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丹噶尔古城:见证“海藏咽喉”千年繁盛

作者:韩生华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4-04-19 09:13:33 点击数:
  位于日月山脉东麓、湟水上游的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旧称“丹噶尔”,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这里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接合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中原、西域、吐蕃贸易的集散地,素有“青海总隘”“海藏咽喉”之称。历史上著名的湟中羌道、丝绸辅道、唐蕃古道、青藏大道都在这里贯通,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淀了一层层珍贵的文化遗产。
茶马互市 商贸重镇

  距今3000多年前,卡约先民在湟源繁衍生息,创造了极具特色的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汉宣帝时在这里设立临羌县,被称为“青海第一古城”。
  唐代,这里既是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军事要地石堡城见证了唐蕃双方的金戈铁马,日月山见证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佳话。石堡城位于湟源县城西30公里处,海拔约3600米,东、西、南三面均为千仞峭壁,地势极为险要。唐代时,石堡城为唐蕃对阵的战场,历经数次围攻和易手,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朝与吐蕃在赤岭(今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茶香沿着这条通往高原的路,弥漫在湟源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间。而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更为这条商道增添了灿烂辉煌、缤纷绚丽的文化。
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是汉藏交流往来的孔道和边口互市的重镇,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融合并存,造就了贸易辉煌的“环海商都”。

  宋朝专门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机构,管理边茶(中原地区把销往边疆的茶叶称为边茶)换马事宜,由朝廷统一经营茶马市成了定制。宋哲宗时期,北宋每年从西部地区购得良马2万多匹,这些马匹大部分来自青藏高原。宋元符二年(1099年),西夏崇宗李乾顺毁断炳灵寺黄河桥(时称“天下第一桥”)后,经甘肃天水、陇西、临夏(古称枹罕城),从峨堡走扁都口(古称焉支山大斗拔谷)至张掖的路段逐渐萧条,而另一分支古枹罕—河关—古鄯—碾伯—丹噶尔(湟源)的通道就显得格外重要。
  到了明朝,朝廷一方面把茶叶当成对少数民族的赏赐礼品,和谐稳固青藏高原;另一方面更改了宋元以来边茶进藏的政策,设立西宁茶马司,管理与青、甘地区的茶马贸易,使之成为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朝廷专门向当地部落颁发金牌信符,凭牌交马给茶。
  及至清代,茶马互市逐渐移到丹噶尔城,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也奠定了丹噶尔这座边城作为多民族共同居住的边塞商贸重镇的地位。清嘉庆道光年间,国内外商人纷纷来到湟源开庄设行,形成了庞大的从事贸易的队伍,他们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天津等地,开辟了丹噶尔“藏商”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歇家”文化。
  1913年,丹噶尔厅改称湟源县。1924年,丹噶尔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作坊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这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盛况的体现,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有力见证。
建筑独特 人文蔚然

  丹噶尔古城的西城门,被命名为“拱海门”。“拱”是作揖的意思,“海”是指青海湖(西海)。当时丹噶尔属于西羌之地,“拱海”意即拱拜西海,表达了人们对青海神、西海海神的恭敬之意和对人畜平安、社会和谐的祈求。清朝时期,皇帝召集青海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等到青海湖畔祭海会盟,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客观上防止了战乱,是造福百姓的大事。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湟源城隍庙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该庙为宫廷式建筑,汉藏风格杂糅,依地形而建,北高南低,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对称建有山门、戏楼、东西廊房、东西配殿、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该建筑群布局独特合理、结构新奇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是研究明清时期湟源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直观实物。庙内供奉的是东汉护羌校尉邓训,在他病故后,河湟地区的各民族群众为他念经祈福,之后居住在河湟地区的各民族群众也都供奉他。湟源城隍庙的建立,见证了一段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
  湟源文庙位于湟源县城关镇(即丹噶尔古城所在地)明清老街,内含文庙、高等小学堂和劝学所。文庙、高等小学堂两处建筑始建于1918年,竣工于1920年,其建筑别致典雅、古朴简洁、层次分明、协调统一;建筑布局合理、小巧玲珑。文庙的整体结构和布局设计彰显了方正、对称、闭合、等级制、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是古代殿宇式建筑、江南园林建筑、湟源各民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典型,集装饰性和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体现了湟源各民族尊孔重教、重师扬儒、崇尚师德教风的传统,包含了“融合交汇、开放包容”的精神。
  火祖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为纪念炎帝而修建的阁楼,是丹噶尔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湟水上游第一阁”。它是一幢正方形体、歇山顶、平坐、四阿重楼式灰砖瓦、木结构的两层阁楼,上下各开九间,底层中部三间为通道,东西两边各为三间耳房,上层为二架九檩大木结构的殿堂,绿漆栏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四角高高翘起,恰如振翅欲飞的凤凰。上面镂空雕刻的人物、花鸟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阁内的火祖神像,赤面红发,绿绸锦袍,气宇轩昂。
  今年春节前夕,“秦淮灯彩”和“湟源排灯”作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两种非遗项目,不以山海为远,分别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和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展出,上演了一场点亮彼此夜空的双向奔赴。“双宁灯会”虽相距2000多公里,但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搭建起了民心相交的桥梁。
  包括“湟源排灯”在内,湟源县目前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9项。2024年,丹噶尔古城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湟源县正加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丹噶尔古城文创产品开发,积极推动排灯、剪纸、陈醋、香包、青稞酒等非遗技艺入驻景区。昔日的丹噶尔历史辉煌、景象繁荣,如今的丹噶尔生机盎然、魅力无穷。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24年4月9日第8版,作者:韩生华,单位:青海省民宗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