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宗喀十三族再考

作者:巴明旺 来源:青海湖博客 时间:2008-12-23 10:46:18 点击数:
宗喀十三族分别以《宗喀十三族考》、《贡本措周雪巴措哇考》、《贡本贤巴郎的沿革》等三篇文章为主线,从不同角度对十三族进行初步考证,但史料有限,总会有些差错,望另有见识者直言提出。此文为以上三篇文章的续篇,暂作为结束语,供爱好者参阅。
  一、果米族。《塔尔寺志》中载有宗喀果米乙什扎一说,可把他解读为宗喀地区的果米族乙什扎村,可佐证果米族属宗喀范围。还记载果米族属四个小族,称上果米、中果米、下果米、果米阿羌。果米族部落头人世居下果米尕让。上果米为共和县曲沟、恰卜恰、铁盖、切吉等乡镇;中果米为贵德县罗汉堂、曲乃亥等乡。1958年从共和县划归贵德县;下果米为贵德县尕让、河西乡黄河北岸地区;果米阿羌为兴海县大河坝东北和河卡乡等地,与《塔尔寺志》记载相吻合。据《海南州志》载,果米族的范围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应包括贵德县、兴海县和共和县的一部分地区。
  二、都罗族。原东科寺所辖的湟源县全境和共和县、海宴县的部分地区。口角斯口罗、蒙元时称都罗族,明万历五年三世达赖喇嘛来阿垛宗喀传教,指派东科尔佛元旦嘉措作为他的代表同蒙古贵族联系。此后,东科佛先后在丹噶尔、日月等地建寺,称东科尔寺。原都罗族的属民就成为东科寺的属民。从此,东科寺族替代了原都罗族的族名,都罗族渐次消失。民国十八年公元一九二九年从湟源县析恰卜恰、倒淌河、江西沟等地区,从西宁县析尕让、罗汉堂、曲沟、切吉等地区在果米曲沟大庄建共和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尕让地区又从共和县划归贵德县。江西沟、倒淌河地区的藏族直至现在还十分关心东科寺。笔者推测,他们可能是十世纪口角斯口罗时代活跃在河湟地区的都罗巴人的后裔,远与都罗族有密切联系。
  三、隆奔族。汉籍记载西接果米族,东到占砸族,东北连西纳族,南100里至申中(香将)。据考证,隆奔是现在多巴镇的国师营村的古地名,取之“隆奔曲目”(济龙泉眼)而得名,是隆奔族昂索府址。明万历十九年昂索贾尔什得受吏部尚书郑洛招抚投明,授国师指挥一职,以此昂索驻地渐次移名为国师营,直至现在写成了国寺营。隆奔族由昂索、昂参两级组成,下辖村落80余个,昂索直属村落现在的地理位置大体在湟中县共和镇的毛西(松木石)、乱巴、却西(维新)、马申(下阴坡)、索尔吉(宗喀巴姐姐的村落)、哲科(东西岔)、多巴镇的扎麻隆、尚什加、湟源县的响河尔一带。《塔尔寺志》载一世拉科佛出生在隆奔拉科,现在的上五庄乡拉科村,一世奔巴佛出生在隆奔奔巴现在的拉沙乡奔巴村,一世却西佛出生在隆奔却西现在的维新乡新庄儿村,一世哲科格西出生在隆奔哲科现在的共和镇东岔村。一世毛西喇嘛出生在隆奔毛西,现共和镇的松木石村。塔尔寺一百零三任大法台格嘉佛出生在隆奔乱巴,现共和镇的乱巴村。可佐证这些地方属隆奔族。下辖“昂参”两个,一是河东措哇那“昂参”,从河东贡巴大修士罗桑格列尖参任塔尔寺密宗院五十任法座的记载中可佐证。该书介绍该修士出生在塔尔寺香火庄隆奔措哇河东昂参的一个村落中,西接果米族。据现在考证实属贵德县河东乡的贡巴村。二是夏琼寺的“当宁头居”昂参,可从塔尔寺医药院六十任法座安嘉苏四世格登旦贝仁欠的记载中佐证。该书介绍四世安嘉苏出生在夏琼寺的“当宁头居”昂参东朋村,可见把支扎以东昂思多以西的上什族划为夏琼寺的“当宁头居”是元末隆奔族昂索的所为,可追述到东珠仁欠大师新建夏琼寺,宗喀巴在夏琼寺出家有关,这个昂参就成了夏琼寺的“当宁头居”昂参,负责为夏琼寺提供供养。《化隆县概况》中的有关章节也可佐证。该书介绍化隆县的“的扎”(亦称德扎)昂索约是雍正四年以后的土官。“的扎”昂索原系隆奔族国师手下管理上什族百姓的官员。笔者认为“的扎”土官从“昂参”升为“昂索”也就是雍正四年以后的事。因为,雍正四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失败后,清朝才设置了西宁县、碾伯县,两县藏族部落划归内地管理。乾隆九年从上述两县中析置巴燕戎格抚番厅。“的扎”土官(当宁头居昂参)正式脱离了西宁县和前山隆奔族昂索的统辖而归巴燕戎格抚番厅。乾隆十一年巴燕戎格厅设三镇23庄,16族(现在所说的上什族、下6族),上什族由当宁头居昂参(隆奔国师手下管理上什族百姓的官员),升为统管当地百姓的昂索,称的扎昂索,与碾伯县占砸、革砸两部落(俗称下6族)正式脱离碾伯县而归巴燕戎格抚番厅。现从《化隆县志》中看到昂思多以西的藏族,仍自称原属隆奔族。因年代久远,不知道隆奔族还包括哪些地方,昂索究竟住在哪里。奔巴小族一,辖地今拉卡山、拉沙、奔巴、响河儿等地。拉科官人一,《塔尔寺志》记载,塔尔寺广场内东西排列的八宝如意塔是由拉科官人桑杰尼珠出资修建的,辖地拉科、卡阳、拉尔宁、邦巴、纳卜藏、华科、白杨口以及原四营乡各村落。加尔吉地处娘娘山根是隆奔族的一个村落。另据,近年出版的《化隆县志》载,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20年)隆奔族部头人乌思巴尔率诸部落起事。经考证,乌思巴尔并不在化隆县,而在现湟中县西堡乡堡子村,堡子村原名叫乌思巴尔堡。范文澜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一书中有乌思巴尔堡张里答喇嘛反明的记载,但未注明是隆奔族部。《湟中县地名志》载,堡子原名叫乌思巴尔堡,乌思巴尔堡是藏族部落名称。恰与《化隆县志》的记载相吻合。由此推测,采用《化隆县志》记载可佐证,乌思巴尔堡是隆奔族所属小族之一,采用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记载可佐证,张里答喇嘛就是这个小族的头人。乌思巴尔堡正好临近湟水河边(宗曲河边),沟内有花园、羊圈、寺院等遗址,现在叫东花园村、西花园村、羊圈村、寺尔寨村(该村建在寺院旧址上)。还传说西山是龙山,东山是凤山,曾有明军前来斩龙脉一说,有遗迹。这两条山往南就是现在塔尔寺所在处,这里当时林密树茂、绿草茵茵,人烟稀少。隆奔族据现考证由上什族昂参(当宁头居)西接河东措哇那昂参,从贵德县的河东措哇那昂参向北至青海湖东南方向的青阳山(藏语称夏格日大山)经哲科直至国师营(隆奔)、奔巴、拉科、乌思巴尔等地,多数地区均处在深山峡谷地带,清乾隆以前均属牧区,实属隆奔族的牧地。此外,汉籍中曾出现的隆卜,陇逋等译名,其实是藏文隆奔的音译,西宁范围内再无隆卜、陇逋二族,原分布在化隆县的西部地区,贵德县的河东五庄地区,湟中县的西北和湟源县东南部地区,就只隆奔族一族。昂索所辖的“昂参”、小族、村落前面均冠以隆奔,如隆奔河东措哇那昂参,隆奔乌思巴尔、隆奔拉科、隆奔哲科、隆奔奔巴等。口角斯口罗时与西纳、都罗、香将、乔家(祁家)、邈川等族一起为该政权的主要支柱。
     四、西纳族。蒙元时称宗喀赤本(万户),统管宗喀地区。明宣德元年授西纳昂索为“灌顶国师”。西纳昂索驻地分别称为西纳贡麻(西纳上寺),现湟中县拦隆镇的上寺村,西纳雪麻(西纳下寺),现湟中县多巴镇的黑嘴尔村,西纳昂索分别住在两处。有些史说中称有西纳土宫,多巴昂索一说,实属一人也,就是西纳昂索,此地并无多巴族部落一说。西纳族西接隆奔族米娘族,其辖地今湟中县拦隆镇的全部,一世扎西佛就出生在西纳扎西,现在的拦隆镇扎西营村,李家山乡的村落,如阿嘉一世就出生在西纳卡约五庄昂参柳树庄阿家就是一例证。南至甘河滩镇的甘河、中沟、坡家,一世西纳法王就出生在西纳坡杰,现在的甘河镇坡家村、隆士干,五世当彩佛出生在西纳弄干,现在的甘河滩镇隆士干村,多巴以下直至西宁外小峡等地。汉籍中出现的洗纳、斯纳就是西纳的藏文译名。
     五、米娘族。藏史称西夏为米娘,今银川为米娘尕。明初海喇嘛归明,书写文书至罕东四卫,现嘉峪关西南的藏族头人归明,后该地藏族受蒙古亦卜拉残部攻击侵扰内迁至西宁近边安置在今湟中县康城沟一带,现在的汉东乡下麻尔、扎扎、拉卜尔、扎子、李欠等地,大通县的景阳川地区。塔尔寺一世赛赤就出生在该地区,称米娘热登,据考证现在的大通县景阳乡的兰重村一带是一例证。贵德县黄河边的米娘川(现修建尼那水电站处,米娘、米纳、尼那都是藏文米娘音译)是塔尔寺米娘一世的出生地可为例证,内迁后的诸族不以下麻尔(红帽尔)、扎扎、拉卜尔(红帽尔的另称)为族名,而以米娘为内迁后的族名,一示他们不忘远祖,二是可佐证这里原来就居住着红帽尔族的同族族人,就是米娘族。早在十世纪初,已有称拉卜尔族的记载,据一九四二年统计,河湟各族西宁县中出现了奔纳一族,而无米娘,奔纳是误笔。
  六、香将族。又名申中族,是阴山牧地的意思,昂索驻锡地。其辖地为今西宁城南大小南川十三庄,有加牙庄、陈家滩庄(扎西堂)、升平阿卡庄(一世押加佛的出生地)、贾尔藏、什张家庄(藏籍写为张家、张家佛为修建夏琼寺,前期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夏琼寺志、塔尔寺志中都有记载),群塔尔庄(一世群塔巴的出生地)、丹洛麻庄、傻尔加庄、索尔加庄、群加庄、沙尔湾庄、阿吉营庄、卡阳庄等。公元一五八二年香将昂索迎请三世达赖喇嘛来塔尔寺,此时已有宗喀巴纪念塔和贤康,仁钦宗者尖参修行的小寺等,达赖召集五部落昂索商议建寺等事宜,这五个部落就是香将、祁家、米娘、西纳、隆奔五族。
  七、祁家族。主要村落有牙扎、山城、中庄、党欠(大寨子)、沙卡、且尔甫、角加(安嘉苏一世出生地)、排楼沟、帮业隆、周郎(湾子周郎格西出生地)、夏哇日宗、周它(石挂寺)、李仓麻(新安)、高羌、将志(冰岭山)、宜麻、石灰尧、当彩(红崖一世当彩佛就出生在该村)等村。据考证祁家措哇昂索驻地为高羌昂索湾,已被平安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据,《宋代藏族地方政权口角斯口罗》一书中称居住在宗哥城就近驻牧的藏族部落名为乔家族,祁家是从乔家中音移而来。祁家措哇与祁土司是两个概念。祁土司始祖贡哥星吉是元朝甘肃理问所土官,于冀宁大都途中归属明朝。明太祖授副千户职,守备碾伯(今碾伯镇),死后葬于互助县沙塘川的多士代村。十三代土司祁宪邦于乾隆五年任西宁卫指挥使,才来高羌建土司衙门,封地十四庄,据《互助县志》载,多系在沙塘川、哈拉直沟等地。
  八、占砸族。据《化隆县志》记载,德加乡至二塘、巴燕镇、谢家滩直至卡力岗山各乡镇,均为占砸族牧地。西接隆奔族,东临革砸族,所属小族29族。
  九、革砸族。据《化隆县志》记载,石大仓以东初么、金源至塔加民和县的杏儿乡均属革砸族牧地。藏籍中写的宗喀加入就是指离丹斗寺不远的循化县黄河北岸的加入村,是藏传佛教后弘期鼻祖拉欠贡巴拉赛的出生地,据此可以断定革砸族属于宗喀范围无误。革砸族在占砸族东,古鄯西南,有南官科沿族塔加三族。
  十、角仓(卓仓)族。口角斯口罗时称邈川族。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中云:明初王朝统治者发现西北蕃部名曰喇嘛者,整日坐在土墩或山洞中念经修持不思吃喝,曰:坐禅,周围部众顶礼摸拜、惟命是从。由此,他们正好选中在角仓官隆洞修行的海喇嘛,采取“因其习尚、用僧俗化导”方略,授以西宁“都纲”、国师等职,加以利用。果然效果不错,明军用兵二十多年解决不了的边事问题,海喇嘛一纸文书招降了塞外四卫归明,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稳定。此后出现了明七代皇帝关注曲坛寺的记载,宏伟程度达到“去了曲坛寺,北京再甭去”的规模,是明王朝“多封众建”和修一寺,胜于驻军战略目标正好在这一地区得到了落实。同时也招致了个别反明部落的侵扰,如革砸、占砸两大部落翻越南山岗日侵扰曲坛寺,红帽尔族长途奔袭曲坛寺,华热地区的昝扎、加定袭扰碾伯等地事件的发生。角仓族始于明海喇嘛桑杰扎西之后的称谓,其侄承袭角仓昂索一职,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角仓郎登(曲坛七沟)正式成为曲坛寺香火封地,在此之前还有何称谓现无处查考,笔者认为原口角斯口罗脱离挟持他的乔家族部落头人李立遵,而所投靠的逸川族首领温逋哥就是统辖后来的角仓郎登地区的部落头人,口角氏政权稳定后派其三子董戬之族侄温锡沁任邈川族首领,原欲推翻口角斯口罗图谋取代其王位的温逋哥的首领地位就自然消除。其辖地与明代角仓族所辖小族东起普兰羊宗,北连宗曲卡,南至岗日泽,西接吴丹拉郎,有一致的可能还须进一步考证。此外,笔者曾在该地区民间看到,清乾隆五十二年角仓族属民曾向曲坛寺告讨地界文书一份,曲坛寺曾派下院代表会同当地洪宝和,当事人,经实地查看,对原康熙十八年、六十年、雍正元年盖有曲坛寺满汉合壁印章文书重新予以认定,可佐证乾隆年间曲坛寺政教合一制度还没有废止。
  十一、巴州族。据《安多政教史》载,原巴州昂索辖地有塘仁(塘尔垣)、巴州、古鄯、龙智等地。其辖区内建有塘仁寺、巴州寺、额希扎大寺等。
  十二、灵藏族。是以民和县马营镇灵藏寺为中心的原藏族聚居地的牧地。明永乐年间灵藏族派人赴京朝贡,被封为“灵藏灌顶国师”,次年又晋升为赞善王。据原海东档案局局长唐州里同志提供,近代史上领导陇南农民起义的领袖勒巴佛就是灵藏族驻牧的牧人之子。
  十三、弘化族。是以民和县转导乡弘化寺为中心的小西纳沟、大庄直至永靖县的部分地区的牧地,弘化寺是宗喀巴大师的子弟释迦叶西所建。藏语称“佐毛卡”是牦牛城的意思。蒙元时是西纳万户所辖小族之一,明授张星吉藏卜为世袭“都纲”、“禅师”,清乾隆十三年吏部颁满汉合壁,“都纲之印”,赐田二千顷,世代由张家子孙承袭,直至1952年土改运动时才结束。
  总之,不管称羌、吐蕃、番子等号,藏族是生活在卫、康、垛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藏族自称藏文只有一个字根,由于三大方言的区别,卫称蕃,康称培,垛称歪。传说藏族的先租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而繁衍下的后代,后来人口渐多,逐渐形成嘎、枳、当、扎四大姓,分居在卫、康、垛地区。部落又伴随着藏民族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是一个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繁衍发展的共同载体。《塔尔寺志》中云:藏族四大姓中,一半之人属当姓,当姓又多居于垛麦地区。《海南州志》中云:生活在海南地区藏族多以党项(当秀)、米唐(米当)居多,恰与《安多藏族史》中的记载相吻合。《塔尔寺志》载西纳族源于四大姓当姓中的米当(米唐)的分支。《安多藏族史》中云:当秀(党项)是当姓的一个分支,米娘族又是当秀(党项)的一个分支。这些珍贵史料为后人寻找祖源留下了一线希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