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骨形态学和古DNA分析探寻公元3-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
作者:张雅军等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时间:2020-08-11 15:28:40
点击数: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至2014年间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发现了一个古代墓群,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约为公元3-4世纪,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共发现32例个体,对其中保存较好的16例个体(7例男性,9例女性)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故如甲木古代居民与四川卡莎湖古代居民最接近,相比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古代居民的关系,故如甲木居民与新疆多岗和察吾乎四号墓地的古代居民更为接近。与近现代人群比较,故如甲木与广西壮族和藏族A型的现代居民接近。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居民的母系来源多元化,大多数为欧亚东部类群,也有少量是欧亚西部类群,他们对中国现代藏族人群以及西藏的其他一些民族具有母系遗传的贡献。
1 引言
2012年至2014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海拔4300m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的故如甲木寺庙周边进行发掘工作,共清理11座墓葬,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其中8座为3至4世纪前吐蕃时期墓葬,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另有3座时代较晚,属于公元7至9世纪的吐蕃时期。8座墓葬的埋葬形式有单人葬和合葬,随葬品有丝绸、陶器、木器、铜器、铁器和大量动物骨骼。其中一座墓葬发现了一个金面具,墓主人的头骨上包裹有“王侯”文的鸟兽纹锦,棺内有大量丝绸织物,有马、羊等动物骨骼随葬,表现出很高的埋葬规格。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的象泉河上游。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这一流域毗邻南亚和中亚,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地域,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可是西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考古工作一直都很难做,考古遗址发现的很少,人骨材料相当稀缺。这次发现的故如甲木墓地是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集中的墓葬群,是多年来西藏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发现。该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明显是经过了规划,应该属于家族墓地。线粒体DNA的分析也揭示了该墓地人群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支持该墓地是家族墓的推测。动物和植物遗存反映出当时西藏阿里地区是以牧业为主并辅以青稞和谷物的种植栽培的生业类型,该人群牙齿磨耗的分析也符合这一生业类型模式。
2 材料和方法
故如甲木墓地收集到35例人骨标本,其中有3例个体属于时代较晚的公元7至9世纪的吐蕃时期,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另外32例个体为公元3至4世纪的前吐蕃时期,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本文对这些人骨都做了性别和年龄鉴定。对31例个体进行了DNA的取样和提取,完成了线粒体DNA的分析,同时对样本进行了性别矫正。对较完整的16具头骨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测量,并且用统计学的方法将他们与古代和现代人群分别进行了比较。统计方法采用了以欧氏距离系数为基准的聚类分析,均采用SPSS21.0中文版处理。
欧式距离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j代表各颅骨组;k代表测定项目;n代表测定项目的数目。
1 引言
2012年至2014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海拔4300m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的故如甲木寺庙周边进行发掘工作,共清理11座墓葬,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其中8座为3至4世纪前吐蕃时期墓葬,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另有3座时代较晚,属于公元7至9世纪的吐蕃时期。8座墓葬的埋葬形式有单人葬和合葬,随葬品有丝绸、陶器、木器、铜器、铁器和大量动物骨骼。其中一座墓葬发现了一个金面具,墓主人的头骨上包裹有“王侯”文的鸟兽纹锦,棺内有大量丝绸织物,有马、羊等动物骨骼随葬,表现出很高的埋葬规格。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的象泉河上游。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这一流域毗邻南亚和中亚,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地域,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可是西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考古工作一直都很难做,考古遗址发现的很少,人骨材料相当稀缺。这次发现的故如甲木墓地是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集中的墓葬群,是多年来西藏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发现。该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明显是经过了规划,应该属于家族墓地。线粒体DNA的分析也揭示了该墓地人群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支持该墓地是家族墓的推测。动物和植物遗存反映出当时西藏阿里地区是以牧业为主并辅以青稞和谷物的种植栽培的生业类型,该人群牙齿磨耗的分析也符合这一生业类型模式。
2 材料和方法
故如甲木墓地收集到35例人骨标本,其中有3例个体属于时代较晚的公元7至9世纪的吐蕃时期,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另外32例个体为公元3至4世纪的前吐蕃时期,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本文对这些人骨都做了性别和年龄鉴定。对31例个体进行了DNA的取样和提取,完成了线粒体DNA的分析,同时对样本进行了性别矫正。对较完整的16具头骨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测量,并且用统计学的方法将他们与古代和现代人群分别进行了比较。统计方法采用了以欧氏距离系数为基准的聚类分析,均采用SPSS21.0中文版处理。
欧式距离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j代表各颅骨组;k代表测定项目;n代表测定项目的数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