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红尘不系舟 根敦群培

作者:根敦群培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5-11-19 10:42:18 点击数:
  1903年,这是一个在西藏历史上值得铭记的分界点。这一年,英国派上校荣赫鹏率三百多英军经印度锡金北部侵入西藏岗巴宗,引发“第二次侵藏战争”。此后半个世纪里,西藏一直处在动荡不安、风谲云诡的新旧更替之中。同年,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注定要随着动荡时代荣辱沉浮的孩子诞生了。他被父母亲切地唤作“阿拉热诺”。
  阿拉热诺的父母都信仰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的宁玛派。因此,阿拉热诺自小便诵读宁玛派经典,并跟随寺庙里的经师学习藏文与诗词。在孩子眼中,世界是简单的。鲁曲河(位于青海省同仁县)潺潺的流水声,亚马扎西齐寺(位于青海省同仁县)琅琅的诵经声,清晨出门前母亲柔柔的叮咛声,傍晚回家时姐姐和邻家小孩的笑闹声……这便是小阿拉热诺熟悉并眷恋的整个世界。那时的他喜欢将僧袍罩在头上,光着脚四处奔跑。威严的父亲拦不住他,寺里的僧侣拦不住他,时代的愁云、世间的烦恼,统统拦不住他。
  但七岁那年,一场变故轰然降临,打破了阿拉热诺关于未来的一切想象。他的父亲突然染病去世,家里的大部分财产被狠心的叔叔夺去。此后,阿拉热诺与母亲、姐姐在饥寒交迫中相依为命,他的性格在命运的风雨砥砺中变得愈发坚毅,甚至有些叛逆。所幸,家庭的变故并未摧毁阿拉热诺的光明内心与学习热情,这位以聪敏精进著称的热贡少年先后在亚马扎西齐寺、西关寺(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和底察寺(位于青海省化隆县)学经闻法。十四岁那年,他在底察寺正式剃度,由活佛夏玛根敦丹增嘉措授比丘戒,并取法名“根敦群培”。年轻的根敦群培以其惊人的记忆力与颖悟的天赋引起了当地一些大活佛的注意,因此备受关照。
  数年后,羽翼渐丰的根敦群培只身赴甘南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闻思学院进修因明。在这里,无与伦比的辩才让他名扬四方,桀骜不驯的个性则让他吃尽苦头。
  是依循经典,还是坚持自心?
  是服从权威,还是维护真理?
  终其一生,根敦群培都在这些不断涌现的矛盾中踽踽独行。他叛逆,甚至“任性”。他自幼聪敏异常,被认定为多吉扎寺活佛转世,却对宿命的金座毫无兴致;他本来可以凭借过人的学识青云直上,却弃拉让巴格西如敝屣;他像一颗耀眼的彗星,横扫西藏诸多寺院的辩论场,却在扬名之后决然远去,只身远赴印度求学……
  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无愧于真理和自心——这正是他毕生追求的一切。
  1946年,四十三岁的根敦群培从印度回到拉萨定居。十多年的游历生涯并没有磨去根敦群培的棱角,反而让他手中的“武器”更加锋利。笔耕不辍的他用真实和睿智刺透了旧西藏社会的阴暗面。他在印度与西藏革命党的密切接触,让他很早便上了西藏噶厦的“黑名单”。回到西藏后,他对那一套封建规矩公开表示厌恶,他对上层僧侣的伪善贪婪恨之入骨……所有这些,都使他在拉萨的处境越发艰难。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噶厦却以“制造伪钞”的可笑罪名逮捕了根敦群培。他先后被关押在朗孜厦监狱(位于西藏拉萨)和雪列空监狱(位于西藏拉萨),噶厦甚至专门为他成立了审讯小组。直到1950年11月,根敦群培才出狱。然而,此时的他早已被三年的牢狱生涯折磨成风中残烛。所以出狱不到一年,根敦群培便在病困交加中抱憾离世了。
  若只是匆匆检视根敦群培的一生,我们可以将他简单定义为一位生不逢时的落魄学者。但事实上,他的身份是如此之多,其经历是如此传奇,以至于我们必须用一整本书的笔墨,才能勉力描摹一二。
  根敦群培是一位不拘一格、热情奔放的杰出诗人,也是一位技法纯熟、风格独特的知名画家,更是一位征程万里、步履不停的伟大行者……这些身份常人得享其一已是幸事,根敦群培却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特殊眷顾,得以身兼数“职”。不过,真正让人惊叹的是:这一切殊荣却成就于一个可怕的环境——帝国主义分子阴谋分裂,封建领主残酷统治,宗教氛围压抑陈腐的可怕环境里。回望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于浑浊不清的世道中茕茕孑立的根敦群培是如此耀眼!难怪后人无不心悦诚服地称他为:一个动荡年代里的奇迹。
  读根敦群培,是在读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也是在读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
  当然,像每个在世间行脚的旅人一样,根敦群培并不完美。面对未来,他有过彷徨;面对压力,他有过犹豫;面对欲望,他有过沉沦……
  但是,在面对国家与民族大义时,他从未暧昧妥协!看似桀骜不驯的根敦群培,其实一生都践行着宽容与团结。他深知,教派斗争、民族分裂乃是羁绊西藏脚步的沉重包袱。只有放弃宗教和民族的偏见,旧西藏才能和新时代一起迎来春天。为此,出身宁玛派世家的他将自己最后一本著作取名为《白史》,以示“无所偏袒,公正团结”。
  这条宽容与团结之路当然不好走——根敦群培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就像所有为后人披荆斩棘、移山开路的先行者一样,根敦群培的名字将永远流传于这片他用毕生心力去护持的土地上。
  如今这里安宁祥和,万家灯火,正是他生前祈愿的模样。

摘自《根敦群培传》西藏人民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