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从远古文明中走来
肥沃的白龙江冲积扇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福地,几经变迁,成为羌氐的发源地。除了有确切文字史料能证明舟曲县域文化深厚、历史久远外,舟曲县域内丰富的考古发掘也显示着远古时期这个地区灿烂的人类史前文化。仰韶早期文化、马家窑文化、原始羌汉文化、羌苗融合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荟萃,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和大多数藏族聚居地一样,历代以来舟曲县域内藏传佛教也极为盛行。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曾经几度兴衰,现在多存遗址,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极盛,汉藏佛教互通,寺院星罗棋布。现在的黑峪、占单等藏传佛教寺院珍藏着唐宋元明时期的佛像等文物。
舟曲藏族
舟曲藏族现在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上游两岸和拱坝河(白龙江一支流)两岸,人口约四万多,占全县总人口十三万多的百分之三十二左右,而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舟曲藏族部落大约从公元8世纪中叶后逐渐形成。历史记载:西汉时期,于斯设置羌道县。因县境内为羌族所居,故名。“安史之乱”时期,吐蕃王朝为了扩展疆域,趁乱遣兵东征,一部分东征将士(部落)后来便留居白龙江两岸,与当地羌人和吐谷浑融为一体,繁衍为今天的白龙江流域藏族。据藏文史料《多麦宗教源流》也有记载: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代藏汉交战频繁,有次松赞干布派出二十万大军,到达白龙江流域。后来吐蕃王朝不准他们返回西藏,于是便世代定居不来。因此,这里的藏族人民在语言、衣食住行以及习俗等方面和其他安多藏族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基本的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是一样的。如藏语文的使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名称谓,人名等均表现出藏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
舟曲县域内的许多地名也证明着藏族迁徙至舟曲的史实。舟曲县博峪乡的“博峪”二字就是藏语的音译,意为“藏族的故乡”。他们自称“地哇”人,来自昌都地区,为使自己不忘记故乡,遂把此地命名为“博峪”。而“插岗”这一地名,则从藏族传统区域名称朵康六岗(编者按:岗为藏语中两水之间的高山。朵康六岗则指,色莫岗、擦瓦岗、马康岗、绷波岗、玛扎岗和木雅热岗)中的擦哇查岗简化而来。在舟曲,这种由迁徙藏民以自己原籍地名命名的地方还有很多。同时,因为各个藏族部迁徙至舟曲境内的时间先后不一,地区各异,又前后历经几百年,这种因为时间和地域隔阂的差异使得现在的舟曲有三种藏族方言,因而舟曲又被称为藏族方言的“方言群岛”。舟曲县域中的藏方言包括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大区中的两个次方言片区:东南部接近安木多方言;西部接近拉萨方言。
上古文化
据舟曲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县内峰迭咀村遗址出土缺口石刀和表饰植叶纹的直口低耳彩陶壶,均系仰韶类型文化。东山乡井坪村文化遗址地层出土后胎敛口三足彩陶,类型同甘肃秦安大地湾二期文化遗物,属早起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左右,而在舟曲县白龙江流域沿岸,二、三阶地新石器时期甘肃仰韶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有24处,立节南村文化遗址兼有马家窑和半山类型文化。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舟曲境内出土的彩陶带有强烈地方文化特色。其中,两连、三连彩陶罐以及彩陶壶堪称白龙江流域舟曲县域典型马家窑特色文化。
史料记载,炎帝姓姜,长于姜(羌)水,故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断木为耜,楺木为耒,耒耨之用以原始教耕。”故号神农氏(《史记·三皇本纪》)。舟曲县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细磨钻孔复合石器铲、斧、刀等原始生产生活工具,用以耕锄农业、砍木以及作兵器和剥割畜皮。甲骨文有“姜”加“石”字的,表示羌族卖石器的商人。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记载, “石器最美者,以古羌族住区为多”
炎帝长于羌水(今白龙江流域),以革新生产、生活复合型石器工具,推动原始耕作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原始农业生产力,后世人民多立庙颂扬他。舟曲民间多有农神庙、火神庙、娲神庙、水神庙、药神庙、白马神庙、玉皇观等。
羌苗文化
据舟曲县文化馆张宝明馆长介绍,舜迁三苗于三危,变西戎。三苗北徙,与当地土著戎民在长期过程中融合,形成戎族的一支羌苗文化。舟曲县境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马家窑类型彩、灰陶器外表饰有原始“十”“艹”文字刻画符号,意为崇拜太阳神伏羲的符号。而舟曲县民族聚居地传统的石筑墙、榻板房、石片房(木屋顶覆盖以松木榻片、石板)、厅坑火塘、连锅炕和异彩服饰、黑衣服饰、婚嫁礼俗、生产习俗、生活风俗、狩猎采集、拉依山歌、舞蹈娱乐、体育竞技等沿袭古俗,无一不闪耀着羌苗文化底蕴的光辉。
公元前十一世纪后期,西戎羌人与庸、属、微、庐等八国从武王灭商,周羌往来。此前,齐家文化已经辐射舟曲县,绽放光彩。此推论的佐证为舟曲县北部白龙江干流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遗层上层分布齐家文化遗物遗迹,较典型的有南峪马各坪、城关北山坪文化遗址,出土齐家文化彩、灰陶器,其形制、纹饰尤为典型。而北山坪文化遗址地表散布的大量周时期“真贝”原始货币,证明当时周羌文化已经互通。
寺洼文化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舟曲县境内为白马、氐羌各族居住。公元前世纪秦献公时期,羌人无弋爰剑孙各成部落。卯的子孙数支部族南迁白龙江流域定居,爰剑孙部落中一支西迁,发展壮大,形成后来的吐蕃。汉景帝时(前156~141年),无弋爰长房曾孙忍子研部族一支曾留守羌道(今舟曲县城)。后,舟曲县境内诸多羌部大融合,分化出参狼种武都羌,及至后来的宕昌羌。此时期,在秦汉中央政权统摄和安抚下,舟曲境内民族自治,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推广到舟曲全境。这时,初步形成了舟曲羌地区域内经济、文化、军事与内地的联通。秦汉氐人大部分融化为汉族。
张宝明馆长告诉记者,舟曲县内历史上的寺洼文化为白马、羌氐文化的代表,不仅北部白龙江干流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大量分布(齐家文化遗层之上),而且东南部八楞乡、果耶乡和拱坝河、博峪河流域河谷及半高山黄土台地居民聚居地皆有分布。出土文物有典型的“马鞍形”灰陶器与二期寺洼文化。据此推断,现在舟曲县内的大多数藏族居民当属寺洼文化时期羌氐、白马部落的后裔。同时,舟曲在方言研究方面可谓是得天独厚,今保存的方言基本上是安多语和康巴语,所以舟曲又被称为藏族的“方言群岛”。
据《舟曲县志》记载,宕昌羌人,其先祖是三苗后裔。《魏书·宕昌羌》记载,宕昌羌“居有屋,国无法令徭役”“唯部落征战时相屯聚,平日不相往来”“皆衣裘葛,牧牛、羊、猪,供食”。“家族中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继母、叔母及嫂、弟妇为妻。俗无文字,但侯草木荣落,记岁时。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
“党项羌者……其种有宕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在以羊为总图腾游牧的羌人中,进入丛林河谷间崇拜猕猴的一支白马羌和氐羌,完整的保留崇拜羊、猴的旧俗。在祭神中,有歌颂本部祖先珠玛(猴)是如何变成人的。
在博峪采花节时,五部中的拱坝、铁坝两乡群众选人扮演猴子,该人披着树皮,串寨走户跳跃祝福。人们则是恭迎敬送,慷慨赠酬。
从唐肃宗上元初年(760年)到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300年间,吐蕃势力占据舟曲县境。宋王韶拓熙河,取洮、岷、迭、宕后,原吐蕃军队以及随军家属、羌奴等在舟曲西部定居下来,生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