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秘境青海:历史的无声诉说

作者:西海都市报 来源:赵新丽 时间:2010-11-18 09:39:00 点击数:

关注青海省三普新发现文物系列报道之一:秘境青海历史的无声诉说

  这里是彩陶的王国,灿烂丰富的古代文明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孕育了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这里是汉唐时期的军事要隘,“海藏咽喉”颇有一夫当关的气势。
  ……
  这里就是秘境青海。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简称三普)中,我省新发现文物点有两千四百多处,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秘境青海的历史。就让我们跟随文物普查队员的脚步,倾听历史的回声。

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文物点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上下塔买化石点,是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文物点。上下塔买化石点处于山坡地带,因河水浸没露出地层剖面。此处,考古队员采集化石的种类有中华鼢鼠、乳齿象、三门马、披毛犀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根据古生物化石研究,上下塔买化石点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更新世亦称洪积世,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更新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岩画,古代人类的艺术表达
  
岩画是古代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它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黑山岩画两米处

  察汗特买图岩画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一座由东北向南延伸的山体上,由三块大小不等相对独立的岩石作为载体刻绘的,其中一号岩石上刻有四峰骆驼、四头鹿、一名手执弓箭的猎人;二号岩石上刻有三头牦牛、一只猎豹(或者雪豹);三号岩石上刻有一峰骆驼、一株菩提树。这处岩画动物形象概括抽象,制作手法简练娴熟,极具艺术观赏性。据了解,这处岩画可能最早绘制于青铜时代,最晚在唐宋之后,多为先民祭祀之用。

盐场,原始工艺的传承者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多伦多盐场,位于娘拉乡多伦多村察卡社。盐场坐北朝南,总面积42857平方米,是一座古老的保持传统制盐工艺的民族轻工业作坊,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的制盐工艺。盐场蕴涵着丰富的盐矿资源,产量颇丰,产品主要销往西藏昌都、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边远地区。从古到今,这个盐场为当地和周边地区的人畜用盐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烽火台,昔日金戈铁马的见证者
  
林日则烽火台,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在四川、青海省交界处,友谊桥林场东南角山顶上。烽火台北面为旦乃村,其余三面为班友公路和玛柯河。烽火台呈正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5米,面积为25平方米,剖面为梯形,残高约12米。墙体有射击孔,据初步断定为明末清初修建。山体呈三角形,烽火台底大上小,均由页岩石垒砌而成。除北侧墙体局部塌陷外,其他三面墙体保存完好。

上草褡裢湖遗址,远古人类的生活地
  
上草褡裢湖西遗址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上草褡裢湖西岸,东北方向距甘子河乡10公里,西面距青海湖3公里,东面距尕海湖6公里,地理位置与大水塘遗址、峡里脑湖遗址等多处新发现的环湖遗址紧密相连,与上草褡裢湖东遗址东西相望。遗址范围较大,地势、布局、构造奇异,地形上依湖岸因地制宜略呈弧形;遗址布局内自东向西,清晰可辨的人工堆积的墙体长约1100米,高5米至8米,多处暴露石砌地基;遗址地表分布大量不同时代的碎陶片、兽骨等,陶色以灰色、红色、黄色为主;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指甲纹;陶片布线排列紧密,材质薄厚不一;暴露有大面积的灰坑和灰层,文化灰层厚度有20厘米至100厘米,这处遗址目前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草褡裢湖为淡水,以前因人畜饮用湖水,遗址内频繁遭到踩踏,加之高原寒风的肆虐,表面暴露较多碎陶片,现在周边群众家安装了自来水,草场多处沙化,极少有人畜经过,遗址保存完整。

民居、古村落,一部建筑的史书
  
有人说,“建筑是一部重要的史书”。建筑写就的史书是客观的,很忠实地记载着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住宅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它们遍布各地,凡有人烟处便有住宅。人们生活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之中。于是,住宅便要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是通过人,也就是通过人的建造和人的使用来传达给住宅的。


民居的建筑结构

  年先村苏先文土族民居,位于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年先村的苏先文家。民居宅院大体呈长方形,南部无房屋,保存完整,具有土族民居的显著特点。此民居由土木结构二层楼房一栋、北房一栋、东房一栋等组成。宅院大门为南门,北屋、东屋为平顶土木结构平房,西为二层土木结构楼房,一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利用地形,将二楼改在一楼后半部分的土崖上。一楼次间有楼梯通向二楼,二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木护栏为悬梁吊柱式样木雕,明间栏板有三组木雕,左为大象图案,中间为狮子滚绣球,右为龙图案,次间六组为暗八仙图案。明间为神堂,次间闲置。宅院南北宽19米,东西长25米。据调查,此土族民居始建于清代。


要什道村全景

  要什道古村落,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这个村落建在灯塔乡政府西侧第二台地上,南北为山谷地带,西为大山,东为灯塔乡政府,村落分布面积约12000平方米,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民居有三种建筑方式,即木头结构、石木混合、石头结构。村落内建筑皆为藏式建筑,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石木结构,下层为畜圏,二层为居住房,三层为储藏室。外有走廊及厕所,柳条编制围栏,一方面作为装饰,另一方面透气、防潮,主墙体由页岩石垒砌而成。一至三层阶梯为独木梯,四周窗户内大外小,用于防潮,房屋方向一般为坐北朝南。这个村落始建于清代,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此类建筑在玛柯河流域多有分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