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在青海发现的几件文物

作者: 来源:茫曲文学 时间:2023-11-29 09:58:18 点击数:
门源发现摩崖石刻藏经
       2018年8月18日,青海省博物馆文物研究专家在岗龙沟石窟寺考察时,发现一处摩崖石刻藏经,是目前我省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摩崖石刻藏经。门源县已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金牌信符
       在考古学者辛勤的发掘下,青海,曾出土了一件件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文物。出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金牌信符,就是其中的一件。上世纪50年代,我省考古学者在贵德县文化馆的一堆看似废铜烂铁中,发现了斑驳的金牌信符和一枚铜印。

大通县孙家寨出土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舞蹈纹盆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具有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

同德县宗日出土舞蹈盆
       1995年同德县宗日遗址157号墓出土。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9.9厘米。卷唇,鼓腹,平底,为细泥红陶,内外黑彩。内壁上部绘有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头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拉手,一幅活生生的集体舞画面。两组人像间以折线、斜线、圆点纹相隔,下面再绘出4道弦纹,使得整个画面饱满充实,极富艺术感染力。从总体看,该器造型合理,质地细腻,表面光亮,彩绘运笔娴熟,图案疏密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比1973年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更加美观大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稀世珍宝。

同德县宗日出土骨叉、骨勺、骨刀
       1995年,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出土了一把距今5000年骨质餐叉,这把被誉为“人类餐叉之祖”的骨叉,与西方餐桌上的餐叉是文化的巧合,还是有所关联?如今,这一切已经无法解答,但它折射出了5000年前这片古大陆上的远古先民的生活情态与文明高度。

民和县核桃庄出土彩陶壶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于1985年4月,收藏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早期的螺旋纹彩陶壶。经青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彩陶壶上绘制的是竖向七方连作的“S”形螺旋纹,纹饰之独特,制作之精美,在马厂时期的彩陶上很少见到,其它文化类型的彩陶上也很难见到。这样精美的螺旋纹彩陶壶无疑是马厂早期彩陶中的瑰宝,在彩陶王国中也算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

贵南县尕马台出土七星纹铜镜
       新石器时代古镜之一。1977年,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为不规则七角星几何纹图案,空间饰有斜线纹。镜纽已损,另在镜的边缘凿有两小孔,作系绳穿挂之用。这是我国所发现的铜镜中,年代较早的一面。

海晏县三角城出土新莽虎符石匮
       虎符石匮现陈列在青海省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室。虎符石匮分上下两部分,通高两米有余,上为石盖,雕有俯卧石虎;下为石匮,刻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3行22个篆字,仍清晰可辨。“始建国”为新莽年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