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在冷静之中的火热——序孔占伟诗集《日子与纯洁的季节》
作者:龙仁青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7-11-25 13:21:41
点击数:
冬天虽然寒冷,但冬天却有一种与其它三个季节截然不同的特质。相对于春天的浮躁不安,夏日的绚烂华丽,秋季的近乎疯狂,冬天就像是一个受到了冷落的孩子,孤独而又疏远地躲避在时间之外,显得是那样的形单影只而又不事张扬。然而,就在这种被冷落的孤独中,冬天却在不动声色地积蓄着力量,它的内核变得充盈丰满,因为它正孕育着春天!
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里,我懒散地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我的膝盖上是一叠打印的诗稿。我细细地阅读着一行行的诗句,恍然间,我品味出了这些诗句所具有的一个特质:沉稳、冷静,火热的激情就包裹在这沉稳和冷静之中,这种特质与冬天何其相似啊!就在这样一个似乎是缺少逻辑的遐想之间,一个闪亮的成语出现在了我的脑际:宁静致远。
十几年前,年轻的校园诗人孔占伟走出大学校门,便走进了在我的故乡石乃亥这片辽远的草原。在他的单身宿舍清冷的墙壁上,就张贴着由他自己写就的这样几个大字:宁静致远。当时我作为一个深爱着文学的人,每每回乡探亲,就要到他的宿舍里坐坐。在那间只有一张单人床,而单人床靠墙的一边却码放着厚厚的书籍的小屋里,我们高歌,我们痛饮,我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诗歌,昌耀、海子、舒婷、北岛,以及那些层出不穷的各种流派里的前卫诗人们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我们的交谈之中,现在想来,在那片寂寥贫瘠远离城市的草原上,在那片被野花和牧歌美丽着,却与浮华迷乱的流行时尚无关的草原上,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诗人,这片草原便与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是那样的临近,那怦怦的心跳几乎隐约可闻。
走进这片草原之前,孔占伟的身影闪现在青海民族学院的校园里,他和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校园诗人一样,浪漫、潇洒、风流……这些与诗歌有关的词汇,理所当然也与这位年轻的校园诗人有关。
打开另一扇门
走进的不全是阳光
远远地发现
那扇门装饰成了风景
风依旧
打开另一扇门
才使你走进纯洁
走进自己的子午线
下雨天 周围无声
那扇门依雨季而立
长久的思念也将打开
走出一个如雨如风的故事
打开另一扇门
像揭开面具
从此 你便发现自己
离那扇门还很遥远
这是孔占伟写在校园里的一首小诗。走出大山,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青春活力的目光和心灵却与诗歌不期而遇,言语之间充满了惊喜和新奇。他发现他打开了一扇从来也没有打开过的另一扇门,而这扇门是被装饰成了风景的,这扇门引领他走进了纯洁,走进了自己的子午线。他还发现,即便是遇到了些微的挫折与不顺,即便是心里有了些微少年的愁绪,那扇门却依然依雨季而立,打开了他长久的思念,走出了一个如雨如风的故事。这扇门给他带来的新奇与惊喜,让他有一种一如揭开了面具一样的发现,但他还是深深感觉体悟到了,离那扇门还很遥远!这也使得孔占伟自从在那个时代与诗歌邂逅以来,一直对诗歌痴心不改,钟爱有加。
校园,这个充满诗意的词汇,除了与青春和爱情紧密相连,同时也与流行和时尚息息相关。初涉诗歌创作的孔占伟,当他张开双臂与给了他太多惊喜与新奇的诗歌拥抱的时候,无意之中,他也丢弃了一些东西。从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出他来自何方,又要去往何处,土地和山村消隐在了他的身后,在他的诗歌里,他记录下了那个令青春激荡的《读诗的日子》,还有那次充满沮丧但又意蕴深长的《蓝色的失约》,以及那个被夜色掩映着的浪漫的《停电的夜晚》。但很快他就发现,当他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童年的故乡却悄然显现在他的脑海,并且无时无刻撞击着他的心扉,令他思绪难安。终于,一首有着宣言性质的诗歌在他的笔下诞生,当他写完这首诗,一种轻松和坦然的感觉油然而生,他不由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这首诗,便是《我家住在山那边》:
听阳光的指挥
沿着山路行走
我家就在山那边
山那边
岁月和老人共饮
山里的清泉
老人的肤色和土地一模一样
……
山那边的旱台上
歪脖子树终年眺望
夏日里涌动的白凉帽
山那边的季节不寻常
大把大把的阳光
就在秋后的日子里成熟
山那边的收获
都凝固在与阳光同生的
古老水磨盘上
山那边的太阳消失在
另一座山那边
而我的家
依然还在山那边
后来,孔占伟便开始有了“山人”这样一个笔名,在那段时间,他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诗篇,都用了这个笔名。或许,我们可以把他的这一举动看成是他的诗歌对土地(也可理解为故乡、根)的最初的认同,向土地的最初的回归。
在我看来,在孔占伟的诗歌创作历程中,他在石乃亥草原的这段生活经历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度,不仅篇什很多,佳作也频现。
《青海湖颂诗》,这首完成于青海湖畔石乃亥草原的诗作,是孔占伟诗歌中的精华之一,阅读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将他情感的源泉无限地敞开,让情感之河一泻千里的那种畅快和淋漓:
站在冰雪封冻的湖岸上
我的目光洁白地滑向远方
眼前的迷朦与冰冷
交错着思绪
在这平常的日子里
我和我的诗在呼唤夏天的浪花
和我一样活着的人们不会遗忘
那蓝色的梦幻般的高原湖
风雨兼程的日日夜夜
从一片完全陌生的净地畅淋
并渐渐隆起
……
……宽阔得叫人心痛
在高远的天空下轻扬而来的
是你吗
多年前长眠于海中
一任你的执著开阔不尽的愁绪
面对这苍苍茫茫的世界
我将用怎样的音符唱响你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
回答我 你的语言
难道仅仅是起风时的涛声吗
我含泪问你
远方的码头是游人惟一的港口吗
是那些厌倦尘世的人们倾诉衷言的驿站吗
摸摸我过早秃顶的额头
我站在布哈河畔
站在深冬的风里
浑身的颤栗鼓动情感
我泪如泉涌
我将举起不变的心奔向你
跟你一起走进岁月沉重的苦难
……
……这是高原的世界屋脊
你是一颗生命的象征
是无数生命的象征
你的独白 你的豁达
早已镶嵌在人类的天空
一千一万次的诉说
流血的诉说
你让所有正视你的人们
在无边际的眷恋里
感受高原图腾
感受命运色彩荒诞的怪圈
……
你的存在接近生命的本源
渗合着人类最初的渴念
在自然的辽远和生命的短暂中
微微荡漾出我的履历
命中注定
只有选择你的博大
才容得下我苦难的欢乐
我深深懂得
冰雪封冻的湖岸上
我的朵朵呼声只能溶解你
凝固的表情
啊……高原,青海湖
相对于早期的校园诗歌,那种成熟和练达不仅仅表现在孔占伟的诗歌写作技巧上,更多的,是他的心胸越来越贴近了土地。在对土地的亲近中,他的视野和心胸也宛如草原,宛如青海湖一样变得博大而宽广,正如他在诗歌中写到的那样:“只有选择了你的博大/才容得下我苦难的欢乐”。应该说,这是他和他的诗歌更深层次的对土地的认同和向土地的回归。如此,他的诗歌也就有了来自土地的宽厚和真实。
[FS:PAGE]在青海湖畔的石乃亥草原生活和写作的这段日子里,孔占伟的另外一个情绪极点,便是对故乡的思念,在这些孤独的时日,他把他的诗笔不时地伸向那片生长着大片庄稼的黄河谷地,伴随着一道道绮丽的农业风景、田园风光,他的诗歌中出现了在田间地头劳作着的父辈们的身影,出现了家园,出现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
以春天的名义
期待着天边的红云
飘散
庄稼人脸上深深的皱纹
以我三十年春秋的步履
深入田垄思索
庄稼成长的艰难季节
在草原的一隅
蜗居
我常常听见生命的美丽摇响庄稼
含辛茹苦的身子
灼热唇边的每一粒米饭
是它锃亮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思念一天又一天地遥远
麦子一片一片地成熟
庄稼
依然是个名词
这首诗写于孔占伟离开石乃亥草原后的一个夜晚,诗作却是那样真切地表达和描述了他在那片草原上曾经的过往和心灵的孤寂。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说过,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对孔占伟来说,这段孤独的日子,其实就是上天对一个诗人的赐予,只有得到这种孤独的磨砺,一个需要思索,需要顿悟的诗人才会站立起来。
孔占伟后来一直从事行政工作,政务的忙碌使他不得不疏远了诗歌,而这种疏远也只是表现在他的诗作很少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其实他那颗诗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诗歌。从走出校园到现在,他一直订阅着《诗刊》等诗歌刊物,近20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便是诗歌在当今时代受到了犹如季节中的冬天所受到的冷遇一样的遭际,但他对诗歌的钟爱依然如故。也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才会有的神韵和气质!
草原深处的贫困村里
在同温饱尚有距离的牧民家中
接听从发达城市里打来的电话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正午
无线音符传递很远很远的消息
走进初冬浑荒的草原
回味电话里讲过的每一件事情
我的内心有一股难以言说的痛楚
接听电话的那一刻
想象发达城市里生活的你
在豪华的星级宾馆
或者比眼前这片草场更广阔的
现代化大街上
昂首阔步
我长时间紧握电话
默默不语
在贫困村里接到这样一个电话
接听电话是一个随意的动作
挂断电话沉思的姿势
犹如一尊千年雕塑
展示光荣的责任
长期的基层生活,使孔占伟有了经常与底层民众接触的机会。近年来,他的诗歌明显有了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这首题为《在贫困村里接听电话》的诗作,从一个接听电话的简短过程,写出了贫困山村与繁华都市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对诗人带来的感触和深思,从而使诗人的诗作不论是诗歌表象的文字表达上,还是在诗歌内在的精神气质上,都越来越真切地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群众。如果说,孔占伟在草原上度过的孤独时日,是上天赐予他,让他在禅定般的静寂中得以独立思考的绝好机缘的话,那么,这种不断接触底层,从底层更宽广的生活场景中吸取更多生活养分的机遇,则是生活对他的赐予。有了这样难得的赐予,加上孔占伟那颗敏感的诗心,相信还会有更好更具深度的的诗歌佳作将会从他的笔下流泻而出。
这便是孔占伟留给我们的期待!
2006年岁末于西宁市
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里,我懒散地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我的膝盖上是一叠打印的诗稿。我细细地阅读着一行行的诗句,恍然间,我品味出了这些诗句所具有的一个特质:沉稳、冷静,火热的激情就包裹在这沉稳和冷静之中,这种特质与冬天何其相似啊!就在这样一个似乎是缺少逻辑的遐想之间,一个闪亮的成语出现在了我的脑际:宁静致远。
十几年前,年轻的校园诗人孔占伟走出大学校门,便走进了在我的故乡石乃亥这片辽远的草原。在他的单身宿舍清冷的墙壁上,就张贴着由他自己写就的这样几个大字:宁静致远。当时我作为一个深爱着文学的人,每每回乡探亲,就要到他的宿舍里坐坐。在那间只有一张单人床,而单人床靠墙的一边却码放着厚厚的书籍的小屋里,我们高歌,我们痛饮,我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诗歌,昌耀、海子、舒婷、北岛,以及那些层出不穷的各种流派里的前卫诗人们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我们的交谈之中,现在想来,在那片寂寥贫瘠远离城市的草原上,在那片被野花和牧歌美丽着,却与浮华迷乱的流行时尚无关的草原上,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诗人,这片草原便与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是那样的临近,那怦怦的心跳几乎隐约可闻。
走进这片草原之前,孔占伟的身影闪现在青海民族学院的校园里,他和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校园诗人一样,浪漫、潇洒、风流……这些与诗歌有关的词汇,理所当然也与这位年轻的校园诗人有关。
打开另一扇门
走进的不全是阳光
远远地发现
那扇门装饰成了风景
风依旧
打开另一扇门
才使你走进纯洁
走进自己的子午线
下雨天 周围无声
那扇门依雨季而立
长久的思念也将打开
走出一个如雨如风的故事
打开另一扇门
像揭开面具
从此 你便发现自己
离那扇门还很遥远
这是孔占伟写在校园里的一首小诗。走出大山,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青春活力的目光和心灵却与诗歌不期而遇,言语之间充满了惊喜和新奇。他发现他打开了一扇从来也没有打开过的另一扇门,而这扇门是被装饰成了风景的,这扇门引领他走进了纯洁,走进了自己的子午线。他还发现,即便是遇到了些微的挫折与不顺,即便是心里有了些微少年的愁绪,那扇门却依然依雨季而立,打开了他长久的思念,走出了一个如雨如风的故事。这扇门给他带来的新奇与惊喜,让他有一种一如揭开了面具一样的发现,但他还是深深感觉体悟到了,离那扇门还很遥远!这也使得孔占伟自从在那个时代与诗歌邂逅以来,一直对诗歌痴心不改,钟爱有加。
校园,这个充满诗意的词汇,除了与青春和爱情紧密相连,同时也与流行和时尚息息相关。初涉诗歌创作的孔占伟,当他张开双臂与给了他太多惊喜与新奇的诗歌拥抱的时候,无意之中,他也丢弃了一些东西。从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出他来自何方,又要去往何处,土地和山村消隐在了他的身后,在他的诗歌里,他记录下了那个令青春激荡的《读诗的日子》,还有那次充满沮丧但又意蕴深长的《蓝色的失约》,以及那个被夜色掩映着的浪漫的《停电的夜晚》。但很快他就发现,当他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童年的故乡却悄然显现在他的脑海,并且无时无刻撞击着他的心扉,令他思绪难安。终于,一首有着宣言性质的诗歌在他的笔下诞生,当他写完这首诗,一种轻松和坦然的感觉油然而生,他不由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这首诗,便是《我家住在山那边》:
听阳光的指挥
沿着山路行走
我家就在山那边
山那边
岁月和老人共饮
山里的清泉
老人的肤色和土地一模一样
……
山那边的旱台上
歪脖子树终年眺望
夏日里涌动的白凉帽
山那边的季节不寻常
大把大把的阳光
就在秋后的日子里成熟
山那边的收获
都凝固在与阳光同生的
古老水磨盘上
山那边的太阳消失在
另一座山那边
而我的家
依然还在山那边
后来,孔占伟便开始有了“山人”这样一个笔名,在那段时间,他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诗篇,都用了这个笔名。或许,我们可以把他的这一举动看成是他的诗歌对土地(也可理解为故乡、根)的最初的认同,向土地的最初的回归。
在我看来,在孔占伟的诗歌创作历程中,他在石乃亥草原的这段生活经历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度,不仅篇什很多,佳作也频现。
《青海湖颂诗》,这首完成于青海湖畔石乃亥草原的诗作,是孔占伟诗歌中的精华之一,阅读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将他情感的源泉无限地敞开,让情感之河一泻千里的那种畅快和淋漓:
站在冰雪封冻的湖岸上
我的目光洁白地滑向远方
眼前的迷朦与冰冷
交错着思绪
在这平常的日子里
我和我的诗在呼唤夏天的浪花
和我一样活着的人们不会遗忘
那蓝色的梦幻般的高原湖
风雨兼程的日日夜夜
从一片完全陌生的净地畅淋
并渐渐隆起
……
……宽阔得叫人心痛
在高远的天空下轻扬而来的
是你吗
多年前长眠于海中
一任你的执著开阔不尽的愁绪
面对这苍苍茫茫的世界
我将用怎样的音符唱响你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
回答我 你的语言
难道仅仅是起风时的涛声吗
我含泪问你
远方的码头是游人惟一的港口吗
是那些厌倦尘世的人们倾诉衷言的驿站吗
摸摸我过早秃顶的额头
我站在布哈河畔
站在深冬的风里
浑身的颤栗鼓动情感
我泪如泉涌
我将举起不变的心奔向你
跟你一起走进岁月沉重的苦难
……
……这是高原的世界屋脊
你是一颗生命的象征
是无数生命的象征
你的独白 你的豁达
早已镶嵌在人类的天空
一千一万次的诉说
流血的诉说
你让所有正视你的人们
在无边际的眷恋里
感受高原图腾
感受命运色彩荒诞的怪圈
……
你的存在接近生命的本源
渗合着人类最初的渴念
在自然的辽远和生命的短暂中
微微荡漾出我的履历
命中注定
只有选择你的博大
才容得下我苦难的欢乐
我深深懂得
冰雪封冻的湖岸上
我的朵朵呼声只能溶解你
凝固的表情
啊……高原,青海湖
相对于早期的校园诗歌,那种成熟和练达不仅仅表现在孔占伟的诗歌写作技巧上,更多的,是他的心胸越来越贴近了土地。在对土地的亲近中,他的视野和心胸也宛如草原,宛如青海湖一样变得博大而宽广,正如他在诗歌中写到的那样:“只有选择了你的博大/才容得下我苦难的欢乐”。应该说,这是他和他的诗歌更深层次的对土地的认同和向土地的回归。如此,他的诗歌也就有了来自土地的宽厚和真实。
[FS:PAGE]在青海湖畔的石乃亥草原生活和写作的这段日子里,孔占伟的另外一个情绪极点,便是对故乡的思念,在这些孤独的时日,他把他的诗笔不时地伸向那片生长着大片庄稼的黄河谷地,伴随着一道道绮丽的农业风景、田园风光,他的诗歌中出现了在田间地头劳作着的父辈们的身影,出现了家园,出现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
以春天的名义
期待着天边的红云
飘散
庄稼人脸上深深的皱纹
以我三十年春秋的步履
深入田垄思索
庄稼成长的艰难季节
在草原的一隅
蜗居
我常常听见生命的美丽摇响庄稼
含辛茹苦的身子
灼热唇边的每一粒米饭
是它锃亮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思念一天又一天地遥远
麦子一片一片地成熟
庄稼
依然是个名词
这首诗写于孔占伟离开石乃亥草原后的一个夜晚,诗作却是那样真切地表达和描述了他在那片草原上曾经的过往和心灵的孤寂。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说过,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对孔占伟来说,这段孤独的日子,其实就是上天对一个诗人的赐予,只有得到这种孤独的磨砺,一个需要思索,需要顿悟的诗人才会站立起来。
孔占伟后来一直从事行政工作,政务的忙碌使他不得不疏远了诗歌,而这种疏远也只是表现在他的诗作很少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其实他那颗诗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诗歌。从走出校园到现在,他一直订阅着《诗刊》等诗歌刊物,近20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便是诗歌在当今时代受到了犹如季节中的冬天所受到的冷遇一样的遭际,但他对诗歌的钟爱依然如故。也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才会有的神韵和气质!
草原深处的贫困村里
在同温饱尚有距离的牧民家中
接听从发达城市里打来的电话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正午
无线音符传递很远很远的消息
走进初冬浑荒的草原
回味电话里讲过的每一件事情
我的内心有一股难以言说的痛楚
接听电话的那一刻
想象发达城市里生活的你
在豪华的星级宾馆
或者比眼前这片草场更广阔的
现代化大街上
昂首阔步
我长时间紧握电话
默默不语
在贫困村里接到这样一个电话
接听电话是一个随意的动作
挂断电话沉思的姿势
犹如一尊千年雕塑
展示光荣的责任
长期的基层生活,使孔占伟有了经常与底层民众接触的机会。近年来,他的诗歌明显有了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这首题为《在贫困村里接听电话》的诗作,从一个接听电话的简短过程,写出了贫困山村与繁华都市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对诗人带来的感触和深思,从而使诗人的诗作不论是诗歌表象的文字表达上,还是在诗歌内在的精神气质上,都越来越真切地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群众。如果说,孔占伟在草原上度过的孤独时日,是上天赐予他,让他在禅定般的静寂中得以独立思考的绝好机缘的话,那么,这种不断接触底层,从底层更宽广的生活场景中吸取更多生活养分的机遇,则是生活对他的赐予。有了这样难得的赐予,加上孔占伟那颗敏感的诗心,相信还会有更好更具深度的的诗歌佳作将会从他的笔下流泻而出。
这便是孔占伟留给我们的期待!
2006年岁末于西宁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