心屡遭严重的摧残打击,以致晚年忧郁成疾,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为唤醒被宗教禁锢了头脑的民族,为继承和发展藏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始终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不顾个人的得失,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他的大部分作品也巳泽成英、日、俄等语言,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对根敦群培的评价较为客观,但是,认为他精通汉文值得商榷。文末附有根敦群培的著译作品汉藏对照目录。
1997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热贡学者多杰加所著《根敦群培》,是国内藏族学者所撰写的第一部较为详尽地论述根敦群培生平的藏文专著。该书主要以藏文材料和实地调查的口碑资料为依据,勾画了他非凡而传奇的一生,展示了他的学术成就。材料翔实,观点平实,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局限是,作者用近-半的篇幅(153-296页)注释《白史》,因而该著作不是纯粹的根敦群培传记。
1997年7-10月,为了撰写博士论文,笔者赴根敦群培生活过的甘、青、藏区进行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最重要的收获,是找到了沉寂于西藏近半个世纪的根敦群培的妻子和女儿,首次对她们进行了采访,并及时将考察予以发表。是年,朗措在《安多研究》第1 -2期发表《拉卜楞寺近代著名学者根敦群培与五世嘉木样嘉央益希丹贝坚参生平简述》,对根敦群培和五世嘉木样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两人革新目标和遭遇方面的相同特点,揭示了他们在社会地位和功绩方面的不同点。同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西藏历史文化辞典》,刊载了笔者撰写的《根敦群培》,对根敦群培的非凡生平和精湛的学术造诣进行了简要的评介,这是第一次在辞典中为这位藏族学术大师列传。
霍康在为《根敦群培著作》撰写的《出版前言》和《作者简介》中,着重阐述了他本人收集、整理、编辑、出版根敦群培作品的始末,同时还对根敦群堵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评介。
著名高僧和翻译家法尊法师曾用文言文将《白史》译成汉文。1981年,西北民族学院的王沂暖先生对法尊的汉译本进行校注后出版了内部铅印本,为汉藏文合壁,便于参考。1989年,陈金钟将《藏文的由来与演变》译成汉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其所译《印度圣地游记》发表于《西藏民俗》。1996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由四川藏学研究所组织翻译、格桑曲培等译的《根敦群培文集精要》,基本反映了根敦群培的论著概貌。该书内容包括《智游列国漫记》、《自拉萨启程》(节译)、《印度北部的雪山及相关问题》、《关于男女饮食及器物》(节译)、《各地的古今文字》、《关于藏文的结构》和《笈多王朝世系》(节译)6章,还选译了《喜马拉雅山论》和《印度诸圣地旅游纪实》,并将法尊所译《白史》的文言文改译为白话文。这是迄今为止对根敦群培论著的最大规模的翻译,为不懂藏文者了解和研究根敦群培提供了方便。
对根敦群培作品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喜饶嘉措大师在50年代撰写的《龙树中论奥义·狮子吼》,作者在这篇长文(藏文共246页)中阐述了佛教中观学说,并驳斥了根敦群培在《龙树(中观)奥义疏》中所阐述的佛教观及其哲学思想。这是到目前为止研究根敦群培的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论著中最有参考价值的作品。
1992年热贡学者夏吾才让的《根敦群培的诗学研究》出版,该文论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并从根敦群培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根敦群培的诗词作品,阐明了根敦群培的诗学成就和造诣,是研究根敦群培的上乘之作,对研究作为诗人的根敦群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95年,普希·桑巴顿珠发表《根敦群培与西藏历史研究简论》,从"人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和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了根敦群培的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对人们了解这位现代藏族史学家具有参考价值。1997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曲杰桑丹编的《肃清邪说流毒的教理·金刚火焰》,该书由荣增喇嘛·根敦丹增、曲杰·根敦桑丹、琼珠·洛桑达杰、瓜什则·丹增所写的4篇论文和多识所写的1篇序言构成。在这部火药味很浓的论战性文集中,作者以"维护格鲁派的正统、清除根敦群培中观学说的流毒"为目的,对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阐述了自己对中观学说的见解。
国外根敦群培研究 根敦群培曾到印度、锡兰等南亚国家考察,游学近12年,精通梵文、巴利文和英文等外文,并与俄国学者罗列赫(G.Roerich)合作,将藏文典籍《青史》和《入菩萨行论》等译成英文出版,加之其学术成就和思想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外国学者也开展了对根敦群培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的根敦群培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和法国。印度是佛教圣地,根敦群培曾在这里度过他一生的黄金时代(29-40岁,即1934-1945年),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1959年到印度的藏族高憎、学者中有根敦群培的亲属、朋友和门徒,他们具有研究根敦群培的独特条件;加上根敦群培游学印度时,曾在当地的报刊(如《明镜》、《摩诃菩提》等)和出版机构发表过一些著译,印度的藏人和印度文化部门保存有部分他的著译作品。上述因素使印度成为国外根敦群培研究的中心。法国有伯希和、石泰安、巴考和拉露等学者开创的良好的藏学基础,尤其在法国藏学家海德·斯多达女士(Heather Stoddard)的推动下,使法国成为国外较为活跃的根敦群培研究之地,并成立了"根敦群培研究会"(Dgednn Chospe1 Associ-anon)。
1957年,根敦群培的合作者和至交、印度学者罗侯罗(Rahul Sankrityayan)写下了《我该感谢的人》,其中第KLIII章有(Gcshe Dharmavardhana,即格西根敦群培)一节,简要地追忆了他的这位交往10余年的藏族学者和朋友。1 958年,木村肥佐生(别名达瓦桑布)在东京出版《西藏的日本间谍--隐秘旅藏十年》(1990年伦敦再版)。作者于1948年曾与在监狱中的根敦群培会面,根敦群培获释出狱后,他们再度面谈。作者与当时拉萨的进步人士关系密切,书中叙述了根敦群培在狱中及获释后的情况。1967年,印度德里出版了《罗侯罗自传》,书中记载了罗侯罗与根敦群培两位学者交往10余年的往事,为研究根敦群培提供了珍贵的史料。1969年,达拉(T.N.Takla)发表《论西藏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文中论及根敦群培参与组建"西藏革命党"等进步活动。1970年,法国学者麦克唐纳(Ariane Macdonld)在《法兰西学院远东研究通报》上发表《曼龙上师的驮那羯砾迦城》一文,作者以土登嘉措的信函为据,叙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麦克唐纳的这篇文章参考了根敦群培的《印度诸圣地朝圣指南》,这是以西方语言发表的文章中第一次引用根敦群培的作品。后来,麦克唐纳还曾将《白史》翻译成法文。1972年,日卡·洛桑丹增在《政教常识汇编》一书中发表《安多学者根敦群培》,对根敦群培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1973年,贡觉·阿波喇琼为《西藏和西藏佛教传记辞典》(德里出版,第5卷)所写的有关格鲁派高僧的词条,简述了根敦群培的生平。阿波喇琼还编著有《根敦群培生平述略》一书。1977年,桑丹诺布在《西藏评论》上发表《根敦群培的生平与著作》。同年.云丹嘉措在巴黎发表《答东妥的问难》-文,文中揭示了根教群培与他的老师格西喜饶嘉措对龙树《中论》的研究及师徒二人在中观学说上的分歧和争论。1978年,桑丹诺布将《白史》翻译成英文出版。是年,顿珠在《西藏评沦》上发表《根敦群培--传说后面的人》,文中附录了根敦群培的著译作品目录。他还将根敦群培的《藏文从楷书到行书的演变》-文译成英文,发表于《西藏杂志》第8卷第1期。是年,英国干涉中国西藏事务的代理人、藏学家黎吉生发表《根敦群培"未完成的"(白史)》。德钦桑姆(即梅德女士)发表《再淡根敦群培》,同年,她为戴晋·桑莫所写的藏文《根敦群培上师》作校订。1979年,然扎活佛土登曲达出版《根敦群培的生平和著述》,论述了根教群培对藏族文化的页献。同年,海德向第二届国际藏学研究会暨纪念黎吉生藏学讨论会提交《作为艺术家的根敦群培》一文,并收入《第二届国际藏学研究会文集》。1980年,然扎活佛哲通·土登曲达在印度出版《根敦群培传略》,内容涉及根敦群培一生的活动,并阐述了他在佛教、政治、历史、语言、诗词、妇女和西藏人的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见解。1 983年,格德活佛在印度编辑出版《回忆根敦群培》,内容包括9篇与根敦群培同时代的人的访谈录;其与他人争论的来龙去脉;根敦群培年谱及其著译作品目录。这些是研究根敦群培的重要口碑资料。1985年,在《西藏学报》第10卷第1期上,海德发表《根敦群培--由格德活佛和霍康·索朗边巴所写的两种最新传记版本》。是年,克瓦尔内发表《来自安多的乞丐》-文,评介海德的《安多的托钵僧》一书。
1985年,法国学者海德在巴黎出版其博士学位论文《安多的托钵僧(根敦群培)》一书。全书共10章,前3章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即十三世达赖喇嘛当政以来的西藏社会政治背景和重大历史事件,第4-9章阐述了根敦群培在青海、甘南、西藏和南亚的学习、考察、游历、辩经、著述等活动,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根敦群培短暂的一生。第10章探讨了根敦群培的思想个性和命运。书后附有他的著译日录,并开列了参考文献目录。海德在撰写该书时.参考了有关根敦群培和西藏近代史的大量藏文、外文文献和论著,并查阅了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等地保存的有关档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采访了西藏各界人士中的历史见证人,因此材料较翔实,论述较客观,是迄今出版的研究根敦群培的论著中最有份量的一部。书中附有根敦群培的两张照片和一幅图像(1938年绘),弥足珍贵。1987年,多波活佛将根敦群培的《藏文的起源若干分析》一文译成英文。1989年,海德发表《法师、艺术家和上师疯子--西藏的"无我"人物》。
1989年,美国人类学家、藏学家梅·戈尔斯坦(M.C.Goldstein)出版其藏学代表作《西藏现代史(1913-1 951)--喇嘛王国的覆灭》,该书第13章中"西藏革命党"一节,在论述"西藏革命党"的组建、活动情况及该组织的成员时,揭示了根敦群培与邦达饶嘎、江乐金·索朗杰布、土登贡培等人的关系和根敦群培参与旨在"使四藏从现存的专制政府中解放出来",并对西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和重建的"西藏革命党"的活动。作者称根敦群培是才华横溢而放荡不羁的喇嘛、学者和反叛者";并转引格德活佛所编的著作称,根敦群培在印度等地考察、游学时,"醉心于马列主义的政治哲学和反对殖民主义者的思想,从而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在西藏进行重大改革乃至发动一场革命。他赞成给喇嘛僧侣发放薪俸而不赐予庄园份地,要求喇嘛专心修习佛法而不要去经商。据说他还赞成进行土地和法律改革,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书中还记载了噶厦派官员逮捕根敦群培、搜查其住所,查抄其物品和关押根敦群培的情况。其中附有根敦群培在印度的照片一张,并附载"西藏革命党"的党徽图案、入党申请表、党员登记卡和《噶伦堡西藏革命党简要协定》的详细内容。为研究根敦群培与"西藏革命党"的关系提供了珍贵史料。是年,鲁埃格(D.Seyfort Ruegg)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第2卷上发表《西藏的(奥德赛)》。
1992年,著名藏传佛学专家、弗吉尼亚大学教授霍普金斯(Jeffry Hopkins)与宇妥·多吉玉珍合作,将《欲经》翻译成英文在纽约雪狮出版社出版,英文书名为Tibetan Arts。Love,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by Jeffry Hopkins with Dorje Yuthok(《西藏的情爱艺术》)。该书的《导论》,对《欲经》进行了较为探入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对《欲经》这部奇书进行研究的上乘之作。是年,美国藏学家、密歇根大学教授唐纳德·洛佩兹(Donald S. Lopez)向第六届国际藏学研讨会提交了《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初步研究》的论文,对该作品的前三分之一部分进行了探讨,初步断定《龙树(中论)奥义疏》是根敦群培的作品。
1995午1月,旅印藏族学者顿珠发表了《藏文献中的性》一文,论述了藏族古代的性观念和性伦理,指出,关于性的藏文作品多数都是由佛教学者和高僧撰写的,对此大多数世俗读者都不了解;评论了根敦群培所著《欲经》的英文版,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1)导论的误导--以佛教的观点和密宗的思想来解读《欲经》;(2)译文增强了学术性,削弱了趣味性、通俗性和实用性;(3)译者对原作的误解导致误译;(4)书名的误译和误用。认为译者在该书的《导论》中,没有正确地阐明《欲经》的主题思想,译文也较晦涩,一般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还阐述了根敦群培对藏族性伦理和性科学的贡献,赞扬了书中洋溢的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思想。
1995年,唐纳德·洛佩兹在《三乘:佛教评论》春季号发表《中观遭遇现代性:根敦群培的生平与著述》。1998年,唐纳德·洛佩兹向第八届国际藏学研讨会提交了《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最终研究》,对《龙树(中论)奥义疏》的其余三分之二部分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龙树(中论)奥义疏》的内证暗示,该文献的后一部分也是根敦群培的作品,但是可能源于他向达瓦桑波的口授。"
(二)国内外根敦群培研究的新进展
国内根敦群培研究新进展 1999年笔者出版的《西藏人文主义先驱根敦群培大师评传》导论,评述了国内外的根敦群培研究。论著方面:2001年,多杰加向北京藏学讨论会提交《根敦群培及其人生价值》论文;2002年,作家马丽华发表《被称作"二十世纪西藏奇僧"的根敦群培》一文;2003年,杜永彬发表根敦群培--西藏的人文主义先驱》。译著方面:台湾学者翻译出版了《欲经》;2000年,《安多的托钵僧》法文版由杜永彬翻译成汉文,西藏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龙树(中论)奥义疏》,国内有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班班多杰的译注本和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院长万果的汉译本。编著方面:2003年,杨仲嘉和多杰加编辑的《根敦群培文选续集》藏文版,由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学术活动方面:2003年10月24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纪念藏族学术大师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学术座谈会";2003年12月20日,在台湾召开的"当代藏学--21世纪的西藏"研讨会上,会议的议题之-是"根敦群培与21世纪之西藏宗教"。
国外根敦群培研究的新进展 论著方面:1999年,印度出版了霍藏晋美撰写的《正直真诚受人欺骗的乞丐:安多根敦群培生平考辨》,该书共25个论题:一、最初听说"底察瘦子"及其对他的印象;二、根敦群培的出生地辨析;三、根敦群培的父母考辨;四、根敦群培名称的由来辨析;五、依止上师与接受教育辨析;六、根敦群培旅居印度的年代考辨;七、根敦群培的生卒年考辨;八、根敦群培被监禁的原因辨析;九、根敦群培被监禁的结局;十、在狱中撰写的道歌(诗词);十-、身材面貌和服饰辨析;十二、著作成就分析;十三、根敦群培的作品在安多地区流传情况考辨;十四、处女作辨析;十五、《龙树(中论)奥义疏》的质疑;十六、《西藏政治史》作者质疑;十七、关于(格西曲札)《藏文辞典》编纂者质疑;十八、根敦群培与罗列赫;十九、根敦群培的情人考辨;二十、根敦群培的政治经历;十一、寄给拉卜楞寺的信函(噶松)考辨;二十二、根敦群培的佛学思想分析;二十三、根敦群培与哲麦活佛;二十四、根敦群培个性中的弱点;二十五、有关根敦群培的文献资料介绍;书后附有写给根敦群培的诗。2003年9月,唐纳德·洛佩兹向牛津第十届国际藏学讨论会提交《根敦群培的(殖民主义史)》论文,阐述了根敦群培在《智游列国漫记》等作品中反对英国和印度殖民主义的思想。海德·斯多达向第十届国际藏学讨论会提交的论文题目为:《"吃掉它或是扔给狗吃",根敦群培、帕丹巴桑杰和玛吉拉仲:西藏近900年来对遗体舍利的处置》。2003年10月,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旅居美国旧金山的藏族学者白玛旺杰汉译的《龙树(中论)奥义琉》。洛佩兹告知笔者,他已将该书翻译成英文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将于2004年由哥伦比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海德告知笔者,《安多的托钵僧》英文版将于2004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杜出版。学术活动:2003年,瑞士导演斯且德勒(Luc Svhaedler)拍摄了一部关于根敦群培的文献记录片。2003年11月7-9日,美国纽约"拉孜当代西藏文化图书馆"主办纪念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Gedun Choephel Centennial Conference),在会上展出了根敦群培的手稿、文献、绘画作品、文物和国际根敦群培研究论著,全方位、多媒体展示根敦群培,并对其生平、学术和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纪念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这次会议与会人员来自世界各地。正式代表,中国:根敦群培的女儿格吉央宗,施主霍康·索朗边巴之子霍康·强巴丹达,青海黄南民族师专教师多杰加,根敦群培朋友之妻白玛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博士杜永彬,中央统战部二局处长徐志涛。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教授戈尔斯坦,弗吉尼亚大学教授霍普金斯,密歇根大学教授洛佩兹,拉孜当代西藏文化图书馆馆长白玛本,国外藏族学者降央诺布,洛杉矶西来大学教授白玛旺杰。印度:格德活佛、洛桑·丹增晋美、台康·土登泽培、纳吉·阿旺顿珠、霍藏晋美、"阿尼玛卿研究所"所长扎西次仁、"西藏文献档案图书馆"馆员洛桑夏孜。欧洲: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海德·斯多达,伦敦大学教授次仁夏嘉,牛津大学人类学讲师克莱尔·哈利斯,德国汉堡大学女博士候选人蒙格勒,瑞士制片人斯且德勒。缺席的然扎活佛哲通·土登曲达发来了书面贺信,根敦群培的侄子杨仲嘉,由"根敦群培教育基金会"发来贺信。列席学者:印地安那大学教授史伯林(Elliot Sperling),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巴勒特(Robert Barnett),哈佛大学博士、伍斯特理工专科学院人文系助理教授滕华瑞(Gray'I'uttee),法国人德蒙德勒(Raphaele Demandre),哈佛大学博土生金红梅等。主办人员为拉孜当代西藏文化图书馆馆长白玛本,学术秘书克利斯丁娜博士(Kristina)等。
会议的开幕式首先是由3名来自纽约州伊萨卡朗杰寺的喇嘛念诵根敦群培所熟知的两部经;然后由根敦群培的女儿格吉央宗点燃供灯并献哈达。研讨会的内容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根敦群培撰写的作品 格德活佛召集,讲述人为:多杰加、纳吉·阿旺顿珠、扎西次仁和霍藏晋美。格德活佛为高僧和知名藏族学者,现旅居印度。多杰加为根敦群培家乡人,黄南州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教师,著有《根敦群培传略》一书,与杨仲加合作编辑《根敦群培文选续集》藏文版。纳吉·阿旺顿珠讲述了其师从根敦群培学习的情况。扎西次仁研究根敦群培的作品多年,目前正在编辑他收藏的作品4卷本,他讲述了根敦群培早年的经历及其人际关系,阐述了根敦群培的佛教思想,并指出研究根敦群培具有重要的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化。霍藏晋美1999年在印度出版了《耿直真诚受人欺骗的乞丐:安多根敦群培生平考辨》,他认为第一次召开纪念根敦群培的学术会议很有意义,根敦群培上承传统,下启现代,连接旧时代和新时代,是藏族的一位领袖人物。端智嘉与根敦群培在文学方面有区别,但是在领袖角色方面是相同的,他们都是现代文学的象征和领袖;关于根敦群培的故事真伪交织,许多人并不了解和理解根敦群培,根敦群培究竟是格鲁派还是宁玛派也存在分歧,有些人将根敦群培与拉卜楞寺的关系及与嘉木样的关系复杂化;还需要对根敦群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作出公正的评价。
该论坛讲述结束后,播放了根敦群培出生地和根敦群培中学的录像,由法国人德蒙德勒拍摄,她曾分别在印度、西藏和尼泊尔居住近20年,负责双棚西根敦群培中学项目的实施,拍摄了该学校的记录片,并将根敦群培的家乡拍摄制作为光盘和影片。
翻译根敦群培的作品 召集人唐纳德·洛佩兹,成员为:杰夫瑞·霍普金斯、蒙格勒和白玛旺杰。洛佩兹,美国藏学家,密四根大学亚洲语言和文化系主任,佛学教授,其藏学代表作为《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1992年向第六届国际藏学研讨会提交了《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初步研究》的论文;1998年向第八届国际藏学研讨会提交了《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最终研究》。霍普金斯,国际知名的藏传佛学家,1992年与宇妥·多吉玉珍合作,将根敦群培的《欲经》英译出版;霍普金斯讲述了他翻译《欲经》的缘起及其与宇妥玉珍合作翻泽的过程。蒙格勒,德国汉堡大学的博士候选人,曾译注喜饶嘉措撰写的《根敦群培传》。l 999年出版《根敦群培--20世纪藏族学者传》。白玛旺杰,现在洛杉矶西来大学宗教系任教,汉译根敦群培的《龙树(中论)奥义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他讲述了翻译《龙树(中论)奥义疏》的缘起和经过。
个人回忆与传记陈述 讲述人为:次旦玉珍(播放录像带)、格吉央宗、多杰加、洛珠拉旺和降央诺布。首先,播放次仁曲珍采访根敦群培的妻子次旦玉珍的录像,她讲述了与根敦群培相识的情节。随后,由格吉央宗讲述她所知道的其父根敦群培的情况。然后,多杰加游述了根敦群培的家世和荣增活佛与根敦群培的关系。最后,降央诺布讲述了其母洛底阿旺之兄索朗顿珠与根敦群培交往的情节。霍康·强巴旦达讲述了根敦群培与他家的密切交往。台康·土登泽培讲述了关于根敦群培的见闻。纳吉·阿旺顿珠讲述了他师从根敦群培学习的往事。随后播放了瑞士人斯且德勒拍摄的文献记录片《根敦群培》的片断。
手稿、绘画与素描和个人藏品 扎西次仁召集,成员为:白玛嘉、洛桑夏孜、斯且德勒和克莱尔·哈利斯。白玛嘉,居住甘南合作,其丈夫桑丹嘉措曾在拉卜楞寺堆桑林与根敦群培一道学经,并收集了根敦群培的绘画、素描和水彩画作品,他去世后其妻白玛嘉一直珍藏着这些作品,其收藏品数十年来一直不为人知,白玛嘉此次带着其藏品专程前往纽约展出。她讲述了丈夫与根敦群培的交往和根敦群培绘画作品的收藏经历。多杰加讲述了根敦群培的侄子杨仲嘉所收藏的手稿、文物等,由于杨仲嘉没能到会,由多杰加代为讲述,并散发了相关的照片。洛桑夏孜将几部根敦群培的重要手稿和其他作品带到会上展示,并讲述了设在印度的"西藏文献档案图书馆"收藏的根敦群培信函和手稿以及发表在《明镜》报上的文章。斯且德勒,是来自瑞士的文献记录片制片人,曾拍摄过几部有关西藏节日的影片。2003年开始拍摄关于根敦群培的文献记录片(direclor。f docmnenlary Gendun Choephel),该片将于2004年完成。他结合拍摄的有关根敦群培的老照片,讲述了根敦群培的作品及与格雷贝娄、罗侯罗、穆克吉、邦达饶噶等人的交往。克莱尔·哈利斯博士是牛津大学人类学讲师,英国皮特利维斯博物馆(Pitt Rivers Museum)保管员,她与次仁夏嘉合作编撰了《观看拉萨--1936-1947年英国人对西藏首府的描述》,其中包括根敦群培的朋友堪瓦尔·克里希那(Kanwal Krishna)的水彩画。她的演讲题目是:《作为艺术家的根敦群培:是第一位西藏的现代主义者吗?》,阐述了根敦群培的艺术造诣和艺术思想。
根敦群培在现代西藏 召集人海德,成员为:杜永彬、戈尔斯坦、降央诺布和次仁夏嘉。海德·斯多达,法国女藏学家,1979年向第二届国际藏学研究会提交《作为艺术家的根敦群培》一文;1985年在巴黎出版《安多的托钵僧(根敦群培)》-书等。她讲述了其从事根敦群培研究的经历,提出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根敦群培研究的构想。杜永彬,著有《二十世纪西藏奇僧--人文主义先驱根敦群培大师评传》等,在会上发表演讲:《根敦群培在现代西藏的地位和作用》(Gedun Choephel's Role and Placein Modern'lhbelan Times)。戈尔斯坦,美国人类学家、国际知名藏学家,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教授。戈尔斯坦的演讲结合十三世达赖的"新政"近代化尝试,讲述了根敦群培对西藏近代化的贡献。降央诺布讲述了其对根敦群培作品的收藏和研究情况。次仁夏嘉,现为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教授,他在演讲中高度评价了根敦群培的学术贡献,并希望藏族学者为根敦群培的《印度诸圣地游历纪实》撰写续篇。
这是一次直观、全面地了解根敦群培的大会。与会学者多视角观察根敦群培,立体感受根敦群培。在会上本人倡议:第一,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将目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根敦群培的手稿、文献、文物、书籍等,与此次会议的研讨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将推动根敦群培研究的深入;第二、尽力搜集根敦群培的手稿和文献,尽早出版图文并茂的《根敦群培全集》和《根敦群培论丛》,以保存藏族文化的这笔珍贵遗产。
三、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根敦群培学术的当代价值
根敦群培为学的本质特点是"求真"。他撰写藏族和印度的历史,是非分明,旨在求真。从根敦群培的论著和学术历程可以看出,他在学术实践中不但要"求其可爱",首先是"求其可信"与"求真";离经叛道和蔑视权威,使他在治学和思维时,不惟传统,不惟佛经,不惟权威,不囿成说,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博爱与利他,使根敦群培不仅淡泊名利,率真地对待朋友和同胞,而且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既是僧人又是学者,既是"圣人"又是"乞丐"的双重性格,使根敦群培在研究藏区和印度时,能够把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边缘人",根敦群培不但可以充当印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旁观者",看清其本来面目,而且能够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和佛教,对藏族文化和印度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打通古今和中外,取得同时代的僧人和学者难以望其项背的学术和思想成果,成为时代的先驱者。
根敦群培为学的另一特点是时代感和历史感。阅读根敦群培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是带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研究藏印历史的,他的学术研究不仅打上了个人的烙印,而且反映了时代精神。他既对 藏族历史、文化和宗教进行反思,又对现实社会中的弊端进行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这是对历史上的藏族高僧米拉日巴和仓央嘉措等人的学术和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根敦群培无论在《白史》、《智游佛国漫记》和龙树<中论>奥义疏》等论著中,还是在诗词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他说:"我摈弃了主观臆断;摈弃了为哗众取宠,随意杜撰一些毫无根据的离奇古怪故事的行为;摈弃了为讨好他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的行为;摈弃了为保住自己的糌粑口袋,置一切是非界限于不顾以图个人好名声 的行为,……使愚人惊愕的浮夸之词,向显贵献媚的奴颜媚骨,让信徒呻吟的神话故事,统统远抛,走我正直的路"。根敦群培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对藏民族的真切感情。他对藏族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怒其不争",根本目的是希望藏族文化昌盛、藏传佛教发展和藏民族强大。正是由于具备了上述品格和素质,根敦群培才能从同时代的学者和高僧中脱颖而出,站在藏族学术的潮头,承担起开创藏族现代藏学的重任。
根敦群培的学风对于藏学研究人员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第一、发扬"求真"的精神,从藏区和藏族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了解藏区的实情和藏族的真情;潜心学术研究,将创新视为学术的生命。第二、发扬中国藏学的优良传统,以严谨的学风从事藏学研究,消除浮躁心理,摈弃急功近利和学术关系学,以出精品和成大家为学术抱负,提升中国藏学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第三、学术研究要体现时代感和历史感,鉴古知今,"经世致用",为藏族人民的福利和藏区的现代化贡献才智。
根敦群培文风的根本特点是"传神"。中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论著不仅讲求专精,还要讲究文采;译著不仅要信和达,还应做到雅。汉文史籍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藏文史籍如《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等,既是史学名著,又被视为文学名著;西方的学术著作也强调文采;港台学者的论著也重视学术作品的文风和文采。根敦群培的学术著作可谓文采飞扬,翻译作品信达雅,不仅把握了藏族历史文化与印度历史文化的本质,而且抓住了其灵魂。
根敦群培文风的另一特点是通俗化与人民性。藏族文学史上有通俗化的传统,《米拉日巴道歌》、《米拉日巴传》、《仓央嘉措情歌》、《猴鸟故事》,以及史诗《格萨尔王传》和著名的"八大藏戏"等,都是世俗、民间文化的杰作。根敦群培继承藏族文学的通俗化风格,重视世俗一民间文化,吸收和借鉴现代学者的学风和文风,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作为僧人,根敦群培著书立说的一个鲜明风格是走下神坛,回归大地,贴近社会和民众。根敦群培对故弄玄虚的学风十分反感,他说:"出于本性的原因,倘若你用浅显的道理讲清了难题,那些愚昧之人不但不会感到高兴,还会反过来责怪你;若把浅显的道理讲得深奥难懂,他们便会感到畏惧,夸赞你具有学者风度"。"大多数人都对以浅显的道理讲清了难题者,持不信任或藐视的态度;相反,对那些故弄玄虚将简单的道理讲得深奥难懂者,则尊为学者而加以信任"。朴实无华的学风和文风,使根敦群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可谓文情并茂,情智交融,形神兼备。其思辩和洞察力所显示的智慧,对达官显贵和僧人的讥讽和嘲笑,以文人史的文字和语言风格,将词章、义理、考据熔于一炉,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根敦群培文风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学术论著"传神",要求藏学研究者在从事学术实践时,关键是要认清研究对象的本质,把握藏族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藏族社会演变的真谛,揭示藏族文化的精髓,深入藏学研究的殿堂,撰写出体现藏民族精神的学术文化精品;第二、著译作品"通俗化",要求藏学研究人员在追求论著的学术性的同时,应当重视藏学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向广大民众普及藏族历史文化知识,撰写出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作品,为提高藏族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第三、论著作品的"人民性",要求藏学研究者以为藏族人民服务为学术宗旨,进入藏区,深入基层,贴近人民,贴近生活,为藏区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根敦群培的治学方法在今天仍需要继承和发扬。第一、根敦群培在从事学术实践时,运用实证方法、语言历史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田野方法、反思与批判的方法,这是藏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这些治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第二、藏学研究的两大基本技能,一是掌握语言工具,二是熟悉乃至精通藏传佛教,根敦群培不仅精通藏传佛教,而且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藏文、英文、梵文、印地文、汉文等语言工具,这也是他能以开阔的视野治学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优势。2l世纪的治学条件和环境与根敦群培时代已不能同日而语,藏学研究者没有任何理由不具备这两大基本技能;第三、根敦群培既是博学的大师,又是专精的专家,他谙熟大小"五明",了解藏族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渊源关系,并从个案研究人手,因而取得了同时代的学者难以企及的学术和思想成果。今天的藏学研
究者应以根敦群培为榜样,通古博今,将博与专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专家和通才,才有可能成为名家和大师。
(二) 根敦群培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为藏族的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他对待藏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封建特权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对藏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知。首先,无论是个人、民族和国家,都要清醒地认识自我,真正做到"知己",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勇于面对现实,能够看到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危机点;其次,要"知彼",重视了解他人、其他民族和国家,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为我所用;第三,要有开放的胸襟,不仅要跳出藏区和藏族的圈子,而且要睁开眼睛看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勇敢地走向世界。
对藏传佛教的态度--自觉。根敦群培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以人为本,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并希望用人为本位的文化代替以佛为本位的文化。对待传统和宗教,他主张用理智的分析来代替盲目信仰,善于"怀疑",通过怀疑,破除陈腐的观念。并以这种精神治学,用批判的眼光研究印度和西藏,敢于否定成说,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他以发展和批判的眼光审视佛教,并揭露佛教中所存在的弊端,动摇了佛法至上、主宰藏族社会一切领域的地位,从而确立了人文史观,唤起了人们对理性、科学、正义和良知的尊重,对藏族传统的认识论、伦理观和价值观发出了挑战,成为藏族启蒙运动的先驱,对藏族的思想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重要启示在于:第一、理性地信仰和研究藏传佛教,不要盲从和迷信;第二、兼容不同的教派,宽容不同的宗教,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第三、弘扬藏传佛教历史上的人文主义传统,正视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人间佛教",走向"道德宗教"。
对封建权贵的态度--自傲。一是有志气,根敦群培从安多来到封建农奴社会的中心--拉萨,被卫藏三大领主称为乞丐、托钵僧、疯子,穷困潦倒,但是他具有"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傲骨。二是有骨气,根敦群培蔑视封建权贵,像李白那样,"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根敦群培和中华民族的其他优秀人物,就是鲁迅先生所称赞的"中国的脊梁"。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自尊。根敦群培的学术和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不崇洋媚外,不言必称印度。印度是佛祖的诞生地,是佛教徒向往的圣地,藏传佛教直接来源于印度佛教,因而,就像研究西方古代者"言必称希腊"一样,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言必称印度"的传统,惟印度马首是瞻者,只看到佛教文明的共性,忽视了藏传佛教和藏族文明的个性,实际上是一种崇印媚外的思想。对此,根敦群培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他说:"我们的许多学者,无论从思维方式、创作方法、装束打扮、礼节仪轨等,凡身语意三门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宛若芝麻含有芝麻油一般都深受印度的影响,甚至在偈颂诗词里,皆以引用印度的山脉、河流、地域、花卉等名称为荣。如'身若巍峨宾陀山,语似洁净恒河水',这样的修饰形式被誉为好诗;而'身若巍峨的玛积雪山,语似滔滔的玛曲河流水',这样的修饰方式,虽然用了句首叠音修辞格,并无任何不当之处,却会被当作嘲笑的话柄。"今天,强调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邓小平提出的西藏要走进中国现代化的前列的号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敦群培生活在新旧交替、社会历史文化转型的时代,他以卓越的胆识和超人的气魄,跳出寺庙、藏区和藏族的圈子,睁开眼睛看世界,在藏族学术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奠定了藏族学术大师、人文主义先驱和启蒙思想家的地位,向20世纪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根敦群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祖国。进入2l世纪,藏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以及藏族的学术和思想都面临全球化、信息化和外来文化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对待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和外来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藏族的学术文化和思想?中国藏学研究和中华学术怎样迎接新的挑战? 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是摆在每一位藏族同胞、每一位藏学研究者和关心藏族命运的人以及每一位中华儿女面前的问题。抓住机遇,寻求藏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出路,为中华学术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聪明才智,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在这样的形势下,根敦群培对待传统文化、藏传佛教、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态度,其学术和思想对我们进行藏传佛教改革、正确处理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繁荣祖国的藏学事业、促进中华学术的昌盛,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这就是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