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感谢 一份祝福
作者:格桑多杰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4-30 16:54:16
点击数:
一份感谢 一份祝福
——格桑多杰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格桑多杰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四月的青海大地,春风万里,昆仑山感受到新春的气息。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朋友们不顾路途遥远、旅途劳顿,专程前来参加为我召开的诗歌作品研讨会,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此,我对各位领导、诗友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青海省文化出版厅、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作家协会和青海诗歌学会给我召开这次诗歌作品研讨会、积极筹划、有序工作,使得研讨会如期顺利召开。感谢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曲青山、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吉狄马加同志在百忙中给予热情地关心并亲临我的诗歌作品研讨会、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给我以厚望和信赖。《民族文学》杂志、《青海湖》杂志、《青海日报》等多年来为我的诗歌作品编稿发稿,在激发创作热情、推动发展民族文学方面给予了许多真诚的支持,我的感受非常深切,在此也一并表示谢意。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使我尊重的在全国乃至国外都非常知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著名的学者、专家,你们的到来,令人感动,你们为促进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研究、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曾在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创作中建立了深厚、真诚的友谊。我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新老朋友们的热忱关怀和支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这就好比一首音乐的“序曲”、一场春天的“喜雨”。
我感到荣幸和喜悦,今天,各位来宾和朋友就本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整体上说起,从创作涉足的选材、结构、立意、笔墨之中的形象、对艺术张力的把握、运用民族的文学语言风格、逻辑线索、诗美艺术等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评论。聆听了大家中肯的发言后,深感充满真情和对诗学研究的责任感,使人入神,深受启发、备受鼓舞,足以燃起我新的创作热情。在大家的发言中,我觉得肯定得多、勉励的多、给予力量和勇气的多、增添了很多新鲜感、有很强的感染力,散发着美感、灵感和思绪的芳香。但批评得少,剖析弊端的少,以斧笔来触及的少,我感到自愧不如、名实难副。说实在的,从我的诗歌创作上可以看出,一些作品落于平庸或平俗,诗境立意较窠臼落套,选题深拓停于浅显,文字句式不够简练,文字功底欠佳等尚有不少的差距和不足。
我在业余诗歌创作过程中体会到,诗歌之美,渗透在构成诗歌的每个元素中,所有元素之美就构成了生命之美。诗歌艺术必定是真善美的所在和精华,我觉得诗歌是文学体裁里最美、最富有感染力和魅力的文体。作为诗人,不能安于平凡,必须励志谦虚和攀登不止。写诗当初对我来说既感到甜蜜又充满苦涩。我之所以喜欢诗歌,因为诗歌是文学百花园的桂冠,诗歌创作是时代赋予的一个美好的心愿和责任,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带给我无比的温暖,无比的快乐。粗粗算来,我的业余文学创作生涯也有四十余年,我的创作时间如果按段落划分大致为两个阶段,即五十年代中期至“文革”为第一段落,在这个期间,因为写作品写诗而有过不少的辛酸、苦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至2000年为第二段落,经拨乱反正,驱散乌云,这一段时间给了我无比丰厚的滋润和创作空间。虽然工作比较忙,但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使用和支配有限的时间去创造美好,创造快乐、创造幸福。我的许多诗作的确是在马蹄声中构思,在烛光下完成,曾经有人幽默地称我为“马背诗人”。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不断的求知过程中,我运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自然担负的工作较繁重,必须经常下基层,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深入宣传、贯彻和实施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要当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我发现这里的一切均蕴含着某种朦胧的期待,在地肥土沃的高山草原上,不甘寂寞,在紧张繁忙的党政工作中、茶余饭后、夜深入静时坚持业余的点滴时间进行创作,以此陶冶情操,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情趣,提高自己的修养,放歌色彩斑斓的人间美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几十年来,和专业作家和诗人相比,创作的诗歌和其他作品数量也不是很多,微乎其微,仅诗歌而言仅仅出版了两本小集子。在当今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气象万千的今天,从整体而言我的创作相形见绌,是微不足道的,只是一种尝试。我已经退休八、九年了,感谢生活、感恩时代,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发挥余热,笔耕不辍。
最后,我再次向今天的所有来宾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祝愿各位朋友、各位嘉宾在青海期间生活愉快、扎西得勒。
谢谢大家!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使我尊重的在全国乃至国外都非常知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著名的学者、专家,你们的到来,令人感动,你们为促进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研究、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曾在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创作中建立了深厚、真诚的友谊。我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新老朋友们的热忱关怀和支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这就好比一首音乐的“序曲”、一场春天的“喜雨”。
我感到荣幸和喜悦,今天,各位来宾和朋友就本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整体上说起,从创作涉足的选材、结构、立意、笔墨之中的形象、对艺术张力的把握、运用民族的文学语言风格、逻辑线索、诗美艺术等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评论。聆听了大家中肯的发言后,深感充满真情和对诗学研究的责任感,使人入神,深受启发、备受鼓舞,足以燃起我新的创作热情。在大家的发言中,我觉得肯定得多、勉励的多、给予力量和勇气的多、增添了很多新鲜感、有很强的感染力,散发着美感、灵感和思绪的芳香。但批评得少,剖析弊端的少,以斧笔来触及的少,我感到自愧不如、名实难副。说实在的,从我的诗歌创作上可以看出,一些作品落于平庸或平俗,诗境立意较窠臼落套,选题深拓停于浅显,文字句式不够简练,文字功底欠佳等尚有不少的差距和不足。
我在业余诗歌创作过程中体会到,诗歌之美,渗透在构成诗歌的每个元素中,所有元素之美就构成了生命之美。诗歌艺术必定是真善美的所在和精华,我觉得诗歌是文学体裁里最美、最富有感染力和魅力的文体。作为诗人,不能安于平凡,必须励志谦虚和攀登不止。写诗当初对我来说既感到甜蜜又充满苦涩。我之所以喜欢诗歌,因为诗歌是文学百花园的桂冠,诗歌创作是时代赋予的一个美好的心愿和责任,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带给我无比的温暖,无比的快乐。粗粗算来,我的业余文学创作生涯也有四十余年,我的创作时间如果按段落划分大致为两个阶段,即五十年代中期至“文革”为第一段落,在这个期间,因为写作品写诗而有过不少的辛酸、苦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至2000年为第二段落,经拨乱反正,驱散乌云,这一段时间给了我无比丰厚的滋润和创作空间。虽然工作比较忙,但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使用和支配有限的时间去创造美好,创造快乐、创造幸福。我的许多诗作的确是在马蹄声中构思,在烛光下完成,曾经有人幽默地称我为“马背诗人”。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不断的求知过程中,我运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自然担负的工作较繁重,必须经常下基层,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深入宣传、贯彻和实施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要当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我发现这里的一切均蕴含着某种朦胧的期待,在地肥土沃的高山草原上,不甘寂寞,在紧张繁忙的党政工作中、茶余饭后、夜深入静时坚持业余的点滴时间进行创作,以此陶冶情操,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情趣,提高自己的修养,放歌色彩斑斓的人间美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几十年来,和专业作家和诗人相比,创作的诗歌和其他作品数量也不是很多,微乎其微,仅诗歌而言仅仅出版了两本小集子。在当今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气象万千的今天,从整体而言我的创作相形见绌,是微不足道的,只是一种尝试。我已经退休八、九年了,感谢生活、感恩时代,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发挥余热,笔耕不辍。
最后,我再次向今天的所有来宾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祝愿各位朋友、各位嘉宾在青海期间生活愉快、扎西得勒。
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