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出土的两面汉代铜镜

作者:胡学捷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5-02-14 11:11:00 点击数:
  铜镜,古代又称“照子”,是古人照面用具,正面主要用于日常梳妆打扮时照容,背面多饰有花纹,不仅增加铜镜的美观度,也隐含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铜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铜镜在当时生产的铜器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式样丰富,纹饰古朴大方,体现了我国古代铜镜工艺的高超水平。
  青海境内出土的汉代铜镜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纹饰较为丰富,有日光镜、昭明镜、四乳四螭镜、规矩镜、连弧纹镜、龙虎镜、四神镜等。这些出土铜镜,一方面反映了作为大一统的汉王朝文化风貌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文化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事实。
一、汉代龙虎铭文铜镜

  来源: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出土
  尺寸:直径12.3厘米,厚0.7厘米
  收藏单位:青海省博物馆
 
  该镜圆形,圆钮,背鎏金。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高雕龙虎纹,造型简练古朴,一虎一龙对峙而啸,形象生动,动感强烈,部分躯体压在钮座下,尾部饰有走兽和飞禽等瑞兽纹,外一周铭文为:“尚方作镜真大好巧工刻之成文章浮云连四方交龙白虎居中央子孙”;外区纹饰与内区的铭文外饰一周栉齿纹,边缘两周锯齿纹带之间饰一周水波纹,中间以弦纹相隔。纹饰所选用的龙虎题材及吉祥铭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二、汉代星云纹铜镜
  尺寸:直径15.0厘米,厚0.6厘米
  收藏单位:青海省博物馆
  星云纹,在汉武帝初年前后出现,在西汉中期流行,西汉晚期衰退,王莽时期消失,因其多乳丁且与星相图相似而得名,属于典型的高浮雕纹饰镜。这件星云纹铜镜的钮座为连峰钮,由多个高耸的小乳丁围绕一个大乳丁组成,似相连相抱的山峰;钮座外及镜缘均为向内的十六连弧纹;镜背主体纹饰用四枚并蒂连珠座圆乳分为四区,每区一组星云纹,星云由九枚小乳钉以曲线连接,形成了看似天文星座的图形。星云纹是古人对天文星象写实的艺术描绘,也寄托着汉代先民祈福纳祥的夙愿。
  西汉初年,经历战乱破坏的社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至汉文帝、汉景帝时,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显著发展。富足的生活使得人民的思想也开始从对神仙鬼怪的幻想中脱离出来,开始追求一种享受现世又逍遥自在的超脱生活。与之相应,此一时期的铜镜装饰纹饰开始由过去的繁缛神秘走向自然写实。

本文配图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