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卫蕃族
原西宁卫蕃族,大多数于明洪武十三年招抚。随后,“先是乌思巴尔诸酋叛掠”。这些蕃族“自是叛乱靡定,不肯内属”。后又经万历十九年兵部经略尚书郑洛再次招抚,人数达五万八千余口。这时的西宁卫治,从明初至万历年间,就近的东(包括今民和乐都川水)、西、南、北、威远五川。据《西宁卫志》载,设置堡寨达二百余座,从江南一带征调数以千计的人来西宁卫从事军屯、民屯。所谓军屯“一人为兵,永远为兵”。民屯采取的“移民就宽乡”的政策,一是举族迁移;二是发配罪官吏和平民,谓之充发户。西宁卫当时的驻军人数多达“一万一千五百三十三口”,民户达“七千二百户、一万五千八百五十四口”,驻军及家属比民户还要多。其中军户、民户与蕃族的比例达一比二。明末崇祯十五年,西宁卫蕃族三十八族联合反明,总兵官马广督诸将进剿,斩首七百有奇,余招抚而还,蕃人分为二十五族。
按藏文史料,这二十五族蕃,分别居住在湟水河(宗曲)以南,黄河以北的宗喀地区,这里原先就居住着宗喀十三族蕃,藏籍称“宗喀措科祖省”,其中弘化、灵藏二族明初已归河州卫管辖。华热藏区近西宁卫地区大通河(祖搂曲)以南,湟水河以北居住着巴沙等“祖搂曲”五族蕃。
现就西宁卫蕃族,按宗喀地区、华热地区,分别列后,仅供爱好者参阅。
明洪武十三年和万历十九年先后招抚的西宁卫宗喀蕃族
1、果米族:“思果迷族,一曰果迷卜咂。洪武十三年招抚。在上隆卜西,去卫治(西宁)一百五十余里,盖古绕河郡地。”“万历十九年经略尚书郑洛遣使招抚三族来归 ”。经考证实属原果米族所辖上果米、中果米、下果米,果米族昂索驻下果米尕然尔(尕让)。
2、多罗巴族:“申藏族洪武十三年招抚,十三族之一也。居牧上西果迷西,近青海汉西海郡地。其种族久已散亡”。“明正德四年(1504年),居住在河套地区的东蒙古首领亦不喇和阿尔兔厮因反对小王子达延汗失败,率部移牧青海湖周围,当地吐蕃人或远走他乡,或成为蒙古贵族的属民”。明“嘉靖三年东蒙古小王子部酋卜尔孩因内乱也率部迁至青海湖周围地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东蒙古俺答汗率其子宾兔、丙兔数万部众赶走了卜尔孩,留丙兔驻守”。万历三年丙兔在今共和县(恰不恰)修建寺院,万历五年落成,赐名“仰华寺”,俺答汗父子迎请哲蚌寺法台锁南坚错来寺讲经,锁南坚错接受了俺答汗“达赖喇嘛”的称号,俺答汗及部众接受了格鲁派教义,尊从锁南坚错的化导率部东归。索南紧错指派三世东科佛为他与蒙古贵族联系的代表。此后四世东科佛在东喀尔(丹尕尔)建寺,原已散亡的申藏族、多罗巴族重新拥举在东科寺周围,暂次东科寺族替代了申藏族,或曰多罗巴族。辖地今湟源县响河以西至共和海晏环湖地区。这个范围与明初受招抚的申藏族地望基本一致。同属宗喀十三族之一。东科寺族由多罗巴、申藏族易主演变而来,多罗巴是指活动在十世纪这一地区的蕃族的首领或这个部族,申藏很可能是这个族蕃的真实族名。
3、隆奔族:亦名隆卜族,汉籍称有“上下两族”。经考证,其实是藏文“隆奔”汉译为隆奔、隆卜两族。洪武十三年招抚,居牧塞内,列帐塞外,外周西纳南、西、北三隅。西纳南指的是西纳坡家营之南的乌思巴尔沟,明永乐年间隆卜乌思巴尔酋首“张答里麻”居西宁,成祖授“左决义”封号,后又反明,西宁卫土官李英“发此事”,捣其庐帐,“张答里麻”被“傑死”、“籍其家”。明“正德十四年,隆卜部乌思巴尔诸番酋叛”,千户李淳“追剿横番直捣庐帐必屠尽而后己”。“正德十五年,巴哇、隆卜等族谋掠北川,淳与诸千户约前后击之,以声炮为信,竟为同事所卖独至蕃穴,值贱糜集血战,所骑白马为赤,从者溃散,淳猶毛刃数十人,贼稍却,臂中流失力尽被执,贼逼淳跪淳骂不绝,口虏支解寸莝尸極”。嘉靖二年立庙于景阳川庙沟。经考,这次谋掠北川的事件发生在今大通景阳川的庙沟,是居住在今互助台子乡原巴哇族和西川脑山地带的隆奔族、景阳川的密那(米娘)族联合反明所为。乌思巴尔沟至万历时,已是军屯或民屯的乌思巴尔堡,亦称石灰沟乌思巴尔堡、左署堡(原张答里麻署址)、花园堡、羊圈堡、西山堡民居住地。原居住在隆卜乌思巴尔的族蕃流散至班萨尔、六(鲁)沙尔、昂藏等处,是宗喀巴大师父母隆奔格和香萨阿切的居住地。隆奔乌思巴尔沟脑与隆奔哲科的夏格日大山之西相连果米族,与果米族“在上隆卜西相吻合”。西纳之西是指的隆奔却西族蕃,隆奔苏尔吉族蕃是宗喀巴大师阿姐的村落、隆奔俄失族蕃、隆奔乱吧族蕃、隆奔剳(扎)么隆族蕃、隆奔尚什加族蕃、隆奔本巴族蕃、隆奔拉科族蕃等。西纳之北指的是隆奔纳卜藏、隆奔邦巴、隆奔柏杨口、隆奔图巴营、隆奔加尔吉等处。以上按汉籍称“上隆卜族”。下隆卜族在申中族南,塞外列帐,按藏文资料实属夏群寺的“当宁头祖昂参”,原隆奔国师向夏群寺提供供养的一个“参祖”,经考证,“当宁头祖”就是汉籍中的“下隆卜族”,今化隆的原“占咂族,西接下隆卜族”。下隆卜族之西接连的是申中族的群加族蕃,群加族蕃在下隆卜族之西。珍珠族属隆奔河东措哇那昂参。隆奔族包括上下两部,虽洪武十三年招抚,自永乐后“先是乌思巴尔诸酋叛掠”后至正德十四年“自是叛乱靡定,不内属也”,“其后顾受大明寺藏僧锁南坚错要约”,“万历十八年松虏宰僧阿赤兔入据其部”,“十九年经略尚书郑洛因其挫詉,遣使至锁南坚错(三世达赖)收抚之,开族八十有奇”。清乾隆九年西宁府设巴燕戎格抚番厅,西宁的下隆卜族藏文称“夏群勾当宁头祖昂参”,与碾伯的占砸、革砸二族划为巴燕戎格厅属二十八族,其中迭榨族相连昂思多族,设迭榨百户,今称支扎。隆奔源之“隆奔曲扭”,原隆奔昂索府址。[FS:PAGE]
4、西纳族:西纳多杰坚参是原西纳族昂索。据《安多政教史》载,蒙古成吉思汗强盛后,从凉州向卫藏发出谈判的命令,西纳多杰坚参受卫藏委派去凉州,被成吉思汗扣为人质,其子与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从小一起玩耍,成为拖雷若彦的义子。后来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授西纳华本为宗喀赤本(万户长)统辖宗喀十三族。明《西宁卫志》载:“西纳族洪武十三年招抚。居牧塞内湟水北。西去卫治五十里,演教寺一处,居西纳川河北黑嘴尔。其香粮地土,游牧山场,自镇海西门以上,至小康缠、大康缠,四疙瘩、往下甘河(甘河滩)、透河北多巴古城、西纳川、上寺、鳖迭沟、小山峡口止,刺有界址。”“又沙塘川光科尔国师田地,亦各有地界俱永乐八年九月十六日颁。”“西纳族下有多巴禅师、光科尔国师哈尔指挥,西纳千户、鲁尔加千户,马胜百户等百户一十三员………。千户营西纳、百户剌沙营、多巴完冲扎扎营、坡家营、思卷完卜……….。”等均隶属在西纳族内。
5、米娘族:明《西宁卫治》载,“指挥小国师剌卜尔……..摄纳族(密那、尼那)…..….”。米娘族亦称拉卜尔族、红帽尔(夏麻尔)族,早在十世纪初就在大康缠沟、大通景阳、归德尼那居牧,万历年间设峡榨防虏时,设白崖扎子榨和大磨石沟榨,由剌卜尔族御榨。明万历二十三年,蒙古永邵卜、瓦剌他卜大举进掠西川大康缠时,剌卜尔(米娘)族配合明军击败蒙军于康缠川。居地景阳川的密那族,万历年间设榨于娘娘山崖石城子崖,距卫治九十里,由密那(米娘)族御榨。
6、申中族:藏文资料称为香将措哇,明《西宁卫志》载,“申中族,一名申冲族。洪武十三年招抚,居牧归德峡,后徙塞内孤山尔滩牛心山西也,去卫治四十余里”。万历年间设马鸡沟峡榨、捏尔朵峡榨、木哈尔峡榨(今称门担峡)、王沟尔峡榨均有申中所属十三族蕃御榨。申中族所属小族有申中台、加牙陈家滩、羊毛沟、牙加阿看庄、加尔藏、群塔尔、什张家、傻尔加、索尔加、沙尔湾、阿尔计、丹洛麻、群加等十三族蕃。公元一五八二年,明万历九年应申中昂索迎请,三世达赖锁南坚错来塔尔寺讲经传法,并授意香将(申中)、奇家(乔家)、米娘、西纳、隆奔五族昂索为兴建塔尔寺承担重要责任。
7、乔家族:明清时期的藏文史料一直称奇加族(乔家族),但《西宁卫志》蕃族一节中未见到奇家族的记载,卫治中只有“南川虏入时,碾伯兵、平戎兵(现平安镇)赴寄彦才沟应援”一节,无奇家族蕃御榨的记载。寄彦才沟现在叫祁家川,古地名叫高羌。
8、占砸族:一曰章砸,洪武十三年招抚,居塞外。西接下隆卜,东邻革砸族。往往接连二族,叛乱靡定。嘉靖四十年,出掠马哈剌沟、输马久绝。万里十九年,经略尚书郑洛招抚之。
9、革砸族:一曰哈砸,洪武十三年招抚、居塞外,在占砸族东,古鄯之西南也。正德十四年蕃酋锁南温古六失加侵掠弘化寺,守备杨佑袭破之。万历十九年经略尚书郑洛招抚不至。二十三年兵备副使刘宽敏遣人慰谕。万历年间杏儿沟榨由革砸族御榨。
10、哇角族:亦称巴州族。《西宁卫志》载,万历年间设思打岔峡榨,普化寺族蕃御榨。《碾伯所志》载,普化寺“地处碾伯所南境”。今位于民和县峡口乡东北三公里的杨家庄。据传峡口杨家庄有古堡一处,藏语称之为“科尔林”堡内佛殿三处,堡前有一古塔高三丈三尺,寺藏藏文经典甚丰。堡内住户多数姓乔,称其先祖曾显赫于明代功封昂索,昂索古堡遗迹今犹存。昂索支持下的乔姓喇嘛称乔国师,仿曲坛寺建普化寺。这与十世纪文选中记载离貌川东三十里居齐暖族,《安多政教史》载这里的哇角昂索协助三罗阿羊修建塘尔垣寺、宏山寺、陇治寺、额希沟寺相吻合。可见明万历年间普化寺族蕃在这一带起着显赫作用。
11、亚仁杰族:这是角厮罗时代居住在藏语称为“卓毛么塘(下面种田的滩)”或貌川的(下滩)亚仁杰族,亦称貌川族。元末明初海喇嘛在此的官龙沟修行,其家族远在西藏“卓若隆”,就近的亚仁杰族按藏族习俗是唯一海喇嘛的“羊斗(施主)”。后来的卓仓昂索是原在这里的“卓毛么塘”昂索,还是来自遥远的山南“卓若隆”之海喇嘛侄系的昂索,今日说法来之后者。明《西宁卫志》蕃族一节中没有卓仓族的记载,只有万历年间设葱槛壑口榨,曲坛寺蕃御榨的记载。“卓若隆、卓毛么塘”前面所冠的“卓”按藏文原意就是麦子或庄稼,卓仓来之前者还是后者,供爱好者寻找更多的史料探讨求证。[FS:PAGE]
明洪武十三年和万历十九年先后招抚的西宁卫属华热族蕃
1、巴沙族:洪武十三年招抚,居牧塞外。去卫治(西宁)北一百余里,北至大通河(祖楼曲)今浩门河、西至北川塞外今海晏县,东接大通城今浩门镇,广袤五百余里,这是巴沙族的辖地。所属昝扎、思俄思哥等小族,持险阻、数出掠。正统十三年、蕃酋瓦洛叛、遣土官祁贤捕之。祁贤是贡哥星吉之孙索南之子。贡哥星吉归明后驻守碾伯,他所招抚的对象主要在西宁卫属的华热地区。正德十一年,是年总兵官徐谦率兵袭之,破之,其族逐散。
2、昝扎族,巴沙小族也。巴沙散弱、全有其地、南北百余里、东西三百里。支属散处各自为族。如大昝扎族、小昝扎族、上昝扎族、中昝扎族、下昝扎族、六古咂族、薛咂族、札尔德族、巴咂族、巴的族、设加族、思冬沙族……,小札尔族、写尔定族、鲜密族居大通川,……,尔加定族。万历年间设燕麦川边榨,昝扎族蕃祁家土兵御榨。圆树尔榨由六古咂族蕃御榨。根据以上资料证实,昝扎族原所辖地西起今桥头镇的园树原六古砸族蕃,北至今门源县的原鲜密族,东至今乐都芦化乡的原写尔定族,南到小加尔定族现互助县的松多地区这样一个地域范围,散聚着隶属于昝扎族诸多各自为族的支属小族。
3、巴哇族:洪武十三年招抚。初居牧塞外与巴沙邻。万历年间设老虎沟峡榨巴哇冲车族蕃御榨,设北石峡榨巴哇薛家族蕃、祁家土兵御榨,北川剳枝山崖榨巴哇白朵脑、才家二族御榨。经考证,今为互助巴哇台子乡、五峰、沙塘川地区,实属原巴哇族蕃牧地,至今还居住着巴哇族蕃的后裔。
4、思俄思哥族:地望不明,属巴沙族小族。
5、麻加族:居牧塞内碾伯胜番沟,有城堡,处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