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金鬘学术讲坛”推出全新专题沙龙
作者: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5-09-19 09:15:16
点击数:
9月12日下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举办第21期“金鬘学术讲坛”专题沙龙“吐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次沙龙邀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林冠群,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维忠,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毛措等5位吐蕃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圆桌论坛形式就吐蕃史研究的历程、现状、问题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对话。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总干事郑堆、副总干事李德成出席讲坛,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50余人参加。讲坛由历史研究所所长班玛更珠研究员主持。
01 入行经历:艰辛起步与执着坚守嘉宾们回顾了自己踏入吐蕃史研究的历程,普遍反映存在早期材料匮乏、语言门槛高、学术支持不足等困难。林冠群教授回忆在台湾地区求学时的经历:当时吐蕃史研究在台湾极为冷门,资料匮乏,藏文学习条件也十分有限,曾一度被前辈学者质疑选题意义,但凭借对吐蕃史的热爱,克服语言与材料的双重困难,逐步走上研究之路,至今坚持40余年。马德研究员分享了因敦煌研究院的工作需要而转入吐蕃史研究的机缘:敦煌研究院开始培养藏文文献研究人员,但因种种原因,早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屡屡受挫,自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吐蕃史研究领域。张云研究员谈到自己在40余年前因考研过程中偶然接触《新唐书》《旧唐书》等吐蕃史料,从而逐渐踏入这一领域,认为藏文学习是研究吐蕃史的基础,鼓励年轻学者打好语言基础。黄维忠教授回忆了自己从敦煌汉文文献转向藏文文献研究的过程,尤其提到在王尧、陈践等先生指导下参与敦煌藏文文献整理的宝贵经历。杨毛措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攻读博士期间从藏语方言学转向西藏古代史,并最终选择聂赤赞普为主题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历程,强调文本细读与不同文献比对的重要性。
02 研究现状:成果丰硕但仍存挑战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经过多年的努力,吐蕃史研究已从冷门领域逐渐走向成熟。当前吐蕃史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敦煌古藏文文献整理、吐蕃碑铭解读、西藏考古发现等方面成果突出。林冠群教授指出,目前传统题目已基本覆盖,但敦煌未刊文献、青海墓葬考古、阿里新出写本等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为吐蕃史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黄维忠教授谈到,西藏、甘肃、四川等地新发现的藏文文献数量巨大,整理与解读工作仍在进行中。他认为吐蕃史研究可从以礼仪制度等为代表的文化史以及吐蕃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拓展研究视野。
与此同时,当前的吐蕃史研究也面临诸多难点:一是古藏文解读难度大,后人对文献的解读存在分歧;二是对藏、汉、波斯、阿拉伯等多语种材料整合不足;三是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的结合尚不充分;四是国外学者对汉文史料重视不够,导致某些结论失之偏颇。马德研究员指出,敦煌藏文文献中仍有大量未公布或未系统整理的内容,尤其是宗教类文献研究远落后于世俗文书。
03 材料与方法:多语种、多学科、重实证
学者们指出,吐蕃史研究必须立足多语种文献,尤其要重视藏文史料与汉文史料的互证。敦煌文献仍是吐蕃史研究的核心材料,但其解读高度依赖古藏文功底。马德研究员指出,当前许多译著对古藏文原文存在误译,呼吁加强多民族学者合作与历史现场的实地调研。张云研究员指出,吐蕃与唐朝及中亚、南亚关系密切,只有具备多语言能力,才能全面把握历史脉络。林冠群教授呼吁,应加强多民族学者合作,避免因语言局限导致误读。杨毛措教授以聂赤赞普神话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文本群研究、结构分析、历史语境还原等方法,揭示神话背后的政治与文化意图。她强调,不应简单否定神话的“真实性”,而应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与社会需求。
04 海外吐蕃史研究:特点、局限与启示
学者们认为,海外学者在吐蕃史研究领域展现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点:他们注重原始史料的批判性运用,在方法论上强调文本细读、语文学分析和历史语境的还原,比如根据敦煌古藏文文献的字体判断其书写时间等。同时,海外学者积极推动学术对话与争鸣,勇于提出新问题、新理论,并通过对神话、仪轨等文化符号的解读,拓展了吐蕃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此外,海外学界在藏文史料数字化、跨学科合作等方面也积累了有益经验。
关于海外吐蕃史研究的局限,林冠群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了几个特点:一是注重藏文文献的语文学分析,但常忽视汉文史料;二是擅长理论构建,但有时脱离历史语境;三是近年虽涌现了一批活跃的年轻学者,但研究队伍整体规模较小。他特别提到,海外学者因语言局限,对汉文史料使用不足,易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偏差,如对吐蕃赞普世系、唐蕃关系等问题的误解。另外,《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汉文史料中关于吐蕃和唐蕃关系的记载虽然丰富,但也存在大量传闻与误载,所以要避免直接采信为证据,而应结合藏文史料,通过更细致的考证方法重新审视,从而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见解。张云研究员指出,海外研究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可借鉴之处,但其结论需谨慎批判吸收。他建议国内学者应在通晓藏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汉文史料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同时加强与海外学者的对话合作,推动吐蕃史研究的国际化与科学化。
05 突破路径:新材料、新视角、新合作
嘉宾们对吐蕃史研究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文献整理与数据化工作,尤其是敦煌藏文写本、吐蕃碑铭、海外馆藏文献的电子化与共享;二是推动多民族学者合作,发挥各自语言与学科优势,避免“各说各话”;三是引入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等视角,重新审视神话、仪式、制度等传统议题;四是注重实地考察,结合考古发现,还原历史现场;五是加强对海外研究成果的批判性吸收,尤其要纠正海外学者忽视汉文史料的倾向。
学者们普遍认为,吐蕃史研究门槛较高,需具备藏文、汉文及多语种能力,并建议从微观议题入手,注重语文学训练和田野调查。林冠群教授、黄维忠教授均提醒硕士生、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应谨慎,避免选择重复或难以突破的题目。学者们鼓励年轻研究人员要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从学术史中寻找新问题。杨毛措教授指出敦煌文献编号混乱与数字化滞后严重阻碍学术进展的问题,呼吁推动文本电子化与国际对话,同时倡导回归扎实的文本群研究与“甘坐冷板凳”的学术精神。
06 未来方向:吐蕃史与中华民族发展史构建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吐蕃史研究对构建中华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张云研究员指出,吐蕃王朝的统一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蕃关系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林冠群教授强调,吐蕃的智慧与策略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遗产,对今天应对国际复杂局势仍有重要启示。黄维忠教授结合唐蕃人物交流、移民安置等案例,对历史上汉藏民族的深度互动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07 结语:吐蕃史研究的价值与使命
班玛更珠研究员在总结中指出,吐蕃史研究不仅关乎西藏地方历史,更关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叙事与文化认同。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祖国西南边疆的拓展和巩固,便完成于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之时。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吐蕃时期实现了西藏高原从小邦林立到政权的统一,为元代西藏地方整体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各民族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蕃到唐蕃多次会盟,从各种贡赐贸易到互相联合御敌,中华民族内部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贯穿吐蕃史的始终。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藏文创制于吐蕃时期,佛教立足西藏实现于吐蕃时期,多民族文化交流繁荣于吐蕃时期,西藏文化的涓涓细流融入中华文化的江河洪流也加速于吐蕃时期。我国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从唐蕃会盟碑上的“社稷如一”到桑耶寺乌孜大殿的三样合一,再到佛教的引进和佛苯的融合,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包容思想、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在吐蕃史上熠熠生辉。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在吐蕃史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必须承认,当前吐蕃史研究在材料、方法、人才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相信,在新材料、新视角、新合作的推动下,在推进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和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吐蕃史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金鬘学术讲坛”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精心打造的三大学术平台之一,本次专题沙龙首次尝试从“专题学术交流”转向“系统性学术史总结”,标志着 “金鬘学术讲坛”的平台建设进入新阶段。基于吐蕃史研究的关注度、与会嘉宾的学术影响力和讨论主题的针对性,本次论坛引起学界关注,与会学者在台上畅所欲言,参会学者在台下也展开热烈讨论。大家普遍反映,通过这次论坛基本了解了吐蕃史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清楚了研究的瓶颈在哪里,特别是对吐蕃史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有了新的启发,感到受益匪浅。大家反映类似本次学术活动的形式以往相对少见,能邀请到如此规模的嘉宾团队,以围坐讨论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分享、观点的碰撞、思考的推进实属不易。活动有效拉近了学者与学者、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的距离,更易于深入讨论,形成共识,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创新举措,希望藏研中心进一步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多举办类似有特点的学术活动。
未来,历史研究所将继续以“金鬘学术讲坛”为平台,强化各个时期西藏地方历史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总结,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研究宣传教育作出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