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团队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大学揭示西藏中部冶铁新发现
作者:
来源:考古科学 SCU
时间:2025-09-15 08:53:41
点击数: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李映福教授冶金考古团队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大学合作,在科技考古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New discovery of iron smelting in central Xizang: Analysis of metallurgical remains excavated from the Sermatang site in Shannan, Xizang, China(《西藏中部冶铁新发现:西藏山南斯玛塘遗址出土冶金遗物分析》)。该研究揭示了目前西藏年代最早的冶铁遗址,对研究吐蕃时代铁器生产技术及其与西藏社会的关系、西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冶金技术的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的早期人类活动一直是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童恩正先生将西藏十世纪以前的考古遗存大致分为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吐蕃时代三个阶段,其中以吐蕃时代(约公元六世纪至公元十世纪)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最为丰富。虽然已有大量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各类物质文化遗存展开了系统研究,但缺乏对铁器生产问题的关注。

斯玛塘遗址出土冶铁炉
2023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西藏大学等单位对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结巴乡斯玛塘遗址进行发掘。遗址中发现有一座石砌炼炉以及炉衬、炉渣等冶金遗物,为研究西藏中部的冶金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炼炉内木炭的C¹⁴测年结果初步表明,冶金活动的年代可能在公元8至10世纪。通过对出土炉渣和炉壁挂渣的微观结构观察和成分分析,明确了该遗址使用了块炼铁冶炼技术。但与既往所发现的块炼铁炼炉相比,斯玛塘炼炉炉型较为独特。该炼炉为石砌竖炉,复原高度超过2米。为了更好的进行横向对比,文章对同时期来自中国北方、中国南方、印度、阿尔泰等地区的炼铁炉开展了比较研究,将筑炉材料、炉型形状等因素进行量化后使用UMAP降维和k-prototypes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斯玛塘炼炉与中国北方炼炉更为接近。

斯玛塘遗址出土炉渣的SEM-EDS分析

冶铁炉的UMAP降维和k-prototypes聚类分析
这一相似性可能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关。自7世纪以来,无论是吐蕃王国时代,还是五代,宋、金时期,西藏都与中原保持密切的交流。“唐蕃古道”、“蕃尼古道”的开通,加强了山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奠定了唐与吐蕃政治交流的基础。据史料记载,在公元705年至822年间,唐、吐蕃先后8次结盟,多次互派使节进行访问,促进了中原文化向西藏的传播,也推动了中原地区工匠的向西迁徙。这种交流并未随着唐朝的衰落而终止。结巴乡发现有北宋早期来自中原地区的产品证实了这种交流的持续性。因此,这一历史背景可能是斯玛塘遗址延续本地块炼铁技术传统,但使用与中国北方相似炉型进行冶炼的重要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