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序《忧郁的雪》
作者:姚新勇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8-07-02 15:46:07
点击数:
缘
――序《忧郁的雪》
――序《忧郁的雪》
日 记
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滴眼泪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7.25火车经德令哈
姐姐 德令哈不再那么荒凉
——答与诗人海子
阿顿·华多太
姐姐 德令哈不再那么荒凉
姐姐 海子已经悔改了他原有的感觉
他那美丽的麦子仍在铁轨旁快乐地生长着
姐姐 德令哈不再是雨水朦胧
姐姐 海子夜宿的那晚只因是沙漠的沐浴节
这儿是蚊子般咬人的阳光 彻底而透明
戈壁与沙漠使我不相信绿草如茵与鲜花
但我看见海子的麦子在诗人流泪的地方幸福地舞蹈
姐姐 我在困顿中孤守着黑夜的荒凉
姐姐 是谁把我留驻于寂寞的德令哈
海子的怨魂使我们有了一个沉重的缘份
好象林黛玉那样流泪生病后死去
这儿的沙漠日以猖獗 至弱着绿草的家族
这儿拥挤的是疯狂的移民和穿梭的时尚
旷野里遍地是历史的椎骨和腐烂的过去
感化着荒漠里那些原本真实的牧人
姐姐 这儿的思绪都被华丽的金钱所铺盖
姐姐 我的每一个词汇都被欺压得面目全非
我向往海子的麦子 丰收着硕硕泪珠
把古老的风景送给这些机械的人们
让他们携带文明返回生命与诗歌的家园
姐姐 轮回的他又是否回到了以往的德令哈
姐姐 我感到一位长发抵肩的诗人从西藏欣欣而来
和一副雪山上漫漫走过的一位藏族小姑娘的油画
他那诗歌般的名字生长在高原美丽的湖泊
闪耀着一个才子的智慧与永恒的真诚
姐姐 德令哈不再那么荒凉
姐姐 你不知道我叫你姐姐多么执着
姐姐 今夜我错失了梦见诗人海子的一次良机
1996年·夏·德令哈
两首诗,两个诗人。一个名声显赫,另一个默默无名。然而――德令哈,却把他俩联系在了一起。德令哈,多么神奇的地方。
两个诗人,两首诗。一个已奔往阳光灿烂的天堂,另一个却在这偏僻的高原小城德令哈,默默地生活。然而――诗歌,却抚慰着他俩此世寂寞的灵魂。诗歌,多么神奇的诗歌。
这是何等的缘分!这缘分如此飘渺,又如此强劲。因这缘分,身在广州的我,不会写诗、甚至也不会读诗的我,与德令哈的阿顿·华多太君遥相结识;让我走进他的诗,让我通过他的诗接近他的灵魂。
果然是一个藏族诗人,开卷,一只大鸟就携带着焦灼的祈求,扑面而来:
鸟呵!乞求你给我一刹那的慰籍吧!
我惶惶无主 曾娄次被失落坍塌为废墟
掩埋了雪白的自由 蓝色的希冀
鸟呵!请可怜我这个万念俱灰的孤儿吧!
我用我的五脏六腑祭祀雪山的皈依
再渴望大海裂岸 洗涤正义的肮脏
鸟呵!请栖在我紊乱的神经之网吧!
在你高贵的云层下 我是一缕袅袅的桑烟
缭绕在部落战争相距遥远的大都市的上空
……
《鸟呵!乞求你给我一刹那的慰籍吧!》
这样的鸟,这样的雪山,这样的桑烟,甚至于这样的焦灼,我在许多藏族诗人那里都曾经相遇。这当然可以让我们将一个灵魂,与一个圣地、一个族群、一个宗教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联想到异族、文化、认同、皈依;让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人,因他和他的族人所拥有的佛的光芒,而心生妒意。然而,我们不必妒忌,阿顿,我的异族朋友、同胞,可能也同你我一样,是一个孤独的地球:
在失落中我感觉到了孤独的地球
来吧!干杯!孤独的地球
你我都是无怨无愧的不幸者
我们只能醉一会儿 哪怕是一瞬间
一个细胞繁殖的功夫
你也是找不回失去的主人
巨无霸的恐龙家族 仅剩丛林般的骨骼
你只能道貌岸然地旋转 坐以待毙
别的 什么都像天方夜谭一般
……
有朝一日你山崩地裂
会成为宇宙人最理想的摄影角色
来吧!干杯!孤独的地球
我们只能醉一会儿
你的手在哪儿 在哪儿
来吧!来吧!孤独的地球
《孤独的地球》
这种孤独感、忧伤,贯穿于我手中的这本诗集,以至于阿顿君把她称之为《忧郁的大雪》。这忧郁、伤感,有的为逝去的友人而起,有的为飘散的爱情而伤,有的为那日见荒芜的家园,但更多的是源自对于生命、存在的感悟。不难想象,诗集中的那些感悟,不可能为阿顿君所独有,更不可能为他所独创,在大师树林般茂密的时空中,后来者的孤独、忧伤,也只不过是一片长出前就已枯萎了的树叶。
在那么一些夜里
许多人变成一片片枯叶
悬吊着脆弱躯体
而无家可归的灵魂
游荡 徘徊
《在那么一些夜里》
飘零之前的“悬吊”已够触目惊心了,然而,风还吹响着枯叶,发出“活着的声音”,“象是讽刺”“的掌声”(《感受死亡》)这从死了的枯叶发出的“活着的声音”,一如诗歌主人公看着前面走着的另一个自己:
前面走着一个人 瘦瘦的男人
遮挡着风 衣襟象死鸟的翅膀
却奏着贝多芬月光 从贝多芬耳朵
铮得我的浑身通体透明
肺肝和心脏都敲响着美丽的音乐
《自画像》
这自嘲中的确闪烁着几分英雄的气概,哪怕是以决绝而僵硬的方式――坚持:
我模仿秃鹰
蹲在岩石上的姿势
寻觅生命之后的诗句
铜色的诗句
然后到石头那里去借宿
把诗写得更硬
把诗写得更冷
把自己写得
象石头一样完美
《我的方式》
其实,焦虑,孤独,伤感,只是阿顿君的一个侧面,当我不断地向他的诗歌深处走去,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还是他对焦虑与孤独的平和、佛性地柔化或拾弃从容。你看,他这样纪念那已逝去的朋友:
走了 就走得干脆一点
别再计较那些陌生的弯路
……
你在时间里
我却在空间里
陪不了各自的孤独
……
活着就是人的表象
死了是意识的存在
……
为何又来打扰你的朋友
走了 就走得干脆一点
你瞧瞧人生的这面镜子
我也会老 会有去世的一天
但我不希望你等我
能走的时候/走得更远一些
《幽灵----纪念一位同学》
所以尽管石头是那样的冰冷,人的存在是那样的孤独,诗人也仍然
在人类的边缘
寻找最亲近的石头
蓦然回首 终于发觉
自已无所谓存在
雪在阳光里消融
脚依旧踩碎花的美丽
《难得一死》
能成为这样一块石头,能手捧这样美丽的花,岂非不是缘分十足吗?
2007年4月28日于广州
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滴眼泪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7.25火车经德令哈
姐姐 德令哈不再那么荒凉
——答与诗人海子
阿顿·华多太
姐姐 德令哈不再那么荒凉
姐姐 海子已经悔改了他原有的感觉
他那美丽的麦子仍在铁轨旁快乐地生长着
姐姐 德令哈不再是雨水朦胧
姐姐 海子夜宿的那晚只因是沙漠的沐浴节
这儿是蚊子般咬人的阳光 彻底而透明
戈壁与沙漠使我不相信绿草如茵与鲜花
但我看见海子的麦子在诗人流泪的地方幸福地舞蹈
姐姐 我在困顿中孤守着黑夜的荒凉
姐姐 是谁把我留驻于寂寞的德令哈
海子的怨魂使我们有了一个沉重的缘份
好象林黛玉那样流泪生病后死去
这儿的沙漠日以猖獗 至弱着绿草的家族
这儿拥挤的是疯狂的移民和穿梭的时尚
旷野里遍地是历史的椎骨和腐烂的过去
感化着荒漠里那些原本真实的牧人
姐姐 这儿的思绪都被华丽的金钱所铺盖
姐姐 我的每一个词汇都被欺压得面目全非
我向往海子的麦子 丰收着硕硕泪珠
把古老的风景送给这些机械的人们
让他们携带文明返回生命与诗歌的家园
姐姐 轮回的他又是否回到了以往的德令哈
姐姐 我感到一位长发抵肩的诗人从西藏欣欣而来
和一副雪山上漫漫走过的一位藏族小姑娘的油画
他那诗歌般的名字生长在高原美丽的湖泊
闪耀着一个才子的智慧与永恒的真诚
姐姐 德令哈不再那么荒凉
姐姐 你不知道我叫你姐姐多么执着
姐姐 今夜我错失了梦见诗人海子的一次良机
1996年·夏·德令哈
两首诗,两个诗人。一个名声显赫,另一个默默无名。然而――德令哈,却把他俩联系在了一起。德令哈,多么神奇的地方。
两个诗人,两首诗。一个已奔往阳光灿烂的天堂,另一个却在这偏僻的高原小城德令哈,默默地生活。然而――诗歌,却抚慰着他俩此世寂寞的灵魂。诗歌,多么神奇的诗歌。
这是何等的缘分!这缘分如此飘渺,又如此强劲。因这缘分,身在广州的我,不会写诗、甚至也不会读诗的我,与德令哈的阿顿·华多太君遥相结识;让我走进他的诗,让我通过他的诗接近他的灵魂。
果然是一个藏族诗人,开卷,一只大鸟就携带着焦灼的祈求,扑面而来:
鸟呵!乞求你给我一刹那的慰籍吧!
我惶惶无主 曾娄次被失落坍塌为废墟
掩埋了雪白的自由 蓝色的希冀
鸟呵!请可怜我这个万念俱灰的孤儿吧!
我用我的五脏六腑祭祀雪山的皈依
再渴望大海裂岸 洗涤正义的肮脏
鸟呵!请栖在我紊乱的神经之网吧!
在你高贵的云层下 我是一缕袅袅的桑烟
缭绕在部落战争相距遥远的大都市的上空
……
《鸟呵!乞求你给我一刹那的慰籍吧!》
这样的鸟,这样的雪山,这样的桑烟,甚至于这样的焦灼,我在许多藏族诗人那里都曾经相遇。这当然可以让我们将一个灵魂,与一个圣地、一个族群、一个宗教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联想到异族、文化、认同、皈依;让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人,因他和他的族人所拥有的佛的光芒,而心生妒意。然而,我们不必妒忌,阿顿,我的异族朋友、同胞,可能也同你我一样,是一个孤独的地球:
在失落中我感觉到了孤独的地球
来吧!干杯!孤独的地球
你我都是无怨无愧的不幸者
我们只能醉一会儿 哪怕是一瞬间
一个细胞繁殖的功夫
你也是找不回失去的主人
巨无霸的恐龙家族 仅剩丛林般的骨骼
你只能道貌岸然地旋转 坐以待毙
别的 什么都像天方夜谭一般
……
有朝一日你山崩地裂
会成为宇宙人最理想的摄影角色
来吧!干杯!孤独的地球
我们只能醉一会儿
你的手在哪儿 在哪儿
来吧!来吧!孤独的地球
《孤独的地球》
这种孤独感、忧伤,贯穿于我手中的这本诗集,以至于阿顿君把她称之为《忧郁的大雪》。这忧郁、伤感,有的为逝去的友人而起,有的为飘散的爱情而伤,有的为那日见荒芜的家园,但更多的是源自对于生命、存在的感悟。不难想象,诗集中的那些感悟,不可能为阿顿君所独有,更不可能为他所独创,在大师树林般茂密的时空中,后来者的孤独、忧伤,也只不过是一片长出前就已枯萎了的树叶。
在那么一些夜里
许多人变成一片片枯叶
悬吊着脆弱躯体
而无家可归的灵魂
游荡 徘徊
《在那么一些夜里》
飘零之前的“悬吊”已够触目惊心了,然而,风还吹响着枯叶,发出“活着的声音”,“象是讽刺”“的掌声”(《感受死亡》)这从死了的枯叶发出的“活着的声音”,一如诗歌主人公看着前面走着的另一个自己:
前面走着一个人 瘦瘦的男人
遮挡着风 衣襟象死鸟的翅膀
却奏着贝多芬月光 从贝多芬耳朵
铮得我的浑身通体透明
肺肝和心脏都敲响着美丽的音乐
《自画像》
这自嘲中的确闪烁着几分英雄的气概,哪怕是以决绝而僵硬的方式――坚持:
我模仿秃鹰
蹲在岩石上的姿势
寻觅生命之后的诗句
铜色的诗句
然后到石头那里去借宿
把诗写得更硬
把诗写得更冷
把自己写得
象石头一样完美
《我的方式》
其实,焦虑,孤独,伤感,只是阿顿君的一个侧面,当我不断地向他的诗歌深处走去,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还是他对焦虑与孤独的平和、佛性地柔化或拾弃从容。你看,他这样纪念那已逝去的朋友:
走了 就走得干脆一点
别再计较那些陌生的弯路
……
你在时间里
我却在空间里
陪不了各自的孤独
……
活着就是人的表象
死了是意识的存在
……
为何又来打扰你的朋友
走了 就走得干脆一点
你瞧瞧人生的这面镜子
我也会老 会有去世的一天
但我不希望你等我
能走的时候/走得更远一些
《幽灵----纪念一位同学》
所以尽管石头是那样的冰冷,人的存在是那样的孤独,诗人也仍然
在人类的边缘
寻找最亲近的石头
蓦然回首 终于发觉
自已无所谓存在
雪在阳光里消融
脚依旧踩碎花的美丽
《难得一死》
能成为这样一块石头,能手捧这样美丽的花,岂非不是缘分十足吗?
2007年4月28日于广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