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

作者: 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时间:2023-11-24 10:57:42 点击数: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
                                 ——文化交融互补的耕牧

       从考古资料中可见,河湟地区牧业起源较早,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日月山以东的湟水谷地。河湟地区的史前文化展示出一条从农业为主到畜牧业为主的清晰发展轨迹。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应该不是单一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存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卡约文化时期恰好处于气候环境向干冷变化的时段,气候环境的变化是经济结构主次易位的主要原因。自齐家文化开始,青海境内的古代先民就逐步向河湟谷地以西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迁徙到一些不宜农耕的地区,其畜牧业经济成分逐渐加大,逐步形成了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并一直沿袭至今。
       游牧是两汉时期羌人经济生活的普遍方式,“逐水草而居”“所处无常”是其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汉昭帝时,酒泉太守辛武贤在给皇帝的上奏中提道:“虏以畜产为命,今皆离散,兵即分出,虽不能尽诛,亶夺其畜产,虏其妻子,复引兵还,冬复击之,大兵仍出,虏必震坏。”从辛武贤的建议可以看出,当时羌人并不是盲目的逐水草,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终两汉之世,河湟诸羌与汉王朝的军事冲突此起彼伏、相沿不断,汉、羌关系成为这一时期西部历史演进的主线。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李息、徐自为的大军进占湟水流域,开始了武力征服羌人的过程。西汉政府通过筑城置亭、移民拓边等措施,使汉族势力逐步开始向青海地区渗透。西汉中期,河湟大部分地区已经正式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
       为了巩固对羌人战争的成果,汉王朝通过有组织的移民屯田,将大量汉族人口迁入河湟地区,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也随之传入。史籍记载,汉将赵充国曾三次上书汉宣帝,提出了罢兵屯田的建议。赵充国在奏疏中称:“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次。愿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自赵充国屯田河湟以后,汉族逐渐成为河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和社会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拉开了河湟地区农业规模化开发的序幕。
       吐谷浑主要牲畜品种有马、牦牛、骆驼和羊等,其中尤以养马业最为突出。马匹是吐谷浑人财富的标志,也是生产役用、交通运输、战争乘骑的主要工具。吐谷浑人不仅养马数量多,而且以擅长培育名马而著称于世。
壁画中的吐谷浑人驯马场景
长岭1号墓墓道内殉马
      《魏书·吐谷浑传》记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山,每冬冰合,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世传青海骢者是也。”《北史》《周书》《隋书》等均有相类似的关于吐谷浑人引进波斯优良畜种,在今环湖地区培育出宝马“青海骢”的记载。这种马风骨俊秀,奔走如风,以之驯育而成的龙种舞马是吐谷浑向中原王朝朝贡的重要方物。
       在新环境中,吐谷浑人将鲜卑人的游牧传统与西羌各部的牧业经验结合起来,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高原畜牧业文化。


参考书籍:《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编,青海人民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