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探寻《哪吒2》背后的青海元素(二)

作者:李皓 来源:西海都市报 时间:2025-02-26 10:14:28 点击数:
青海湖为何会有龙的传说
                  ——探寻《哪吒2》背后的青海元素(二)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远古先民的集体创作,是早期人类的精神产物。虽然龙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存在,可它凝聚着中国人太多美好的想象和精神寄托。春节期间,电影《哪吒2》的热映,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龙的关注。
  河南省濮阳市,是一座位于豫东北,与山东省接壤的小城。之所以将濮阳称之为“小城”,是因为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管辖面积乃至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濮阳都不能与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相比,可濮阳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因为这里是“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地,濮阳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龙城”。
  确切地说,“中华第一龙”是一个距今6000年前、来自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用蚌壳在墓穴中摆出的“龙形物”。
  “龙形物”使用的蚌壳,大小匀称,紧密相连,勾勒出的线条十分流畅,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的。专家考证,这个“龙形物”就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以龙为主题的艺术创作。
  龙的演变有着极其复杂的过程,而其精神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出土的汉代龙虎铭文铜镜。
  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略晚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也是龙的早期形象,可是,玉猪龙与今天为大众熟知的鹿角、牛头、蛇身、鱼鳞、驴嘴、虾眼、象鼻、人须、凤爪的形象依旧大相径庭,可较之于“中华第一龙”,玉猪龙显得更为具象。
  随后,龙的形象被不断地添加了不同内容,考古证据表明,直到商代,龙的形象才逐渐被固定了下来,大体上成为了今天的模样,而其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与当代的龙相接近。
  传说中,西海龙王的驻地就是青海湖,那么,烟波浩渺的青海湖,又是何时成为西海龙王的驻地?
  在不同类型的人类文明的早期记忆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史实与神话杂糅叙述的现象。史实与神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在很难分辨孰真孰假,所以想要弄清这个问题,还真是一件费劲的事,可是出土于青海的多件与龙有关的文物,以及与青海有关的正史典籍中关于龙的记载,依然为我们依稀还原出了一两千年前,龙在青海大地腾挪翻滚的风采。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上孙家寨出土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墓葬群,是河湟地区极为重要的考古遗址。上孙家寨墓葬群中出土了16面与龙有关的铜镜,出土的铜镜数量之大,令人惊叹,可见早在东汉魏晋时期,龙早已为青海人所熟知。在这些铜镜中,最著名的当属一面直径12.3厘米的东汉铜镜,这面铜镜的背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高雕龙虎纹,一虎一龙对峙而啸,形象生动,动感强烈,纹饰四周,还刻有与龙有关的铭文。
  我省文史作家张旻介绍,西晋时鲜卑人在河湟地区建立了青藏高原最早具有完整国家制度的政权——南凉。
  南凉都城在今天的海东市乐都区,南凉建国初期,这支鲜卑族的首领秃发乌孤并没有称王,而是以“武威王”自居。后来,秃发乌孤喝醉酒后坠马重伤,弥留之际他让弟弟利鹿孤继承王位,当时南凉国文武官员再三劝利鹿孤称帝,利鹿孤始终不肯。《晋书》记载,“利鹿孤立二年,龙见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于是群臣劝进。”长宁就是今天大通县南部地区,绥羌就是今天西宁的南川,这也就是南川河被称为麒麟河的由来。
  利鹿孤没掌握南凉大权之前是西平公,封地就在长宁川和绥羌川,南凉官员们用与龙有关的祥瑞,为利鹿孤制造了登基称帝的由头,可见那时,龙在青海当地的百姓中早已是深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支鲜卑部族成为了青海高原的主人,这就是声名显赫的吐谷浑。当时中原地区战争频仍,各方势力对战马的需求十分迫切,吐谷浑人看到商机,便从波斯购置母马,放到青海湖的海心山进行品种改良,为了促销,他们对外宣传,改良后的马种是波斯马跟青海湖中的龙交配后所产的龙驹,这种马也叫青海骢,龙由此成为了吐谷浑人为青海骢注册的商标。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
  青海湖中有龙居住的传说源头,如今已不可考。张旻考证,早在唐玄宗时期,李隆基就曾封东海为广德公、南海为广利公、西海为广润公、北海为广泽公,到了宋朝,宋仁宗也曾诏封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青海湖由此从“公”走向了“王”,地位步步攀升。
  唐玄宗天宝7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领神策军将士驻扎在青海湖周边,以抵御吐蕃。这期间,将士们在青海湖发现了一条白龙,后人揣测,这条所谓的龙,大概就是常见于青海湖湖面的龙吸水现象。为了纪念龙的出现,哥舒翰就在海心上修建了一座城,并将这座城命名为“应龙城”,当地百姓也开始了对西海的祭祀,这或许就是西海龙王传说的源头。
  随着历史的演进,西海龙王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熟悉小说《西游记》的人都知道,驮着唐僧取经的白龙马,就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
  《西游记》中白龙马的父亲西海龙王叫敖闰(有时也写成润),东海龙王叫敖广、南海龙王叫敖钦、北海龙王叫敖顺,原来四海龙王有名有姓,同属于一个家族。
  其实,在早期的龙王崇拜中,龙王并没有真实的名姓,龙王第一次出现名姓,是在元杂剧中,只不过在这个名叫《争玉板八仙过沧海》的杂剧中,四海龙王不仅姓氏并非姓敖,而是“鳌”,就连名字也与《西游记》和《哪吒2》的原著《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的名字不尽相同,可见当时,四海龙王的姓名,还没有统一规范。有学者认为四海龙王的“敖”姓,其实是“鳌”的谐音,学者季羡林则提出了不同的说法,据他考证,四海龙王姓“敖”,可能与佛教有关,至于《哪吒2》中,西海龙王为什么是一个妩媚妖娆的女性形象,则是另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