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族民间文学的概念

作者:刘勇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时间:2007-11-23 10:59:39 点击数:
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及“藏族民间文学”学科概念提出的背景
    中国汉民族关于民间文学的研究颇早,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搜集记录民间文学,并有关于民间文学某些体裁的界定,在先秦时的《诗经》等典籍中已注意到对民间文学体裁的研究,《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也,我歌且谣”,《礼记·王制篇》“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风以观民俗”,《后汉书》“圣王辟四门,开四聪,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朱熹《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汉民族这些不同时代民间文学研究材料表明,人们一直认为民间文学中的歌谣流传于里巷“道路”,它是一种反映“民俗”和民间男女之情的东西。这在一程度上揭示了民间文学中民歌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民间文学理论的认识深度。当然,在中国民间文学科学体系建立之前,关于民间文学的认识是片断而不系统,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尤其是有些汉族文人及统治者对文学的评价注重文字词藻之雕饰及正统合礼之内容等,轻视曲解民间文学形式及内容。从世界范围来看,对民间文学的科学的认识起于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对于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的系统研究,始于文艺复兴及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它以否定中世纪神学的资产阶级人性哲学为基础,如维科、卢梭、梅林等的哲学思想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等。英、德及美等国的民间文学研究极早,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在亚洲最早科学系统地从事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研究的当数日本。日本柳田国男等把民间文化研究视为“济世之学”。在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系统研究起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建国后马列主义民间文学理论逐步建立。
    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系统研究在近代起步,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作中已包含丰富的民间文学思想。“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出提倡科学、反对宗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的主张,民间文化受到普遍重视,于是开展了民间文学方面的搜集和研究工作,1922年北京大学最早创办了《歌谣》周刊,广泛搜集民间歌谣,后南方各省开展民俗学运动。二、三十年代民间文运动关于民间文学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的研究取得很大成就,但尚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分析研究民间文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理论是在解放后特别是1979年以后逐步建立起采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汉族民间文学研究扩展到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领域,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尚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必须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等重要概念的内涵作反思。第一个是“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最早使用“民间文学”概念的以钟敬文、段宝林先生等较为典型。就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看,任何民族的文学无一例外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两个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一种与作家文学相对的客观存在,与作家文学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民间文学”不同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正是在其与作家文学相对的角度上使用了此概念。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以汉民族民间文学为主体的民间文学研究发展迅猛,关于其基本特征、分类及与作家文学关系等问题研究的论文、专著可谓汗牛充栋。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民间文学”概念在早期民间文学研究中起过很大作用。但随着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向主体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民间文学”是个超乎世界、民族、文化类型界限的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只具有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功能,不能揭示民间文学的主体特征,它将民间文学研究带入了一个归纳、演绎循环论证的怪圈。
    第二个重要的概念是“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曾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最富代表性的概念,但随着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入,“民间文学”这一概念的普遍性、抽象性、空洞性、无明确主体性等特点日益表现出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者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必须有一个更为精确的概念来表达限定他们的研究对象,于是有了“中国民间文学”这一概念的诞生。“中国民间文学”一词中的“中国”,虽限定了“民间文学”概念的外延,将“中国民间文学”与非中国民间文学、中国作家文学区别开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它代表一种主权国家,不代表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上相对统一的共同体,故在使用“中国民间文学”概念时又使民间文学研究,便陷入以国籍、地域等非文化因素来定义民间文学这典型文化因素的另一个怪圈。由于“中国民间文学”是以国籍、地域等非文化的因素定义的,而未以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学具体创作主体等来定义“民间文学”,未能真正揭示“中国民间文学”的特征。事实上,世界和中国民间文学确有一定的共性,即文学分类意义上的共性,并且从共性意义上“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概念有一定价值。但民间文学从其作品的产生、传承、变异等看应说是一种最具民族个性的文学,特定的民间文学总是滋生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之沃土,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传承,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基础而不能脱离它。“民间文学”的民族个性从本质上排斥以国家、地域及其政治性区划等非文化因素为分类标准的研究方法。中国原系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有多元文化特色,一个简单的概念,不能表达如此众多的文化类型及其主体,“中国民间文学”概念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及非文化性,笼统性。“中国民间文学”概念之下各民族民间文学特色势必萎缩、同化或衰亡。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第三个重要概念系“民族民间文学”。1979年冬在兰州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暨教材编写会议”,为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拉开了序幕。此后,关于少数民族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研究全面展开,取得一定成果。中国少数民族学科的自觉时代开始,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以“少数民族民俗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等为名的各种学科纷纷建立,并形成研究机构及硕士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提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与“汉族民间文学”相对而言的。“中国民间文学”概念时,民间文学研究以汉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为主,如闻一多、林惠祥、黄石等,高校所开设“民间文学概论”也多以汉族民间文学为主,客观上形成似乎民间文学即汉族民间文学的观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念的提出,引导人们有意识地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加以关注和研究,有利于宏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其次,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有其显著特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上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不同,性格特点、审美观念、表达方式及艺术兴趣不同,使各民族民间文学有鲜明的民族性,它们不同于汉民族的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个性从“中国民间文学”的共性中解放出来,有一定的正确性、科学性,是民间文学研究深入的结果。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并非是一个完全科学的定义,有些地方仍可商榷。(1)“民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民间文学”区分,很大程度上是以人口数量等非文化因素为标准而作的民间文学分类,我们知道文学及民间文学的分析研究应注重文学或民间文学的自身属性,而非人口多少等非文化因素,文化类型模式本身并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分。(2)“文化”“民族”“人口数量”等概念混乱组合是中国民族学领域的一大弊端、“文化”的构成因素是极多的,人口数量只是文化构成的因素之一,不同文化的鉴别应以其性质为标准,对“民间文学”等的分类,只要有创造该种文学的共同体及完整的文化体系存在,就不能作这种以人口数量为主的划分。(2)“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民间文学”是一个不可相提并论的概念,以“民族”概念来衡量,“少数民族”不是一个相对于“汉族”的具体的共同体,没有什么统一的文化特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因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反思而产生,但本身又成为一个排斥民族文化差异,不承认主体文化特征的概念。在中国许多情况下,“少数民族”概念广泛使用,形成了在中国似乎只有两种文化属性的共同体及其文化,即汉族与少数民族、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局面。事实上,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文化属性完全不同的共同体,如从宗教上看,有以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萨满教文化为主的群体;从生产方式看,有以农业为主的,有以牧业或狩猎为主的;从社会制度看,有的自史前社会,有的从奴隶社会,有的从半农奴社会过渡而来;就语系而言,有的属孟高棉语系,有的属阿尔泰语系,有的属汉藏语系等。显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也是个极空洞的概念,它未能将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区别开来。
    总之,中国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经过数辈人的努力,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关于汉文化、汉族民间文学、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从理论上未能深入,熟知本民族文化的人士未能对此作探入研究,理论研究未能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等非文化物理性抽象类概念中摆脱出来,不以文化性质相对论为基础,仅作些简单归纳、综合推理,不作具体分析,只能得出些类的特征,而非个性特征。除汉族以外,尚未出现一部真正反映某一民族民间文学特性的著作。当然,以这类概念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间文学”的一些共同性。另一方面,“民间文学”是一个排斥或不强调民间文化主体特殊性、文化差异性的概念,它对民间文学仅作简单的归纳总结,一般意义上的解释。“中国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初步认识到“民间文学”中民间文学与其滋生文化背景及创造主体和载体关系的重要性,但对“民间文学”主体的认识仍不具体,仅从数量、地域、政治行政区划等物理性因素角度去探讨。事实上,对民间文学深入的研究决不能脱离其具体的文化主体,民间文学的产生、存在、发展决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在的,民间文学创作、传承及变异都与特定的主体不可分。民间文学是特定民族的心声,反映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心理特征及民族性格等。民间文学的研究不能忽视特定的主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可认识到民间文学主体,同时对主体的研究又可帮助我们认识民间文学客体。所以,特定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使用特定的民间文学概念。
    “藏族民间文学”学科概念的提出,就试图避免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已经存在的一些弊端,走出一条民间文学及其基础理论探讨同特定主体相结合的新路子,运用已取得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对藏族民间文学的普遍性及特殊性进行深人探讨。“藏族民间文学”学科概念的提出以下列几个方面为前提:首先,承认文化相对论的理论,即任何属性的文化,不论是强大还是弱小,都有其合理性及相对价值,都有自身存在、发展的权利,都有与其它性质的文化同等的地位,此为建立藏族民间文学学科的认识理论基础。其次,藏族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有为世界瞩目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其中民间文学是藏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发展、这是“藏族民间文学”学科概念提出的物质基础。第三,“藏族民间文学”学科概念承认藏族民间文学与汉族及其它民族民间文学不同的特征,强调特定民间文学主客体的同质统一,从而使“民间文学”研究从无主体或主客体不同质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这是最为重要之处,实际上无主体的民间文学如同离开水的死鱼堆,无表情,不生动。“藏族民间文学”学科概念提出,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看到如青海湖中的鱼一般的存活、流传于藏族人及藏族文化长河中的民间文学及其特征、第四,国内外藏学研究成果为“藏族民间文学”学科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建立藏族民间文学学科的意义
    (一)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民间文学及民间文化又是最为绚丽的奇葩。从学科体系看,藏族有形成于7世纪以后的十科十明,与现代的学科相比较,藏族的此种学科体系虽在其产生时期有一定的进步性,但随着世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分科向综合及分化的角度发展,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当代新学科系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内外社会科学的新学科,社会科学及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边缘学科及分支学科共计140门。在西方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迅猛地发展。但藏族由于受自然及人文条件的影响,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领域未能完成这一转变,学科的发展也就呈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各个领域建立新兴的学科以使藏族文化能与现代科学体系发展接轨是当代藏族人的重任。藏族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藏族传统的十明学中,如小五明中的诗学、戏剧、工巧明等对民间文学有所涉及,但涉足不探,未作系统的研究,故建立专门的藏族民间文学学科,挖掘、继承、宏扬藏族民间文学已势在必行。
    (二)“藏族民间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学科的建立,有助于我们更探层地、更全面地认识藏族文化。一般认为藏族文字记载历史始干公元7世纪前后,此前藏族的历史文化都靠口头传承,可以说藏族民间文学是藏族人民的综合性口碑史。即使文字产生后,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仍在民间产生、流传、变异,记录了藏族人一代代的生活、对传统民间文学的审视及反思,有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藏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三)藏族民间文学在中国及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学,从短小的谚语至长篇巨幅的史诗,无不闪耀藏族人民智慧的光辉。藏族民间文学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领域内独树一帜,在中国乃至世界特殊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藏族民间文学滋生于世界极富特色的自然、文化背景,表达了世界特殊群体的特殊情感及反映了特殊生活。藏族雄踞于令别的群体望而生畏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区,世代生息繁衍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不断创造、长期选择形成适应于此特殊自然及社会环境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及其它各种意识形态及经济基础。藏族人为世人树立了人类在特殊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及相关的各种文化制度模式。藏族民间文学既是藏族人生存方式之一,又是藏族人思想情感的直接表达,实现生活的艺术反映。藏族民间文学的此民族特性足以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与其它民族相比较,藏族的日常生活与宗教密不可分,宗教融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藏族民间文学亦被深深打上宗教的烙印,藏族的宗教变革在民间文学中有相应反映,如“格萨尔”史诗中的本教与佛教。近年来不论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作为研究对象,藏传佛教日渐为世界注目。藏族民间文学对于藏传佛教民俗宗教的研究或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藏族民间文学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藏族民间文学可以说系藏族文学乃至整个藏族文化的源头,是后来藏族形态众多分支学科之母。藏族民间文学起源于远古,其中神话、传说、史诗等体裁真实反映藏族古代先民关于天地万物、人类氏族等起源的认识,为我们研究藏族先民原始思维模式、世界观、审美观等提供了可贵资料。总之,藏族民间文学产生、传承、变异、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藏族人民意识形态的发展史。藏族民间文学对于全面把握藏族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四)学习藏族民间文学,有助于我们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到藏族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从传统的宗教神话及统治阶级历史观中摆脱出来,故有较大的文化历史认识价值。[FS:PAGE]三、“藏族民间文学”的理论构架
    1、“藏族民间文学”概念及范围:“藏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指研究藏族民间文学的一门学科,二是指与藏族作家文学相对的一种文学,即一般意义上的藏族民间文学。作为后一概念使用时,藏族民间文学是指由藏族人民用自己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集体创作、加工、选择、改造、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包括藏族民间文化对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分类。藏族民间文学是藏族文学的始祖,是藏族先民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作的。藏族民间文学有比作家文学更为悠久的历史,作家文学产生后,又与作家书面文学平行发展,保持自身的风格特色,又与作家文学互相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藏族民间文学形成自身鲜明共性特征及个性特征,其共性特征是指藏族民间文学具有的与其它任何民间文学共有的集体性、人民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等特征,个性特征是藏族民间文学所具有的较之其它民族民间文学不同的特殊性,如宗教性、特殊审美性等,藏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史诗、叙事诗、谜语、戏曲等不同体裁的口头文学作品作为学科概念、作为第一种概念使用时藏族民间文学是指一门具有情趣的学科,它包括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对象,其范围包括:从主体上,包括史前文化创造主体及阶级社会文化创造主体即“藏族”概念形成、发展时的共同体。这里,什么是“藏族”是首先应明确的概念,现在的藏族更确切点应叫“博巴”,“博巴”一词是藏族人基本统一的自称,可以算是民族学中所说的民族共同体发展到“民族”阶段的称谓。作为代表一个民族群体及其吐蕃王朝的“博巴”一概念具体的形成时间尚有争论,但多认同原系雅砻地区一部落名,7世纪时雅砻部落崛起统一青藏高原象雄、苏毗等各部,作为群体及吐蕃王朝概念使用的“博巴”概念产生并向周边施加影响,形成一个民族、群体概念。远在此之前,从本教的有关典籍记载看,本教似乎已从文化上统一过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兰卡罗布先生等认为,吐蕃时期之博,实系由本教之“本”演化而来的,因古藏文中两个后加字可相换,据此论之,早在吐蕃以前藏族已形成文化意义和政治国家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如此说成立,则作为统一文化,统一民族的“博巴”概念产生更早。但不论如何,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民间文学作品大多是在这一主体概念下产生的。除此以外,考古学、民族学证明早在远古青藏高原上已有古人类活动,开始初步的文化交往。许多考古文化遗址证明,由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古人类已表现出一定文化相似性。藏族民间文学的作品有的产生于史前社会,有的产生于阶级社会,故我们使用的“藏族”主体概念一词比国家、民族概念要大,还包括此前的藏族远古氏族、部落群体,如矮人六氏族及其他氏族。其次,民间文学基础理论常用的另一个主体概念是“劳动人民”一词,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从史前先民至今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藏族社会“劳动人民”的内涵不同,故民间文学的范围也有所不同,一般进化论民族学理论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史前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的分工不系统,社会的分层也不细,其生产关系是原始“共产”的生产关系,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尊卑,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均分配。理想典型的史前社会氏族或部落的成员没有各自的利益,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其成员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一致。如果对史前社会的这一公式化的结论今天仍然成立,则史前民间文学的创造主体应包括氏族、部落内的全体成员。当然,不同部落或氏族的原始民间文学可能会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藏族史前民间文学的主体即一些具体的氏族、部落,在原始宗教崇拜、语言及民族起源神话、传说、民歌等内容及形式上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当然随着青藏高原从文化、民族、国家、语言、文学等的逐步统一,史前民间文学亦因不断的冲突、变异、选择,显现出一致的因素,但有的领域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在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内部结构由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发生变化,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奴隶主及奴隶、封建农奴主与农奴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形成奴隶主、奴隶、僧侣、手工业者、平民等众多的社会阶层,各阶层代表各自的利益,彼此的利益冲突加深。阶级社会时期,藏族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广大的被剥削、被压迫阶层,民间文学主要表达的是这些人的心声。总之,在了解和把握“民间文学”范围时,我们从主体上必须历史地具体地分析“藏族”“劳动人民”这些概念。从客体上看,我们要明确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区别、文字产生后,藏族作家文学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以民间文学为题材或借鉴民间文学体裁形式表达宗教思想的作家文学,如《苍央嘉措情歌》、《米拉日巴道歌》、《猴鸟故事》、《禅师故事》、《连苑歌舞》等作品,这些作品与民间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藏族民间文学我们应分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此外,我们要分清宗教作品中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藏族原系全民信教的民族,有本教及佛教,宗教经典中保留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但有许多已不是本色,而是经过宗教徒加工、润色。研究藏族民间文学应明确客体研究范围。
    2、藏族民间文学的理论构架
    藏族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资料收集部分:藏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立足于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资料,藏族民间文学资料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文献资料,包括古代文献和当代文献;一是口头传承资料,藏族民间大量丰富的民间文学尚有待搜集整理。搜集整理现已发表及尚传承于民间的民间文学资料是从事藏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基础。(二)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包括藏族民间文学概念、研究方法、民间文学的功能、民间文学的特征的研究。此部分是藏族民间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理论研究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课题,藏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可借鉴其它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包括国外民间文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及藏族传统文化关于民间文学的理论。(三)分类研究部分:基础理论研究只能在一般意义上揭示藏族民间文学的共同特性,要深入揭示藏族民间文学的个性特征,就必须对民间文学具体体裁进行分类研究。藏族民间文学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后两者的基础,不作好资料工作,基础理论及分类研究只能是臆想空谈,同样,对后两者不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民间文学材料也就不能升华。基础理论及分类专题研究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对专题研究起指导作用,专题研究又可促进基础理论研究。总之,藏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三部分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不可偏废。
    四、藏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正确分析间题、看待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才能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藏族民间文学学科体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藏族历史及藏族社会,反对否定藏族历史的观点,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分析藏族社会组织、社会制度。藏族民间文学记录了藏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审美观、世界观等,是藏族人民的一部“百科全书”。只有正确认识藏族历史,才能正确认识评价藏族民间文学。否定藏族历史就是否定藏族人民及所创造的民间文学及其它文化。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看待藏族宗教问题。藏族原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领域,藏族民间文学也不可避免地染上浓厚的宗教色彩。对宗教不能简单加以肯定或否定,对民间文学中的宗教问题也不能以“宣扬宗教”“鞭挞宗教”等词简单加以褒贬,而需作具体、历史地分析,只有正确看待宗教,才能正确分析看待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间题。第三,正确看待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对上帝创造世界、英雄创造世界等哲学史观,承认藏族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及所占的重要历史地位。只有承认劳动人民的地位及作用,才能对其所创造的民间文学给予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方法论是研究民间文学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
    2、一般的研究方法
    民间文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资料搜集法和研究法两个部分。民间文学是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其一产生就在民间传承、变异。搜集资料是研究藏族民间文学的第一步,而要搜集资料一是靠文献中记录,如藏族的敦煌文献、伏藏及其它历史、宗教经典及地方志等中有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二是要重视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制订详细的调查提纲,深入民间了解民间文学作品及其流传背景。日本的民间文学之父柳田国男,文化人类学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古代社会》作者摩尔根先生,功能学派代表马林诺夫斯基及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藏族现代著名学者更登群培先生在从事田野作业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楷模。间接的资料收集及直接田野调查是两种较重要的方法。
    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则很多,文化人类学中功能派、进化论派、结构主义、传播等学派都有许多研究方法可供借鉴,民间文学研究中运用得较多的是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等。但就中国流行的一些民间文学概论看来,对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多公式化地采用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对民间文学的分类研究则根据具体对象及研究目的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进行民间文学研究时,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把握住一个原则,即任何问题的研究不可就事论事、孤立进行,而须将其置于整个文化结构中加以审视,这是由民间文学特性所决定的,任何民间文学从产生、流传、变异、消亡都不是由个人完成的,是在一个立体、综合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完成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