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宗日遗址:远古时期的富饶家园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1-12-19 10:42:00 点击数:


宗日舞蹈盆

  位于海南州同德县的宗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特别是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和双人抬物彩陶盆以及骨叉等珍贵文物,是黄河上游乃至全国所罕见的。五千年前的文物精华,再一次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到1996年底,宗日遗址共发掘墓葬341座,探方31个,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宗日遗址发现了规模较大的木棺墓,重盖石棺墓和墓上用石块作标记的墓等,而且还出现了一些祭祀坑,弥补了青海文物远古文化发掘工作中的不少空白。
  首先是对文化性质的认定和归属。根据少量典型齐家文化陶器,如泥质红陶双大耳罐、高领罐以及瓮棺葬的特征,可以确定宗日遗址经历过一个齐家文化时期。同时,通过对多数陶器特征观察,可以确认宗日遗址属于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其内涵由三种因素构成,第一为具有较浓厚的马家窑类型特征的器物,如彩陶壶、瓮、盆等;第二为接近半山类型特征的器物,如彩陶壶、罐等,第三为宗日遗址新发现的特征器物,即乳白色陶器上绘紫红彩的器物,如瓮、壶、罐、碗等,其中以第三种因素最为典型,类似这一文化的遗址在青海省贵南县杂马台、贵德县等地均有发现,分布范围较广,根据地层关系,该遗址早于齐家文化,据陶器纹形态纹饰比较,则与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关系较为密切,年代上应该相去不远。
  其次,大量的遗迹、遗物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区远古文化的面貌。时代早、位置远、资料新、内涵丰富是宗日遗存的最大特点,它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大空白。而宗日出土的遗物之精美、丰富更可称之为奇迹。房址遗迹、窑穴、灰坑、墓葬数量之大,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装饰品等种类繁多,细石器的出土与动物骨髓数量之多,则再现了一幅当时人们农牧业及狩猎经济并举的定居生活景象。
  与此同时,宗日遗址中具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以及齐家文化特征的陶器的发现,标志着宗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在乳白色夹砂陶器上,施以紫红彩的陶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共存的现象说明了几种文化相互影响、交替发展的时代背景。必须指出的是,遗址中从早到晚,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因素,并且时代愈晚,这种新的文化因素越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与甘青地区其它已知的新石器时代同类遗物具有明显的差异。我们认定,以宗日遗址为代表的这种文化遗存是具有一定地域,存在于一定时期,有着自己独特器物群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宗日文化。利用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青海宗日遗址先民的食谱,探讨先民的经济模式以及食谱变化趋势。所有人骨骨胶原中的C、N含量以及C/N摩尔比,均表明样品保存较好,可用作食谱分析。骨胶原的5 ~13C值和5 ~15N值分析显示,先民主要以C4类植物为食,也摄取一定量的肉食,反映了以粟、泰等为主食而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性质未明墓葬与宗日墓葬之间存在的较大食谱差异,可能与其来自不同文化密切相关。宗日遗址在发展过程中,先民食谱中C4植物增加而肉食类减少,反映了农业加猝猎采集的混和经济模式向稳定农业模式转变的趋势。

相关推荐