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囊谦发现明代佛塔群

作者:甲央尼玛 来源:玉树州历史文化研究院 时间:2025-03-21 09:28:57 点击数:
  在调查囊谦祥巴啦嘛纳的弥勒造像时,同时发现了在造像点的西北方向一条河沟中有许多“水嘛呢”形式的心咒和造像凿刻,“水嘛呢”是因勒巴沟而得名,暨在河沟里的巨石上凿刻心咒和佛像,在这次调查中非常幸运的发现了一处以佛塔为主的造像点,实属珍贵。
  这个点位于祥巴啦嘛纳面约3500米的河沟处。河谷内有一条季节性河流由东向西流过。地理坐标为东经96.48.698北纬32.31.714.海拔3893米。(图1图2)
  这是一块高2.6米,长3.1米,宽约1.4米的落石,大致呈一个长方形,位于河谷底部,河谷不算宽,也就10几米左右,溪水流量在春夏之际应该比勒巴沟的流量相同,调查时间为3月初河谷正是冰冻期间,这块巨石就裸露在冰面之上。造像位于这块巨石的南面,也是正面凿刻造像的面向东,造像内容基本覆盖了这块岩石。(图3)
  造像总体分为3排,第一排为藏传佛教的三怙主心咒,即文殊观音金刚手的心咒,但这三句心咒设计巧妙上排为梵文的兰扎体,每个兰扎体之下凿刻了相对于的藏文体,整个三句横向排列,长约1.8米。(图4图5)
  第二排凿刻了八尊佛塔,每尊高约0.37米,宽约0.25米。也是横向刻成一排,长约2.I米左右。每尊佛塔由下而上有覆莲莲瓣、塔座、塔基(塔阶)、塔瓶(包括一层塔瓶垫和T形塔瓶口)、塔刹,伞盖、日月顶。这里凿刻塔的区别主要还是在塔阶上,塔阶的不同造型直接会影响塔的制式和类别。 另外就是从伞盖垂下的飘带,飘带比较自由,不会改变塔的类别,分别有垂下各分三岔的,垂下后又弯曲向上的,垂下后绕一圈又垂下的三种。日月宝珠刻划都一致无分别,向上翘角的半月,有向上尖角的圆形宝日;伞盖也无别,为垂下的五片布条构成;塔刹为十三相轮组成也是统一刻划。塔瓶除倒数第二尊以外,还是相同,都有T形塔口(倒数第2尊佛塔无塔口),覆钵式塔瓶,较平常的塔瓶矮一些。这也是明代佛塔的一个特征,外加都有一层塔瓶垫;塔基或塔阶是分别塔的类型的重要表现,所以这里的塔的塔阶各不相同。
第1塔 有四层塔阶,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形成一个梯形;塔下方有题记为(བྱདཆུགམཆོདཊན)菩提塔。(图6)
第2塔 也是四层塔阶,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形成一个梯形;这个塔阶上有一些隔断但不清晰。题记也模糊不清。(图7)
第3塔 有五层塔阶,从下往上逐渐收分俩头翘,似乎是在表现圆形;每层塔阶至下而上俩头留少段刻了竖线,在梯形的塔阶里又形成了一个梯形,塔下方有题记为རྣཾཏྱལམཆོདྟན尊胜塔。(图8)
第4塔 是四层塔阶,与三塔相似从下往上逐渐收分;每层塔阶至下而上俩头留少段刻了竖线,在梯形的塔阶里又形成了一个梯形,塔下方有题记为(བཀའབམཆོདྟན)。以形制暂辨为神变塔(图9)
第5塔 有四层塔阶,首先也是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形成一个梯形;除最下一层塔阶外,上面三层分别用竖线分成众多个小方块,塔下方有题记为(བཀྲའཤིསསྒོམང)吉祥多门塔。(图10)
第6塔 也是四层塔阶,首先也是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形成一个梯形;除最下一层塔阶外,上面三层分别用覆莲式的下弧线分成众多小莲瓣,塔下方有题记为(པདཔུ མཆོདྟན)莲聚塔。(图11)
第7塔 有别于其他的四层塔阶,这尊只有一层塔阶,而且也没有任何装饰,塔下方有题记为(བླམམཆོདྟན)上师塔。(图12)
第8塔 有别于其他的四层塔阶,这尊塔阶为圆桶梯形状,,塔下方有题记但以脱落字体不详,但可辨识为(འདསབིའ་་་་)涅槃塔。(图13)
下排是第三排,也是凿刻了八尊佛塔,每尊比第2排的高一些,高约0.42米,宽约0.28米。也是横向刻成一排,长约2.7米左右。第1塔 有四层塔阶,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形成一个梯形。(图14)
第2塔 五层塔阶,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形成一个梯形;塔阶俩边分绘俩竖线也是向上收分,使塔阶中部形成一个三角形。(图15)
第3塔 有五层塔阶,从下往上逐渐收分俩头翘,似乎是在表现圆形;每层塔阶至下而上俩头留少段刻了竖线,在梯形的塔阶里又形成了一个梯形。(图16)
第4塔 是四层塔阶,与三塔相似从下往上逐渐收分;每层塔阶至下而上俩头留少段刻了竖线,在梯形的塔阶里又形成了一个梯形。(图17)
第5塔 有四层塔阶,首先也是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形成一个梯形;除最下一层塔阶外,上面三层分别用竖线分成众多个小方块。(图18)
第6塔 也是四层塔阶,首先也是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形成一个梯形;除最下一层塔阶外,上面三层分别用覆莲式的下弧线分成众多小莲瓣。(图19)
第7塔 有5层塔阶 以圆形塔阶表现也是逐渐向上收分。(图20)
第8塔 这尊没有塔座,也有别于其他的四层塔阶,这尊塔阶为下三层向上收分,到最上面一层较高是圆桶梯形状,塔下有题记为布日塔。(图21)
  仔细分析发现上下俩排塔的建制基本相似,就7.8俩塔有些差异。所绘基本上是善逝八塔的样式。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事迹 ,变化丰富,转折离奇,波澜壮阔 ,因此以释尊一生经历事迹为主轴的佛传图像,自佛示现涅粱 以后,随着佛教向印度南北各地流传,因而在印度、中亚、南亚、西藏、中原等地,不断地产生因不同时空而创作的不同式样的佛传艺术作品。 而佛传图像史,早期表现方式为四相成道和八相成道 其中四相成道的形成是孔雀王朝阿育王选佛陀诞生的蓝毗尼、降魔成道的菩提迦耶、初转法轮的鹿野苑、永现涅槃的拘尸那竭罗等四圣地,建立宝塔,供养舍利(1)因此,在此四大圣地的经历也被合称四相成道,并刻碑纪念,如2世纪秣菟罗佛传碑,以横向构图的四景代表四相。5世纪笈多时代的鹿野苑地方,也创作了四相成道佛传石雕。这时佛教盛行,思潮涌现,又据《十地经论》卷3等载,再加上祗园现神 通处等四塔,而演成八大灵塔之说,由四相图继而演为八相图。这在莫高窟第76窟还存有八塔变八相题材 。佛之八相成道,也叫做八相作佛、八相示现、释迦八相等。即释迦如来一代化为八种仪相。一、降神,二、托胎,三、诞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关于佛的八相应化,诸经论中其说不一。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宋代法贤译《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经文曰:“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灵塔名号。 汝等谛听,当为汝说。何等为八。所谓第一迦毗罗城龙弥儞园是佛生处。第二摩伽陀国泥连河边菩提树下佛证道果处。第三迦尸国波罗奈城转大法轮处。第四舍卫国祇陀园现大神通处。第五曲女城从忉利天下降处。第六王舍城声闻分别佛为化度处。第七广严城灵塔思念寿量处。第八拘尸那城娑罗林内大双树间入涅槃处。 如是八大灵塔。(2)在藏地善逝八塔也传播甚广, 夏鲁寺东无量宫三面有回廊环绕,其内侧壁画绘制于1355年后,主要表现十座大塔,展示具吉祥米聚塔圣地、善逝八塔形制与大菩提塔量度,覆盖了藏式佛塔从建筑外观到宗教意涵的多个层面。上述题材虽非布顿大师首创,但在1352年前后经他择选、厘定、融汇而集大成,最终得以广泛传播。(3)说明布顿大师对佛塔的理解与设计并予以完整反映,在藏传佛教美术发展历程中具有范式般的重要意义。
  在此处的善逝八塔的题记1菩提塔 2不明3尊胜塔4不明5多门塔6聚莲塔7上师8涅磐塔。(以题记的藏文书写来看错别字较多)与传统八塔有些出入,比如传统八塔为聚莲塔、多门塔、天降塔、神变塔、菩提塔、和合塔、尊胜塔、涅槃塔。这里暂且把第2塔以所见的形制初步辨别位天降塔,把4号塔暂时以形制辨识为神变塔。但标注的尊胜塔的样式却更形似合和塔,特别是第七塔被题记为上师塔,在爸塔的建制中也没有这尊又为何融入于这里,还有俩排同样的八塔在第7、8俩塔又设置成了不同的样式等等都还有一些没有理清的地方。但以八善逝八塔的题材还是肯定的,以塔的样式断代为明代也基本合乎藏传佛教造像在不同时间不同建制的依据。八塔以立体建造样式的在藏区广泛流行,数不胜数,但以摩崖石刻形式凿刻的善逝八塔就较为少见而珍贵。

(1)阿 育 王 传 [G]//大 正 藏 :第 5O册 .东 京 :大 正 一 切 经 刊 行 会 .1924—1934.
(2)八大灵塔名号经[G]//大正藏 :第 32册.东京 :大正一 切 经 刊 行 会 .1924—1934.
(3)廖炀《从夏鲁寺东无量宫回廊壁画看布顿对藏式佛塔的贡献》《名族研究》2019年第4期80-9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