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来河湟聆听绝版文化

作者:丁海平 来源:海东时报 时间:2021-10-13 10:43:31 点击数:
       青海省东部边缘有个海东地区下辖县,素有“青海门户”之称,这一站,便是民和县。该县由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了县境地架,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今日,小东试图抛开历史尘沙为大家解密民和固有的人文辉煌和璀璨文明,作为河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自古以来是河西雄关三河要塞。六千多年的烽火烟尘、涅槃重生,这里已经是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前沿,是解锁封印的文化宝库……
      
       喇家遗址位于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的齐家文化遗,据了解,该遗址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称为“东方庞贝”。
       1999年以来,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挖掘出规模巨大的环壕、供人们集中活动的小型广场、结构独特的窑洞式建筑等重要遗迹。尤其是发掘出非自然性、突发灾难事件而死亡的群体人骨遗骸,揭示出前所未有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灾难遗址,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以目前挖掘的4号房址为例,房址内发现了14具骨骼,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龄最小的仅2岁;28—45岁的4具,以少年儿童为主。由于死亡之时突遇无法抗拒的灾难,这些遗骸表现了一刹那间的状态,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曲肢侧卧,有的匍匐于地,有的上肢牵连,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母亲怀抱幼儿,跪在地面,相互偎依,在灾难突然降临时表现的无助以及乞求上苍救助的神态令人动容。考古学家认为:引起喇家遗址灾难的是一场地震,而最终将其摧毁的是随后而来的山洪和黄河大洪水。
     
        在2002年发掘中,20号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面条状遗物出土时,红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里积满了泥土,在揭开陶碗时,发现了碗里的遗存物,直观看来,像是面条状的食物。但是已经风化,只有一层薄薄的表皮尚存,不过面条的卷曲缠绕的原状还依然保持着一定形态。面条全部附着在后来渗进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来,陶碗倒扣,因此有条件保存下来。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在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条。由于喇家遗址的年代距今约有4000年,这也成为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

       美丽青海的东部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湟水河,全长300多公里,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支脉之一,也是河湟儿女的母亲河。这条潺潺东流的河,纳昆仑之精气,吸日月之精华,千百年来,堆积了两岸广阔的肥田沃土,五谷杂粮孕育了灿烂的青海古代文化,勤劳智慧的湟水儿女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沿河两岸,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遗迹密布,汉唐古城罗列,明清古刹座座。而著名的青海柳湾原始墓地出土的彩陶,以其数量之多,形态之精美,彩绘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已成为柳湾通向世界的精美“名片”。
      
       彩陶文化已有5000年的历史,在柳湾挖掘的1500多座墓葬中,出土的陶盆、陶罐等生活用具约30000余件,其中彩陶17000件,其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造型之考究,堪称中国彩陶之最。这一历史事件足以说明,在距今3000至5000年间,乐都是河湟流域甚至在整个青海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诸多挖掘于墓地中的文明碎片——柳湾彩陶中,值得一提的当属彩陶人形浮雕壶,彩陶人形浮雕壶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是青海省乐都柳湾出土的,现已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行政地位一直延续至今,因为这里是河湟地区汉、藏、回、土、撒拉等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