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鲁迅文学奖之次仁罗布

作者:廖翊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11-15 09:48:00 点击数:


次仁罗布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得让我咋舌。……”次仁罗布在小说《放生羊》开篇如此写道。
  这是小说主人公年扎的一个梦境,梦见的是去世12年的妻子。为救赎妻子的“罪孽”,让她在另一个世界免于苦难,年扎买回一头待宰的羔羊“放生”。日复一日牵着小羊转经、焚香,主人公以这种方式与亡妻对话,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藉。然而,从天而降的癌病让主人公面临离别放生羊的更大痛苦,他以超乎寻常的虔诚与努力争取生命的长度,希望能更多陪伴放生羊一程。
  短篇小说《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奖评语道:“这是一个关于祈祷与救赎的故事。小说中流淌着悲悯与温情,充盈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放生羊是西藏最有特色的事物之一,在西藏转经路上、寺庙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或几头羊去转经,表达内心的祈愿。当我只写了1000来字时,就深陷进去了,以很小的视角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前来领奖的青年作家次仁罗布,日前在浙江绍兴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他表示,题材无所谓大小,他重在表现西藏民众最真实的生活状况,“我愿意写真实的情感。只要是人,感情都是相通的,真实的感情是可以感染任何民族的读者的。”他介绍,不久前他出访韩国,韩国女作家朗诵译成韩语的《放生羊》,感动了在场人士。
  带着这种写作意识,近年来,次仁罗布先后创作出《杀手》《界》《传说》《阿米日嘎》《放生羊》等多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并获各类大奖,成为文坛关注的新星。
  次仁罗布今年45岁,1986年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系。小学时读到《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小说,在感受全新世界之时,也深感文学的魅力。毕业后断断续续写过小说、散文、诗歌,但他自己认为,真正意义的文学创作,是2005年后。
  “以前写小说,只是讲一个故事而已,至于故事的内涵是什么,对读者有什么启示,我不会考虑。现在,我除了考虑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东西,传递什么信息外,还要思考用什么手法最能够表达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藏族作家,我更多思考的是本民族的问题,更多地是想表达藏民族内心情感和心路历程。”
  他说,之所以有这个转变,一是通过参加2004年度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的学习,对文学的认知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基于这些年表现西藏文学作品存在的某些现象。
  “西藏对外开放后,写西藏的人多了,很多作者对西藏的历史、文化、现状了解非常浅表,所以把西藏写得特别神乎和神秘,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还原,还原藏族人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这是一个藏族作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今后创作的方向。”
  他认为,“真实的西藏”的内涵,体现于西藏民众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中,“读者从《放生羊》中不仅可以看到主人公年扎真挚、深沉的内心情感,也可以看到西藏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非常自由的宗教信仰。这就是真实的西藏。”
  采访中得知,次仁罗布正在构思一个长篇小说,试图通过一个藏族家庭半个世纪来的生活故事,表达藏族人的生命态度。
  次仁罗布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看中外优秀影片影碟,乐于与各民族作家、同行交朋友。
  “我喜欢看讲故事有突破、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影,如《暴风将至》《老有所依》《通天塔》《撞车》等,喜欢这些片子的叙述方式。时代在发展,文学要创新,《放生羊》就借鉴了不少别的作家的表现手法。几次进鲁迅文学院学习,认识了不少其他民族的作家,通过互相的学习,自己有了很大提高。”
  次仁罗布表示,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对自己是巨大的激励,坚定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普世价值,赞扬人性的伟大,揭示困难面前的无畏精神,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善良,作家有责任和义务给读者构建一个价值体系。”

[FS:PAGE]
  相关新闻: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次仁罗布:要为本民族树碑立传
  11月9日晚,由中国作家协会和绍兴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鲁迅先生故乡绍兴举行。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获得鲁迅文学奖,他也是本届鲁迅文学奖唯一获奖的少数民族作家,西藏自治区宣传部门为此召开了隆重的表彰会,以此鼓励西藏文学继往开来。但次仁罗布却搓着双手,异常谦逊地对记者说:获奖成为过去,今后还将努力。
  次仁罗布长得很西藏,黑、瘦,说一口并不地道的普通话,看见谁都必称老师,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非常汗颜。
  不知道文学天赋与运动天赋是否来自于血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次仁罗布就在《西藏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罗孜的船夫》,时任《西藏文学》主编亲自撰写评论,称次仁罗布的作品是“唯其稚嫩,更具希望”。
  次仁罗布在西藏大学藏文系毕业后,谋得的第一份工作是当藏文教师,其间,他也曾闲抛过5年的时光。
  “好在母亲及时提醒了我:你老是这个样子不行,会把自己给毁了,你必须找一份让你闲不下来的工作,好好做事。”次仁罗布坐在绍兴咸亨酒店里娓娓道来。
  就这样,次仁罗布调到了西藏日报社,从事藏文翻译、编辑副刊等工作。他在工作之余发表了多篇有分量的小说后,又得以调入自治区文联工作。生命的环环链条终于转到了他最喜欢的工作,正如著名作家余华认为文化馆的工作简直是一份天堂的工作。
  2004年,次仁罗布有机会到鲁迅文学院进修,这次学习对次仁罗布有着醍醐灌顶的意义。他说:“以前我知道要讲一个好故事,惯常方式是不断地模仿名家名作。进修后突然顿悟了,小说更需要讲究叙述和立意——通俗小说家注重故事的趣味,而真正的大师更看重故事的精神。”
  次仁罗布谈起文学,那份羞涩和不安消失了,言辞也更柔软了。
  2005年,次仁罗布在《西藏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杀手》,《杀手》中的杀手并没有杀人,但却在中国文坛引起很大反响,还被翻译成英文和韩文出版。一位文学界著名评论家说:杀手杀的是他内心深处的仇恨,是杀手和他所杀对象两个人的精神救赎。
  《芳草》杂志主编刘醒龙在看到《杀手》一文后,惊为天人,主动向次仁罗布约稿,这才有了后来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品《放生羊》。
  次仁罗布不讳言在文学创作中,他曾经过漫长的困顿、无奈、迷惘。他说,西藏文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过一个辉煌期,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等创造了一个魔幻文学的巅峰,作为后辈只能高山仰止了。
  “出路在哪里?我日夜苦思冥想,试探着找一条灵魂叙事的方法,穿过故事抵达人心,发掘人内心的种种幽暗与明亮,找到讲故事的终极意义所在。”次仁罗布在小说《放生羊》中进行了尝试,那种藏传佛教的灵魂救赎让阅读者也宁静下来。
  藏族作家的圈子里已经聚集了将近500人,这支队伍有点庞大,次仁罗布认为少数民族作家,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要从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里汲取养分,书写民族心灵的秘史,为本民族树碑立传,为繁荣和丰富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一份贡献。(绍兴日报)
  链接:
  次仁罗布,1965年出生于西藏,1986年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系。先后在西藏日报社和《西藏文学》编辑部工作。西藏作家协会理事。发表有小说《杀手》、《界》、《阿米日嘎》等作品。《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